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论文_柴阿丽,帕提古丽,郭威涛,石延霞,谢学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番茄,斑点,细菌性,病菌,抗性,定量,荧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论文文献综述

柴阿丽,帕提古丽,郭威涛,石延霞,谢学文[1](2019)在《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Pst)的致病相关基因HrpZ为靶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Pst3F/Pst3R,能从Pst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大小为161 bp的目的片段。建立的Ps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体系的检测灵敏度比普通PCR高1 000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检测模拟带菌种子中Pst的带菌量,检测下限为4.21 cfu·g~(-1);检测人工接种叶片组织中Pst的带菌量,检测到1级发病叶片带菌量为4.15×102 cfu·g~(-1)。对田间采集的63个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明显症状和疑似症状样本,分别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普通PCR和病原菌分离检测,检测到54个样本中含有Pst,3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Ps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检测番茄种子和发病组织中Pst的含量,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早期预防和流行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康华军,柴阿丽,石延霞,谢学文,袁军海[2](2018)在《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溃疡病菌、青枯病菌和疮痂病菌的四重PCR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引起番茄细菌性病害的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syringae pv. tomato,Pst)、溃疡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Cmm)、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以及疮痂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Xcv),建立了四重PCR检测技术,为病害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根据gap1基因设计Pst特异性引物BW-F/BW-R,经PCR条件优化,扩增出了375bp的特异性片段。将设计的引物与已报道的3种细菌特异性引物组合,通过设定不同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次数以及延伸时间,探索影响四重PCR扩增的因素,优化了其反应体系。四重PCR反应体系中的引物对BW-F/BW-R、Fan1/Fan2、RS-1-F/RS-3-R和XCVF/XCVR可分别扩增出细菌性斑点病菌、溃疡病菌、青枯病菌和疮痂病菌长度为375、146、716和517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反应体系退火温度为57.1℃,4对引物的终浓度分别为0.24、0.16、0.16和0.08μmol·L~(-1),延伸时间45 s,35个循环。该四重PCR反应体系可快速检测田间番茄发病植株中的细菌性斑点病菌、溃疡病菌、青枯病菌和疮痂病菌,灵敏度达到10-1 ng·μL~(-1)。(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何伟,杨华,许建军,孙晓军,何振杰[3](2018)在《不同药剂对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带菌种子处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最佳消毒剂,采用9种药剂对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模拟带菌种子进行消毒,并测定不同药剂处理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芽长、根长和鲜质量。试验结果表明: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浸种60 min处理的种子带菌率为3.33%,孢子负荷量为2.72个/粒,种子发芽率为91.11%;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 min处理的种子带菌率为5.12%,孢子负荷量为4.72个/粒,种子发芽率为91.56%。采用上述2种药剂对加工番茄种子进行消毒,能够取得较好的消毒效果,且对种子发芽无影响,推荐在生产上使用。(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8年06期)

康华军,温智浩,袁军海,柴阿丽,许建军[4](2018)在《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与溃疡病复合侵染鉴定及防治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和溃疡病发生严重,且两种病害复合发生,均可在番茄叶片、茎秆、果实上显症,在进行防治时应综合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做到预防为主,发病严重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新疆地处北纬37~47°之间,常年干燥少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加工番茄种植基地,与美国加州、地中海并列为世界叁大番茄酱产区。据新疆统计年鉴记载,2015年新(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8年06期)

