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海区论文_姚永坚,吕彩丽,王利杰,徐行,杨楚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沙海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南沙,海区,盆地,万安,常数,南沙群岛,深水。

南沙海区论文文献综述

姚永坚,吕彩丽,王利杰,徐行,杨楚鹏[1](2018)在《南沙海区万安盆地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地震、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回剥法和平衡剖面技术定量研究了万安盆地的构造沉降和伸展程度,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并探讨其成因机制。模拟结果表明,万安盆地构造沉降曲线为多段式,其南北部构造沉降差异明显,且沉降中心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晚始新世-渐新世(37.8~23.03Ma BP)盆地中、北部快速沉降,存在两个沉降中心;早中新世(23.03~16.0Ma BP)盆地南部也发生快速沉降,整个盆地存在3个沉降中心;中中新世(约16.0~11.63Ma BP)沉降作用减弱,盆地进入裂后热沉降期。万安盆地的伸展和形成演化呈现北早南晚的特征,与南海海底扩张密切相关,同时受控于万安断裂带交替地右旋-左旋走滑作用,是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可细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谷期、主要裂谷期、走滑改造期和裂后加速沉降期。(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正奇,钟兴发,梁广建[2](2015)在《南沙永暑海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南沙永暑礁1989年1月—2011年12月的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海永暑海区日照时数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区日照时数呈显着减少的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4.94 h,1997年是日照时数由较强期到偏弱期的转折年;影响年日照时数重要因素为总云量和降水量,年平均温度与风速对年日照时数影响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与降水、总云量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与风速、温度相关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5年05期)

郭禹希,廖远涛[3](2014)在《南沙海区礼乐盆地中新世灰岩演化模式及对盆地演化时间的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能源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一直是世界各国的关注重点。生物礁油气藏作为重要的油藏类型在许多国家油气产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南海盆地生物礁油气藏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礼乐盆地位于南海南部南沙地块,盆地夹持于礼乐滩和巴拉望岛之间,中新生代沉(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5)

董淼,张健[4](2014)在《南沙海区减薄陆壳深水裂陷盆地构造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沙海区是我国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远景区,对南沙海区进行地球物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最近十几年全球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实践表明,陆地及浅海地区的油气剩余可开采资源日渐减少,而深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近年来的深水油气发现都是由周边国家取得。加强南沙海区的深水油气研究迫在眉睫。南沙地块是一个高度减薄的陆壳,它既是现今南海共轭大陆边缘的远端部分,又是消失在婆罗洲之下的古南海的被动大陆边缘,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3: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进展论文集》期刊2014-10-20)

董淼,张健[5](2014)在《南沙海区减薄陆壳深水裂陷盆地构造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沙海区是我国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远景区,对南沙海区进行地球物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最近十几年全球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实践表明,陆地及浅海地区的油气剩余可开采资源日渐减少,而深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近年来的深水油气发现都是由周边国家取得。加强南沙海区的深水油气研究迫在眉睫。南沙地块是一个高度减薄的陆壳,(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7:海洋地球物理论文集》期刊2014-10-20)

李维锋,梁广健,徐刚[6](2014)在《南沙永暑海区潮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对永暑礁海域1988—2011年逐时潮位、风速、气压等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该海区的潮汐特征。结果表明,南沙海区全日分潮大于半日潮,属不规则日潮,9月平均海平面最高,1月最低,该海区年平均海平面具有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16 cm/a,月平均海平面与气压具有显着相关性,月平均潮差与风速具有显着相关性,平均海平面具有1 a的季节变化周期。采用M-K检验法分析该海域年平均海平面的突变特征,突变点为2001年和2008年。功率谱方法得出月平均海平面变化的显着周期为1 a,表明海平面的季节变化是该海域潮汐的主要特征。此外,利用潮位频率分布得到海区设计高水位为75 cm,设计低水位为-85 cm,同时第一型极值分布曲线较好地拟合了南沙海区年最高水位的分布,50 a一遇高水位为120 cm,低水位为-152 cm,给海洋工程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设计参数。(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兰兰,陈木宏,向荣,杜恕环[7](2012)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沙海区上层水体中的现代放射虫》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在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2002和2004年两个春季航次的28个浮游拖网站位,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沙海区上层水体中的现代放射虫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南沙海区春季两个航次放射虫属种组成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为主要优势种,但在主要属种组成及其丰度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上层水体中放射虫丰度以及主要属种相对丰度在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分布变化也非常明显,表明南海上层水体中放射虫对夏季风爆发有响应;在夏季风爆发后放射虫总丰度明显增高,推测夏季风爆发后的海洋环境变化可能更有利于放射虫群的发育繁盛。但对造成放射虫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分布差异特征的直接环境因素或其形成机制还有待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证实了T.octacantha和S.glacialis可以作为热带上升流的指示种。(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2年04期)

