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九种方式

三、三、九种方式

一、三三探九其道可循(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军[1](2020)在《北宋净土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净土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净土法门与诗文创作相互融合而成的结晶。净土诗文因净土法门而生,净土法门随净土诗文而盛。北宋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时期,净土法门又兴盛于当时,故净土法门与文化二者之间必然会发生碰撞,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此等碰撞与联系的纽带即为诗文酬唱,故诗文成为净土法门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北宋长达一百六七十年的时间里,净土法门与文人士大夫通过诗文联系起来,净行僧人利用诗文结交士大夫,士大夫用诗文抒写净土情感。故以净行僧人和文人士大夫为主体,北宋净土文学的创作盛极一时。既继承了晋唐以来的净土文学创作传统,又开启了南宋及后世净土文学创作的新风。本文以北宋作为核心时间节点,系统考察净土文学的发展状况,深入揭示净土文学的内在特征,全面分析净土文学的形成动因。具体而言,主要从思想背景、形成动因、发展脉络、主旨内容和风格手法等方面,展开对北宋净土文学的研究。绪论部分对净土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规定,提出北宋净土文学的概念。第一章阐述了北宋净土文学产生的思想背景。净土法门的兴盛是净土文学兴盛的前提。北宋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社会环境的不公,迫使民众归向净土法门。佛教各家宗派对净土法门的容纳令其地位日益重要,净土结社实现了净土法门的世俗化。三教融合思潮的涌现,直接推动了净土信仰的传播,更促进了儒家思想与净土法门的结合。净土僧人自我雅化的实现,文人士大夫净土情怀的践行,净土交游风气的熏陶,皆令净土法门更加流行。第二章梳理了北宋净土文学的创作状况。前期创作以五代入宋的作家为主,主要有永明延寿、赞宁、钱俶等人。此一时期是准备阶段,奠定了北宋净土文学创作的基本模式,规定了其创作内容。中期创作主体的构成者皆出生于北宋建立之后,主要涉及到省常、知礼、遵式、智圆等人。以西湖莲社的兴起为标志,北宋净土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此一时期是酝酿阶段,此阶段的净土文学创作仍以僧人为主导,文人士大夫尚处于附庸地位,且僧人的创作数量与质量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后期形势发生了逆转,文人士大夫已然成为北宋净土文学创作的主力军。无论是在净土义理的阐释方面,还是在信仰情感的抒发方面,文人士大夫毫不逊色于僧人,且在创作者和作品数量上有所超越。第三章分析了北宋净土文学的形成动因。净土法门所具备的信仰、修行、解脱模式,是北宋净土文学创作体系生成的根本原因。《净土三经》自身文学性的直接影响和净土法门特性的深层作用,是其艺术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文人士大夫厌离浊恶尘世与向往美好纯净境界的心愿,与净土法门的内在特质相通。弘道为先的使命感令净土行者不辞辛苦地去宣扬净土法门,净土辩疑令其义理逐渐为天下所知。有意承继净土先贤之志令其信心更为坚定,目标更为明确。正是在此等因素的推动之下,才诞生了数量丰富的净土诗文。第四章论述了北宋净土文学的主旨内容。对于一部分佛教信仰者而言,修行净土法门是为了追求往生,往生又以欣厌心为前提。对于不以往生为目标的人而言,也同样怀有欣厌心,厌离尘世而欣求一种更加美好纯净的境界。他们或将西方净土当作一种修行的方便法门,或对西方净土心怀向往而加以称叹,却并不渴求往生。此等思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形成了欣厌主旨。围绕这一主旨,出现了相关的诗文创作。包括批判尘世、欣向极乐、称赞西方净土、称赞诸佛菩萨(以称赞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为主)、发愿起信等方面的内容。以净土修行和净土抒情为核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创作体系。与净土修行相关的诗文创作主要有吟赞称名念佛、颂叹十六观法、寄情净业三福等,与净土抒情相关的诗文创作主要有歌咏净土意象、追思净土先贤等。第五章探讨北宋净土文学的艺术特色。其艺术特色具备三个主要特征,即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内涵丰富的净土意象,体裁形式及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净土文学是北宋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之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乃是全面了解宋代文化的必要途径,也是正确认识和评价宋代文明的重要参考。因此,北宋净土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将是一件极具意义的工作。

毛越[2](2019)在《杨万里《诚斋易传》研究》文中指出《诚斋易传》是杨万里注解《周易》的学术着作,同时也是借《周易》表达修齐治平思想的政治教科书。在杨万里的解易着作中充满了淑世济民的精神,而这与他身处内忧外患的局势,宋学注重义理的阐发以及个人治学不尚空谈有关。他的解易以独到的形式着称,纪昀评价其开创史事宗之先河。他援引史事并非是对历史的罗列,而是阐释了他对君臣之道的理解。除了以史证易外,杨万里继承前人援引经籍以证易的注解方式,在融通儒家经典的过程中表达着他的道德观念与修养学说。杨万里作为南宋文坛的旗手,其文学家的学养也决定了解易着作具有浓厚文学性。正文分为三章和结论:第一章分析了杨万里以史证易的解易方式。以史证易是将史事作为易理的例证,它在《周易》中已有体现,后代易学家也多有利用。在宋代,史事易学达到了兴盛,直至南宋李光与杨万里时形成史事宗这一流派。杨万里之所以成为史事宗奠基人之一,这既与时代孕育有关,也与其个人的学术及政治经历有关。《诚斋易传》中援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数量、类型、方式三个方面。而援史的最终指向是表达他对治国理政,即“圣治”的思考,其解易的卦爻辞大多比附君臣关系,史例也主要围绕君臣展开,因而本章从君主与臣子两大主体角度探究作者的政治思想。第二章考察了杨万里以经解易的解易方式。以经解易是通过援引经部文献来注解《周易》文本,并将自我引中的义理与经籍中的思想相联系。这一方式在宋代尤为常见,杨万里所援引的大多是儒家经典,援引的方式主要是明引和化用,二者在形式上各具特点。在援引群经解释《周易》字句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对《周易》中“诚”“欲”“仁”等范畴阐幽发微。在援引儒家圣贤言行的过程中,杨万里完成了对圣贤形象的塑造,阐释了对“变通之道”与“雅素之学”的认识。这一章侧重于强调杨万里对“圣学”的理解。第三章研究了杨万里以文载易的解易方式。杨万里重道轻文,认为文是载道的工具,但是并不因此偏废文,相反他致力于文的创作并重视文章的辞采,巧妙地运用文学性的手法阐释易理。《诚斋易传》中他广泛地运用比喻修辞,达到了解易通俗易懂的效果。其比喻类型丰富,本体与喻体内容多样,喻体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现象。《诚斋易传》在句式上最鲜明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他以骈偶句式解易,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论部分是对研究内容和思路的总结,以及对本文研究成果的概括。

苏建强[3](2018)在《消息视域下张惠言易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惠言一生的学术成就蔚为壮观,其是乾嘉时期着名的易学家、词人、散文家、书法家等。其于经学,长在《易》、《礼》。易学上,专宗虞翻之学,申发“阴阳消息”之说,同时参以郑玄、荀爽等诸家之言,着《周易虞氏易》九卷,自成体系,为世称道,被誉为“专家绝学”,其与惠栋、焦循齐名,并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于《礼》其着《仪礼图》和《读仪礼记》,尤以《仪礼图》为学者所称道,是清代研究《仪礼》的重要着作。张惠言认为虞翻易学,以“消息”二字贯通,进而建构起“消息说”体系。在此基础上,他不仅以“消息说”的视野阐明了“人事”和“礼法”之用,同时以“消息说”贯通了郑玄、荀爽之学,使其“消息说”体系更加恢弘广大,对象数易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绪论主要阐述当下张惠言学术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其成果从经学研究、文学研究、综合性研究三方面契入。其成果大量集中在“文学研究”上,而“经学研究”相对少之又少。经学中“易学研究”虽逐年增然势缓;而“礼学研究”,每年更寥寥无几。本文研究的思路,主要先探讨张氏学术的背景,从清学思潮到乾嘉“朴学易”,又从“朴学易”中锁定张惠言易学。本文主体脉络,先明其易学思想的核心即“消息说”,其不仅以此说贯通了人事、礼法和易候等学,同时亦贯通了郑荀易学。本文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文献史料论证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和诠释学的方法。第一章主论张惠言易学建构的学术背景。此节脉络主张由大到小,即从清代学术大环境过渡到乾嘉“朴学易”小环境,又从“朴学易”聚焦在张惠言易学上,如此来全面把握其学的背景。张氏处清代经学全盛期乾嘉之际。然经学全盛期是以启蒙期的“经学复兴”为基础,故全盛期时诸多学术嬗变,在启蒙期时皆有雏形,故本文以“学术环境”和“易学发展”为核心,简述了“清启蒙期”和“乾嘉时期”不同地发展,以此来更好地了解孕育张惠言学术的背景。第二章论述张惠言生平、学术渊源和经学着述。于其“生平”,阐述了张惠言的儒学家世和整体人生的发展脉络;于其“学术渊源”,则认为其学之所以广博,是受益于诸多良师和文友的引导,如影响其学之师主有朱珪、阮元、金榜等;劝其转向古文之友主有钱鲁斯、王灼、恽敬和吴德旋等,正如此才成就其博大的学术气象。于其“经学着述”,论述各着作的主体内容和版本流通情况。第三章论述自然消息之本“太极”生发的体用。