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茬麦田套稻施肥技术研究

超高茬麦田套稻施肥技术研究

秦天斐[1]2004年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施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所谓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简称麦套稻),即在麦收前把经过处理的稻种撒播套种于麦田里,形成稻麦一定的共生期,麦收时留高茬30CM左右,机收后将打堆的秸秆就近撒开或埋入麦田沟内,任其自然腐解还田,并进行配套管理的一项新的稻作技能体系,是一项集免耕、套播、旱育、免插、秸秆全量还田于一体的新型稻作技术。本试验以超高茬麦田套播水稻氮磷钾不同施用量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不同氮肥水平和不同氮磷钾配比情况下对水稻的茎蘖动态、分蘖成穗和最终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情况下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寻求最佳施肥方案。本文通过不同施肥水平的田间试验,获得以下研究结果: 1、施肥对麦套稻产量有极显着影响。试验表明,所有施肥处理与空白无肥处理均呈极显着差异,增产幅度在59.4%-87.0%。 2、在同等磷钾水平下,穗数随氮肥的增加而增加,每穗总粒数以N_2水平(15KG/亩)最高,其它略低;结实率随氮肥的增加略有下降;千粒重也呈下降趋势。随着氮肥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但到一定水平后,增氮的增产作用并不明显。 3、在同等氮肥水平下,穗数随磷钾肥的增加而增加;每穗总粒数基本保持一致;结实率略有上升但差异不大;千粒重也基本一致。增施磷钾肥对水稻分蘖发生影响不大,但成穗率提高,成穗数也随之提高,产量也因此增加。 4、在适量施用氮肥的情况下,合理增施磷钾肥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总之,适量增施氮肥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过量施氮增产效果不明显,而且有倒伏减产的危险。适量增施磷钾肥能增加成穗数,同时保证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的稳定,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用氮肥适量施用(15KG/亩),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1:0.3:0.3以上),可以达到较高的产量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许斯珩[2]2015年在《低碳稻作技术的生态经济评价及扩散研究》文中提出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具有免耕减排、秸秆利用、省工节本等一系列特点,是典型的低碳型、轻简型稻作技术。本文在归纳整理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了科学评价,分析了技术的扩散过程与扩散机制,提出了进一步推广该技术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高茬麦田套稻具有明显的节水优势。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水稻全生育期内,超高茬麦田套稻的总灌溉次数少于机插稻;水稻生育各期,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灌溉量均低于机插稻;超高茬麦田套稻的两种栽培模式(共生套稻和套直播稻)全生育期耗水量较机插稻平均减少20.2%。2、超高茬麦田套稻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收优势。调查结果表明:相比较于机插稻,超高茬麦田套稻每亩可节省生产成本300元以上,主要节本环节为播种环节,较机插稻节省成本95.8%,水电管理费、肥料费和农药费较机插稻节省57.8%、30.4%和23.6%。相比较于机插稻,超高茬麦田套稻的每亩净收益高出487.5元。3、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早期传播主要通过大众传媒,后期传播媒介逐渐由人际关系网取代;该技术完整扩散周期为8~10年;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从开始尝试到完全接受该技术所经历的时间要长于晚期采用者;越早尝试该技术的农户的试用面积越小。4、对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扩散机制的研究表明:农户年龄与技术采用行为无明显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较高或具有冒险精神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该技术;农户家庭水稻种植面积、劳动力状况和经济收入水平与技术采用行为没有直接关系,兼业程度较高、相对劳动力紧张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该技术,个人选择型创新决策方式是该技术较为常见的决策方式;该技术可获得性强、较为容易掌握、适用性强、见效期短等特征对其扩散起到促进作用,可分性差和技术难点易转变为技术风险等特征对其扩散起到了阻碍作用;生态环保相关政策有利于该技术的扩散,农户是否采用该技术决定于对其自身利益的考虑,专家、各级政府、农技推广人员、环保部门和媒体等社会群体对于该技术的生态效益持有肯定态度,对于其经济效应的评价态度不尽相同,“偶然因素”对于技术扩散具有一定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根据“叁圈”理论,围绕促进技术公共价值体现、提高推广主体能力和加强政策支持等提出了促进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秦天斐[3]2007年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施肥技术初探》文中提出本试验以超高茬麦田套播水稻氮磷钾不同施用量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不同氮肥水平和不同氮磷钾配比情况下对水稻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情况下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寻求最佳施肥主案。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田概况试验田土种为黄泥土,土壤基础养分含量:有机质2.18%,全氮0.

