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晚疫病防治的研究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晚疫病防治的研究

王腾[1]2015年在《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及块茎抗病性鉴定》文中指出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late blight)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已成为世界粮食作物第一大病害。目前,黑龙江省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而且病原菌的研究与抗源鉴定缺乏联系性。弄清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的变化,并对马铃薯块茎的晚疫病抗性进行鉴定,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及相关品种块茎对晚疫病抗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目前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存在的实际问题,对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表现型与基因型进行研究,在明确其群体结构基础上,对晚疫病抗源的块茎抗性进行鉴定,为黑龙江省马铃薯块茎抗晚疫病育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2010-2013年采自黑龙江省的208株晚疫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73个生理小种类型。其中2010年优势小种为1.3.4.7.8.10.11,2011年优势小种为1.3.4.7.10.11,2012年各小种频率相近,优势小种不明显,2013年优势小种为1.3.4.7.10.11。在2012与2013年分别发现2株与1株能克服全部11个抗性基因的“超级毒力小种”。2.采用对峙培养法,对2010-2013年采自黑龙江的251株晚疫病菌株进行交配型的鉴定,共鉴定出A1交配型174株;A2交配型77株。其中在2011年的菌株中首次发现A2交配型,A2交配型占2011年鉴定菌株的27.27%;2012年A2交配型占鉴定菌株的81.36%;2013年A2交配型占鉴定菌株的34.15%。2011-2013年的A2交配型频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3.采用菌落直径法对2010-2013年采自黑龙江的237株晚疫病菌株进行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其中2010年敏感菌株占9.38%,抗性菌株占90.62%;2011年敏感菌株占13.64%,抗性菌株占86.36%;2012年敏感菌株占5.56%,抗性菌株占94.44%;2013年未发现敏感菌株。晚疫病菌甲霜灵敏感性在2010-2013年总体表现为敏感菌株逐渐减少抗性菌株不断增多的现象。4.利用9对引物对2010-2013年采自黑龙江的7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进行SSR分析,样品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从0.2571到0.9714。黑龙江省晚疫病菌株的遗传背景丰富。遗传相似系数范围表现为逐年增大的趋势;菌株间亲缘关系远近与采集年份存在一定相关性,而与采集地点的相关性较小。5.利用6个不同的晚疫病菌株对9个晚疫病抗源材料进行块茎抗性鉴定后发现:9个抗源材料中,克新18号、克新13号与垦薯1号表现中抗;其余6个晚疫病抗源材料对晚疫病均表现感病。

金光辉[2]2003年在《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晚疫病防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明确了生理小种在黑龙江省的组成与分布情况。探讨了气象条件对晚疫病发生日期及流行程度的影响。同时进行了晚疫病不同防治方法的研究,以寻求更加有效的晚疫病防治方法。结果如下: 1.利用晚疫病菌鉴定寄主,鉴定出当前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有14种类型,分别为0号、1号、2号、3号、4号、5号、7号、9号、11号、1.2号、2.3号、2.4号、3.4号、1.2.3.4号,其中分布最为普遍是0号、4号和11号生理小种。 2.影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日期的最关键因素是4-6月总降雨量,其次为降雨天数。总降雨量和降雨天数越多,晚疫病的发病日期越早。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建立了回归方程Y=31.66-0.18X,该方程表明:降雨量每增加1mm,晚疫病平均提前0.18天发生。影响黑龙江省晚疫病流行程度的重要的气象因素是7-8月总降雨量,空气平均相对湿度和总日照时数,降雨量越多,空气平均相对湿度越大,总日照时数越少的年份,晚疫病的流行程度越严重,而关键因素是降雨量。 3.从275份材料中筛选出抗晚疫病育种材料17份,其中高抗材料5份,有ML-1、中心24、I1085、克新12号和坝薯4号。中抗材料12份,主要有Bredor、克cx-3、克97选1122和克疫等; 马铃薯种薯包衣剂的使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晚疫病中心病株的发生率,但对生育后期的晚疫病防治基本无效。6种配方中以“瑞毒霉锰锌+ABT生根粉+934增产剂”的效果最好,出苗率提高了36.43%,种薯腐烂率降低了87.89%,产量提高了32.92%; 晚疫病防治措施中,以拔秧处理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最高,为90%以上,其次为割秧处理,防效为80%以上,再次为化学杀秧处理,防效为70%以上,而喷施药剂处理的防效最差,为30%以上。考虑净产量,防治块茎感病类型品种和极感病类型品种的晚疫病措施中,拔秧防效最佳,其次是割秧,防治块茎抗病类型品种晚疫病措施中,以喷施药剂防效最好。 通过小区试验,筛选出内吸性杀真菌剂瑞毒霉锰锌(500倍液),防效为70.40%,瑞毒霉锰锌与触杀性药剂氯乳铜交替施用防效为47.40%,而单纯施用氯乳铜(700倍液)的防效仅为13.13%,生物药剂25.75%灭霜素(400倍液)的防效为63.19%。 不同品种采用同种防治方法,效果也不同,如对“大西洋”品种,化控防病措施的防效为69.03%,常规防病措施的防效为31.80%,而对“鲁引1号”品种,化控防病措施的防效为84.97%,常规防病措施的防效为59.21%。