于“太极”体的诠解,以自然视域解为“元气”,乃自然天地之本;以易学视域解为“乾元”,为六十四卦之基。而“太极”之用则侧重于“自然消息”的“月体纳甲说”和“卦气说”。张氏认为“太极”不可见,以“北辰”况之。无行太极的运行以日月斗来况,日月运行,促成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侯,此些皆“太极”运行所产生的“消息”现象。故月相阴晴圆缺的消息变化,即成“月体纳甲”说;其运转形成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侯等自然变化,即成“卦气说”。本文追溯了“月体纳甲”和“卦气说”在象数易学史上大致的发展脉络,进而详述了张惠言如何从“消息说”视域来解读此二说。第四章论述《易》消息推演成八卦和六十四卦。张惠言认为《易》消息八卦的展开是以自然本具“八卦”为基础,即圣人以自然物象来比拟演绎《易》之八卦,且以“参天两地而倚数”的思想,推三画卦为六画卦,如此即生成六画的“八卦”。而六十四卦的展开主要包括“虞氏违例”处理、“消息说”体相解构和证成三方面内容。其中“违例处理”,强调“消息说”产生的缘起,为了深入解析张氏“消息说”产生的缘起和理论特殊性,本文旁征了李挺之“反对”卦变系统和潘雨廷“旁通”卦变系统,以此二人的卦变系统为参照系,来突显张氏“消息说”解决“违例”的独特之处,且辨析了三家体系各自的优缺点,而解决违例的过程,也即“消息说”形成的过程。“体相解构”部分,认为此体系将虞氏解经易例融会贯通,主体是以“纳甲与辟卦”、“反对”和“旁通”为纲领,辅之其他各种卦变易例,唯除两象易外,余皆涵摄在消息系统中。“系统证成”部分,主要论述“消息说”体系的应用,具体如何解决“违例”十六卦,以及如何将整个“支离破碎”的虞氏学体系,构建成完整系统。通过此些问题的探讨,会让我们对张氏消息说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五章论述消息过程中各种象以及既济定。卦象增加包括“以象生象”和“象外生象”两种。“象外生象”主以各种卦变来拓展取象,如旁通、反对、卦变、卦气、月体纳甲等皆是此类。本处主从“消息”视域来解读权变、之正说、互体、半象等,且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两象易”不具消息内涵。而“以象生象”主指汉儒依经文,进一步推演出诸多卦象,亦称“逸象”,本文对张惠言所辑录的四百五十六逸象以八卦分类,对诸多重要逸象,以张氏注解为主,辅之以其他各家注解,来全面把握其义。最后卦象会流转到“既济卦”,此卦六爻皆正,符示阴阳和谐,天下太平之象,本文比较了虞氏和张氏对“既济定”理解的不同之处,详述了张氏对“既济定”的内涵。第六章将“消息说”贯彻到人事、礼法和易候上的内容。首先,张惠言将“消息说”归本人事来诠解而成《易事》,如此《易》与人事贯通。其着重探讨“内圣外王”之道,同时也探讨了君子之道、礼仪之道、应时之道和家道等内容。其次,“消息说”与礼法互诠而成《易礼》,对诸多“礼条”,多以“消息说”诠解,辅以自己的评论,为“礼法”寻找到了天道依据。此部分我们从七方面来归纳,即除“吉凶宾军嘉”五礼外,再加上“受命继位封侯礼”、“刑法赏赐礼”,如此能相对圆满地阐述其《易礼》思想。最后张惠言以“消息说”解析了“七十二易候”,其将自然物象配以卦象诠解,后引申出人事之理,更完备了虞氏易候之学。第七章主论“消息”视域下的郑荀易学。张惠言认为郑、荀、虞三家易学,虽相用不同,然“消息”一也。也正是以此观点,其尝试融通三家之学,主述虞氏易,并兼以“消息”,旁通郑、荀之学。其从“消息”视野解读了“爻辰说”和“易数说”,进而诠解了郑氏“礼学”,本文从“吉、嘉、军、宾”四方面论述礼学。最后对郑氏的“爻象”易例加以总结,如三才六位、当位、失位、中位、应、乘等。同时张惠言还从“消息说”的视域解读了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并以此为基础论述其卦变思想,同时也讨论了荀氏“财官”和“世伏”的易例。最后第八章对张惠言易学作了评价。从五个层面评价了张惠言的易学思想,其学虽有部分未贯通一如,但从其对“虞翻易”系统地整理和广博地开显上,的确对象数易学的发展起了很大地促进作用。

范铜钢[4](2016)在《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挖掘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生典籍灿若星海,养生功法贯穿始末。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人们在生活中总结提炼了各种延年益寿之道,其间就产生了以“动”为主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后经史书记载而流传至今。面对浩如烟海的养生典籍,精华与糟粕共存,如何去粗取精,挖掘养生典籍功法技术精华,从中整理出有益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养生理论与技术就成为了当下的重点研究议题。本研究基于养生典籍所载功法技术而展开,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衍变、技术内容与技术活化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在查阅上千种养生文献资料基础上,从近百本养生书籍中收集古籍上千册,整理养生典籍功法技术近半百,提炼技术动作上千式,旨在通过典籍功法技术分析梳理养生功法技术衍变历程,探析养生典籍功法技术阶段特征,明晰养生典籍功法技术主要内容,厘清养生典籍功法技术习练规律,规范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程序,建立养生典籍功法基本技术体系,通过对典籍功法技术内容与功能的挖掘整理,为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奠定基础。首先,本研究根据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衍变历程研究发现,养生典籍功法技术主要起源于古代劳作,形成于导引疗法的发展,兴起于导引套路的形成,完善于功法结构的多样,成熟于开始进行功法编创,兴盛于术势的不断丰富,发展于健身功能的挖掘。在各势功法技术衍变方面,仿生导引五禽戏来源于对动物的模仿,形成于功法技术套路,成熟于功法疗效的发挥,发展于形神一体的功法特征;行气导引六字诀萌芽于日常行为的延伸,形成于行气中纳入导引动作,成熟于行气与形体动作的结合,发展于行气与形体的融合;祛病导引八段锦来源于利节宣导的功效发挥,形成于坐势与立势的各行其道,成熟于坐势与立势的共同发展,得益于功法套路的科学编创;按摩导引易筋经来源于养生典籍的增补,形成于对不同功法技术的融摄,成熟于功法传承与编创的共进,发展于功法技术动作的辨证施治。根据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衍变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认为功法技术动作来源于生活,功法技术设计应高于生活;功法技术动作广泛融摄,功法技术编创应编出特色;功法技术动作行立坐卧,功法技术结构应合理分配;功法技术动作种类繁多,功法技术内容应突出特征;功法技术动作注重疗效,功法技术功效应充分发挥。其次,本研究通过对养生典籍与功法技术内容进行筛选,依次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姿势、动作次数、动作结构、动作方位、动作习练时辰、动作内容类型、动作行气方法、完成动作肢体部位、动作主要技法、动作涉及穴位、动作辨证施治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动作主要包括站势、坐势、卧势、蹲势与悬挂等基本姿势,技术动作中左右、上下与前后结构构成了动作设计的主要结构,功法技术动作习练时辰选择在丑时与寅时居多,技术动作主要包括徒手、行气、器械、存思等不同动作类型,技术动作行气方法主要以鼻纳气、不息、咽气等为主,每式技术动作完成一般需要1-4种主要肢体部位参与完成,技术动作中主要常用技法包括咽津、叉手、伸腰、叩齿等,技术动作中涉及穴位主要包括丹田穴、涌泉穴、膊井穴、解溪穴等,技术动作辨证施治主要针对头部、躯干、四肢、脏腑等展开。根据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内容统计结果,研究认为功法技术习练坐立卧三势宜均衡交替,丰富坐功加强卧功为要;凡导引三七行气宜五七,摩三咽三叩三鸣天鼓三;左右上下前后侧转多为,内外屈伸俯仰勤习为妙;东向南向导引北向行气,向日向阳明坐立卧为好;子丑寅时三辰行功慎为,卯午酉时三辰行功为宜;导引行气存思三功同行,仿生导引器械运动辅助;行气调息吐纳亦轻无声,鼻纳鼻出口纳口出为主;手功足功行功导引之根,腰身协调口鼻行气宜行;叩齿咽津伸腰叉手常行,摩摇振鼓按挽拓举并进;引泥丸摇天柱常行常为,摩丹田擦涌泉宜多宜密;目耳颈腰腹胸手足常引,脏腑气血筋脉骨肌常疏。第三,本研究通过对健身气功功法技术活化理念、活化源流、活化特点、活化内容、活化流程等进行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存在诸如养生典籍种类数目繁多,功法技术分布广重复多;典籍功法技术活化成套,系统挖掘整理内容较少;典籍功法套路层出不穷,功法活化程序缺少规范;典籍功法功效论证充实,健身机制探析缺少研究;典籍功法套路活化繁多,基本技术体系建构缺失等主要问题。根据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功法技术活化应进行典籍功法横向纵向比较,建构典籍功法技术筛选标准;系统挖掘整理典籍功法技术,建构典籍功法技术数据系统;规范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程序,建构典籍功法技术理论框架;论证功法技术动作健身机制,建构典籍功法技术科学体系;提炼典籍功法基本技术内容,建构典籍功法基本技术体系。第四,本研究根据对功法技术活化经验总结,提出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应遵循原真性、针对性与时代性原则;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方法主要包括复原法、提取法、借鉴法等;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内容主要包括理念内容活化、动作内容活化与套路内容活化等;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程序主要包括选定主题、实证分析、内容设计、功法论证、科学试验等程序;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目标应朝着技术动作分解化、层次化与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同时根据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内容分析结果,研究认为养生典籍功法基本技术体系应建立包括四种立姿(端立、正立、丁字步、八字步)、八种坐姿(端坐、踞坐、踑坐、蹲坐、跪坐、平坐、大坐、盘坐)与四种卧姿(仰卧、侧卧、曲卧、覆卧)等为主的三种基本姿势体系;包括闭目、暝心、叩齿、咽津、浴面、握固、凝神、调息等为主的八大基本技法体系;包括摩法、摇法、振法、鼓法、按法、挽法、拓法、举法等为主的八大基本手法体系;包括调息、闭息、行气、纳气、吐气、引气、咽气、散气等为主的八大基本气法体系;包括基本技法、常用技术、仿生导引、仿生行气、行气导引、脏腑导引、节气导引、诊治导引、分行导引、器械导引等为主的十大基本类别体系。