张永泰, 谢云峰, 李爱民, 顾克礼[4]2002年在《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超高茬麦田套稻基本苗的合理配置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扬州地区中籼杂交稻亩套播基本苗 3~ 4万 ,中粳稻亩套播 6~ 8万 ,有利于个体、群体兼顾协调 ,获得较高产量。合理的肥料运筹是获得高产的调节手段 ,中籼杂交稻亩施纯氮 15 kg左右 ,中粳稻亩施纯氮 19.5 kg,有利获得高产。麦田套稻分蘖肥∶穗粒肥以 6∶ 4或 7∶ 3较为适宜。

张永泰, 谢云峰, 李爱民, 顾克礼[5]2001年在《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文中认为超高茬麦田套稻基本苗的合理配置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扬州地区中籼杂交稻每公顷套播基本苗 45万~ 6 0万 ,中粳稻每公顷套播 90万~ 12 0万 ,有利于个体、群体兼顾协调 ,达到花后高积累 ,获得较高产量。合理的肥料运筹是获得高产的调节手段 ,中籼杂交稻每公顷施纯氮 2 2 5kg左右 ,中粳稻每公顷施纯氮 2 92 .5kg ,有利获得高产。施肥方法上麦田套稻肥料运筹分蘖肥 ,穗粒肥以 6∶4或 7∶3较为适宜

蔡良俊, 李兰, 李良玉, 赵永康, 袁亚章[6]2017年在《超高茬麦套稻零共生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文中认为超高茬麦田套稻自然还田技术是麦秸就地全量铺盖还田新的栽培模式。节本、省工、增效明显,通过试验示范本表明,地区宜采用零共生期栽培技术模式。

