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

重庆市江津区文化馆402260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其定义和性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的弊端及其理论认知,并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原则和路径选择,旨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和发展,进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弊端路径选择

前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保障人们群众享受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基础,其服务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公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需要实现公众的共享和公平,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运行,促进其公共服务价值的实现。针对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加大了对其供给改革的力度,并积极探索未来时期建设的新途径,以保证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社会主义赋予人民的文化权利得以实现。

一、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性质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与公众共同参与,形成的以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的行为。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精神食粮、保障社会民众的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基本文文化需求。公共文虎兴起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化建设进程中,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体制,赋予现代公共文化的服务意识,形成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因其内涵的特点具有全民参与性以及非营利性的基本性质,同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使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具有仪式性、共享性、差异性以及构建性的特点。[1]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制度弊端及其理论认知

(一)公共部门垄断,效率低下

公共文化服务行为使有政府行政部门进行文化供给,行政机制取代经济市场机制进行供给行为,消除了经济市场中的竞争机制,行政命令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方式,没有给市场经济主体的竞争空间,形成了公共文化行政部门的垄断模式。政府供给本应当具备其无偿服务性的特点,但同时也使得官僚主义的思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形成,行政化的供给形式过度重视程序和制度,采取自上而下的部署式工作方法,形成单向性的行政服务机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文化志愿力量以及文化经济市场的力量,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了政府一方主体的舞台,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出现工作动力不足、服务成本虚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较低等问题的出现,大幅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社会价值。

(二)存在市场准入壁垒,资金来源单一

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地位,使其在进行工作时会设置较高的门槛,民间文化艺术团体难以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这种市场壁垒的出现主要由于积淀原因,其一:政府要保证本地文化服务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故而有意设置较高的门槛,让民间文化艺术团体难以参与到文化服务工作中;其二,政府认为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不具备文化的专业性,难以保证文化服务质量;其三,政府不愿意为较高的聘请民营艺术团体费用买单。政府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付,渠道较为单一,而对于政府购买的行为,又不能够对有限资金的合理利用,存在立项过于随意、操作不规范、评价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等多种不良行为,很多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都由于缺少资金而无法开展。[2]

(三)存在广泛的寻租,公共福利减少

政府相关管理人员具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决定权和领导权,其工作职能的实现能够为群众的公共文化生活拓展更多的空间和途径,但是本身单纯性的服务形式却成为某些权力持有者权力寻租的温床。有些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实现公开化的工作流程,使得暗箱操作等问题屡见不鲜;也有些文艺社团为了能够拿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利用请客送礼等手段,形成了权力寻租的新形式;还有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虽然采用招投标这种貌似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但实际却存在虚假招投标的行为。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都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职能难以实现,公共福利性质被压缩,难以实现其文化项目公共服务的目的。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原则和路径选择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需要遵循其基本的工作原则,即:项目信息透明化原则、竞争过程公开化原则、招标过程规范化,只有这些原则的实现才能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效率。[3]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选择

公共文化服务在政府行政单位的领导开展下,应当创新其工作模式,改变滞后的工作形式,完善其工作现状。其一,实行服务项目采购的公开招标行为,确认服务主体的身份和地位,给社会群众更大的选择和决定空间,保证招标过程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其二、适当采用服务外包的工作形式,将市场经济的经营模式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增强服务主体的市场意识;其三,建立以群众评价为主体的服务评价制度,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来决定其演出付费标准,保证服务团体能够实现优质的文化服务内容;其四,建立淘汰退出机制,需要建立末位淘汰机制,根据服务评价制度,将服务质量不好、行为不规范的服务群体进行末位淘汰,并将民营文化团体引入到体制中,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竞争,强化各文化团体的竞争意识,促进其团体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积极探索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形式,促进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4]

结语: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的基本民生服务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公共文化资源也不断丰富,为社会民众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服务,政府部门需要正视其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并严格遵守其工作的原则,拓展新型的工作途径,提高其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科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云川,阮平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主体、关系与模式[J].图书馆建设,2016,(1):28-32,38.

[2]刘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化”供给机制及其效度*--基于武汉市爱家国际社区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10-17.

[3]陈波,李婷婷.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再造:理论与模式构建[J].艺术百家,2015,(6):64-71,112.

[4]柯平,宫平,魏艳霞等.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评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10-17.

标签:;  ;  ;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