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水溶液中泛昔洛韦与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特性,测定了各个体系的猝灭常数、包合常数、热力学参数等。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衍生物对泛昔洛韦的猝灭作用属于动态猝灭,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包合作用的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若热力学参数ΔG<0、ΔH<0,则该包合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过程。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余天龙,王晓霞,马力通,曹斌,张楠,孙思凡,陈颖
关键词: 泛昔洛韦,环糊精衍生物,荧光猝灭
来源: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9年07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化学,有机化工
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66025),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17MS(LH)0210],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Y17166),内蒙古科技大学李保卫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2017111)
分类号: O657.3;TQ460.1
页码: 1-4
总页数: 4
文件大小: 1335K
下载量: 97
相关论文文献
- [1].泛昔洛韦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 2016(36)
 - [2].新癀片、青鹏软膏联合泛昔洛韦片运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的疗效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3)
 - [3].紫外线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皮肤病与性病 2017(05)
 - [4].泛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04)
 - [5].泛昔洛韦联合中药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07)
 - [6].泛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药理作用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30)
 - [7].经方甘草泻心汤和泛昔洛韦片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效果对比[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35)
 - [8].泛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06)
 - [9].泛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对比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09)
 - [10].泛昔洛韦联合中草药粉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01)
 - [11].泛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70例的疗效[J]. 中国民康医学 2018(02)
 - [12].泛昔洛韦和理疗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14)
 - [13].多糖蛋白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24)
 - [14].小剂量膦甲酸钠滴注加泛昔洛韦口服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07)
 - [15].泛昔洛韦缓释微丸体内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药动学研究[J]. 河北医学 2009(08)
 - [16].祛痛通络汤联合泛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04)
 - [17].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 北方药学 2011(03)
 - [18].泛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J]. 北方药学 2019(09)
 - [19].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给予干扰素+泛昔洛韦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70)
 - [20].泛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铵治疗老年带状疱疹[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05)
 - [21].多功能电离子治疗机联合泛昔洛韦治疗扁平疣60例疗效观察[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2)
 - [22].泛昔洛韦片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07)
 - [23].泛昔洛韦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2)
 - [24].泛昔洛韦联合多抗甲素徐治疗带状疱疹100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疗前沿 2012(19)
 - [25].泛昔洛韦联合转移因子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性科学 2012(10)
 - [26].糖皮质激素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研究[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9(06)
 - [27].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08)
 - [28].泛昔洛韦联合卡介苗素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4)
 - [29].泛昔洛韦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14)
 - [30].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