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报纸印刷厂未来技术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报纸印刷厂未来技术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对报业印刷厂今后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1](2018)在《2017年报业印刷发展述评——报纸印量下滑或将触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4月,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公布了2017年报纸印量调查统计报告。此次调查包括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部分地市报纸印刷单位共计159家,这159家单位2017年的报纸总印量是585.28亿印张。本次调查的报纸总印量应占全国报纸总印量的68.50%,以此计算,2017年度全国报纸总印量为855亿印张,较2016年的958亿印张减少103亿印张,下降幅度为10.75%。2017年耗用新闻

齐钢[2](2016)在《文化视阈中的台湾青春成长电影(1982~2012)》文中认为台湾电影从1980年代开始衰退,青释成长电影却在低迷的台湾电影市场一技独秀,长期受到观众欢迎,这与台湾电影年轻的创作群体、以年轻人为主的人口结构、不够健全的电影工业和文化怀旧的社会心理相关。在分析青春成长电影流行台湾社会原因的基础上,论文从1982年新电影的青春成长片切入,以台湾电影三十年历史发展为纵轴,把台湾青春成长电影按时间顺序依次归类为80年代新电影、90年代新新电影和新世纪后新电影,研究台湾青春成长电影与社会的关系,以文化视角挖掘青春成长电影隐含的文化现象,分析台湾地区在不同世代社会政治体制、意识形态语境下影片的文化意蕴以及电影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在国民党专制统治下新电影借用青少年个体的自我成长以及伴随自我意识觉醒而崛起的女性主义暗示了80年代台湾社会正在形成的反对国民党威权统治、追求民主自由的社会主体性。这种不断生成的社会主体性让台湾民众开始刘国民党宣传的大中华身份认同表示怀疑,本土意识和反对美日新殖民的民族主义有所显现。由于独立的主体意识的追求和反感西方新殖民主义,新电影有意与现代文化保持距离,这使它在审美旨趣上偏向于传统的东方主义美学,然而难以回避的现代文明又让新电影徘徊于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之间。1980年代末期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一方而现代负而文化颠覆了传统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社会变得唯利是图、世风日下;另一方面台湾解严后政治体制的转变使台湾社会的秩序遭到破坏,社会陷入政经混乱。新新电影着重表现乱象纷呈下的台湾都市青少年的犯罪、暴力等越轨行为,关注他们在威权崩溃、家国解体的语境中青少年个体颓废、迷茫的精神世界以及无处逃遁的囚徒困境。新新电影的这种“反成长”叙事虽然终结了经典成长电影给人的正面引导,但并不意味教育意义的消亡。影片中时间的压缩停滞、空间的变形以及青少年被社会机器撕裂的命运昭示了影片在哲学层而叩问了人的存在本质和生命的本真,赋予影片另一层面的成长意义。然而新新电影缺少对青少年越轨等偏差行为背后人性方面的深入剖析,留下艺术缺陷,而且它过度的自我重复和强烈的作者论风格把自己带入了死胡同。新世纪后本土主义势力不断强大,台湾社会表现出“去中国化”迹象。本土主义抬头与台湾民众盲目热爱本土岛屿影响了后新电影的创作。后新电影通过影片画面木土符号(地理、人文景观)视觉元素的呈现、切割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和塑造标志台湾在地人身份的“台客’人物,寄寓意欲政治独立的意识形态。此外后新电影通过叙述青年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自强不息、奋发拼搏,再次把青年人的成长与在地意识的台湾精神联系起来,这种排斥大陆强调本土的台湾意识与台独主张不无耦合。同时以多元文化为借口,后新电影描写台湾社会的亲日媚日以及原住民、同性恋等亚文化现象,其实质前者恰好反映了台湾的后殖民心结和企图在政治上拉拢日本对抗中国的目的,后者因为回避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使亚文化只成了多元文化的补充;或者把亚文化转化成消费元素,让亚文化难以充分传达出颠覆与解构的力量,青少年的成长意味有所淡化。总之,台湾青春成长电影一方面和现实社会、意识形态保持了联结,另一方而却回避一些社会敏感问题,不敢直面现实矛盾,而且越往后越丧失残酷青春物语,导致电影由轻浅滑向浪漫唯美。台湾电影应放下形塑“国家”形象的政治文化包袱,放宽视野制作更多类型、更多题材面向大陆、东南亚国家的影片,而不是充满本上主义倾向的在地化电影,这才是台湾电影的未来之路。

