冰消期论文_殷雅倩,党皓文,王跃,乔培军,翦知泯

导读:本文包含了冰消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亚,季风,气候,石笋,气候变化,定南,微量元素。

冰消期论文文献综述

殷雅倩,党皓文,王跃,乔培军,翦知泯[1](2019)在《末次冰消期西太平洋暖池上层海温千百年尺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主要的海洋热源,暖池区表层海温的变化与低纬度大气环流紧密联系,而温跃层变化能够调控暖池区上层海水热含量和结构.为探索末次冰消期(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期)暖池区的上层海水温度变化,利用暖池核心区MD01-2386孔岩芯,分析混合层和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壳体的δ18O和Mg/Ca指标,重建末次冰消期十年际分辨率的表层和温跃层温度记录.结果表明:(1)末次冰消期早期,表层和温跃层海水在20~21 ka展现小幅度的初始升温,与岁差参数的起始降低同步;(2)与海因里希冷事件1和新仙女木事件近乎同一时段,表层和温跃层海温都表现出升温停滞的平台;(3)冰消期过程中温跃层海温的变化幅度始终大于表层海温.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的δ18O以及Mg/Ca温度变化与婆罗洲石笋δ18O的变化趋势高度吻合,反映了末次冰消期暖池核心区的温跃层动力、表层海温和大气对流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对比赤道外暖池区的降水指标记录,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大气对流中心的位置迁移或强度变化是解释末次冰消期千年尺度变化期间暖池区降水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百年尺度上暖池上层水体指标记录都体现了明显的220~260 a的周期,与太阳活动的Suess周期近似,可能反映了暖池区上层水体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0期)

盛美[2](2019)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的环境磁学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亚洲夏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理解其行为、动力学机制以及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至关重要。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地质记录多来自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而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可靠年代约束的地质记录则相对较少。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21°9′N,110°17′E)作为雷琼半岛晚更新世形成的典型玛珥湖,因其沉积分辨率高和古环境信息丰富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古气候学者的持续高度关注。此外,目前在北半球报道的地磁场长期变化和古强度记录绝大多数来自于欧洲、北美和加拿大等高纬度地区,来自东亚和热带地区的可靠记录则较为缺乏。湖光岩沉积具有连续性好、岩性均一、磁性强等特征,是记录区域地磁场行为(包括地磁场方向和强度)和探讨全球地磁场行为机制的理想载体。本论文运用“芯杆活塞钻”在湖光岩水深13 m处钻取2只交叉岩芯,基于标志层、AMS ~(14)C和~(210)Pb/~(137)Cs测年结果,获得了时间跨度为22 kyr的高分辨率拼接岩芯,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古地磁退磁及古气候指标测试分析。磁化率和微量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湖光岩岩芯样品的磁化率与中国黄土高原典型黄土样品相比明显要大很多,而与围岩磁化率较为接近;湖光岩沉积的稀土元素分配型式与围岩几乎一致,而与我国北方黄土呈现的Eu亏损、轻稀土相对富集和重稀土相对平缓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以上证据足以表明湖光岩沉积物源主要为其周缘火山岩,而非北方干旱地区的风成堆积。详细的岩石磁学(包括热磁分析、磁滞回线分析、FORC图解分析和低温磁学分析)并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湖光岩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超顺磁和假单畴(含钛)磁铁矿以及顺磁性菱铁矿(主要出现在新仙女木期和中、晚全新世等磁浓度较高阶段)为主,并可能含有少量的硫铁矿物。详细的环境磁学、孢粉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由岩芯顶部向下磁信号呈阶段性逐步下降趋势,并与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的反相关关系,可能表明沉积后还原条件对磁性矿物的保存/溶解具关键作用。具体来说,在早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11,500-6500 yr BP)和B?lling–Aller?d(BA)暖期,热带和亚热带树种百分含量、总机质及硫含量最高,而Ti元素含量和磁浓度最低,磁性物质在强还原环境下被大量溶解,与该时段降雨量较大、湖面水位高和气候较为适宜的特征相一致;而在新仙女木(YD)冷期和中、晚全新世时期,磁浓度和Ti元素含量较高,有机质和硫含量显着降低,湖面水位较低和气候较为干旱,在弱还原环境下部分磁性矿物得以保存。将湖光岩16 kyr BP以来的古环境记录(孢粉、环境磁学和有机质含量)与我国南方石笋、极地冰芯、北方东亚季风区的古环境记录和北纬30~o太阳辐射等对比发现:在亚轨道尺度上,湖光岩的古气候变化总体上与北纬30~o夏季太阳辐射呈较一致的变化;在千-百年尺度上,湖光岩记录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主要气候事件,包括BA暖期、YD冷事件和全新世以来的8个冷事件(分别对应于9.2,8.2,6.5,5.3,4.2,2.8,1.4和0.4 kyr BP),而且以上8个干冷事件与Bond et al.(1997)在北大西洋发现的气候冷事件完全可以对应。因此,末次冰消期以来湖光岩沉积的古气候记录总体上反映了由太阳辐射控制并受到高纬度短尺度事件显着影响的亚洲夏季风历史。此外,湖光岩孢粉百分含量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指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从7 kyr BP开始,随着ENSO活动频次和强度的逐渐增加,湖光岩草本植物百分含量高而热带植物树种百分含量低的阶段基本上对应于ENSO活动频繁的时期,可能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夏季风的变化与ENSO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对u-channel古地磁样品系统的交变退磁结果显示,湖光岩沉积记录了稳定可靠的原生剩磁方向,10 kyr BP来磁倾角长期变化曲线(PSV)与GEOMAGIA模型拟合结果可以较好对比,但沉积后还原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对古地磁强度记录的可靠性,导致古强度记录并不理想。湖光岩PSV记录不仅可与东亚考古磁学、火山熔岩、海洋和湖泊沉积记录在磁倾角变化特征和幅度上具有较好一致性,而且总体上可与瑞士、芬兰、英国、大西洋西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部等北半球湖泊记录进行对比,表明了PSV记录在北半球较大区域范围内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5-20)

