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与文献计量的比较与综合研究

内容分析与文献计量的比较与综合研究

路菲[1]2004年在《内容分析与文献计量的比较与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文献情报研究方法中,内容分析法是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的定性分析方法,文献计量法是着名的定量分析方法,而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与局限。目前的文献情报研究大多是采用单一性质的方法进行的,为了克服采用单一方法研究造成的弊端和局限,就需要将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本文主要讨论将内容分析法与文献计量法结合起来开展比较与综合研究的问题,以提高文献内容研究的效率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两者在方法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性质、实施步骤、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由此得出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文献情报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继而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现有的文本内容分析软件和文献计量法应用软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以了解现有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容分析法与文献计量法结合应用的软件系统模型,并完成了其中一部分模块的代码实现。

王曰芬[2]2007年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属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研究领域。本课题研究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的比较与综合研究”(项目号:02JAZJD870003),以及总装备部基础科研项目“内容分析方法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2004QB1507)。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先后始于20世纪初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等领域的方法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文献计量法主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文献信息篇章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的结论偏重概率规律,是一个从文献外部特征出发的定量为主的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则主要利用符号分析方法处理各类信息篇章内部符号群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得出的结论偏重逻辑规律,是一个从内容主题出发的定性为主的分析方法。将两种方法作为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扩展原有方法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陷,突破单一研究思维的狭隘性,以构建新的方法论体系。交叉与综合是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新视野,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综合研究是当前国际前沿研究的重大课题和新的趋势。本论文的研究适应国际前沿的变化趋势,在宏观上,可以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并进一步完善方法论体系,推动该领域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在微观上,有利于图书情报工作和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从文献计量分析过渡到文献中知识的测度与分析,为更高级、更有效的信息提取、信息融合、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等的研发提供方法论依据,满足数字化时代用户对“面向内容的知识服务”的需求。因此,本论文的选题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前沿领域。本文从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出发,以实践需要为导向,以方法论原理为指引,围绕着图书情报领域与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心,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内在特点,对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综合研究的方法体系构建进行多维度探索。本文主要的工作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方法论出发,将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与综合分析置于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中,全面地探索综合研究的方法来源、方法特征(性质)、方法构成(结构)和方法应用,初步构建了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综合研究的理论基础。(2)系统性地提出了综合方法构建的思路:以“数据——信息——知识——智慧(DIKW)”为综合研究的出发点,以信息哲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选择所需的核心方法,以可量化的信息为研究对象和可推测的特征为分析单元,以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趋同的相似性与互补的差异性为研究的基础,以已有的实践研究为方法体系构建的参考,以集成两者的功能与彰显应用的效果为原则设计方法体系的维度,以易理解和易操作为综合研究与应用流程设计的标准,以实践案例检验与评价综合研究的应用效果。(3)在综合方法体系的设计上,分别设计了从文献计量法出发的综合方法和从内容分析法出发的综合方法;设计了以特征单元、时空分布、内容层次为坐标的叁维综合方法体系,将外部特征与内容特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等有机地综合在一起;构建了综合方法应用的基本流程,分析了综合方法的主要应用。其中,重点探索了基于Ontology的综合方法的设计思想、分析系统的层次结构、应用系统的功能以及应用。(4)选择重庆维普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情报学(G35)(时间为:1997-2006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综合方法应用的实证分析。分别选择综合方法应用的不同途径:“核心期刊——关键词聚类——作者映射”和“共词聚类——作者排序与集中度分析”,进行了案例研究以及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分析结论。(5)从资源(数据)、人(专业人员)和技术(可视化)叁位一体的角度,分析了综合方法应用的影响因素,探索了专业人员在综合方法应用上的作用,并提出基于主体、面向过程、重视借助研究方法与工具挖掘隐性知识的,整合知识流与工作流的新的情报研究流程。