李保强[3](2011)在《内涵? 外延?——浅议报纸印刷多元化发展之路》文中研究说明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印刷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成为印刷业的热门话题。近年来,报业危机蔓延全球,报纸发行量下降使报业受到很大影响,报纸印刷业在经历多年快速发展

包东喜[4](2011)在《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传媒经济持续繁荣,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媒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是中国传媒业实践探索的深水区和突破点,也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框架对报业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进行研究,并根据对H报业集团的媒介拓展经营项目的考察来解读、阐释,近年来报业集团一般表现为突破或绕过制度约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制度创新实践。文章在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努力发掘原始档案材料,梳理了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过程,以说明它在尔后的拓展媒介经营项目中实行制度创新的起始基础,包括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集团成立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企业化管理”实践、集团的组建和组建集团后的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文章随即系统论述了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制度约束;前者包括新闻出版法规约束、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约束和产权交易的制度约束;后者包括新闻管理部门的政治纪律、新闻宣传纪律、舆论导向管理,以及集团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财经、人事、新闻报道等各方面的机制惯例。文章分析了H报业集团项目规划原则和据此原则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理念,提出了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三类八种模式。三类就是国资经营类、国资-民资合作经营类,国资-外资合作经营类。八种就是国资经营类下的集团独资模式、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三角产权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以及国资-民资合作模式和国资-外资合作模式。作者通过大量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取宝贵的、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系统考察了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的8个拓展项目:《特别关注》项目、《爱你》杂志项目、《家庭保健》杂志项目、“荆楚网”网站项目、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H特别书局项目、腾讯·大楚网项目和《爱篮球》杂志项目;它们分别与上述八种模式相对应,是这八种模式的典型个案。文章论述了它们的实施过程和实行的制度创新,指出:上述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模式之间,从纵向上看,基本上是依次循序发展的线性关系,从横向看,各模式之间前后照应,相互学习借鉴;后一种模式借鉴前一种模式或综合前数种模式的制度创新经验,实行诱致性变迁;每一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在论述考察结果时,作者特别对腾讯·大楚网项目中为民营资本提供进入传媒业的途径方面的创新和国资-民资合作的产权配置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深度剖析。鉴于国资-外资合作的突破意义上的重要性,文章专门阐述了作为《爱篮球》杂志项目背景的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剖析了实施《爱篮球》项目时处理产权问题的基本思路,处理涉外合作问题的创新措施和实行涉外合作项目创新时的风险控制。文章在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提出处理合作项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配置、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及其评估机制,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的对策建议。

杨吉华[5](2007)在《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从产业政策来说,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但文化产业政策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政策,它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文化产业在具有经济属性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政府的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作用:对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作用;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每年都源源不断有新的政策出台。从近30年的政策实践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成就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实践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瓶颈同样大量存在。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就是“缺、弱、变、散、乱、粗”。所谓“缺”就是政策的缺失;“弱”,就是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措施偏软;“变”,就是政策多变,缺乏必要的稳定性;“散”,就是政策重点不突出,政策针对性不强;“乱”,就是政策不统一,缺乏必要的协调性;“粗”,就是政策过于粗线条,可操作性不强。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绩效,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就必须认真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首先必须确立先进适度的政策目标。从我国的实际看,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总的目标应该是国家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在15年内(2020年)使我国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国GDP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15%上升到5%以上,并在未来50年接近美国,成为世界一流文化产业强国。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具体目标则包括增长速度目标、效益目标、结构目标和国际竞争力目标等方面。文化产业政策从内容体系来说,主要是由文化产业结构政策、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三个方面组成。其中,文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调节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包括不同行业之间)的优化配置,文化产业组织政策主要调节资源在文化产业(行业)内部不同企业间的优化配置,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主要调节资源在区域空间和不同代际间的优化配置。它们共同作用,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文化产业结构政策就是政府制定的旨在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总和。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宏观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二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失衡。针对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资源从产能过剩的产业流向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宏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措施优化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偏弱,有必要对现行的政策作一定的调整,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小、散、乱、弱”。根据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的现状和演变趋势,我国文化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政策取向也应该是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鼓励有效竞争。这一政策取向概括起来说就是“抓大、兴小、治乱”。抓“大”,即抓“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兴“小”,即繁荣中小企业,鼓励中小文化企业走“专、尖、特、新”道路;治“乱”,即防止产业内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提高竞争效率。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专”、竞争适度有序,是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的理想状态。近几年我国实施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竞争秩序混乱仍然是目前产业政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政策、文化产业技术政策、文化产业贸易政策等几个主要方面。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要大于GDP的地区差距。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缩小地区差别,促进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从产业技术政策来说,主要解决目前我国文化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要加大政府对文化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主体,提高我国文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当前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着10:1的巨额贸易逆差,不仅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国家的文化安全。根据我国的文化贸易现状,现阶段我国文化贸易政策应该是具有一定保护性质的贸易政策。具体地说,我们一方面要利用WTO文化贸易的有关条款对我国文化产业中的薄弱环节给予适当而有效的保护,控制文化产品进口数量,优化调整进口结构。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千方百计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政策目标是在近期内逐步缩小文化贸易逆差,进而实现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大致平衡。长期目标是使我国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文化贸易强国。