郭威涛[5](2018)在《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PMA-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在我国多个省份大面积发生,给当地的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的进行鉴定,建立了病原菌活细胞定量检测方法,并应用于病残体中病原菌活细胞的定量检测。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样采集及病原菌鉴定。2016至2018年,从北京、新疆、山东等蔬菜产区采集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疑似病害样本71份,通过致病性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简称Pst),保存Pst菌株为55株。(2)建立了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以Pst病菌的致病相关基因HrpZ为靶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Pst3F/Pst3R,特异性扩增出大小为161 bp的目的片段,建立了Pst病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体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检测模拟带菌种子检测下限为4.21 cfu/g种子,检测到1级发病叶片带菌量为4.15×10~2cfu/g叶片。对田间采集的63个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明显症状和疑似症状样本,分别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和常规分离鉴定,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建立的Ps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检测种子和发病组织中Pst的含量。(3)将迭氮溴化丙啶(Propidium monoazide,PMA)PMA与qPCR相结合,建立Pst活细胞定量检测技术。明确了PMA预处理的最佳浓度为10μmol/L,最佳处理时间为黑暗孵育20 min,曝光10 min。应用PMA-qPCR技术,研究了Pst在25%、50%、75%、90%等不同湿度处理条件下,处理0~30 d病残体中病原菌活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空气和土壤湿度越大,病原菌死亡速度越快。90%空气和90%土壤湿度条件下处理30 d后,病残体内病原菌数目分别由初始6.43×10~5cfu/g、9.32×10~5cfu/g减少为2.30×10~1cfu/g和1.27×10~1 cfu/g,不同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处理条件下,病原菌死亡速度差异不显着。本论文建立了基于PMA-qPCR的Pst活细胞定量检测技术,并应用于发病组织、种子和病残体中病原菌的检测,为病害早期诊断提供一种快速检测的手段,为病害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期刊2018-06-01)

郭威涛,周俊国,吴长柳,柴阿丽,李宝聚[6](2018)在《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微生物防治菌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快速有效的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鉴定技术,比较喷雾法、涂抹法、叶腋针刺法、茎上针刺法和灌根法5种接种方法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法是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鉴定技术的最佳接种方法,简单有效,适用于种质资源材料的抗性鉴定。采用喷雾接种法鉴定209份醋栗番茄品种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其中22份为中抗品种,57份为感病品种,130份为高感品种,未发现抗病或免疫品种。通过室内盆栽试验,评价23种微生物菌剂对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安全、高效的微生物菌剂2种,分别为芽孢IVF 018号、芽孢IVF 021号,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达到100.00%、82.50%和71.25%、61.67%,预防效果明显高于治疗效果,说明田间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8年05期)

莫天利[7](2017)在《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及抗源的初步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秋冬番茄主产区右江河谷地区的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发病普遍,且日趋严重,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此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发病严重,俨然已成为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番茄种植过程中选用抗病品种是降低病害发生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对此病的抗性育种研究较少,市场上缺少能进行推广种植的抗细菌性斑点病的番茄品种。对番茄采用人工接种进行抗性鉴定是番茄抗病育种的基础工作。番茄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表现受到番茄品种、病原菌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对苗期植株、种子进行接种条件的研究,根据各接种方法的特点,对主要影响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优化后的苗期人工接种方法和种子接种方法对74份番茄种质进行抗性鉴定,实现抗源的初步筛选,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育种奠定基础,结果如下:(1)从田阳县那坡镇发病的番茄植株上分离获得的菌株,经科赫氏法则验证为致病菌,经培养特性、菌体形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等鉴定方法,认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2)对前人采用的4种病情指数分级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级标准下的病情指数之间呈线性或幂函数关系,试验建立了不同标准之间的回归方程,经过检验,说明函数模型可靠,可实现不同标准下的数据相互转化。(3)对人工苗期接种条件进行优化:最佳的接种方法为茎干接种法和针刺叶片接种法,接种苗期为3~5叶期,接种浓度采用1×108cfu/ml,保湿时间在60h以上、温度在19.5~26.7°C,接种后14±2天进行病情指数统计。(4)对病原菌接种于种子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对种子接种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浸种法最适宜接种浓度为1X 109cfu/ml,接种后病情调查时间在接种后25~30天,接种后环境温度维持在23℃~26.7℃。(5)利用优化的条件,对74份番茄种质进行苗期和种子的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两种接种方法下,26份番茄种质资源的鉴定结果一致,占鉴定材料的35.14%。苗期茎干接种法中无免疫品种,抗病品种9份,占12.32%,耐病品种22份,占30.13%,感病品种40份,53.42%,高感品种14份,占18.91%;种子浸种接种法中抗病品种13份,17.8%,耐病品种37份,占50.07%,感病品种10份,占13.70%,高感品种14份,占18.91%。(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韩艳茹,米志恒,闫素珍,苏化洲,王慧敏[8](2016)在《巴彦淖尔市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蕃茄病害的大量发生严重制约巴彦淖尔市地区蕃茄产业的发展,科技人员经过研究总结出了适宜该地区的防控技术,即坚持农业防治、物理诱杀、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6年09期)