李爱群[3]2009年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叁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张红梅[4]2016年在《e-learning中外主题文献的社会网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家庭办公软件的使用,学习方式也从普通的课堂学习转变为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E-learning这种新型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也迅速的成为世界各地教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从整体上更好的把握e-learning研究领域的情况,需要对国内外e-learning已有的研究做一个定量的实证分析,通过比较国内外e-learning研究领域的状况,为我国e-learning的发展提供借鉴。对于e-learning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e-learning相关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国内外有关e-learning领域研究的差异,进而为我国e-learning的发展提供方向。在研究中,首先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出发,研究2010年至2014年这五年e-learning研究领域的现状,进而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以及对研究方法的了解,基本了解国内外e-learning的研究情况,最后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对国内外e-learning文献进行研究。在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先是高频关键词的选取以及获得关键词共现次数,得出社会网络图,再对社会网络中的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以及网络整体密度进行分析,得出边缘与核心的关键词来分析e-learning研究中形成的社会网络中的内部结构。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对整个社会网络进行研究,最终以直观形象化的形式呈现结果,揭示目前国内外e-learning研究领域的变迁和发展趋势。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e-learning进行国内外的现状分析,进而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e-learning所涉及的学科以及作者的情况,评价e-learning目前发展的状况以及国内外在e-learning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情况。其次,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得出e-learning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不足之处,同时对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国内外对于e-learning的研究是处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以及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这有利于对e-learning的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对e-learning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研究,使e-learning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再次,通过对e-learning文献进行社会网络的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构建高频关键词矩阵,画出社会网络图,并对整个网络的网络密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来揭示高频关键词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从次,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有关e-learning主题研究的发展态势,并总结目前e-learning研究的主题分布,为后续e-learning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后,对国内外e-learning主题文献进行比较研究,给出启示和建议。

王曰芬, 路菲, 吴小雷[5]2005年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比较与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简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内涵与应用,重点比较研究两者在方法论基础、研究对象、应用范围、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异同;指出对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将有助于人们提高情报研究工作的效率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探索综合利用两者的优势与应用思路。最后,在对两者现有软件功能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综合应用的文本分析软件构架。

刘慧[6]2011年在《2000-2010年我国IT价值研究的文献计量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大量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于信息技术展开研究,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中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产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文献对于信息技术研究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在其他领域有很多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些文献资源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属性研究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研究分布等进而评价现状和预测未来。基于丰富的文献资源,综合的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计量学等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的检索,并且与手工检索相配合,共收集到关于IT价值研究的文献160篇,通过对文献内容的了解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构建类、评价类、影响类、综合类四个类别。统计和分析文献的特征,其中包括文献量、作者、引文、资助基金、期刊、被引频次、关键词等,结合综合评价和战略坐标评价进行研究,综合评价中,采用文献量、作者、引文、资助基金、核心期刊、被引频次六个指标作为变量,通过设定指标权重,计算综合得分,评价IT价值研究各个方向的研究水平。战略坐标评价主要是采用关键词属性,计算向心度和密度,通过战略坐标的象限位置对于IT价值研究的各个方向进行研究,评价方向的内外部关系。研究目的是了解我国IT价值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对IT价值有兴趣或者从事相关科研的人员提供IT价值研究的相关信息。研究表明:①我国IT价值研究处于发展期初期,研究分布不均匀,以长叁角、珠叁角、北京为研究主要分布地区,研究大部分借鉴外国的研究成果,引文比例西文占大部分。②IT价值研究主要分布在科技管理研究、情报杂志、中国管理信息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研管理等期刊。③IT价值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相对薄弱,核心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产出量有待增加。④IT价值研究的影响类最受关注,但是研究内外部联系松散,没有形成明确的中心点,这个研究方向可能产生分化。⑤IT价值研究的综合类是四个研究方向的中心,内外部联系紧密。⑥构建类与影响类的联系紧密,构建类会受到影响类的影响较大,评价类研究可能进入缓慢期,需要有所突破。将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等运用到IT价值研究中来,以往的文献在对IT价值进行研究时往往是对研究成果、方法、等进行综述类的研究,而在这里主要是使用文献提供的信息进行IT价值研究,从文献属性的角度评价现状和预测趋势,由于文献量大,可能导致收集文献有遗漏,是研究当中的不足之处。