叶战备[6](2006)在《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文中研究指明舆论监督因其自身具有的独特功能已成为当代社会监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通过表达真实的民意,使权力受到民意的约束,从而克服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和隐蔽性。在我国现阶段,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但在实践中,我国舆论监督遭到抵制和对抗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与我们的新闻管理体制有关,即舆论监督在我国大多要得到官方的事先认可。这种舆论监督的权力背景,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扩张,进而使得公民的权利流失。换句话说,舆论批评秉承党政官员的意志会给新闻机构行使舆论监督设置难以僭入的死角。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我国实施舆论监督,必须妥善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舆论监督与立法权、舆论监督与行政权、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以及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关系,改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介的直接控制为间接监控,以防止舆论监督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各种权力干预,避免新闻媒介的批评和监督具有行政和司法的功能,从而保持新闻媒介独立负责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保护机制、主流媒体监督与非主流媒体监督的协调机制、网络舆论监督的机制、舆情监督机制、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的配合机制以及舆论监督的调控机制,使媒体由党主导、市场引导,为民众说话,监督权力。

刘云[7](2005)在《中国报业产业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探析》文中指出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报业产业,目前正处在大发展的新阶段,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本文选择报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报业产业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报业产业化是我国报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而人力资源管理是顺利实现转轨的重要支撑条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报业集团,既需要理清集团管理带来的资源整合问题,也要认识到由此带来的管理困惑。文章认为,与目前我国报业集团的企业化管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并重点探析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表现形式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内在原因,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对改进报业产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思考。

丁永芳[8](2003)在《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运转失灵严重束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上下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作了艰苦的摸索和实践。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的经济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体制和机制;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党和国家新经济政策的不断演进,使中国的媒介获得了走向市场的土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媒介从单纯的“党和人民的喉舌”机构向信息传播机构的转化不断与媒介的产业化相伴发生,并且成为了媒介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进行过两次新闻改革,第一次是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之后,以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革为标志;另一次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历史上时间最长,改革范围最广,迄今仍持续进行着的的新闻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营管理变革,如出版系列报纸,自办发行,扩大广告业务,更新部分设备,以及扩大许多非本业经营项目等。有些变革对中国媒体走向商业化和集团化具有积极的影响,有些变革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暂时搁浅。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得出五个结论。 1.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的新闻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营分配的制度的改革,少部分涉及采编运作制度的改革,从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极少。 2.中国报业创收收入主要靠发行、广告和多种经营这三种,尤其是广告收入是目前中国报业主要财源,至1997年占报社收入的60%,中国政府希望到2010年,广告收入能提高到70%,报社多种经营由于是非本业经济和缺乏人才,以及体制限制,多数报社的多种经营项目不是达到规模经济,处于亏损状况可能高达七成。中国报社的经验告诉我们,除非报社有万全准备,否则投入非本业经济,可能绝大数是会亏本的。目前政府要求国有报社自2000年起要自负盈亏,中国主要报业集团的作法,多是自办发行,希望能提高自费报,增加发行数量,带动广告收入,多方增加收入。 3.一般而言,国家在逐渐减少对报社财政拨款后,各报社必须走上商业化的道路,而为增加创收,各报社商业化的走向将越趋向市场经济,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报社也势必走向集团化的道路;只要报社走向商业化、集团化,在经济上将越独立,将创造中国报社走向新闻自由的必要条件。中国报社走向报业集团化,其运作不无与其现行制度产生矛盾。例如报业集团如何面对政府的行政干预、主报与子报子刊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位?主报是否有权支配附属单位的大部分利润等。报业集团化就是国家要逐步摆脱对媒体担负的经济责任,并维持其政治控制,所以新闻自由化的理想,仍有一段长路要走。 4.中国报纸在互联网冲击下,为避免被淘汰,也纷纷开设新闻网站。据统计,报纸上网的达到上千家,而且数目还一直在增长。不过,大多数的报纸的新闻网站,因为投资或报社领导重视不够,大多是把报纸版面新闻照搬上网页而已,除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较大的网站外,很少有滚动新闻,只能称为报纸的电子版。目前,国家为规范网络新闻,正积极制定新的新闻法规,同时为争回网络新闻的发言权,也规划五家中央级新闻网站作为中国重要的新闻入口网站。中国媒体看到了未来网路的征重要性,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但在反映上,受政策和财力的限制,大多数新闻网站都尚处于“未开发”状态。 5.随着中国加入w TO,国外传媒资本将逐渐进入中国,西方的传媒产业己经是一种发育成熟的产业,形成了一批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世界知名传媒集团。一旦这些传媒进入中国,利用其品牌优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抢占市场。要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媒体必须要充分利用加入世贸后的保护期,培育和发展报业产业,从管理模式、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等方面提高自己,实现集团化、产业化、多元化经营,以增强中国媒体与国外媒体抗衡的实力。此外,中国政府还将在政策的制定、实施节奏的控制上逐步实现中国媒体与国际水平的平稳接轨。 6.21世纪,中国将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在更为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中国报纸的地位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大报的“霸主”地位将被进一步削弱,面对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的挑战,中国报纸的生存环境将更加严峻。而随着媒体竞争的有序化,强大的报纸将向集团化方向顺利发展。同时,报纸将进一步在内容上和服务形式上为读者着想,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也将日趋多样化和高科技化。