金光辉, 李学湛, 王玉成, 王腾[3]2017年在《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生理小种是晚疫病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其组成直接关系到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本研究以2007年黑龙江省干旱为契机,对2004-2010年采自黑龙江省的晚疫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382个晚疫病菌菌株中共鉴定出91个生理小种类型,2004-2006年的优势小种为3.4.6.7.8.9.10.11,2007-2009年的优势小种为3.4.7.11,2010年的优势小种为1.3.4.7.8.10.11。2007年生理小种的复杂程度为历年最低,并影响了2008年与2009年的生理小种组成,2010年的生理小种复杂程度则出现明显上升。

吕文河, 敖翔, 吕典秋, 闵凡祥, 白雅梅[4]2018年在《2013~2015年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和生理小种组成上研究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试验材料采自2013~2015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和佳木斯地区马铃薯大田。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在132株菌株中,A1交配型占总菌株68.18%,A2交配型占总菌株31.82%;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在127株菌株中,敏感性菌株、中抗菌株、高抗菌株分别占17.32%、4.72%、77.95%;在84个晚疫病菌株中,共鉴定出37个生理小种类型,生理小种类型趋于复杂,其中优势小种为1.3.4.7.9.10。研究可为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朱杰华[5]2004年在《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文中提出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de Bary)是世界马铃薯产区的重要病害。病菌群体结构的组成与变异直接影响着该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当进入80代年晚疫病再度流行以后,人们首先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病原菌的群体结构方面。本研究从表现型性状和DNA分子水平两方面研究了中国部分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旨在为抗晚疫病育种及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利用8个含有单显性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R1、R3、R4、R6、R7、R9、R10和R11测定了采自云南、四川、河北和黑龙江省等地的135个菌株的生理小种,发现上述地区的生理小种组成非常复杂,参加测试的8个抗性基因全部都能被克服,且85%以上的被测菌株均能克服R3、R10和R11。在135个菌株中存在28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小种1.3.4.7.9.10.11,发生频率为28.1%,其次为小种1.3.4.6.7.9.10.11、3.4.7.9.10.11、3.4.7.9.11、1.3.6.7.9.10.11、1.3.4.7.9.10发生频率为6.7~8.9%。同时发现生理小种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区性。 2.在云南、四川、河北及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均发现对甲霜灵具有抗性的菌株。在80个被测菌株中对甲霜灵具有高度抗性、中度抗性、高度敏感和敏感菌株的出现频率分别为62.5%、3.8%、28.7%和5.0%。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所采集的菌株对甲霜灵的抗性程度有明显差异,2001~2002年采自黑龙江省和河北省的菌株对甲霜灵均具有高度抗性或中度抗性,而1996~1998年采自四川、云南和河北的菌株均以敏感菌株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80.0%、86.7%和100%。经测定高抗菌株和敏感菌株的EC_(50)值分别为1479.11μg/mL和0.07244μg/mL。 3.在黑龙江省发现晚疫病菌A2交配型。在45个被测菌株中只有1个A2交配型菌株,出现频率仅为2.2%。 4.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AFLP体系建立的关键因素进行探索,建立了适合构建晚疫病菌AFLP DNA指纹图谱的技术体系,为研究晚疫病菌的遗传、构建遗传图谱以及无毒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利用25对引物扩增采自不同地区的50个晚疫病菌株,共扩增出151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855条,多态带率为56.4%。基于AFLPs多态性带的聚类结果表明晚疫病菌的DNA多态性与病菌的地理来源及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有一定相关性,和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无相关性。 6.发现了3个有性杂交效率极高的晚疫病菌株,这3个菌株能和供试的任何1个菌株(共210个)产生大量卵孢子,卵孢子的数量为2000~8000个/cm~2;用41对E+2/M+2引物进行AFLP扩增,发现引物组合E19/M8(E+CG/M+CC)、E7/M8(E+AT/M+CC)和E5/M10(E+AC/M+GT)能将这3个菌株与其它菌株区别开。 7.利用8个鉴别寄主鉴定后发现亲本SW98-2及无性游动孢子后代的生理小种相同;利用4对引物扩增菌株SW98-2及其10个单游动孢子后代,发现亲本菌株和单游动孢子后代的AFLP DNA指纹几乎完全一致,说明晚疫病菌无性繁殖的遗传是稳定的。 8.部分Fl代菌系的生理小种和亲本不同,说明有性后代菌系的毒力已发生变化。获得了杂交组合DX98一2 X SW98一2的Fl代菌系48个,利用24对引物扩增2个亲本及48个Fl代菌系获得AFLP DNA指纹图谱,发现有些Fl代菌系的DNA指纹与亲本菌株不同,说明晚疫病菌有性杂交的后代会发生变异。事实证明有性重组可引起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发生变化。