肖彩兰[7]2015年在《论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的作用》文中提出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界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期刊评价。目前对期刊的评价主要采用期刊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由此引发的“量化取向”和“以刊评文”引发诸多争议。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各类期刊评价中排名逐年靠前,本研究尝试从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的作用这个角度,对该刊的发展进行探究。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在确定分析单位、构建类目指标、编码的基础上,对《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2004-2014年共1840篇论文进行逐篇阅读,以确定作者及所属机构、研究范式与方法、研究内容等具体分析单位各自属性。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和年份交叉统计,结果表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1年来,论文合着率上升、具有教授及以上职称作者比例上升、作者所属机构由“985”高校向一般性大学、高职扩展;研究范式仍以思辨范式为主,但思辨范式的比例逐年下降,实证范式则明显上升,反映实证范式的资料收集方法、研究方法陈述、文献综述等也更规范,研究具体方法中,调查研究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同时还出现了行动研究的雏形;研究内容上,期刊论文以学校层次和国家层次的研究为主,实践导向和理论导向的论文处于共生、互相促进的状态,教学与科研、知识与课程这两个更加偏向于微观的领域所占比重较大。基于数据结果,本研究认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术研究,使研究者、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之间出现了一个良性循环,这是该刊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基于期刊特色分析,该刊的办刊思想、审稿制度、编辑作用是期刊有效地发挥推动学术研究良性循环作用的保证。

丁麟[8]2012年在《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叁种主要病害研究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以信息经济、生物经济为标志的新经济浪潮推动下,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与快速应用,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粮食安全危机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在信息经济、生物经济向基因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食品安全、粮食安全越来越成为困扰人类发展难题的时期,水稻生产作为全球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研活动的快速推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稻作为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的农作物,同时也越来越成为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世界各国对水稻在未来全球粮食安全与竞争中将要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水稻病害控制及其对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生产的价值和意义随之凸显出来。面对以基因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水稻病害及其防控技术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成果不断涌现,水稻病害研究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对全球水稻病害研究展开系统归纳、深入分析、多方比较,将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水稻病害研究水平、提升水稻产业发展水平,最终实现整个水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研究广泛运用文献计量学、竞争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使用Web of Science的检索平台,辅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相关检索,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2000-2009年10间收录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以水稻病害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上述10年来发表的论文和引文为主要衡量指标,进行研究论文的比较与评价(实证研究部分扩展到1898-2011年期间)。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比较世界主要标杆国家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趋势。同时对重点国家和我国的主要水稻病害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国内在水稻病害研究领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水稻病害研究的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建议。经统计,2000-2009年由Web of science收录的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叁种水稻病害的研究论文共计36164篇。发表的论文主要来自美国、印度、中国、日本、韩国、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在发文最多的25个研究机构中,9个来自美国。国内在水稻病害研究领域的主要机构有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大学和科研单位。在高被引论文中,美国研究人员发表了849篇,显示了美国研究论文的影响力。来自中国国内的的文献发文量居于第2位。在水稻病害研究领域,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走在国内前沿。在词频分析上选择影响因子、立即指数、总引用数、发文量、被引频次、发文机构、高被引作者、专利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词频分析表明,我国在水稻病害研究方面与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有相近之处,特别是在“稻瘟病菌”、“致病性”、“生理小种”、“遗传宗谱”、“分子标记”、“基因定位”、“杂交水稻”、“基因组”、“抗药性”、“抑制中浓度”等为关键词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比较明显的优势。而“基因飘移”、“基因修复”、“转基因污染”等在世界上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在以我国专家为主要作者发表的论文中较少出现,反映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力量较薄弱。我国水稻病害研究的主要优势为开展基础研究较早、长期与国外保持学科交流、有长期战略规划、资金(基金)支持项目多样等;劣势主要是研究力量分散、尖端科研成果缺乏、科技推广相对滞后等。经过文献计量分析,国外期刊—《PHYTOPATHOLOGY》、《CROP PROTECTION》、《PLANTDISEAS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EUPHYTICA》;国内期刊—《中国农业科学》、《垦殖与稻作》、《北方水稻》、《植物保护学报》、《中国水稻科学》、《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学报》、《中国农学通报》等关于水稻病害的发文量最高。本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对以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为代表的水稻病害学科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排前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引文分析,确定了各国在水稻,特别是水稻病害领域的研究期刊以及实证领域方面的研究实力的综合排名。应用词频分析法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以及我国的相关论文中的关键词,归纳了目前世界上水稻病害,如稻瘟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热点。此外,还将竞争情报理论和相关方法应用于水稻病害研究之中。在研究的过程中广泛使用Benchmarking分析、SWOT分析等典型的竞争情报研究方法,在同类研究中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这一研究对于拓展和深化我国水稻病害研究范围和领域具有一定的意义。