李芳,温小浩,李保生,杨庆江,黄嘉慧[3](2019)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消期微量元素反映的古气候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消期的气候演变,通过测量土门剖面52L~41FD层段的6个测年样品的年代和83个常规样品的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分析了土门剖面微量元素特征反映的该地区末次冰消期的古气候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微量元素按其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Mn、P、Sr、Rb、Cr、V、Zn、Ni、Cu、Nb,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砂黄土、古土壤和湖相沉积中表现为相对峰态,而在沙丘砂层段中表现为相对谷态;在垂直方向上,各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随着各沉积相的多次更替,构成了10条峰谷交替的锯齿状形态的元素波动过程线;结合研究区地理位置与微量元素特征,以Zn、P的质量分数为代表的气候替代性指标指示本区东亚冬、夏季风变化,据此划分出了8个冷暖波动事件:"冷干事件"C1(11 870~11 640 a BP)、C2(12 650~12 050 a BP)、C3(13 340~13 010 a BP)、C4(13 810~13 620 a BP),"暖湿事件"W1 (12 050~11 870 a BP)、W2 (13 010~12 650 a BP)、W3 (13 620~13 340 a BP)、W4(14 850~13 810 a BP).本研究与格陵兰GRIP冰芯和中国南京葫芦洞H82石笋之间较高的同步性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消期的气候波动可能受北半球的高纬动力驱动.(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华文[4](2019)在《长江中游末次冰消期干湿古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1月29日,湖北省科技厅公布2018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评选结果。其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教授科研团队揭开万年以前中国东部降水之迷的科研成果,入选十大科技事件。我国干湿古气候格局受到古季风与古西风的双重影响,科学家们已经在古季风研(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02-23)