郭梅[6]2012年在《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表型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致的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灾区,造成马铃薯严重减产可达50%以上。目前,马铃薯晚疫病已经成为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在我国各省的不断扩散,含有多个毒力基因的生理小种不断出现,抗药性菌株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导致“新”的晚疫病菌群体逐步替代“旧”的群体,使得垂直抗病品种逐渐丧失抗性。当前,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发生与分布、生理小种的动态变化、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成为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研究中必须密切关注和实时监测的叁个重要因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生理小种组成、甲霜灵抗性菌株的发生分布情况,旨在为品种抗病性评价及品种合理布局,以及进行有效的药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利用一套含有抗病基因R1-R11及无毒基因r的单基因鉴别寄主,对2010年采集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克山县、塔河县、漠河县的95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24个生理小种,其中28个菌株是1.3.4.7.8.10.11小种,分布于所有采集地点,占测试菌株的29.5%;其次是1.3.4.7.8小种和1.3.4.7.10.11小种,各有9个菌株,占测试菌株的9.5%;最多含有10个毒性基因的小种有1.2.3.4.5.7.8.9.10.11小种和1.3.4.5.6.7.8.9.10.11小种;未发现超级毒力小种。毒力基因R3、R4、R7所占比例最高,各占100%;其次是R1,占94.74%;R8、R10和R11分别占67.37%、72.63%和77.89%;毒力基因R9出现频率最低,仅占3%。2、对采集自黑龙江省的155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测定,测定结果全部为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自育型、A1A2交配型菌株。3、测试了155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全部菌株自南向北采集自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哈尔滨市、绥化市、海伦县、克山县、嫩江县、塔河县、漠河县共计8个市县,其中高抗菌株125个,占被测菌株的80.6%。由鉴定结果可见,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全部为复合型生理小种,未发现单基因生理小种,说明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基因组成趋于复杂,并出现优势小种,抗性基因R3、R4、R7、R1、R8、R10、R11在黑龙江省已丧失了利用价值。监测鉴定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还没有发现A2交配型,为了避免A2交配型向黑龙江省扩散,必须严格限制从其他省份调入种薯,尤其应严格禁止从已发现有A2交配型分布的省份调入种薯。同时,黑龙江省甲霜灵抗性菌株发生非常普遍,甲霜灵已失去田间防治效果,因此,在黑龙江省抗性菌株比例高的地区应暂时停止使用甲霜灵及其同类药剂,避免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抗性菌株比例较低的地区应减少甲霜灵的使用,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王晨[7]2012年在《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表现型和SSR基因型分析》文中提出本试验通过对峙培养测定了黑龙江省主要马铃薯产区分离的致病疫霉菌的交配型。结果显示,分离自黑龙江省的所有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均为A1交配型,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这一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马铃薯晚疫病菌仍以A1交配型为主。本研究测定了2008-2011年在黑龙江省分离的41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瑞毒霉和霜脲氰的敏感性和交互抗性。瑞毒霉测定结果显示6(14.63%)个菌株显示为敏感性,11(26.83%)个菌株显示为中抗,24(58.54%)个菌株显示为抗性。这说明黑龙江省分离的晚疫病菌已对瑞毒霉产生抗性。对于霜脲氰,EC50值为0.0630~2.1289μg·mL-1,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33.79倍,敏感性基线值为0.1879μg·mL-1。交互抗性分析结果显示未产生交互抗性的菌株为73.16%,产生交互抗性菌株为26.84%。以上结果说明霜脲氰和瑞毒霉不能交叉使用。利用12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单基因鉴别寄主r、R1、R2、R3、R4、R5、R6、R7、R8、R9、R10和R11,鉴定了采自黑龙江省分离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生理小种。结果显示41个晚疫病菌株中共鉴定出了15个生理小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生理小种为0.1.2.3.4.5.6.7.9.10.11,出现频率为24.39%;其次生理小种0.1.2.3.4.5.6.7.8.9.10.11和0.1.23.4.5.6.7.10.11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分别为12.2%和9.76%。利用两对SSR引物Pi4B和Pi4G对来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92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基因组DNA进行SSR基因型鉴定。黑龙江省的菌株共鉴定出6个SSR基因型:F-01,F02,F03,F05,F-06和G-02;吉林省有2种SSR基因型:F-01和F-06。在两省的菌株中,基因型F-01所占比例都最大,且占绝对优势。同一交配型可存在于不同SSR基因型中,同一SSR基因型的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可见SSR基因型与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对瑞毒霉敏感性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聚类结果还显示占被测菌株群体最大比例的F-01基因型和F-05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F-02,G-02与其他SSR基因型亲缘关系最远。