王思璀[5](2016)在《唐代知识阶层笔下的医学叙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对医学领域更加关注。中国古代医疗社会史已经成为当前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经出版有关专着多达数十种。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来自台湾、香港和部分大陆综合性院校的历史学、文化学研究者,传统的专业医学史的研究人员基本缺如。以往医史学界所关注的主要是医学理论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医学教育的进步、医政制度的变革、以及名医的生平、思想等成就性内容,而对患者的病痛体验、医家的社会地位、现实医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留意较少。本研究选取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之期唐朝为切入点,以唐代知识分子自撰的诗词、文章、笔记、小说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历史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其中与医学相关的部分进行爬梳、整理、分析、讨论。希望通过对史料的扩充,窥见唐人对于医学、生命和疾病等问题的真实观念看法,并了解当时医生、患者的现实生存状态。以期更加生动、细致的勾画唐代医学发展的整体面貌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并对传统线性模式的中国医学史有所扩充。对唐代多种类型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后,得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蒐集到唐代287位诗人创作的与疾病相关的诗歌2337首,统计分析后对唐代知识分子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病证依次是眼病、消渴、头风、疮疡、耳病、足疾、肺病、痹症与风病、以及瘴、疟、疠等。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唐代知识分子间流行避居静地、自修医药、参禅调气、撰遣病文等应对疾病的方法;而疾病给其带来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身体不适、声誉受损、仕途挫折、经济困窘、亲友疏远几个方面。辑录出与医药、疾病相关的司法判文62条,分别出自45位以上官员或士子之手,涉及案件37例。这些判文的内容从药物流通、医患关系、诈病避责、残障歧视、保健制度流于形式、得疾染病责任难明、治病养疾冲撞刑律等七个方面,反映了唐代社会医事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搜集与帝王健康状况相关的诏令9则,与官医社会地位相关的诏令内容25条。前者主要包括帝王涉疾手敕、康复诏、疾愈德音等;后者主要包括涉及主治医者如何安置之遗诏、遗诰;涉及医官职位转迁的赦文、德音、制诰;以及调整医家薪水的特别诏令等。将诏文内容与其他材料结合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唐代医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了先稍有降低后又逐步提升的变迁过程。但相对于此前的南北朝和其后的两宋金元,唐代医人的社会地位似乎仍然处于历史的低潮。究其原因,可能与时代背景与疾病谱的改变、从业者的医疗行为是否端正、医学自身的发展进步规律、知识分子对于医学参与程度等几方面都有关联。整理分析了笔记、小说中带有夸张、想象成分之涉医故事43则。研究后发现大多数看似荒唐玄怪的事件背后都有某种现实基础,其夸张、臆想情节的出现多因受时代局限与民众心态的影响;少部分缺少可考根据的故事是文人墨客为借医喻政,或各个宗教为吸引信徒而刻意设计。而此类奇异怪诞涉医故事在唐代大量涌现主要与当时之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风格、医学探索的实践与局限、中医学理论的特殊解释方式、佛道二教思想对社会的广泛影响等因素有关。总体而言,通过以上对唐代知识阶层医学、疾病书写的研究,补充了部分过去唐代医学史研究中较少被关注的内容,对某些过去存在争议的问题给出了新见解,并在一些具体医事史实方面有新的发现,为今后更加生动、细致地勾勒有唐一代社会医疗活动的整体面貌提供了参考。

韩扬文[6](2016)在《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文中指出玄思作为一种极为精微幽深的思维形态,其道说方式与本体论所倚重的概念建树、逻辑推演及抽象思维有很大差异。尽管玄思微妙深湛,但它亦非恒久静默,不可道说,玄思能够通过一些灵动的语言形式开显出来。追问玄思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及古典诗歌中的表诠,将之主要收摄于玄学蔚兴、玄言诗风靡天下的魏晋时期无疑是一个上佳之选。本文所论玄思的开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玄”之本义与玄思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源头,及其在先秦时期的玄典中所建立起的抒义范式。“玄”义项纷纭,其中既包含着抒义性的思维,也渐渐演化出本体论的倾向。由于其义项的复杂性,后世衍生出种种对于“玄”的不同解会。但具有抒义性的玄思是更为本源性的。《老子》中具有抒义性的对消,具有运作性的动词及连续展开的让度式追问;《庄子》在卮言、寓言、重言中所展现的种种开境方式,皆对于玄思之抒义做出了基调性的示范。第二,“玄”之义项的分流与魏晋玄学之间的关系。本体论意义的“玄”进入玄学以后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思想方法,发展为崇有或贵无的单一倾向,发展为树立层层名相的《言尽意论》;而抒义形态的“玄”进入玄学以后发展为清谈中的当机性道说,发展为向秀、郭象《庄子注》中“迹冥”、“独化”的有无双遣之论,发展为荀粲、王弼的言不尽意论等。何晏、王弼等魏晋玄学家的思想中,同时含有以上两种相互冲突的论断,他们笔下的“无”或“玄”,有时是本体化的,有时则是境域化的。第三,“玄”之义项的分流进入魏晋诗歌以后所形成的诗歌形态之分际。本体论意义的“玄”与本体论形态的哲理发展为此期以孙绰、许询、支遁等为代表的玄言诗;而抒义论形态的“玄”与缘化的玄理不仅影响着嵇康、阮籍、陶渊明等思想家极其玄化的人生;且显示为呈现本真之境域的玄态诗。但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东晋玄言诗人们除了写作直陈哲理的作品以外,同时也创作了一些趋于玄态的诗歌作品。魏晋玄学的驳杂最大程度地体现在东晋诗人的身上,他们既接受了本体论思想,同时也部分接受了玄化的抒义方式。玄言诗的两种形态——概念的玄言诗和域发的玄态诗在东晋时期实际乃是并行于世的,它们在出现顺序上没有绝对的分际和次第性的关联。魏晋玄态诗的顶峰出现在陶渊明手中,他在诗中巧妙示例了种种合于玄思的抒义方式,如显示本真之象的方式,层层遣荡的方式,往复反顾进而寻求中道的方式等,这使他的诗得以在缘化的境域中即现象即本体地开显微妙的玄思。而作为后世对于玄言诗或玄态诗的应和,王维对于玄态诗作出了玄化的回应,而苏轼诗则多半对于玄言诗做出了知性的应和。则对于“玄”的不同解会,其实一直在幽暗中影响或护持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以“玄”命名的学术和诗歌中,有的取用了“玄”趋于本体的义项,而其中的另一部分则对于“玄”缘化的本义做出了微妙的呼应。至于此中何种形态是更“玄”的,更本源的,这一问题应当引起玄学研究者及玄言诗研究者的深思。

王义军[7](2016)在《苏轼的书法和他的时代》文中认为北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帖学”的勃兴,滥觞于此,书学整体的的盛衰也以此为转折,而后荣光渐褪,趣味趋简。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这一转变之中,苏轼是极为关键的人物。本文通过对北宋中晚期的书写环境与士大夫书法态度的观察,讨论了苏轼的书法实践与书学观念,并由他几篇流传深广,影响久远的论书文字,追索其言语间的意旨所在,并抉别辨析他与并世诸贤在书法观念上的异同。文章由苏轼的早年学书经历进入,对他的风格由来进行了讨论。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由于苏轼论书的一些代表性文字,在后世常被视作“尚意”书风的论据,本文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和当时士人整体书写状况的考量之下,对历来成说提出了质疑。由于性格的多面和学书取法的宽泛,苏轼在言论与书写上常有矛盾的表现,文章的第三部分对此有所论述。此外,文章还论及苏轼的几首论书诗,将这些诗句结合到具体的语境中,提出了个人的意见。

