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张金桥[1]2003年在《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文中认为句子理解是语言理解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句子理解过程中,不仅包括对视觉信息的编码、字词的确认,而且要对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稳定、合理的命题表征。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构成句子的各个项目是如何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命题表征的,在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各个句子项目表征有何特点。 本研究在总结前人关于空间关系简单句的句子项目加工方向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句子理解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现象。本研究将“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定义为:简单句或复句的命题表征中,如果语言表达的项目顺序,包括主项与谓项的顺序或者主句与从句的次序,与它们所形成的命题相应项目的顺序发生了倒置,则称为命题表征的项目互换。 本研究在分析命题表征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可能是命题表征中项目互换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的假设。此后,本研究采用句子一图画验证技术,系统地探讨了汉语空间关系句、汉语被动简单句、汉语偏正复句等叁类汉语句子的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问题。 实验1 考察了汉语空间关系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句子项目特点影响着句子有效命题表征的形成,从而影响着命题表征项目互换。当句子项目为抽象图形时,空间关系简单句所形成的高效的命题表征为“参考物→目标物”,若其句子项目表达顺序为“目标物→参考物”时,命题表征项目发生互换;当句子项目为人和物时,空间关系简单句所形成的高效的命题表征为“人→物”,若其句子项目表达顺序为“物→人”时,命题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当句子项目为具体物体和抽象图形时,空间关系简单句所形成的高效的命题表征为“具体物体→抽象图形”,若其句子项目表达顺序为“抽象图形→具体物体”时,便发生命题表征项目互换;当句子项目所表达的内容为经验常识时,读者对句子的语义内容十分熟悉,命题表征项目不发生互换。 实验2 考察了汉语被动简单句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汉语被动简单句的命题表征中句子项目加工特点与句子的语义内容因素有关。对于一般的汉语被动简单句而言,由于语言表达的习惯性,人们易形成“施事物→受事物”的稳定的命题表征,因此当句子项目表达顺序为“受事物→施事物”时,命题表征项目发生互换;而对于经验常识的汉语被动简单句而言,由于句子的语义内容为人们所熟悉的经验常识,句子项目间 11 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语义十分强,因此命题表征中项目不会发生互换。 实验3考察了汉语偏正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汉语偏正复句易形成“偏句一正句”的稳定的命题表征,如果句子项目表达顺序为“正句一偏句”,则命题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具体地讲,就是对于因果复句而言,易形成“因为 A一所以 B”的稳定的命题表征,若其句子项目表达顺序为“(所以)B一因为 A”时,则会发生命题表征中句子项目的互换;对于条件复句而言,易形成“如果A一那么B”的稳定的命题表征,若其句子项目表达顺序为“(那么)B一如果 A”时,则会发生命题表征中句子项目的互换;对于转折复句而言,易形成“虽然 A一但是 B”的稳定的命题表征,若其句子项目表达顺序为“(但是)B一虽然A”时,则命题表征中句子项目有发生互换的倾向。 本实验研究证明了我们的假设,命题表征的有效性和命题表征的稳定性是引起汉语句子理解中命题表征项目互换的原因。同时我们还认为,汉语句子理解加工过程,可能是一个固定地从某特定句子项目到另一句子项目的系列认知加工过程。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现象,并探讨了汉语句子理解中命题表征项目互换的原因和条件,分别探讨了汉语空间关系句、汉语被动简单句和汉语偏正复句等叁类句子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的特点,同时,还提出了汉语句子理解的句子项目系列认知加工观,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汉语句子理解的心理加工机制。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探讨汉语句子理解中命题表征中项目互换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能促进汉语句子的教学。句子项目的呈现顺序影响着汉语句子的理解,所以汉语句子项目顺序的合理呈现,能有效促进汉语语言教学。因此,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张金桥, 莫雷[2]2006年在《汉语主动句、被动句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文中研究表明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 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中国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特点。结果表明,无论是语义水平较高的不可逆句,还是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句,中国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建构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均为“施事→受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国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和被动句时,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表层结构(汉语主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施事→受事”、汉语被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受事→施事”)建构相同的深层结构(语义内容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施事→受事”),可能是一个按照“施事→受事”固定方向进行的系列认知心理加工的过程。

张金桥, 熊玉珍, 彭志锋, 张耀文[3]2006年在《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句子—图形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verificationtask)探讨了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语义水平较高的不可逆句,还是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句,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后所建构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均为“受事→施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时,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表层结构(印尼语主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施事→受事”、印尼语被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受事→施事”)建构相同的深层结构(语义内容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受事→施事”),可能是一个按照“受事→施事”固定方向进行的系列认知心理加工的过程。