姜宏伟[9](2002)在《对报业印刷厂今后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目前,网点拷贝扫描仪及CTP设备是报业印前生产设备投入的热点。各大软硬件生产厂商也开始推出基于CIP4的某些应用,如印前数字化流程管理系统,基于CIP3/PPF格式的印刷机油墨预设置控制等。我们有必要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结合报业印刷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求来考虑印刷厂今后的技术设备的投入,以应对未来在生产、管理及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以下仅是本人对这一方面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二、对报业印刷厂今后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报业印刷厂今后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2017年报业印刷发展述评——报纸印量下滑或将触底(论文提纲范文)

下滑“双收窄”
印量“回归”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生产运行难处不少
几点思考

(2)文化视阈中的台湾青春成长电影(1982~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台湾电影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台湾青春成长电影的嬗变和青春片流行探析
第一节 台湾青春成长电影的嬗变与社会时代特征
    一、80 年代新电影与台湾社会的主体性生成
    二、90 年代新新电影和台湾社会的主体性破碎
    三、新世纪后新电影与台湾主体意识的建构
第二节 台湾青春成长电影流行探析
    一、年轻的创作群体
    二、以年轻人为主的人口结构与台湾电影观众
    三、不够健全的台湾电影工业
    四、文化怀旧与青春追忆 第二章 青少年成长与社会主体性的生成
第一节 个体意识的觉醒和青少年的成长
    一、身体的呈现
    二、规训与反叛
    三、出走与闯入
第二节 浮出历史地表:女性主义的崛起
    一、传统女性:赞美抑或批判?
    二、男女银幕形象的翻转
    三、新女性:女性的自我独立和性别意识的凸显
    四、性欲政治和女性欲望
第三节 台湾社会主体性的生成
    一、台语VS国语
    二、乡土/本土意识的呈现与台湾身份的认同
    三、去殖民的民族主义
    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第三章 威权崩溃下都市青少年的反成长
第一节 威权的崩溃和父亲、家国的解构
    一、父亲的缺席/式微
    二、家国的崩解
    三、父亲/家国解构的文化再审视
第二节 都市青少年的另一种成长:台湾青春电影的反成长叙事
    一、都市青少年的犯罪
    二、性放纵:怎一个“性”字了得
    三、越轨: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和社会失范
第三节 成长并未终结:台湾青春电影的存在论
    一、叙事时间:破碎、倒转和停滞
    二、都市空间:人类的生存困境
    三、人物死亡:一种存在方式 第四章 台湾本土文化建构与青少年亚文化
第一节 视觉元素中的台湾本土文化建构与去中国化
    一、从台北都市到地方乡村
    二、在地人文景观的商业、政治选择
    三、消失的眷村和活跃的台客
第二节 后殖民图景里的台湾意识
    一、后殖民世代台湾的日本想象
    二、作为修辞的殖民历史言说
    三、过客心态与台湾意识
第三节 缺少抵抗的青年亚文化:原住民和同性恋
    一、原住民:从他者到自我
    二、浪漫、喜剧与被消费的同性恋 结语 有待成长的台湾青春成长电影 参考文献 附录 台湾电影不完全目录(1982~2012)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的项目 致谢