陈云鹏[9]2016年在《标准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及农业应用》文中提出“标准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及农业应用”属于文献计量学与标准化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本课题研究来源于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基于引用的标准计量分析方法研究”(项目号:252013Y-3059)。文献计量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引文分析法、时间维度分析法和空间维度分析法为基本框架的研究方法体系,是图书情报学领域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计量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网络信息、科学数据等方面,尚未涉足标准文献领域。标准文献作为体现标准化科学与技术进步的最佳实践成果,具有重要的科技情报价值,将文献计量学方法与标准文献有机结合,构建标准计量分析方法有利于标准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向定量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选题旨在构建适用于标准文献的计量分析方法,既有利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领域的扩展,也有利于标准计量分析方法的完善。本文从标准计量分析的需求入手,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标准文献特点,构建了基于采用关系的五维度标准采用影响力评价方法、基于被使用的标准文献半衰期算法、基于被使用的标准文献水平评价方法。(1)构建了五要素模型的标准文献采用影响力评价方法,以标准的采用关系入手,从采用强度、采用效度、采用粘度、采用广度和采用转化速度五个维度,构建了标准才行采用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五要素模型作为定量测定标准文献采用影响力的方法,具有评价指标全面、可量化的优点,通过ISO标准对我国推荐性国家标准采用影响力的实证分析看,该方法可操作性强,能够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出标准采用影响力的相关要素。可以将五要素模型作为定量测度标准采用影响力的方法。(2)基于标准文献具有不同于其他科技文献的特点,无法直接使用引用标准来体现标准被使用的情况。本文研究发现企业自我声明使用的标准数据可以较准确的反映标准被企业使用的情况并基于企业自我声明使用的标准数据,结合标准文献特点,构建了适用于标准文献的半衰期新算法,使用此方法对我国国家标准进行了半衰期的实证分析,发现了我国国家标准的老化特点。(3)通过比对分析标准引用与论文引用和专利引用的异同点,发现标准引用无法作为评价标准水平的指标。并基于标准文献具有不同于其他科技文献的特点,无法直接使用引用标准来体现标准被使用的情况。本文构建了基于企业自我声明使用数据的标准水平评价指标。(4)通过将标准文献半衰期计算方法和标准采用影响力方法在农业标准进行的实证分析,证明标准计量分析方法可以较好运用到农业标准数据的分析当中。

孟阳, 屈宝强[10]2017年在《数据计量与文献计量之间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以文献综述、对比分析作为主要方法。通过对比得出,数据计量一方面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有的计量方式,另一方面要从其他计量学当中吸取经验;数据计量和文献计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应对立看待,结合两种计量方式面向科研全过程的计量是未来计量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据计量是大科学时代的产物,从科学文献到科研数据,科学焦点的变迁反映的是人类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内容分析与文献计量的比较与综合研究[D]. 路菲.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 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D]. 王曰芬.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3].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

[4]. e-learning中外主题文献的社会网络分析[D]. 张红梅. 曲阜师范大学. 2016

[5]. 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比较与综合研究[J]. 王曰芬, 路菲, 吴小雷. 图书情报工作. 2005

[6]. 2000-2010年我国IT价值研究的文献计量评析[D]. 刘慧. 吉林大学. 2011

[7]. 论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的作用[D]. 肖彩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8].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叁种主要病害研究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D]. 丁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9]. 标准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及农业应用[D]. 陈云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10]. 数据计量与文献计量之间的对比研究[J]. 孟阳, 屈宝强.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

标签:;  ;  ;  ;  ;  ;  ;  ;  ;  ;  ;  

内容分析与文献计量的比较与综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