黎洪[4]2012年在《汉语偏正复句句序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汉语复句句序研究呈现视角和方法多样化趋势,进展迅速成绩喜人。受此启发和激励,本文以语用学、语体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新兴学科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语料库提供的优裕条件,注意发挥具有高度实证性的统计方法的作用,对现代汉语偏正复句的句序变异,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和探析,力图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层面揭示其句序变异规律。全文由九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鸟瞰式地回顾汉语偏正复句句序研究概貌,对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语料来源和选择处理、理论依托和方法运用给予适当交待,以及对本文基本结构给予必要说明。第二至第八章为正文。第二章对本文基础性概念,包括偏正复句的界定和分类、形合偏正复句与意合偏正复句、常规句序与变异句序等,给予必要交待;同时对为什么选择黄伯荣、廖序东(2007)的复句分类系统和程祥徽(2002)的语体系统,给予必要解释。第叁至第七章,按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转折复句、目的复句的次第,在概略回顾以往专项研究情况以及简要说明本文专项研究所涉概念之后,对现代汉语偏正复句的句序变异,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细致入微的考察和探析。第八章为综论,以前五章分类考察为基础,对造成汉语偏正复句语句变异的主要动因和内外条件,加以归纳和抽象,揭示其中的普遍规律。第九章为结语,概述偏正复句句序变异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实用意义,指出它除了对于汉语复句的理论研究具有促进和深化作用外,同时对于文章写作、外文翻译以及语言教学等实践活动,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该章并对缺憾之处以及今后打算作了说明。本文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语料库——本文研究始终是以语料库为基础,除了充分利用了北大中文系提供的综合语料库(CCL),同时还充分利用了笔者个人创设的分体(语体)语料库。二是注意考察对象的语体分布——鉴于言语通过语体表现而语体影响语用,本文对所有用例的考察,都是始终与语体分布相联系。叁是坚持以数据说明问题——本文关于常规句序与变异句序的鉴别,关于不同句序变异频率的考察,关于句序动因和条件的探析,等等,均以统计数据为支柱。四是重视理论价值向实践价值的转化——本文探索有助于深化汉语复句研究。而本文没有停留于此,通过考察有关结论在文章写作、外文翻译以及语言教学等领域的利用,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在全面考察和深入探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汉语书面语中的因果复句通常表现为前偏后正,而汉语口语中则通常表现为前正后偏。2.汉语偏正复句的句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前后照应、语意突出、陌生追求、急不择语、外文直译,等等,乃是造成句序变异的主要原因。3.对于汉语偏正复句句序表现来说,结构形式、语用预设、语体分布等,亦不无影响。4.汉语偏正复句不同类型的句序变异频率有高有低,由低到高可以归纳为如下连续统:假设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5.汉语偏正复句的句序变异直接受到语体影响,以文字为媒介的语体,由低到高可以归纳为如下连续统:法律语体<新闻语体<科学语体<政治语体<艺术语体<日常交际语体。

刘德辉[5]2017年在《强调对汉语因果复句阅读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因果复句是汉语中常见的复句类型,它由偏句和正句组成。本研究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强调对因果复句阅读的影响。实验一探讨了当强调词“是”位于由“因为”所引导的偏句(原因句)时,强调人物和强调事件对因果复句阅读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被试对强调事件的因果复句阅读的较快。实验二探讨了当强调词“是”位于由“所以”引导的正句(结果句)时,强调人物和强调事件对因果复句阅读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被试对强调事件的因果复句加工阅读的较快。实验叁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基础上,考察了当偏句和正句都有强调词“是”时,如果偏句和正句强调的对象一致,被试对句子的加工整合明显快于不一致时。叁个相互联系的眼动实验证明,在因果复句中对事件加以强调和强调人物相比较,被试对强调事件的句子阅读起来相对的简单。

牛海燕[6]2011年在《现代汉语居后“虽然”句的多角度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容认性让步复句是现代汉语转折复句大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而且容让句自身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是许多学者尚未深入挖掘的部分,容让句的句内句序问题就是其中一个被忽略的部分。而且句内句序研究也是复句研究中的空白点及薄弱环节,急需学者们对其加深研究。本文选取了由“虽然”引导的容让句,从多个角度研究居后“虽然”句的各个方面。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了复句句内句序和容认性复句句内句序的研究现状,我们的选题依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同时也对语料做了简要说明。第二章,我们描写了居后“虽然”句的模框类型,我们在语意完整前提下,依据其有无下文、有无双联,将篇章中的居后“虽然”句切分为四种模框类型。第叁章,特征分析,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展开。句法上,从四个方面总结概括出居后“虽然”句的句法特征:存在的单位性质、与前文的结构联结的情况、结构特点、语气特点。居后“虽然”句与居前有其一致性,如都追求主谓完整的联结方式等。但更多体现一种不同,表现为单位性质存在形式更多一些、对主谓完整性的要求没有居前高、句子语气更丰富一些,句法地位要高一些,而独立性也更强一些。语义上,其一,居后“虽然”句表示容认让步关系,和居前“虽然”句有其一致性和区别性。区别在于,容认关系形成的基础、容让的程度不同。其二,表示补充限制的语义关系,这是居前“虽然”句所没有的。居后“虽然”句更多是对前文内容有所补充和限制,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前提限制、细节包容和降级对比叁个方面。第四章,共时制约因素考察,即逻辑、语用和语篇叁方面因素。逻辑是其居后的本因,即容认性让步复句前后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类似平级的对比关系。语用是动因,主要从话语连续性、修辞、焦点和面子策略几个方面展开。话语连续性为居后“虽然”句提供了语用支撑,修辞体现的是求新和简明避复的共同作用,对焦点的追求制约了“虽然”句居后,而出于维护双方面子的考虑,居后“虽然”句也是比较好的选择。语篇上,主要体现为衔接因素的制约作用,即存在词汇、结构等手段促使了“虽然”句居后。至于语体,则作用力并不太明显,只表现出了一定的倾向性。第五章,历时考察。我们考察了古代汉语和五四时期的居后“虽然”句。因为“虽然”的固化和重新分析的作用,居后“虽然”句在古汉有疑似案例存在,可以勉强作为古汉语中有居后“虽然”句存在的例证。而对五四时期的分析,得出外力的作用不可忽视,也不能过分强调,居后“虽然”句的产生更大方面来自汉语自身的原因。第六章余论。我们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概括,同时指出了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D]. 张金桥.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 汉语主动句、被动句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J]. 张金桥, 莫雷. 心理学报. 2006

[3]. 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J]. 张金桥, 熊玉珍, 彭志锋, 张耀文.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 汉语偏正复句句序变异研究[D]. 黎洪. 安徽大学. 2012

[5]. 强调对汉语因果复句阅读的影响研究[D]. 刘德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6]. 现代汉语居后“虽然”句的多角度考察[D]. 牛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