李倩,李广雪,张强,张洋,王丽艳[5](2018)在《末次冰消期临沂石笋微量元素记录及其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山东临沂LY石笋(发育年代17~11.4ka BP)δ18 O记录,分析了LY石笋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指代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LY石笋Sr/Ca、238 U和(234 U/238 U)0变化与石笋δ18 O记录、65°N夏季太阳辐射曲线在千年尺度上变化趋势一致,较好地保存了末次冰消期早期气候环境由冷干向暖湿过渡的信息。Heinrich Event 1时期(17~14.7ka BP),石笋Sr/Ca比值和238 U含量表现为相对高值,(234 U/238 U)0表现为相对低值;Blling-Allerd时期(14.7~12.7ka BP),石笋Sr/Ca比值和238 U含量迅速减少至低值,(234 U/238 U)0呈逐渐增加的趋势;Younger Dryas时期(12.7~11.4ka BP),石笋微量元素无明显波动,Sr/Ca比值和238 U含量表现为相对低值,(234 U/238 U)0表现为相对高值。研究认为LY石笋Sr/Ca比值主要受与降雨量相关的渗流水滞留时间、水-岩相互作用和先期碳酸盐沉淀的影响,可以指示外界降雨量的变化。LY石笋238 U和(234 U/238 U)0则主要受与有效降水量有关的洞穴上覆土壤湿度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大气粉尘活动可能是导致石笋238 U、(234 U/238 U)0变化与δ18 O曲线不完全协同的原因。此外,LY石笋Sr/Ca和(234 U/238 U)0变化可能还受石笋生长速率的影响,具体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刘喜停[6](2018)在《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非气候演化:来自边缘海沉积物化学组成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东非地区的气候条件受到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影响,并与厄尔尼诺相关,因此其预测非常困难。伴随着全球变暖,东非地区的异常天气的频率(例如洪水和干旱)增加。海洋沉积物因为沉积连续,能够记录相邻大陆的气候(特别是降水)的长期演化过程。相对于世界其它地区,东非地区大陆边缘海内沉积物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为了恢复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非地区的气候演化,本项目在坦桑尼亚大陆斜坡获得的柱状样品,并利用XRF扫描仪获得连续的沉积物化学组成。(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常凤鸣,赵松,李铁刚[7](2018)在《东海内陆架的末次冰消期冰融水脉冲事件记录:底栖有孔虫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末次冰消期约1.8 kaBP以来,高纬冰盖大面积消融,巨量的淡水倾泻进入北大西洋以及南极附近海域,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近120~140m。众多记录显示末次冰消期海平面并非平稳的上升,而存在多次脉冲式的快速上升事件(Melt Water Pulse,MWP)。东海北部内陆架DC1钻孔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和沉积物特征的变化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末次冰消期海平面变化控制的叁段式沉积体系演变序列:冰消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20)

