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张夏楠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委党校,安徽涡阳233600)

摘要: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动荡性。从生理上面说,性成熟是青少年期生理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因而,形成自我,发展独立性,是青少年时期的基本任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不稳定性。家庭问题、学校教学问题、社会问题等诸多影响,进而造成未成年人的犯罪。本文就如何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意见。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C913.5;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1

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各国都是比较严重社会问题,在世界各国都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从上个世纪改革开发以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就日渐严重,据报道自1984年上海长宁区法院成立第一个未成年人法庭以来,全国法院共设立少年法庭2219个,全国共判处未成年罪犯120余万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总的犯罪案件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到全部犯罪人数的70%,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态势越来越严峻。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势态区势,应得到我们的关注与考虑,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研究与分析,进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显得至关的重要。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我们未成年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进入社会的起点。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关系着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美满幸福的家庭环境能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供必要的条件;有问题的家庭环境则会使未成年人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从而是造成其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对过于溺爱孩子的家庭。

我国计划生育要求每个家庭只要一个小孩,从而使我们的小孩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上,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尽量满足,以免孩子“委屈”,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自私、霸道、贪图享受、意志薄弱的恶习。“宠子必娇,娇子必败”。这种不良恶习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会导致犯罪。

(二)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家庭。

这类家庭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条件优越,家长无暇或者放任对子女的正常教育,与孩子的交往常是钱的给予,使孩子常将物质利益的追求当成生活的最主要目标。而当孩子物欲膨胀,又不能从正当渠道及时得到满足时,就会通过非正常渠道来实现,又处于青春期极易受到不良诱惑,走上犯罪之路。

(三)对管教过于简单粗暴的家庭。

这些家庭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但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们信奉棍棒政策,深信“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旦子女达不到自己期望,“恨铁不成钢”,便打骂、体罚。在这种家庭教育下,使未成年人身心遭受创伤极易产生恐惧、自卑或逆反心理,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2000年浙江金华17岁学生徐力杀母案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是他们离开家庭之后踏入的第一个舞台,是他们进入社会的桥梁。学校的使命就是帮助未成年人获取丰富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学校重智轻德,教育错位。

应试教育模式下,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过于重视智力培养,认为成绩好就是一切,而无视了他们的全面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法制教育欠缺,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有些学校虽开设了法制课,但不成体系。这就使得许多未成年人因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才走上以身试法之路。

(二)部分老师素质不高,教育方式不当。

教师队伍中也是良莠不齐,部分老师素质不高、教育方式失当,不善于、甚至不懂得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育工作,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比如训斥、罚款、体罚、侮辱等,。另外很多教师歧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常常不当批评,或劝其退学,造成部分学生厌学、辍学而过早进入社会,进而容易结识行为不良的人,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三、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社会对人的一生起很大作用,对未成年人而言,社会的作用更为突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反之,不但会妨碍其健康成长,甚至会成为诱使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现今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网络市场鱼龙混杂,管理缺位。

当前,文化网络市场鱼龙混杂,社会文化良莠不齐,腐朽、糟粕文化等充斥文化市场。加之文化市场管理的缺位,各种腐朽网络文化的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美国学者萨瑟兰认为,犯罪是和犯罪性文化接触的结果。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极易诱发犯罪。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次社会转型从根本上说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哥们儿义气、铺张浪费、好逸恶劳、奢侈攀比,贪图享乐等不良思想和行为对未成年人思想意识产生极大影响。

还有未成年人的自身因素与心理因素都有着不同程度与情况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未成年人正处于犯罪“危险年龄”的阶段,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只有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关以他们的成长,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国的未成年人才会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曙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新探》,《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6期。

[2]邵磊:《略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及司法对策》,《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期。

[3]石继祥:《未成年人犯罪外部因素分析》,《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21卷第3期。

[4]李文汇,李文静,李康熙:《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载于《青少年研究》,2005年第2期。

[5]穆凯锋,穆自明:《对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刘文欣:《透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18卷第1期。

[7]王芳:《未成年人刑事政策浅析论》,《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1期。

[8]马福远:《完善立法与加强教育: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的着力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月第3期。

[9]吕红梅:《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广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3期。

标签:;  ;  ;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