华云刚[8](2016)在《刘凤苞及《南华雪心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庄子》的哲学思想继承《老子》从而形成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影响深远,而《庄子》的文学特色也让人为之倾心不已,尤其是金圣叹把《庄子》当作“六大才子书”之首,推崇备至。对《庄子》从散文艺术的角度进行评点式的研究,自宋代刘辰翁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一定数量的着述问世,而晚清刘凤苞的《南华雪心编》更是集数百年《庄子》评点之大成,成为《庄子》散文研究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峰!然而,尽管这本书在《庄子》文学评点方面十分重要,在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理论方面的贡献也颇多,但学术界对此关注却很不够。总的来说,无论对刘凤苞这个人,还是《南华雪心编》这本书,都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刘凤苞(1826-1905)一生出入于科举、仕宦、教学之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典型的儒家士子,他的诗文集如《晚香堂赋集》、《晚香堂试帖》、《晚香堂分韵标新》等都是他仕宦之余,举业、教学的心得和成果。然而他的仕宦生涯也有许多不如意,于是转而走向《庄子》,聊以慰藉自己的心灵。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刘凤苞注解、评点《庄子》并不是一时兴起的短期行为,而是贯穿他整个后半生的生活常态。从光绪三年(1877)的《南华赘解》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南华雪心编》,中间经过了漫长二十年,由此可以看出刘凤苞对《庄子》之倾心,读庄、注庄、评庄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对《庄子》的评注则是精益求精,力求完善,倾注了其半生的心血。因此,本文将对刘凤苞生平的研究与对《南华雪心编》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有关地方志及其好友诗文集的材料,对刘凤苞的着作、生平、交游、行迹、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对刘凤苞这个人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够对《南华雪心编》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南华雪心编》的评点体例,自然有前人着述的影子,但也有许多刘凤苞个人的创新。他吸取了宋以来的评注本如宋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宋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宋罗勉道的《南华真经循本》、明吴震元与单恂等的《南华真经评注》、明陆西星的《南华真经副墨》、明归震川与文震孟的《诸子汇函》、清林云铭的《庄子因》、清宣颖《南华经解》、清胡文英的《庄子独见》以及清陆树芝的《庄子雪》等着述的优点,从而形成“集评式注《庄》”的特色。同时,作为一名出身科举的士子,儒家思想和仕宦经历,也使他在评点《庄子》时,融入了经学的某些知识和方法,如“以注经法注《庄》”,并且形成了以“时文之法”评点《庄子》的特色,对《庄子》的文章进行精细而全方位的评点、分析和评价。由于他不是以传统考据学见长的经史学家,所以在引用前人观点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也需要进行了一些考证和分析。刘凤苞的《庄子》评点还采用了“撇转脱卸法”和“比较法”,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南华雪心编》对《庄子》思想的探究,这里拟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刘凤苞引儒、佛思想来解读《庄子》,但对二者态度不同。因为刘凤苞一直是封建式的儒家士子,且一生守着科举八股不变,所以在评点《庄子》时,儒家思想也时有体现。同时,刘凤苞还引用了许多佛教的思想,与对待儒家思想不同,他引用佛教思想只是为了解释《庄子》,且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刘凤苞对《庄子》思想研究的贡献也非常明显。他对《庄子》中某些字词的解释和鉴赏有自己的独特认识,这些无疑扩大了《庄子》意义阐释的维度。同时,通过对文本的强化分析和对文章脉络的探寻,《南华雪心编》在某些篇章的主旨思想的阐释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并由此引发了对外杂篇思想的全新认识。刘凤苞重视外杂篇,且对其中的思想和文脉有自己独特的判断。这些对《庄子》思想研究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南华雪心编》对《庄子》具体内容的评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刘凤苞对《庄子》评点的目标和路径有自己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他研究《庄子》的提纲挈领式的指导思想。在《南华雪心编·自序》中,刘凤苞对《庄子》文本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有象之文”、“有声之文”、“有情之文”、“字法、文法、章法、参合”以及相关问题上。这也就构成了刘凤苞评点《庄子》侧重点和基本内容。所以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南华雪心编》进行分析,这样无疑更能发现其评点内容的逻辑条理,更能把握住《南华雪心编》的评点特色。《南华雪心编》作为清代一部重要庄学着作,与同时期其他着名庄学着作不同,作者更多的是从文章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探究《庄子》,可以说是一部对《庄子》进行文学性或者文章美学研究的巨着。刘凤苞对《庄子》文本进行了许多纯文学化的阐释,他对“笔法”、“文势”等纯文学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因此在文学理论上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其评点文字本身,也是文采斐然,俨然与《庄子》的文学精神相契合。如此,刘凤苞的评点与《庄子》文本水乳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评点文学”。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刘凤苞与《南华雪心编》的大致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探讨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庄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这里主要通过其与评点类和注释类着作的比较,从而确定其地位和价值,而评点类着作主要选择对《南华雪心编》影响比较大的《南华经解》和《庄子雪》,注释类着作则选择其好友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王闿运的《庄子注》。通过这样的比较,且结合《南华雪心编》的版本、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南华雪心编》的学术地位重新进行评价和估量。

郭宜兰[9](2015)在《《古今禅藻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僧人作诗,滥觞于东晋,此后代不乏人,随着佛教的发展,诗僧队伍的壮大,至有明一代,丛林文学蔚为大观,不容忽视。前人早已认识到僧诗的价值,编纂总集辑录僧诗,如李龏的《唐僧弘秀集》、陈起《圣宋高僧诗选》。前贤之作,多囿于一朝或一个群体,难以反映僧诗创作的总体面貌与演变过程。而普文、正勉、性三人,编选《古今禅藻集》一书,选录了自东晋至明万历年间366位僧人2829首诗歌,是我国古代收录僧诗最为完备的总集。今之学人,欲观古典僧诗之崖涘,多藉此为津筏。笔者利用上海图书馆馆藏的万历本《古今禅藻集》,是现存最早的版本。万历本较四库本多出了卷首的三篇序、十则选例和《历代诗僧履历略节》。这些文献对考证《古今禅藻集》的编撰者和成书过程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历代诗僧履历略节》保存了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僧人。本文将立足于《古今禅藻集》文本,校勘现存的两个版本,揭示万历本的文献价值,纠正四库本的错误,并运用校勘后的本子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通读全书,笔者将对诗歌进行总体数量、诗人个体、题材、体裁等方面的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万历本《选例》,揭示选家的选诗标准:首审道行,注重僧人的佛法修为和道德修养;次审诗格,以“格高调古、思奇语玄、幽闲虚旷、沨沨可法”为上;继审题裁,偏好激扬名教、慨伤时事类诗歌,而摈弃应制之作和宫体艳词,少取送别诗和闲适诗。然其实际情况却与标榜的选诗标准有所出入,激扬名教等作品数量不多,未摒弃应制之作和宫体艳词,并大量选入送别诗。正勉等人虽通选历代僧诗,但出于个人喜好,于宋僧诗采择过少,影响了该书在僧诗史上的价值。编选过程中也有一些舛误和过失。在与《列朝诗集》的比较中发现,正勉等人虽存着保存文献、发扬僧诗的目的,然因自身学识所限,编选宗旨未能一以贯之,部分诗歌和僧人未经拣择,统统囊括入内,不如《列朝诗集》精当。尽管如此,正勉等人保存文献之功不可没,《古今禅藻集》在僧诗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忽视。鉴于《古今禅藻集》的研究价值甚高而对其的研究却甚寡之现状,本文不揣浅陋,试图深入原典以对其作一较深入之探窥。