刘狄[8]2011年在《湖北西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组成分布与抗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晚疫病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作物病害,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业发展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培育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使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更有针对性,需要调查栽种地晚疫病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分布情况,也就能为马铃薯的良种繁育及科学引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旨通过对2009年从湖西南北马铃薯主产区采集的马铃薯晚疫病样分离纯化得到的55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毒性基因发生频率,生态分布及其对甲霜灵抗性研究,系统揭示了湖北西南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的表现型遗传结构,为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和晚疫病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9年在湖北的长阳,恩施低山地区(≤800m asl),恩施二高山地区(800m-1200m asl),恩施高山地区(≥1200m asl),3个生态区的12个地点,从5个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中采集分离纯化得到晚疫病菌菌株55个。2.用分别含R1-R11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对晚疫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类型的鉴定。共鉴定出29个不同的生理小种类型,并同时发现能克服含11个主效抗性基因的生理小种类型。所有供试菌株中Vir3,Vir4,Vir7这叁种毒性基因的发生频率最高,发生频率均超过了90%,也即说明含主效抗性基因R3,R4,R7的抗病品种在湖北部分地区已基本丧失抗性。3.不同毒性基因在不同生态区发生的频率与总体发生的频率趋于一致,但个别毒性基因在不同的生态区发生频率差异较大,基于这一现象,可以在不同的生态区推广含不同主效R基因的抗性品种,可以使防治晚疫病更加有针对性。4.研究发现,晚疫病菌群体多为含有毒性基因较多的生理小种类型,且在不同的生态区生理小种的类型也较为复杂,不同生态区的生理小种数量也较多,这也说明湖北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的多样性和高度的复合性。不同的毒性基因在寄主品种上的发生频率有所差异。5.从不同生态区分别选取含有3个毒性基因到11个毒性基因,不同生理小种类型的菌株共27个(低山区12个,二高山区7个,高山区8个)进行甲霜灵抗性的测定,仅发现1个敏感菌株,其余均为中抗和高抗菌株,也即说明在部分地区甲霜灵类真菌性药剂已经失去效用。