常志州, 陈新华, 杨四军, 王德建, 石祖梁[7]2014年在《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是解决当前禁止秸秆焚烧与有效利用问题的最重要、最有效手段,而"如何还下去"是秸秆还田措施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尤其是江苏省内相关资料,综述了切碎旋耕(翻埋)还田、留高茬麦套稻全量还田、沟埋还田与覆盖还田等4种主要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还田机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秸秆直接还田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秸秆直接还田、禁止秸秆焚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刘世平[8]2006年在《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稻麦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栽培方式,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农田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稻麦的生长。通过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稻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周年效益的研究,揭示新型耕作栽培方式土壤供肥特征和稻麦吸肥与生长发育规律,为稻麦轻型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为有效地开展免耕、合理轮耕和秸秆还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网室和大田小区3年4种不同耕作栽培方式的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稻田免耕套种小麦留茬高度超过30 cm时,对晴天的透光率影响较大,影响小麦苗期生长。因此,从透光对小麦生长和秸秆自然还田两方面考虑,留茬高度在20~30 cm时较为适宜。免耕与秸秆覆盖麦田苗期高温晴天中午土壤的温度降低,而早晚的土温略高,土温的日较差比较小,日均土温稍有降低,而低温晴天和阴天的日均土温略高。(2)麦田干旱时免耕覆盖土壤含水率较高,下雨后透水性较好。免耕覆盖有助于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地表径流,增加水分渗透。在网室水泥池不渗漏的情况下,稻田秸秆还田后水体的pH值降低,化学耗氧量(COD)提高。还田30天内,pH值免耕覆盖还田比翻耕不还田最多降低1.0左右;翻耕还田、免耕高茬、免耕覆盖还田的COD分别为翻耕不还田的3倍、8-12倍和11-17倍。大田水体的pH值和COD变化没有这样大,对水稻生长不会产生明显影响。(3)免耕套种的耕层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均有所增加,但不会明显影响稻麦的生长。秸秆还田3年后,土壤肥力提高,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翻耕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分别增加2.0%-8.3%、2.9%-4.7%、0.1%-3.1%、10.7%-23.5%,以速效钾增加的幅度最高。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氮有一定的缓冲和调节作用,翻耕秸秆还田处理前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后期速效氮含量明显上升。秸秆还田为土壤微生物活动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和碳源,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磷、钾的有效化,也有利于后期土壤速效磷、钾的提高,微生物生物量N增加,麦收时翻耕秸秆还田处理耕层土壤微生物量N最高,稻收时以免耕覆盖还田微生物量N最高,均为翻耕不还田的1倍。(4)麦田埋在土层7cm和14cm的秸秆腐解速度较快,且以埋深14cm最快,覆盖在表层较慢,说明秸秆与土壤密切接触,有利于秸秆腐解。稻田由于有水层的作用和高温高湿的环境,覆盖在表层秸秆腐解也较快。麦季稻秸覆盖还田一季后秸秆残留率在60%左右,埋在土层的残留率在40%左右;稻季麦秸覆盖还田一季后秸秆残留率在25%左右,而埋在土层的残留率在20%左右。覆盖还田秸秆固定的氮素较多,对稻麦生长供应的氮素没有翻入土壤的多,但可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提高氮肥利用率。随着还田秸秆的腐解,秸秆含氮率逐渐增加,全碳含量逐渐下降,秸秆C/N比降低。麦田稻秸表层C/N比一直较高,而稻田的麦秸表层C/N比最低,7cm最高。麦田和稻田前期不同埋深对秸秆全碳的影响不显着,C/N比主要取决于秸秆的含氮率。一季后麦田稻秸的C/N比在30左右,稻田麦秸的C/N比在15以上,比土壤腐殖质的C/N比高,说明一季后秸秆还都未完成其腐殖化过程。(5)秸秆覆盖会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出苗,基本苗减少,秸秆较多处小麦冻害较重。小麦累积干物重以翻耕处理较高,免耕处理较低,成熟期免耕比翻耕平均低15%左右,而免耕秸秆覆盖还田与翻耕秸秆覆盖还田、免耕高茬与翻耕不还田差异不显着。由于免耕套种小麦的含N、P率略低,含K率持平,累积N、P、K吸收量比翻耕处理低20%左右。在同期播种,相同播量的情况下,免耕套种小麦穗数较少,千粒重较高,第一年实际产量略低。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残留秸秆较多,稻田水绵严重,影响套种小麦出苗,免耕处理产量明显降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平均降低7.27%,必须改变播种方式或轮耕。耕翻秸秆覆盖还田在麦季的产量有增有减,比翻耕不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免耕与秸秆还田的小麦容重降低,但出粉率提高,可改善小麦的商品品质。在土壤肥力较低时,免耕处理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利于改善中、强筋专用小麦的品质。(6)与移栽稻相比,免耕套种水稻株高较低,单茎叶面积略小,生物量低,但生育后期干物质累积量增加迅速。从秸秆还田来看,水稻干物质的积累翻耕秸秆还田低于翻耕不还田,免耕套种覆盖低于免耕高茬,翻耕移栽秸秆还田处理在拔节期表现尤其明显。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植株含氮磷钾率逐渐下降,秸秆还田前期与水稻争氮,后期又释放氮素供水稻吸收,植株含氮率成熟期免耕套种与移栽相差不大,但无论是秸秆还是籽粒,免耕和翻耕秸秆还田都显着高于翻耕不还田。成熟期植株含P、K率也以免耕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为高,翻耕不还田较低。累积吸收N、P、K的量均以免耕覆盖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较高,免耕高茬和翻耕不还田较低,免耕覆盖还田与翻耕还田、免耕高茬与翻耕不还田间差异不明显。解决好套种水稻的立苗和草害等问题,套种水稻的产量可与移栽水稻的产量持平或略增。翻耕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最高,平均比翻耕不还田增产3%左右。免耕套种覆盖还田也能获得较高产量,比翻耕不还田增产0.8-3.1%。在亩穗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免耕套种水稻每穗实粒数较少,千粒重较高,套种水稻可获得较高产量。主要是水稻后期根系活力强,干物质积累多,抗病抗逆性强。水稻免耕套种可明显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提高其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翻耕移栽秸秆还田也能提高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略有降低。水稻免耕套种和秸秆还田可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使其胶稠度变软,稻米品质变优;而水稻移栽秸秆还田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略增,胶稠度变硬。(7)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表明,不同处理养分肥力指标(NFI)以免耕秸秆还田最高,耕翻不还田最低;但综合肥力指标(IFI)却以耕翻秸秆还田最高,免耕高茬最低,主要受土壤容重影响。可以认为,综合肥力指标是耕地现实持续生产力的标志,养分肥力指标是耕地潜在持续生产力的标志。翻耕秸秆还田耕地现实持续生产力最好,免耕秸秆还田有较高的耕地潜在持续生产力。免耕套种的小麦产量较低,水稻产量有所增加,考虑节省的秧田种植小麦,则稻麦年产量免耕套种高于翻耕。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在掌握一定的栽培技术后,采用稻麦免耕套种方式,能增加稻麦两熟的周年产量,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收效果。稻麦周年产量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以免耕套种秸秆还田最高,免耕高茬次之,翻耕秸秆还田较低,翻耕不还田最低。翻耕秸秆还田比不还田有一定的增产增收效果,如果考虑到秸秆还田后所带来的土壤肥力效应和减少肥料用量,增产增收效果更为明显。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所追求的目标。运用综合评分法对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周年生产力综合评价,选择产量和产值作为高产的指标,选用低成本和纯收入作为高效的指标,选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NFI和IFI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根据高产、高效和可持续等总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高产为35%,高效为35%,可持续为30%,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高产指标中年产量为20%,总产值为15%:高效指标中总成本为15%,纯收入为20%,可持续指标中NFI为10%,IFI为20%。4个耕作栽培方式综合评分结果:免耕套种秸秆还田得分最高,周年生产力最好,免耕高茬次之,耕翻还田再次,耕翻不还田得分最低,周年生产力最差。