阎祯圆[10](2013)在《有关运气学说象科学基础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运气学说对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集中论述运气学说的《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入手,研究其中关于象科学的内容,探讨运气学说的象科学基础。运气学说的研究成果包括书籍和文献两个部分,对从《黄帝内经》问世至今的九十六本相关书籍、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发现运气学说的研究可分为典籍训解、理论阐发、临床实践、推演术数、现代研究、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等七个方向。在这七个方向对运气学说的阐释中,均有大量篇幅都是对物象的描述。象科学是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注重从自然整体层面研究事物的规律,以观物取象为认知方式,意象思维为思维方式,意象逻辑为逻辑体系,对运气学说有重要影响,但现有的运气学说研究对象科学的论述并不系统,故本文从认知方式、思维方式、逻辑体系三个层面对运气学说的象科学基础展开研究,以期厘清象科学在运气学说中的作用。“七篇大论”中对物象的描绘,有以阴阳、五行、八卦为自然整体模型进行分类描绘,也有从天体、生物、气候等学科角度进行观察记录。这些描绘方式都没有对现象进行割裂、抽象、分离,保留了现象的整体性、自然时间性,是运气学说的研究基础,体现了运气学说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七篇大论”将天象、物象与人体的生化、病候相联系,在保证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尊重客体,顺随事物的自然生化过程,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主客相融”的认识观,提出了以观察自然整体状态下的现象为基础的范畴,即“幽明”、“胜复”、“终始”、“升降”等,强调全面、彻底地研究事物,重视事物的整体性;提出维持宇宙整体稳态的调节手段;跟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关注时间因素;在不预设、完全开放的条件下观察事物,通过把握事物自然整体的现象本身,掌握事物运行的整体规律。运气学说的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象科学的意象思维。“七篇大论”重视现象的时间过程,发现了时节变化对事物生化的重要影响,满足时行律;注重对天地大道的把握,承认“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满足易简律;强调事物之间的感应关系,满足感应式规律;按功能、行为特点将事物条分缕析,并据此推测未知事物的功能、行为特点,满足境域式规律;发现了事物运行中多层次的常规性现象和过程,满足常守式规律。而象科学的意象逻辑主要包括时行律、易简律、感应式规律、境域式规律、常守式规律,故运气学说的逻辑体系是象科学的意象逻辑。通过对“七篇大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运气学说以象科学为思维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中医理论体系与象科学的关系,我们发现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也采纳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意象思维方式和意象逻辑体系,因此,中医理论体系的思维基础也是象科学。文后附有《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校注,是校级自主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是本论文的研究基础。以郭霭春编着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为底本,参考多种校本,校勘影响文意的实质性异文,并出校记。

二、三三探九其道可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三探九其道可循(论文提纲范文)

(1)北宋净土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及选题意义
    二、理论定位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概述
    四、研究范围及框架安排
    五、学术价值及努力方向
    六、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章 北宋净土文学的思想背景
    第一节 净土法门的理论与实践
        一、圆融的理论模式
        二、简易的修行方法
        三、真切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 诸宗对净土法门的容纳
        一、各宗容纳净土的依据
        二、华严宗对净土的容纳
        三、禅宗对净土的容纳
        四、天台宗对净土的容纳
        五、律宗对净土的容纳
    第三节 三教融合思潮的推动
        一、王室支持佛教发展
        二、僧人极力融合三教
    第四节 净土交游风气的盛行
        一、士大夫归信净土
        二、诗文酬唱中的净土交游
        三、结社中的净土交游
        四、吸引众多创作者
第二章 北宋净土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奠定基础的萌芽时期
        一、僧人主导的创作主体
        二、初具规模的诗文创作
        三、凝练简要的创作特色
    第二节 积蓄力量的酝酿时期
        一、文人渐增的创作主体
        二、不断拓展的诗文创作
        三、精细深入的创作特色
    第三节 僧俗并驰的兴盛时期
        一、僧人和文士雁行的创作主体
        二、规模宏大的诗文创作
        三、彰显欣厌主旨的创作特色
第三章 北宋净土文学的形成动因
    第一节 逃离尘俗的迫切意念
        一、世间匪类扰乱
        二、世间名利缠缚
        三、否定世俗人生
    第二节 深沉的弘道使命感
        一、行者弘法化世
        二、行者决疑弘道
        三、行者以文护教
        四、行者劝修净土
    第三节 净土先贤的示范性
        一、追思净土祖师
        二、追思庐山诸贤
        三、称赞净土余贤
    第四节 净土经典的直接影响
        一、《净土三经》自身的文学性
        二、对净土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五节 净土法门的内在作用
        一、包容性与风格多样化
        二、易行性与明白畅达
        三、实践性与注重实用
第四章 北宋净土文学的主旨内容
    第一节 赞叹阿弥陀佛
        一、择瑛《赞佛偈》
        二、元照《无量寿佛赞》
        三、杨杰《安乐国赞(三十章)》
        四、遵式《释华严贤首赞佛偈(两首)》
    第二节 歌咏西方净土
        一、宗赜《西方净土颂》
        二、有严《临行自饯》
        三、若愚《颂净土并辞世》
        四、杨杰《安乐国赞(三十章)》
    第三节 抒发信愿之情
        一、以文启信
        二、诗文辨信
        三、诗颂赞信
        四、诗文彰愿
    第四节 吟赞称名念佛
        一、慈受怀深《念弥陀颂(六首)》
        二、从谏《示陈行婆颂(并序)》
        三、道因《念佛心要颂(并序)》
        四、慧亨《化导念佛颂》
    第五节 颂叹十六观法
        一、观想念佛的来历与功用
        二、歌咏《观无量寿佛经》
    第六节 寄情净业三福
        一、读诵大乘经典
        二、持戒求往生
        三、孝养父母
        四、放生与行善
第五章 北宋净土文学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体裁兼备的表达形式
        一、净土诗歌
        二、净土杂文
    第二节 不避雅俗的语言风格
        一、朴素与华丽并存
        二、净土经典的援引与化用
        三、简洁明了却蕴涵深沉
        四、譬喻手法的常态化运用
    第三节 内涵丰富的净土意象
        一、净土造像
        二、净土道场
        三、莲及莲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2)杨万里《诚斋易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以史证易
    第一节 以史证易的原因
        一、以史证易发展概述
        二、宋代史事易学兴盛的背景
        三、杨万里援史证易的原因
    第二节 援史的形式
        一、援史数量
        二、援史方式
        三、援史类型
    第三节 史易互参中的政治思想
        一、明王之治
        二、为臣之道
第二章 以经解易
    第一节 《诚斋易传》援引群经
        一、明引
        二、化用
    第二节 《诚斋易传》六经互文视域下的修养学说
        一、存诚
        二、节欲
        三、守仁
    第三节 《诚斋易传》对经学圣贤的塑造
        一、孔孟的变通之道
        二、颜回的雅素之学
第三章 以文载易
    第一节 杨万里的文道观
    第二节 《诚斋易传》的比喻艺术
        一、本体与喻体的内容
        二、喻体的取材及比喻的效果
        三、比喻的类型
    第三节 《诚斋易传》的行文特色
        一、骈句概述
        二、骈句的内容
        三、骈句的类型
        四、骈散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消息视域下张惠言易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当前研究现状
        一、经学研究
        二、文学研究
        三、综合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张惠言易学建构的背景
    第一节 顺康雍“经学复兴”的环境
        一、官方“崇儒重道”的政策
        二、反“心学”的“顾、黄、王、颜”
        三、“经世致用”的转向
        四、“以复古为解放”的学术风气
    第二节 清初“宋易”的嬗变
        一、程朱易学“义理易”
        二、辨伪思潮“图书易”
    第三节 乾嘉“经学巅峰”的全盛环境
        一、乾嘉“文化怀柔”的政策
        二、文化高压“文字狱”
        三、考据“内在理路”的演变
    第四节 乾嘉“朴学”的兴盛
第二章 张惠言生平、学术渊源及经学着述
    第一节 “世儒”家世和“短暂”人生
        一、“大南门张氏”的家学渊源
        二、“修学立行、敦礼自守”的人生
    第二节 “博而精深、旁操百氏”学术渊源的厘清
        一、“乡、会二试”皆出朱珪门
        二、“刊其遗书”的座师阮元
        三、学“郑氏礼”于金榜
        四、“力劝其为古文”的诸友
        五、师从邓琰“篆书”
    第三节 “尤深《易》、《礼》”的经学专着
        一、“孤家绝学”《易》着
        二、“振裘挈领”《礼》着
第三章 消息之本——“太极”的体用
    第一节 太极之体——易有太极为乾元
