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肼基二硫杂环戊烷论文-王建刚

亚肼基二硫杂环戊烷论文-王建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肼基二硫杂环戊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3-二硫杂环戊烷,杂环化合物,呋喃,设计合成

亚肼基二硫杂环戊烷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刚[1](2014)在《2-亚呋喃甲基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2-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化合物都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特别是我国重庆农药厂和四川省植保所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地研制该类化合物的第一个商品化农药-"叶枯灵;",该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达到80%以上[1]。文章以2-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为母体,向其中引入具有生物活性的呋喃基,从而获得2-亚呋喃甲基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4年11期)

孙时利,赵娟,邹志芬,柴雅琴[2](2011)在《2-水杨酰亚肼基-l,3-二硫杂环戊烷为载体的镧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水杨酰亚肼基-l,3-二硫杂环戊烷载体制备了PVC膜La3+离子选择性电极。该电极对La3+呈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近能斯特Nernst电位响应性能,其斜率为19.5±0.4mV/decade,线性范围为1.0×10-1~3.2×10-5mol/L,检测下限为1.6×10-5mol/L。采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电极响应机理,并将该电极作为指示电极初步应用于电位滴定。(本文来源于《化学传感器》期刊2011年02期)

苟绍华,李磊民[3](2008)在《2-(4`-甲酸吡啶)-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化合物对水稻常见病菌的室内抑菌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含氮、硫杂环化合物2-(4`-甲酸吡啶)-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对水稻常见的几种病菌(稻瘟病、白叶枯、恶苗病)的室内抑菌实验结果。发现其对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抑菌率分别达到82.06%和81.59%,与市售的稻瘟灵(85.68%)、叶枯唑(76.94%)的效果相当或接近,而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抑菌率74.64%)比市售的多菌灵稍差。(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朱小康,苟绍华,张佩玉,陈洪超[4](2005)在《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寻找高效、低毒的农用杀菌剂,用超声波法合成新型的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化合物。方法以CS2、NH2NH2·H2O、BrCH2CH2Br为原料,在超声波辐射下合成中间体1,3-二硫杂环戊烷,然后再和取代芳香醛缩合得到3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结果总收率在60%以上。结构经IR,MS,1HNMR和元素分析所确证。结论该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简单。初步的生物活性实验表明,这3种化合物对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草绿色链球菌等有较好的抑杀作用。(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朱小康[5](2005)在《新型2-(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衍生物的合成和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硫杂环亚肼基类杀菌剂是一类有可能应用于医药和农药且具有良好杀菌活性的化合物,1964年英国学者 Lemal和Banitt在研究亲核反应机理时就报道了2-(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衍生物的合成;后来国外学者还报道了一些类似化合物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农化新世纪》期刊2005年06期)

朱小康[6](2005)在《新型2-取代芳氧乙酰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杀菌剂的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环类化合物中有许多高效医药和农药,使用量少,成本低,环境污染小,且对人、畜和鱼鸟低毒,所以杂环类药物的研究开发一直是医药界和农药界的一大热点。研究表明“2-取代亚肼基-1, 3-二硫杂环戊烷”类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抑杀菌活性,对一些细菌、真菌和昆虫等都有抑制或灭杀能力,是一类值得研究的新化合物。为了拓展此类化合物的应用,本文致力于该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结果。药物定量构效关系在指导目标化合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帮助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预测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Free-Wilson的设计模式设计合成了以下几类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化合物。1)将取代芳氧乙酸制成取代芳氧乙酰氯与活性母体2-亚肼基-1, 3-二硫杂环戊烷相结合, 合成了六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取代芳氧乙酰亚肼基-1, 3-二硫杂环戊烷类衍生物。所有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MS, IR, 1H NMR 和元素分析确证。2)将杀菌剂二苯醚与氯乙酸反应合成苯氧基苯氧乙酸,再将苯氧基苯氧乙酸制成酰氯与母体2-取代亚肼基-1, 3-二硫杂环戊烷联接,在适当的温度和适当的酸碱度中反应可以进行, 生成2-苯氧基苯氧乙酰亚肼基-1, 3-二硫杂环戊烷类衍生物。所有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MS, IR, 1H NMR 和元素分析确证。3)选择五个目标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发现: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等七种菌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5-05-01)

朱小康,陈洪超,王玉良,苟绍华,姜曼[7](2005)在《新型2-(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衍生物的合成和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结构改造并结合活性基团的拼接合成了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2-(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化合物,所有的目标物的结构都经HNMR,MS,IR和元素分析证实,选择了其中5个化合物对7种细菌进行了抑菌活性1测试,并与市售农药20%叁环唑、70%威尔达甲托的抑菌活性进行对比,发现它们比市售农药有更为广泛的杀菌谱,对照农药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而这些化合物则对所选择的七个菌种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其中化合物2-(对氟苯氧乙酰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4c)的杀菌谱很广,它对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杀活性都很好.(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5年03期)