张璐[9]2011年在《江苏省主要水稻种植模式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是水稻种植大省,水稻种植面积在3300万亩以上。近几年来以机插秧为代表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达到1378万亩,水稻机插率达到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41.8%,同时,随着化除技术的突破,种植品种改善水稻直播技术也在江苏省快速发展起来,至2010年全省水稻直播面积接近1000万亩。关于直播稻和机插秧哪种栽培模式是未来的主要技术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拟在研究直播稻和机插秧不同生长环节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研究各因素与产量之间、成本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主要影响因子。机插秧与直播稻这两种水稻种植模式在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试验方案设定的时候,分为两大部分进行分析比较:一部分为水稻生长情况数据,主要包括各生长阶段苗情、田间管理情况、病虫害防治情况、肥料使用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另一部分为成本收益数据,采用分种类汇总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分为肥料、农药、育秧移栽、种子、机械费、水费、人工、其他费用这八个部分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时主要分旱直播、水直播、机插秧叁种种植模式进行数据采集,每种水稻种植模式选取相近的10个田块作为试验田,各采集水稻生长全过程的数据50组,共150组全程数据,采集的数据使用SA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分析的结果来看直播稻与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模式完全不同,直播稻靠播种量来保证基本苗进而保证成穗数,最后达到高产,而机插秧主要靠有效分蘖来保证成穗数,进而达到高产;产量对比上机插秧较直播稻亩产多约50公斤/亩,具有增产的优势;成本对比上直播稻较机插秧少160-180元/亩,具有节本的优势;机插秧整体的人工费用较直播稻少,具有省工的优势;在收益对比方面,直播稻较机插秧多了16.91元/亩,收益较高;产量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方面:水、旱直播主要影响产量的都是播种量、基本苗数、成穗数这叁项因素,机插秧主要影响产量的是分蘖动态、成穗数这两项因素;成本影响因素间相关性分析方面:水、旱直播主要影响成本的都是农药、种子、人工这叁项因素,机插秧主要影响产量的是育秧移栽、机械费、人工这叁项因素。

谢正荣, 黄晓燕, 沈小妹, 朱秀芳, 陆招林[10]2003年在《超高茬麦套稻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初报》文中研究指明依据不同稻作方式生产力水平比较试验与栽培研究、丰产示范资料 ,分析了麦套稻的产量水平与经济效益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有效解决立苗难、草害重、前期生长量小等突出问题的优化栽培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1]. 超高茬麦田套稻施肥技术研究[D]. 秦天斐.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2]. 低碳稻作技术的生态经济评价及扩散研究[D]. 许斯珩. 扬州大学. 2015

[3]. 超高茬麦田套稻施肥技术初探[J]. 秦天斐. 上海农业科技. 2007

[4].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 张永泰, 谢云峰, 李爱民, 顾克礼. 江苏农业科学. 2002

[5].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 张永泰, 谢云峰, 李爱民, 顾克礼.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6]. 超高茬麦套稻零共生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 蔡良俊, 李兰, 李良玉, 赵永康, 袁亚章. 农业科技通讯. 2017

[7].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常志州, 陈新华, 杨四军, 王德建, 石祖梁.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8].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D]. 刘世平. 扬州大学. 2006

[9]. 江苏省主要水稻种植模式对比分析[D]. 张璐.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10]. 超高茬麦套稻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初报[J]. 谢正荣, 黄晓燕, 沈小妹, 朱秀芳, 陆招林. 上海农业学报. 2003

标签:;  ;  ;  ;  ;  ;  ;  

超高茬麦田套稻施肥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