        一、“太极”为“有形无质之气”
        二、太极为“消息”发生的“乾元”
    第二节 太极之用——月体纳甲
        一、京魏虞“月体纳甲”的流变
        二、张惠言“月体纳甲”的发展
    第三节 太极之用——卦气说
        一、孟京《纬》虞“卦气”的流变
        二、张惠言消息“卦气”的发展
第四章 消息之变——消息成八卦、六十四卦
    第一节 消息成八卦
        一、日月在天成八卦
        二、圣人则天画八卦
        三、“参天两地”六画面成卦
    第二节 消息成六十四卦
        一、虞氏卦变及其违例
        二、虞氏卦变违例的解决
        三、张氏“消息说”体相解构
        四、张氏“消息说”系统证成
第五章 消息之象——消息体例与既济定
    第一节 象外生象:中、权、反、旁
        一、之正与特变
        二、权变说
        三、两象易
        四、互体及半象
    第二节 以象生象:圣人逸象
    第三节 众卦终象—成既济定
        一、虞氏“既济定”的缘起
        二、虞、张“既济定”比较
        三、张氏“既济定”的内涵
第六章 消息之用——易礼、易事、易候
    第一节 以消息明“人事”
        一、君王治国之道
        二、君子修身及践礼
        三、应时行持及齐家
    第二节 以“礼”明《易》
        一、吉礼
        二、凶礼
        三、军礼
        四、宾礼
        五、嘉礼
        六、刑法、赏赐礼
        七、受命继位封侯礼
    第三节 以“消息”推易候
第七章 消息之视域——郑玄易、荀爽易
    第一节 消息视域下的“郑玄易”
        一、“变易”以明“消息”之诸例
        二、“不易”以明“三礼”之诸象
        三、“注易”以明”爻象”之诸法
    第二节 消息视域下的“荀爽易”
        一、乾升坤降说
        二、卦变与消息
        三、财官、世伏
第八章 张惠言易学的评价及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挖掘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从古籍中挖掘整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有利于践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号召
        1.1.2 从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健身功效考虑,有利于加快我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
        1.1.3 从大众需求出发挖掘养生典籍内容,有利于丰富全民健身传统项目内容
        1.1.4 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进行系统挖掘,有利于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
    1.2 研究问题与假设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假设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1 拟突破的研究重点
        1.5.2 拟突破的研究难点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1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衍变发展研究现状
        1.6.2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健身机制研究现状
        1.6.3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整理活化研究现状
2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衍变
    2.1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衍变历程
        2.1.1 养生功法技术起源于古代劳作
        2.1.2 养生功法技术形成于导引疗法
        2.1.3 养生功法技术兴起于导引套路
        2.1.4 养生功法技术完善于功法结构
        2.1.5 养生功法技术成熟于功法编创
        2.1.6 养生功法技术兴盛于术势丰富
        2.1.7 养生功法技术发展于健身功能
    2.2 仿生导引五禽戏功法技术衍变
        2.2.1 仿生导引五禽戏来源于模仿动物
        2.2.2 仿生导引五禽戏形成于技术成套
        2.2.3 仿生导引五禽戏成熟于功法疗效
        2.2.4 仿生导引五禽戏发展于形神一体
    2.3 行气导引六字诀功法技术衍变
        2.3.1 行气导引六字诀萌芽于日常行为
        2.3.2 行气导引六字诀形成于纳入动作
        2.3.3 行气导引六字诀成熟于气形结合
        2.3.4 行气导引六字诀发展于气形一体
    2.4 祛病导引八段锦功法技术衍变
        2.4.1 祛病导引八段锦来源于利节宣导
        2.4.2 祛病导引八段锦形成于坐立各行
        2.4.3 祛病导引八段锦成熟于坐立分行
        2.4.4 祛病导引八段锦发展于科学编创
    2.5 按摩导引易筋经功法技术衍变
        2.5.1 按摩导引易筋经来源于典籍增补
        2.5.2 按摩导引易筋经形成于融摄出新
        2.5.3 按摩导引易筋经成熟于传编并进
        2.5.4 按摩导引易筋经发展于辨证施治
3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内容
    3.1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内容选取
        3.1.1 养生典籍选取说明
        3.1.2 养生典籍选取标准
        3.1.3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选用情况
        3.1.4 养生典籍引录功法选用分析
        3.1.5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内容概述
    3.2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内容分析
        3.2.1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姿势分析
        3.2.2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次数分析
        3.2.3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结构分析
        3.2.4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方位分析
        3.2.5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习练时辰分析
        3.2.6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内容类型分析
        3.2.7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行气方法分析
        3.2.8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完成肢体部位分析
        3.2.9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主要技法使用情况分析
        3.2.10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涉及穴位分析
        3.2.11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动作辨证施治分析
    3.3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内容讨论
        3.3.1 坐立卧三势宜均衡交替,丰富坐功加强卧功为要
        3.3.2 凡导引三七行气宜五七,摩三咽三叩三鸣天鼓三
        3.3.3 左右上下前后侧转多为,内外屈伸俯仰勤习为妙
        3.3.4 东向南向导引北向行气,向日向阳明坐立卧为好
        3.3.5 子丑寅时三辰行功慎为,卯午酉时三辰行功为宜
        3.3.6 导引行气存思三功同行,仿生导引器械运动辅助
        3.3.7 行气调息吐纳亦轻无声,鼻纳鼻出口纳口出为主
        3.3.8 手功足功行功导引之根,腰身协调口鼻行气宜行
        3.3.9 叩齿咽津伸腰叉手常行,摩摇振鼓按挽拓举并进
        3.3.10 引泥丸摇天柱常行常为,摩丹田擦涌泉宜多宜密
        3.3.11 目耳颈腰腹胸手足常引,脏腑气血筋脉骨肌常疏
4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
    4.1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现状
        4.1.1 健身气功功法技术活化理念
        4.1.2 健身气功功法技术活化源流
        4.1.3 健身气功功法技术活化特点
        4.1.4 健身气功功法技术活化内容
        4.1.5 健身气功功法技术活化流程
    4.2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问题
        4.2.1 养生典籍种类数目繁多,功法技术分布广重复多
        4.2.2 典籍功法技术活化成套,系统挖掘整理内容较少
        4.2.3 典籍功法套路层出不穷,功法活化程序缺少规范
        4.2.4 典籍功法功效论证充实,健身机制探析缺少研究
        4.2.5 典籍功法套路活化繁多,基本技术体系建构缺失