宋加伟,石延霞,谢学文,柴阿丽,李宝聚[9](2016)在《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九十八)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茎部危害严重》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已成为制约番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7~2015年,我国北京、吉林、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福建等地报道了该病的发生,叶片为主要为害部位(王莹莹等,2015)。2015~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菜病综防课题组在山东寿光,甘肃酒泉、张掖,内蒙古巴彦淖尔,广西田阳等番茄主产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大面积暴发,表现出新症状,茎部为害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6年09期)

王立华[10](2016)在《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叫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叶斑疹病,近年来呈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一、危害症状该病可危害番茄叶、茎、花、叶柄和果实。叶片感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毫米,斑点周围有时会(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6-04-02)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引起番茄细菌性病害的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syringae pv. tomato,Pst)、溃疡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Cmm)、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以及疮痂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Xcv),建立了四重PCR检测技术,为病害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根据gap1基因设计Pst特异性引物BW-F/BW-R,经PCR条件优化,扩增出了375bp的特异性片段。将设计的引物与已报道的3种细菌特异性引物组合,通过设定不同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次数以及延伸时间,探索影响四重PCR扩增的因素,优化了其反应体系。四重PCR反应体系中的引物对BW-F/BW-R、Fan1/Fan2、RS-1-F/RS-3-R和XCVF/XCVR可分别扩增出细菌性斑点病菌、溃疡病菌、青枯病菌和疮痂病菌长度为375、146、716和517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反应体系退火温度为57.1℃,4对引物的终浓度分别为0.24、0.16、0.16和0.08μmol·L~(-1),延伸时间45 s,35个循环。该四重PCR反应体系可快速检测田间番茄发病植株中的细菌性斑点病菌、溃疡病菌、青枯病菌和疮痂病菌,灵敏度达到10-1 ng·μL~(-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论文参考文献

[1].柴阿丽,帕提古丽,郭威涛,石延霞,谢学文.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园艺学报.2019

[2].康华军,柴阿丽,石延霞,谢学文,袁军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溃疡病菌、青枯病菌和疮痂病菌的四重PCR检测方法[J].园艺学报.2018

[3].何伟,杨华,许建军,孙晓军,何振杰.不同药剂对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带菌种子处理的影响[J].蔬菜.2018

[4].康华军,温智浩,袁军海,柴阿丽,许建军.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与溃疡病复合侵染鉴定及防治建议[J].中国蔬菜.2018

[5].郭威涛.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PMA-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河南科技学院.2018

[6].郭威涛,周俊国,吴长柳,柴阿丽,李宝聚.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微生物防治菌剂筛选[J].中国蔬菜.2018

[7].莫天利.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及抗源的初步筛选[D].广西大学.2017

[8].韩艳茹,米志恒,闫素珍,苏化洲,王慧敏.巴彦淖尔市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2016

[9].宋加伟,石延霞,谢学文,柴阿丽,李宝聚.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九十八)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茎部危害严重[J].中国蔬菜.2016

[10].王立华.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与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6

论文知识图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自然发病症状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发病0~9级叶片症...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叶、病茎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重病田(叶部100...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症状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菌的形态...

标签:;  ;  ;  ;  ;  ;  ;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论文_柴阿丽,帕提古丽,郭威涛,石延霞,谢学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