陈洪超,罗娟,江坤,肖宁,李颖[8](2004)在《2-(4′-羟基苯甲酰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的合成及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由对羟基苯甲酸甲酯、肼、二硫化碳、1, 2-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硫杂环化合物-2-(4'-羟基苯甲酰亚肼基)-1, 3-二硫杂环戊烷,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初步测试了其生物活性。生物活性试验表明该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葡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绿脓杆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均有一定活性,对草绿色链球菌(1123号)的抗菌效果与头孢噻肟(CET)、磺胺甲基异恶唑相当(SMZ)。(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04年10期)

苟绍华[9](2004)在《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农药和医药的研究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当今农用杀菌剂研究的一大热点。一些研究发现“2-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衍生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对引起各种病、虫、草害的一些细菌、真菌以及昆虫等有较好的抑制或杀灭能力,是一类值得研究的化合物。本文致力于“2-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衍生物目标分子的设计、合成以及生物活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创新性结果。 定量构效关系在指导目标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帮助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预测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Free-Wilson的设计模式设计了以下叁类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目标分子作为研究对象:“2-(取代亚苄基哑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2-(取代杂环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2-(取代酸缩亚肼基)-1.3-二硫杂坏戊烷。” 用超声波辐射法改进了“2-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关键中间体的合成,与以前的合成方法相比较,这种新的方法操作方便、高效,其反应时间比以前的方法缩短了4~5倍,收率也大大提高。 本文共设计合成了41个化合物,其中中间体22个,目标化合物19个,新目标化合物13个。所有的新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IR,~1HNMR,MS和/或元素分析所确证。i户衬z}{人学了‘!},尹位沦丈 通过对部分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实验表明:2c,Zd,6f,7g和7h丘个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卜仁,它们对大肠杆菌(.10407号)和草绿色链球菌(1】23号)的抗菌效果f灵好。其中,Zc和Zd对两种菌的MIC值均为1 6mg几,与其作用与磺服和头抱菌索相当;一且这五个化合物的毒性都很低,其中2c的LO;。为2二58.37士438.61 mg厂kg(小鼠灌服,Bliss法i一卜算),Zd的LDS。为2782.9士605.94 mg/kg(小鼠灌服,Bliss;去计算)。 6f,79和7h水剂对水稻和油菜的儿种主要病菌的室内抗菌i舌性实验表明:“,79,7h的15%水剂的较高稀释倍数对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油菜菌核病菌有很好的抑制或杀灭作用。“,79和7h的水剂对水稻和油菜的几种主要病菌的室外田间抗菌活性实验表明:“,79,7h的15%水刑对臼叶枯病菌有不同程度的预防私]治疗作用。其中,6f的15%水剂100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预防效果最好,平均防效达76.叫%,高于对照药剂25%叶枯吟1000倍液的平均防效43.07%,与对照药剂25%叶枯11+ 100倍液接近;而且在使用上述药剂过程中没有发现水稻上有任何药害反应。 以上这些结果为以后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关键词:合成生物活性2一亚拼基一1.3一二硫杂环戊烷超声波杂环化合物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油菜菌核病菌(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4-04-01)

苟绍华,陈洪超,方治平,罗娟,王玉良[10](2004)在《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取代苯甲醛、取代吡啶和取代苯甲酸酯等为原料合成了 10种含硫杂环化合物 (其中 2a~ 2g化合物为国内外未见报道 ) .在合成过程中采用了超声波技术 ,极大地缩短了反应时间 ,提高了收率 .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经IR ,1 HNMR ,MS和元素分析证实 .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测试 ,结果证明一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或杀菌作用 ,其中 2b ,2c ,2e ,2h ,2i和2j对大肠杆菌 ( 10 40 7号 )的抗菌效果与CET和SMZ相当 ;2b ,2c ,2f对草绿色链球菌 ( 112 3号 )的抗菌效果与CET和SMZ相当 .(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4年02期)

亚肼基二硫杂环戊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2-水杨酰亚肼基-l,3-二硫杂环戊烷载体制备了PVC膜La3+离子选择性电极。该电极对La3+呈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近能斯特Nernst电位响应性能,其斜率为19.5±0.4mV/decade,线性范围为1.0×10-1~3.2×10-5mol/L,检测下限为1.6×10-5mol/L。采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电极响应机理,并将该电极作为指示电极初步应用于电位滴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肼基二硫杂环戊烷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刚.2-亚呋喃甲基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的制备[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2].孙时利,赵娟,邹志芬,柴雅琴.2-水杨酰亚肼基-l,3-二硫杂环戊烷为载体的镧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J].化学传感器.2011

[3].苟绍华,李磊民.2-(4`-甲酸吡啶)-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化合物对水稻常见病菌的室内抑菌试验[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

[4].朱小康,苟绍华,张佩玉,陈洪超.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J].华西药学杂志.2005

[5].朱小康.新型2-(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衍生物的合成和菌活性研究[J].农化新世纪.2005

[6].朱小康.新型2-取代芳氧乙酰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杀菌剂的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

[7].朱小康,陈洪超,王玉良,苟绍华,姜曼.新型2-(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衍生物的合成和菌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05

[8].陈洪超,罗娟,江坤,肖宁,李颖.2-(4′-羟基苯甲酰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农药.2004

[9].苟绍华.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

[10].苟绍华,陈洪超,方治平,罗娟,王玉良.2-取代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04

标签:;  ;  ;  ;  ;  

亚肼基二硫杂环戊烷论文-王建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