(3)内涵? 外延?——浅议报纸印刷多元化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化的市场推力
二、多元化的方向
三、多元化的风险
四、几点思考
五、结语

(4)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报业集团管理的一般问题研究
        1.2.2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报业集团管理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
    2.1 企业化管理阶段(1978年至1995年)
    2.2 集团化经营阶段(1996年至2003年)
    2.3 资本多元化阶段(2004年至今)
3 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
    3.1 H报社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
        3.1.1 报纸创办
        3.1.2 H报社的固定资产来源
    3.2 H报社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
        3.2.1 H报早期经营体制
        3.2.2 H报社的财务体制
    3.3 H报社成立集团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
        3.3.1 H报社发行经营:从"邮发合一"到自办发行
        3.3.2 H报社广告经营:广告经营的拓展
        3.3.3 H报社成立报业集团前的多种经营探索
    3.4 报业集团成立前的H报社的"企业化管理"实践
    3.5 H报业集团组建
    3.6 H报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
    3.7 H报业集团的制度设计与约束机制
    3.8 H报业集团处理产权问题的正式制度约束
4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
    4.1 设立媒介(包括报纸、期刊、网络)编辑部受新闻出版法规约束
    4.2 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
        4.2.1 媒介的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开、媒体运作"事企分开"
        4.2.2 引入社会资本与跨地区经营方面的约束
        4.2.3 文化产业投融资路径不断拓展,但传媒业仍属非国有资本的投资禁区
    4.3 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
    4.4 产权交易制度约束
5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非正式制度约束
    5.1 新闻管理部门的非正式约束
        5.1.1 政治纪律
        5.1.2 新闻宣传纪律
        5.1.3 舆论导向管理
    5.2 集团运作机制的惯例约束
        5.2.1 财经运作机制惯例
        5.2.2 人事运作机制惯例
        5.2.3 新闻报道运作机制惯例
        5.2.4 其他运作机制惯例约束
6 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项目的拓展
    6.1 H报业集团的项目规划原则
    6.2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
    6.3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模式
7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制度创新考察
    7.1 集团独资模式的《特别关注》项目
        7.1.1 《特别关注》项目的实施过程
        7.1.2 《特别关注》项目的制度创新
    7.2 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爱你》杂志
        7.2.1 《爱你》项目的实施过程
        7.2.2 《爱你》项目的制度创新
    7.3 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家庭保健》
        7.3.1 《家庭保健》项目的实施过程
        7.3.2 《家庭保健》项目的制度创新:国有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产权合作
    7.4 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荆楚网
        7.4.1 荆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7.4.2 荆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主流网络媒体运行政府网站
    7.5 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的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
        7.5.1 长江崇文项目的实施过程
        7.5.2 长江崇文项目的的制度创新
    7.6 三角产权模式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湖北特别书局
        7.6.1 湖北特别书局项目的实施过程
        7.6.2 湖北特别书局的制度创新
    7.7 国资-民资合作模式的腾讯·大楚网项目
        7.7.1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7.7.2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
8 国资-外资合作模式:《爱篮球》项目
    8.1 实行国资-外资合作的背景: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
    8.2 《爱篮球》项目的实施过程
    8.3 《爱篮球》项目的制度创新
        8.3.1 借鉴国资-民资合作的商业网站腾讯网·大楚网的运作经验
        8.3.2 产权制度的创新
    8.4 对《爱篮球》项目所体现的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评析
        8.4.1 产权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8.4.2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依据
        8.4.3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配置
        8.4.4 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
        8.4.5 开展涉外合作项目制度建设的评估机制
    8.5 H报业集团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原则
        8.5.1 强化涉外合作项目在H报业集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8.5.2 充分估计并着力规避涉外合作项目制度继续创新的风险
        8.5.3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二次修正)》等法律规定为准绳
        8.5.4 高度重视涉外合作项目的交易成本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文化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四、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化产业政策概述
    第一节 文化产业政策的涵义与作用
        一、文化产业政策的涵义
        二、文化产业政策的特征
        三、文化产业政策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文化产业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文化产业政策主体
        二、文化产业政策客体
        三、文化产业政策的政策手段
    第三节 文化产业政策内容体系
        一、文化产业结构政策
        二、文化产业组织政策
        三、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第二章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实践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实践历程
        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实践特点
        四、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绩效
    第二节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层原因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第三节 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认识、完善政策体制
        一、文化产业政策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制
第三章 制定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依据、原则和政策目标
    第一节 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的依据
        一、文化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二、制定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现实依据
    第二节 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的原则
        一、文化产业政策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二、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
    第三节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目标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总目标
        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具体目标
第四章 文化产业结构政策
    第一节 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在宏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偏低