李秋子[8](2018)在《东海陆架底栖有孔虫记录的冰消期以来的快速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末次冰消期一直以来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这一时期地球气候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Heinrich 1-H1,B?lling-Aller?d暖期-BA和Younger Dryas-YD),研究这些气候事件有助于我们认识全球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东亚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一环,在全球和区域水汽循环中都扮演着重要作用。东亚季风的盛衰影响着东亚地区降水分布与生态环境演化,进而影响着季风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演替。因此研究东亚季风的演化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东海陆架区位于东亚季风的核心区,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本文以东海陆架泥质区北部钻孔D02和中部钻孔D03为研究对象,进行粒度分析、高精度~(14)C年代学分析(基于单种或混合种底栖有孔虫)以及底栖有孔虫组合分析,重建D02孔1300a BP和D03孔17000a BP以来的快速气候变化,并将其与前人研究的东海陆架区沉积记录和世界其他地区快速气候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02孔底栖有孔虫记录了1300a BP以来的7次冷事件,即1000~990a BP、820~780a BP、750~720a BP、700~630a BP、480~420a BP、280~230a BP和200~170a BP,可能是东亚冬季风增强的信号,并且具有约70a的周期,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可能与格陵兰温度变化机制相同,每次冷事件均伴随低氧现象的发生。D03孔底栖有孔虫记录了约17000a BP以来的古环境变化,包括H1冷事件、波令-早阿勒罗德暖期和新仙女木冷事件。台湾暖流自8500a BP开始形成,在8500~5500a BP期间达到最强盛,且在此期间还存在东亚冬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百年尺度的交替增强,即8200~8100、7600~7500、7200~7100a BP、6700~6500a BP、6200~6000a BP、5800~5600a BP期间东亚冬季风增强;8100~7600、7500~7200、7100~6700、6500~6200、6000~5800a BP东亚夏季风增强。5500~800a BP之间,东亚冬季风存在4800~4300、3600~3500、1400~1300和800a BP前后的4次增强,800a BP至今,东亚冬季风在500~400a BP期间增强,700~500a BP和400~100a BP期间台湾暖流存在2次强盛时期,夏季风增强。可见东亚季风的变化具有约500a的周期。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可能与格陵兰降温事件为同一机制,东亚夏季风的增强可能与ITCZ向北移动有关。东亚冬季风在1300a BP以来具有约70a的周期,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在8500a BP以来具有约500a的周期。推测东亚季风在中全新世至今具有约500a的周期,且存在约70a的最小正周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李铁刚,王家凯[9](2018)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南大洋深部流通性与大气p_(CO_2)的关系及其控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末次冰消期时,南大洋深层水流通性增强和大气CO_2分压(大气p_(CO_2))升高存在密切联系。该时期南大洋深部流通性增强的同时会伴随着大气与大洋环流模式的一系列变化,例如南半球西风带(Southern Hemisphere Westerly Winds Belt,SWW)位置和强度以及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强度的变化。一些关于控制南大洋流通性变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SWW的经向摆动可对南大洋深部流通性产生强烈影响。末次冰消期时SWW南移,会强化南大洋风驱上升流,增强南大洋的通风。另一些研究认为AMOC变化对南大洋深部流通性具有更为强烈的影响,末次冰消期时北大西洋深层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NADW)生成减弱导致AMOC强度减弱,这一过程使得NADW与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的混合边界北移,从而减弱南大洋水体成层化,增强了南大洋深层水上涌。上述2种模式均可能引起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冰消期大气p_(CO_2)上升。除SWW与AMOC驱动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改变之外,最新研究发现南大洋罗斯海似乎可以通过其自身底层水的北向扩张与极向退却进一步影响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总的来说,控制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并非单一机制,SWW与AMOC以及罗斯海底层水等诸多因素在控制南大洋流通状况变化的同时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响应大气p_(CO_2)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商圣潭,钟巍,魏志强,朱婵,薛积彬[10](2018)在《南岭东部定南大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及末次冰消期环境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究定南大湖湖沼晚冰期以来的水文特征及气候变化,对研究区K02钻孔的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348个沉积样品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叁个粒级组分:0.6~7.1μm(组分1),20~44.8μm(组分2)和89.3~447.7μm(组分3)。结合湖泊沉积物粒度一般分布规律,并根据敏感组分2和~(14)C测年数据探讨了该区域近16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6 000年里,大湖地区的水文及气候变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1)在16.0~11.5 ka B.P.期间,气候总体偏冷干,敏感组分含量增降比较明显,能较好的对应老、中、新仙女木事件和B/A暖期;2)11.5~6.0 ka B.P.期间,大湖地区进入了湿润的全新世适宜期,敏感组分总体含量偏低;3)6.0~3.8 ka B.P.期间,敏感粒度组分含量迅速升高且波动较大,大湖湖沼地区进入一个相对干冷的时期;4)3.8 ka B.P.至今为第四阶段,敏感粒度组分含量总体偏低,考虑到人为干扰因素,暂不做详细讨论。通过对大湖地区水文状况的研究发现,大湖湖沼地区自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很不稳定。与格陵兰GISP 2冰芯、董哥洞D4石笋及其K02钻孔其他指标的记录对比可以发现,敏感组分2对仙女木、9.5 ka、8.2 ka等冷事件的记录更加明显,也说明了大湖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这种气候变化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冰消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亚洲夏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理解其行为、动力学机制以及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至关重要。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地质记录多来自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而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可靠年代约束的地质记录则相对较少。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21°9′N,110°17′E)作为雷琼半岛晚更新世形成的典型玛珥湖,因其沉积分辨率高和古环境信息丰富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古气候学者的持续高度关注。此外,目前在北半球报道的地磁场长期变化和古强度记录绝大多数来自于欧洲、北美和加拿大等高纬度地区,来自东亚和热带地区的可靠记录则较为缺乏。湖光岩沉积具有连续性好、岩性均一、磁性强等特征,是记录区域地磁场行为(包括地磁场方向和强度)和探讨全球地磁场行为机制的理想载体。本论文运用“芯杆活塞钻”在湖光岩水深13 m处钻取2只交叉岩芯,基于标志层、AMS ~(14)C和~(210)Pb/~(137)Cs测年结果,获得了时间跨度为22 kyr的高分辨率拼接岩芯,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古地磁退磁及古气候指标测试分析。磁化率和微量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湖光岩岩芯样品的磁化率与中国黄土高原典型黄土样品相比明显要大很多,而与围岩磁化率较为接近;湖光岩沉积的稀土元素分配型式与围岩几乎一致,而与我国北方黄土呈现的Eu亏损、轻稀土相对富集和重稀土相对平缓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以上证据足以表明湖光岩沉积物源主要为其周缘火山岩,而非北方干旱地区的风成堆积。详细的岩石磁学(包括热磁分析、磁滞回线分析、FORC图解分析和低温磁学分析)并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湖光岩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超顺磁和假单畴(含钛)磁铁矿以及顺磁性菱铁矿(主要出现在新仙女木期和中、晚全新世等磁浓度较高阶段)为主,并可能含有少量的硫铁矿物。详细的环境磁学、孢粉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由岩芯顶部向下磁信号呈阶段性逐步下降趋势,并与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的反相关关系,可能表明沉积后还原条件对磁性矿物的保存/溶解具关键作用。具体来说,在早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11,500-6500 yr BP)和B?lling–Aller?d(BA)暖期,热带和亚热带树种百分含量、总机质及硫含量最高,而Ti元素含量和磁浓度最低,磁性物质在强还原环境下被大量溶解,与该时段降雨量较大、湖面水位高和气候较为适宜的特征相一致;而在新仙女木(YD)冷期和中、晚全新世时期,磁浓度和Ti元素含量较高,有机质和硫含量显着降低,湖面水位较低和气候较为干旱,在弱还原环境下部分磁性矿物得以保存。将湖光岩16 kyr BP以来的古环境记录(孢粉、环境磁学和有机质含量)与我国南方石笋、极地冰芯、北方东亚季风区的古环境记录和北纬30~o太阳辐射等对比发现:在亚轨道尺度上,湖光岩的古气候变化总体上与北纬30~o夏季太阳辐射呈较一致的变化;在千-百年尺度上,湖光岩记录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主要气候事件,包括BA暖期、YD冷事件和全新世以来的8个冷事件(分别对应于9.2,8.2,6.5,5.3,4.2,2.8,1.4和0.4 kyr BP),而且以上8个干冷事件与Bond et al.(1997)在北大西洋发现的气候冷事件完全可以对应。因此,末次冰消期以来湖光岩沉积的古气候记录总体上反映了由太阳辐射控制并受到高纬度短尺度事件显着影响的亚洲夏季风历史。此外,湖光岩孢粉百分含量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指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从7 kyr BP开始,随着ENSO活动频次和强度的逐渐增加,湖光岩草本植物百分含量高而热带植物树种百分含量低的阶段基本上对应于ENSO活动频繁的时期,可能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夏季风的变化与ENSO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对u-channel古地磁样品系统的交变退磁结果显示,湖光岩沉积记录了稳定可靠的原生剩磁方向,10 kyr BP来磁倾角长期变化曲线(PSV)与GEOMAGIA模型拟合结果可以较好对比,但沉积后还原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对古地磁强度记录的可靠性,导致古强度记录并不理想。湖光岩PSV记录不仅可与东亚考古磁学、火山熔岩、海洋和湖泊沉积记录在磁倾角变化特征和幅度上具有较好一致性,而且总体上可与瑞士、芬兰、英国、大西洋西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部等北半球湖泊记录进行对比,表明了PSV记录在北半球较大区域范围内的一致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冰消期论文参考文献