    4.3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对策
        4.3.1 进行典籍功法横向纵向比较,建构典籍功法技术筛选标准
        4.3.2 系统挖掘整理典籍功法技术,建构典籍功法技术数据系统
        4.3.3 规范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程序,建构典籍功法技术理论框架
        4.3.4 论证功法技术动作健身机制,建构典籍功法技术科学体系
        4.3.5 提炼典籍功法基本技术内容,建构典籍功法基本技术体系
    4.4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理论
        4.4.1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原则
        4.4.2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方法
        4.4.3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内容
        4.4.4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程序
        4.4.5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目标
    4.5 养生典籍功法基本技术体系
        4.5.1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三种基本姿势
        4.5.2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八大基本技法
        4.5.3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八大基本手法
        4.5.4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八大基本气法
        4.5.5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十大基本类别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可能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相关着述论及养生功法典籍情况统计表
附件二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摘录情况统计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唐代知识阶层笔下的医学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术语释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术语释义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学术史回顾
        (一) 唐代(中古时期)医学史研究
        (二) 中医通史与专门史中的唐代医学
第一章 蕴藏于唐人诗歌中的病与痛
    一、寓于诗歌中的疾病表达
        (一) 呻吟自身病痛之作
        (二) 慰问亲友病况之作
        (三) 咏外事而自比之作
        (四) 悲悯他人病苦之作
        (五) 以病为喻说理之作
    二、知识阶层主要罹患病种
        (一) 眼病
        (二) 消渴
        (三) 头风
        (四) 疮疡
        (五) 耳病
        (六) 足疾
        (七) 肺病
        (八) 痹症与风病
        (九) 瘴、疟、疠、痁
    三、文人士子中流行的应对措施
        (一) 避居颐养
        (二) 检方种药
        (三) 参禅修道
        (四) 撰诗作文
    四、疾病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
        (一) 疾病所致的身心不适与生活不便
        (二) 作为隐喻的疾病
        (三) 被顽疾牵绊的仕途
        (四) 沉重的经济负担
        (五) 亲戚故友日渐疏远
    五、非典型患者白居易
        (一) 诗魔的疾痛书写
        (二) 白乐天病史自陈
        (三) 就医与自我调摄
        (四) 在疾病中如此深
    六、小结
第二章 涉医判文与唐代医事之种种
    一、药物流通的规范与乱象
    二、医疗争端的处理与民间医疗需求
    三、诈病的是是非非
    四、面对残疾之矛盾情绪——唐代人的身体观
    五、日趋仪式化的卫生保健制度
    六、生病之错在于谁
    七、当治病养疾与律令恒典相冲突
    八、其他涉医疾案例
    九、小结
第三章 从帝王诏令涉医内容看唐代官医社会地位的变迁
    一、唐代帝王健康状况及辞世缘由考
        (一) 唐代皇帝的疾病及治疗情况
        (二) 唐代帝王的辞世缘由
    二、与官医地位相关之诏令梳理简析
        (一) 唐代君主遗诏中的涉医内容
        (二) 涉及医人职位及转迁的诏令
        (三) 与官医薪酬相关之诏令
    三、唐代官医社会地位的变迁
        (一) 唐代知名医人的任官情况
        (二) 诏令与唐代医人社会地位之变迁
    四、唐代医人社会地位同前后时期相比较
    五、唐代医人社会地位变迁的原因探析
        (一) 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及由此带来的疾病谱的更改
        (二) 医疗行业部分参与者的末俗行为
        (三) 医学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四) 知识分子对于医学的参与程度
    六、小结
第四章 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医学想象
    一、身体的扭曲与异化
    二、蹊跷恢诡的奇疾怪病
        (一) 饮食怪癖
        (二) 身中生异物
        (三) 鬼神作祟
        (四) 其他异病
    三、匪夷所思的治疗方法
        (一) 异方奇药
        (二) 异能奇术
    四、技能精奇的拯救者
        (一) 术业精妙之名医
        (二) 别有专长之治疗者
        (三) 偶得异术之常人
    五、荒诞想象背后的历史因由推测
        (一) 唐代文学作品的表现风格
        (二) 医学探索的实践与局限
        (三) 中医理论的特殊解释方式
        (四) 佛、道二教的思想影响
    六、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思路与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先秦玄思——“玄”的本义与玄典抒义方法论
    第一节 “玄”义考释
        一、“玄”之初义蠡测——敛藏之“玄”与互构之“玄”
        二、“玄”之变义——定相之“玄”与本体之“玄”
    第二节 《老子》抒义方法论:“玄之又玄”的源泉之态
        一、论作为《老子》核心抒义字的“玄”
        二、对消、动态与追问——《老子》解“玄”的抒义方法
        三、从“生于有,生于无”到“有生于无”——解《老》的两种理路
    第三节 《庄子》抒义方法论:开权显实的域化之言
        一、历物十意——惠施的名相论
        二、三言、追问与域状词——《庄子》的语言游戏
第二章 魏晋玄学缘构与本体之博弈
    第一节 汉末魏初的智思谐响——魏晋玄学之初兴
        一、两汉经学的疲敝之态
        二、诸子之学重光与释教东来
    第二节 建树理念或遣荡计执——魏晋玄学之异途
        一、魏晋玄学之史评与学术谱系略论
        二、概念之玄的拓展——建树理念一路的魏晋玄学
        三、域发之玄的开显——遣荡计执一路的魏晋玄学
        四、两种理路的杂糅与汇合——略述何、王玄学中的冲突
    第三节 言意之辨——魏晋玄学的语言论
        一、欧阳建《言尽意论》
        二、荀粲所谓言意之微固蕴不出
        三、张韩《不用舌论》
        四、王弼《明象》篇
    第四节 有无本末——魏晋玄学的本体论
        一、以无为本——王弼解《老》之创见
        二、生而体有——裴頠《崇有论》新解
    第五节 “迹冥”与“独化”——向、郭之抒义论
        一、“迹冥”与“一心三观”
        二、“独化”与“遣之又遣”
        三、“迹冥”、“独化”与诗性语言之关联
        四、概论魏晋玄言诗的定义与流向
第三章 竹林名士的玄态人生及其玄言诗
    第一节 论竹林七贤境域化的生命形态
        一、变化气质与动心忍性——七贤的渊默形态
        二、清峻通脱与宁为玉碎——七贤的狂狷形态
        三、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七贤之无情与有情
    第二节 嵇志清峻——论嵇康诗之开路性
        一、处于域发状态的玄言诗兼及嵇叔夜诗概说
        二、清——烟霞逸气与清远之象
        三、峻——崖岸高峻与轻肆直言
    第三节 寻找失落的时间———论阮籍《咏怀诗》之物哀
        一、追光蹑景之笔——时间中的伤心之物
        二、通天尽人之怀——存在者的苍茫哀感
第四章 异趣的玄言诗——本体性追求与域发之态的博弈
    第一节 尚理好议的廊庙之音——论东晋前哲理诗之流变
    第二节 楚骚遗风与异方山水——论郭璞游仙诗
        一、游仙诗源流考略
        二、郭璞《游仙诗》之创变及其意义
    第三节 空性与色法——以本体界为务的狭义玄言诗
        一、形上义理与兴寄都绝——玄言诗对诗言志说之因革
        二、情的淡化与辞的寡味——玄言诗对诗缘情说之冲决
    第四节 故国之思与见机之作——兰亭雅集与兰亭诗
        一、两晋山水-玄言诗之因革——从金谷清赏到兰亭雅集
        二、触机辄发——论兰亭诗的时机化运作
第五章 陶渊明诗复归大地之玄音
    第一节 不如去归隐——《归园田居》解兼论渊明嘉遁之要义
        一、靖节先生的返回之路
        二、以《归园田居》释渊明之嘉遁
        三、陶公君子固穷之志辨