        二、文化产业内部发展失衡,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第二节 调整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取向
        一、加大政策扶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提高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二、优化调整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第三节 优化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
        一、法律手段
        二、经济手段
        三、行政手段
第五章 文化产业组织政策
    第一节 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的成因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结构
        三、市场结构对文化企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第二节 调整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的政策取向
        一、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二、积极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
        三、防止产业内过度竞争,规范市场秩序
    第三节 调整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的政策手段
        一、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的法律手段
        二、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的经济手段
        三、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的行政手段
第六章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第一节 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政策
        一、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政策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
        三、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
        一、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文化产业技术现状
        三、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我国文化贸易政策
        一、我国文化贸易现状及贸易逆差
        二、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
        三、促进我国文化贸易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6)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舆论监督与权力制约
    第一节 舆论监督概述
        一、舆论监督的内涵
        二、舆论监督的性质
        三、舆论监督的特征
        四、舆论监督的功能
    第二节 权力制约的机制
        一、权力何以需要制约
        二、内部制约机制
        三、外部制约机制
        四、舆论监督是权力外部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舆论监督发挥对权力制约作用的途径
        一、依靠选举机制发挥制约作用
        二、借助权力内部监督机制发挥制约作用
        三、通过维持和促进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自律意识发挥制约作用
第二章 舆论监督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第一节 舆论监督的理论溯源
        一、西方舆论监督理论述评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舆论监督思想解读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实践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舆论监督活动
        二、近现代中国舆论监督活动的深化
        三、西方的舆论监督实践—以美国为例
第三章 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
    第一节 中国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
        一、毛泽东舆论监督思想
        二、邓小平舆论监督思想
        三、江泽民舆论监督思想
        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舆论监督思想
    第二节 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
        一、1978年以前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
    第三节 当前中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舆论监督遭遇权力的对抗
        二、舆论监督缺乏法律的保护
        三、舆论监督必需的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四、部分从事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素质不高
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当前中国舆论监督的对策
     第一节 理顺若干关系
        一、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
        二、舆论监督与国家权力
        三、舆论监督与名誉权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
        一、舆论监督的保护机制
        二、主流媒体监督与非主流媒体监督的协调机制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机制
        四、舆情监督机制
        五、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的配合机制
        六、舆论监督的调控机制
简短的结语: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着力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报业产业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业产业化的提出及其特征
    (一) 报业产业化的提出及发展
    (二) 我国报业产业化研究现状
    (三) 报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集团化及在我国的发展
    (四) 人力资源管理在报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
二、我国报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一) 我国报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 中国报业产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我国报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完善我国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 重视组织架构分析,构建适合报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模式
    (二) 重视员工需求分析,在激励机制上创新
    (三) 重视组织文化中的“软力量”,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文环境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的改革的历程
第二章 中国报业经营管理的变革
第三章 国家控制、市场经济与新闻自由
第四章 中国报业面对国际互联网的对策
第五章 WTO框架下中国报业的应对策略
第六章 中国报纸前景展望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四、对报业印刷厂今后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年报业印刷发展述评——报纸印量下滑或将触底[J]. 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 印刷技术, 2018(06)
  • [2]文化视阈中的台湾青春成长电影(1982~2012)[D]. 齐钢. 上海大学, 2016(04)
  • [3]内涵? 外延?——浅议报纸印刷多元化发展之路[J]. 李保强. 印刷杂志, 2011(09)
  • [4]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D]. 包东喜.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2)
  • [5]文化产业政策研究[D]. 杨吉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07(03)
  • [6]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D]. 叶战备.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7]中国报业产业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探析[D]. 刘云. 暨南大学, 2005(01)
  • [8]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D]. 丁永芳. 中国海洋大学, 2003(02)
  • [9]对报业印刷厂今后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姜宏伟. 中国印刷, 2002(01)

标签:;  ;  ;  ;  ;  

对报纸印刷厂未来技术管理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