沈江卫[9]2008年在《马铃薯晚疫病菌SSR基因型分析及对嘧菌酯和精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晚疫病由假菌界卵菌门中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Bary]引起,是世界范围内马铃薯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本研究利用两对SSR引物分析了河北围场,崇礼和黑龙江克山晚疫病菌的SSR基因型,同时测定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其对嘧菌酯和精甲霜灵的敏感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两对SSR引物Pi4B和Pi4G对2006~2007年采自河北围场和崇礼、黑龙江克山共计17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共鉴定出5种SSR基因型:F-01、F-02、F-05、F-06和G-03。其中,G-03是首次报道的新的SSR基因型。2.经鉴定河北围场和崇礼的107株菌株分属于3种SSR基因型,分别是F-01、F-05和F-06,其中,101株菌株为F-01基因型,占群体的94.4%,居绝对优势。黑龙江克山的64株菌株分属于5种SSR基因型,分别是F-01、F-02、F-05、F-06和G-03,其中,35株菌株为F-01基因型,23株菌株为F-06基因型,各占群体的54.7%和35.9%,这两种基因型占群体多数。3.测定了2006年河北围场、黑龙江克山、2007年河北围场和崇礼共计20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全部为Al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4.测定了2006年采自河北围场、黑龙江克山、2007年河北围场和崇礼共计20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水平,结果所有被测晚疫病菌株均表现为敏感。2006年围场和克山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745±0.0033μg/mL和0.0766±0.0041μg/mL,2007年围场和崇礼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平均ECso值分别为0.0612±0.0049μg/mL和0.0628±0.0039μg/mL,20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平均ECso值为0.0715+0.0023μg/mL,该值可作为今后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5.分别测定了2006年采自河北围场30株、2006年采自黑龙江克山30株、2007年采自河北围场22株和河北崇礼8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精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90株晚疫病菌中敏感、中抗和高抗菌株的比例分别为58.9%、32.2%和8.9%,对精甲霜灵最敏感菌株EC_(50)值为0.0063μg/mL,对精甲霜灵最高抗性菌株ECso值为169.7991μg/mL,最高抗性菌株ECso值是最敏感菌株ECso值的26952倍。

金光辉, 吕文河, 白雅梅, 文景芝, 孙秀梅[10]2009年在《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对2008年采自黑龙江省4个地点8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类型的鉴定。结果表明,小种3.4.7.11出现频率达33.73%,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2008年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从小种的组成来看,复合型毒力基因生理小种占据了主导地位,小种3.4.5.6.7.8.9.10.11含有的毒力基因数目最多,单毒力基因的生理小种只有3号小种,同时也发现了不含毒力基因的0号小种。从小种的毒力基因组成来看,毒力基因vir3、vir4、vir7、vir11出现频率较高,均达50%以上,分布广泛,其次为毒力基因vir8和vir10,而vir5和vir9出现频率低,低于30%,没有发现vir1、vir2毒力基因。牡丹江和海伦的小种组成比较复杂,加格达奇和哈尔滨的小种较为简单。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及块茎抗病性鉴定[D]. 王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

[2].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晚疫病防治的研究[D]. 金光辉.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3]. 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J]. 金光辉, 李学湛, 王玉成, 王腾. 植物保护. 2017

[4]. 2013~2015年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J]. 吕文河, 敖翔, 吕典秋, 闵凡祥, 白雅梅.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5].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 朱杰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6].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表型特性研究[D]. 郭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7].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表现型和SSR基因型分析[D]. 王晨.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8]. 湖北西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组成分布与抗药性分析[D]. 刘狄.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9]. 马铃薯晚疫病菌SSR基因型分析及对嘧菌酯和精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D]. 沈江卫.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10].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J]. 金光辉, 吕文河, 白雅梅, 文景芝, 孙秀梅.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标签:;  ;  ;  ;  ;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晚疫病防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