    第二节 《饮酒》诗解——陶渊明的任道及其玄态语言之建构
        一、《饮酒》创作时间与缘起考略
        二、论《饮酒》破相归空之玄态运作
    第三节 《形影神》释——纵浪大化与陶诗之理趣
        一、纵浪大化——《形影神》所示解脱之法
        二、论《形影神》的导路性
    第四节 空谷回响——从王维、苏轼诗略观陶诗之化迹
        一、略论陶诗的接受与王、苏学陶之机缘
        二、摹仿与心会——王、苏学陶的两重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苏轼的书法和他的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苏书的取法和书风由来
    第一节 早年学书
        一 制度与学书环境
        二 家学与师承
        三 来自蜀地善书者的影响
    第二节 苏轼与二王书法的渊源
        一 初见三馆墨迹
        二 《阁帖》的沾溉
        三 《兰亭》版本的闻见
        四 苏轼的临摹观
        五 帖学大兴对学书观念的影响
    第三节 取法徐浩的问题
        一 苏书的“姿媚”与“书如其人”的论书传统
        二 苏轼及北宋书家眼中的徐浩
    第四节 真草二体:没落中的坚持
        一 楷法废弛
        二 无益之事
        三 草书无法
第二章 苏轼与“尚意”书风
    第一节 所谓“无意于佳乃佳”
        一 无心与有意
        二 立论之源
        三 书写的功用与态度
    第二节 “意”的提出
        一 士流与杂流
        二 实用与艺术的分化
        三 道与艺
        四 名与书
    第三节 “尚意”三题
        一 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
        二 米芾:“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三 黄庭坚:“自成一家始逼真”
第三章 苏轼的论书诗与论书题跋
    第一节 关于苏轼几首论书诗的讨论
        一 尊题:《题王逸少帖》
        二 骂题:《石苍舒醉墨堂》
        三 唱和:《次韵子由论书》
    第二节 苏轼题跋文字中的部分书论
        一 发言的语境与修辞策略
        二 文学手法对观念传达的影响
        三 个人追求与审美包容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古代着述
    近人着述
    期刊与论文
    图版
致谢

(8)刘凤苞及《南华雪心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刘凤苞生平及思想研究
    第一节 刘凤苞生平及家世
    第二节 刘凤苞着述简介
    第三节 刘凤苞交游考
    第四节 刘凤苞行迹考
    第五节 刘凤苞思想研究
第二章 《南华赘解》与《南华雪心编》之比较
    第一节 《南华赘解》基本评价
    第二节 《南华雪心编》撰写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南华雪心编》与《南华赘解》之比较——以《养生主》为例
    第四节 《南华雪心编》与《南华赘解》之相同点
    第五节 《南华雪心编》与《南华赘解》之不同点
第三章 《南华雪心编》的评点体例及方法
    第一节 历代《庄子》散文评点的体例及不足
    第二节 《南华雪心编》引书研究
    第三节 “以时文之法”评《庄子》
    第四节 “以注经法注《庄》”
    第五节 以“撇转脱卸法”评《庄子》
    第六节 以“比较法”注《庄子》
    第七节 “集评式注《庄》”的大成之作
第四章 《南华雪心编》对《庄子》思想的评点与阐释
    第一节 《南华雪心编》对《庄子》精神的独到领会
    第二节 《南华雪心编》对《庄子》字词阐释的贡献
    第三节 “以儒解庄”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四节 《南华雪心编》与《中庸》
    第五节 《南华雪心编》与佛教思想
第五章 《南华雪心编》对《庄子》评点的文学视角
    第一节 刘凤苞眼中的《庄子》
    第二节 “文法”、“章法”与“参合”
    第三节 “有声之文”
    第四节 “有象之文”
    第五节 “有情之文”
    第六节 对文学风格的评点
第六章 《南华雪心编》的文章美学价值
    第一节 刘凤苞的文章美学思想
    第二节 对“文势”的品读
    第三节 对“笔法”的评点
    第四节 字词阐释的文学化
    第五节 “评点文学”的特色
第七章 《南华雪心编》的学术地位
    第一节 与《南华经解》《庄子雪》等评点类着作的比较
    第二节 与《庄子集解》《庄子注》等注解类着作的比较
    第三节 《南华雪心编》的淹没与再发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古今禅藻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古今禅藻集》的基本概况
    二、僧诗总集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古今禅藻集》编撰与成书情况
    一、《古今禅藻集》的编撰者
        (一)性
        (二)正勉
        (三)普文
    二、《古今禅藻集》的成书过程
第二章 《古今禅藻集》的选诗标准
    一、首审道行
        (一)修持高尚
        (二)戒律严明
        (三)弘法(译经、说法)
        (四)道德修养
    二、次审诗歌风格
        (一)先说“格高调古”
        (二)次说“思奇语玄”
        (三)再说“幽闲虚旷”
        (四)终说“沨沨可法”
    三、再审题材
        (一)“激扬名教”者
        (二)“慨伤时事”者
        (三)应制之作
        (四)宫词艳体
        (五)送别诗与闲适诗
第三章 《古今禅藻集》的价值与局限
    一、《古今禅藻集》的文献史料价值
        (一)保存了两篇佚文
        (二)保存或丰富了僧人的传记材料
        (三)保存了部分逸诗
        (四)少见于他籍记载,有一定版本价值的诗歌
        (五)保存了大量嘉兴当地僧人文献资料
    二、《古今禅藻集》的局限
        (一)通选历代,但失于偏驳
        (二)网罗颇丰,遗漏、舛误亦不少
    三、与《列朝诗集》闰集释氏诗歌比较
        (一)“诗僧”身份认定
        (二)僧人履历
        (三)主张的僧诗风格
        (四)僧诗史价值
    四、万历本、四库本《古今禅藻集》校勘举例
        (一)补遗、移正文本
        (二)纠正诗作署名错误
        (三)校正体例不一的错误
        (四)诗体认定不一
        (五)文字版本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有关运气学说象科学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运气学说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二、象科学概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运气学说的认知方式——观物取象
    第一节 《素问》“七篇大论”中的阴阳之“象”
    第二节 《素问》“七篇大论”中的五行之“象”
    第三节 《素问》“七篇大论”中的八卦河洛之“象”
    第四节 《素问》“七篇大论”中的天体之“象”
    第五节 《素问》“七篇大论”中的生物之“象”
    第六节 《素问》“七篇大论”中的气候之“象”
第二章 运气学说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
    第一节 《素问》“七篇大论”的“天人相应”整体观
    第二节 《素问》“七篇大论”的“主客相融”认识观
    第三节 《素问》“七篇大论”的主要范畴
第三章 运气学说的逻辑体系——意象逻辑
    第一节 时行律
    第二节 易简律
    第三节 感应式规律
    第四节 境域式规律
    第五节 常守式规律
第四章 关于中医理论体系象科学基础的讨论
附录:《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校注
    凡例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参考书目
致谢
硕士期间(拟、待、已)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四、三三探九其道可循(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宋净土文学研究[D]. 王爱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2]杨万里《诚斋易传》研究[D]. 毛越.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消息视域下张惠言易学思想研究[D]. 苏建强. 山东大学, 2018(12)
  • [4]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挖掘整理研究[D]. 范铜钢.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2)
  • [5]唐代知识阶层笔下的医学叙事[D]. 王思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D]. 韩扬文. 云南大学, 2016(04)
  • [7]苏轼的书法和他的时代[D]. 王义军.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2)
  • [8]刘凤苞及《南华雪心编》研究[D]. 华云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9]《古今禅藻集》研究[D]. 郭宜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10]有关运气学说象科学基础的研究[D]. 阎祯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三、三、九种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