[1].殷雅倩,党皓文,王跃,乔培军,翦知泯.末次冰消期西太平洋暖池上层海温千百年尺度变化[J].科学通报.2019

[2].盛美.末次冰消期以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的环境磁学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3].李芳,温小浩,李保生,杨庆江,黄嘉慧.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消期微量元素反映的古气候环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陈华文.长江中游末次冰消期干湿古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5].李倩,李广雪,张强,张洋,王丽艳.末次冰消期临沂石笋微量元素记录及其气候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刘喜停.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非气候演化:来自边缘海沉积物化学组成的证据[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7].常凤鸣,赵松,李铁刚.东海内陆架的末次冰消期冰融水脉冲事件记录:底栖有孔虫证据[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8].李秋子.东海陆架底栖有孔虫记录的冰消期以来的快速气候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9].李铁刚,王家凯.末次冰消期以来南大洋深部流通性与大气p_(CO_2)的关系及其控制机制[J].海洋科学进展.2018

[10].商圣潭,钟巍,魏志强,朱婵,薛积彬.南岭东部定南大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及末次冰消期环境记录[J].沉积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末次冰消期瞬变模拟(蓝线)与地质...孔沉积物元素丰度与Al比值的垂向...山东半岛北部浅地层剖面及钻孔分布图各记录点位置图8-3冰消期W来冷水凶在我国朱部...中国东部陆架冰消期海平面变化...

标签:;  ;  ;  ;  ;  ;  ;  

冰消期论文_殷雅倩,党皓文,王跃,乔培军,翦知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