王彦林,阎贫,郑红波,刘海龄,廖林[8](2012)在《南沙群岛海区北部中生界地震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系列的钻探和拖网取样都表明南沙群岛海区东、南部存在中生代海相沉积。新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测线经过南沙群岛海区北部,调查采用了长排列、高分辩率技术。所获地震剖面显示在披覆沉积和裂谷式充填沉积之下,还存在大套具有密集反射、倾斜形变和高角度断裂的下构造层。结合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钻探和拖网取样结果对比,将上覆构造层划为裂谷期及裂谷后期沉积,下构造层划为中生代沉积。残留的厚层海相中生界呈北东―西南向条带状相间分布,反映新生代拉张具有明显的块断特点。根据中生界的地层和变形特点,进一步推断南沙群岛海区北部位于中生代东亚陆缘弧前盆地的近弧一侧。(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任崇,温亚丽[9](2012)在《近22年来南沙海区的气温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南沙永署礁气象观测站1989—2010年的气温资料,对近22年来南沙海区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2年来南沙海区气温分两个阶段呈阶梯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336℃/10年,升温幅度白天大于夜间。四季中秋季升温幅度最大,冬季升温幅度最小。2010年是近22年来南沙海区最暖的一年。(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2年03期)

吕彩丽[10](2012)在《南沙海区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形成演化及油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D反射地震、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典型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演化规律,详细探讨了南沙海区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的分布、沉积特征与主控因素,重建了台地的沉积演化史。研究区碳酸盐岩台地发育于中新世,并在中中新世达到最繁盛时期,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断块高地与盆地边缘斜坡上。台地边缘明显受同沉积断裂控制,具有碳酸盐岩滑塌沉积。在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层序地层对比与钻井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研究区碳酸盐岩台地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圈出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台地在的分布范围。选择典型地震剖面对碳酸盐岩台地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发现碳酸盐岩台地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研究区碳酸盐岩台地包括两种台地类型:孤立台地和陆架台地。台地沉积相主要由五个相带组成,包括:台内相、前缘缓坡带、前缘陡坡相、台缘相和盆底相。选择典型地震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恢复与回剥法,定量计算了研究区盆地在各构造时期的构造沉降,并分析其盆地构造演化史,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对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演化起主要控制作用。此外,分析了海平面变化、陆源硅质碎屑注入、古气候与海洋环境等因素对研究区台地演化与消亡的影响作用。据此,得出研究区碳酸盐岩台地的综合沉积模式,并重建了台地的沉积演化史,包括6个阶段:早中新世开始阶段、中中新世早期追赶阶段、中中新世中期保持阶段、中中新世晚期暴露阶段、晚中新世恢复生长阶段和上新世淹没阶段。最后,本文分析了研究区碳酸盐岩台地的储层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2-04-01)

南沙海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南沙永暑礁1989年1月—2011年12月的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海永暑海区日照时数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区日照时数呈显着减少的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4.94 h,1997年是日照时数由较强期到偏弱期的转折年;影响年日照时数重要因素为总云量和降水量,年平均温度与风速对年日照时数影响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与降水、总云量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与风速、温度相关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沙海区论文参考文献

[1].姚永坚,吕彩丽,王利杰,徐行,杨楚鹏.南沙海区万安盆地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J].海洋学报.2018

[2].刘正奇,钟兴发,梁广建.南沙永暑海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广东气象.2015

[3].郭禹希,廖远涛.南沙海区礼乐盆地中新世灰岩演化模式及对盆地演化时间的界定[C].第十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4].董淼,张健.南沙海区减薄陆壳深水裂陷盆地构造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3: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进展论文集.2014

[5].董淼,张健.南沙海区减薄陆壳深水裂陷盆地构造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7:海洋地球物理论文集.2014

[6].李维锋,梁广健,徐刚.南沙永暑海区潮汐特征分析[J].海洋技术学报.2014

[7].张兰兰,陈木宏,向荣,杜恕环.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沙海区上层水体中的现代放射虫[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

[8].王彦林,阎贫,郑红波,刘海龄,廖林.南沙群岛海区北部中生界地震特征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2

[9].任崇,温亚丽.近22年来南沙海区的气温变化[J].海洋预报.2012

[10].吕彩丽.南沙海区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形成演化及油气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

论文知识图

南沙海区及其周缘中-新生代岩浆岩...1 南沙海区礼乐盆地构造区划与文...南沙海区礼乐盆地构造区划与文...南沙海区17957柱的放射虫标志种与...南沙海区的水深图南沙海区地震测线图

标签:;  ;  ;  ;  ;  ;  ;  

南沙海区论文_姚永坚,吕彩丽,王利杰,徐行,杨楚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