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王俊勇[1]2004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大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其思想主张与斗争经过、社会各界对这场运动作出的反应、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全文除引言与结论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从60年代一代的特点、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及当时美国国内外的危机等方面分析了这场运动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着重分析了这场运动的思想主张及阶段性发展。 第叁章主要分析了高校教师、政界、媒体及民众的反应,指出学生运动逐渐失去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第四章,分析了运动失败的原因,并揭示了运动对当年的反叛者及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本文认为:它作为当代美国社会的一支反叛力量,促使人们重新考虑美国社会的价值标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提出了反对种族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它并没有能动摇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根基。它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并没有像它所希望的那样具有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特点。它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场运动是不成熟的。

宋青青[2]2011年在《国内学者关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青年反文化运动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多事动荡的年代,各种形式的青年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在这一时段的历史舞台上,青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独特的群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反文化运动是青年在文化领域展开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作为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研究成果日渐增多。学者对美国历史上这一文化现象从兴起到消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青年群体以及他们的反文化现象,对我国社会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郑秋明[3]2014年在《为“正义”和“自由”而战》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史、新左派运动史和反正统文化运动史上,1964年秋爆发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自由言论运动无疑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60年代美国高校内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反抗运动,自由言论运动揭开了60年代美国乃至全球大规模学生反叛运动的序幕,推动了西方新左派运动的大爆发,是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从自由主义走向激进主义的转折点,同时也是美国反正统文化的起点。马里奥·萨维奥作为60年代美国“学生新左派”的代表人物和反叛青年的典型,在美国学生运动史上和新左派运动史上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早年因领导自由言论运动而声名鹊起,成为60年代学生新左派运动中的第一个媒体之星,而后又亲身参与全国性的反战运动、妇女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奠定了其作为60年代激进青年偶像的地位。自由言论运动既为马里奥·萨维的反叛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开启了他自觉而坚定的反叛历程,终使其成为美国着名的反叛斗士。最终也因为他在自由言论运动中所处的精神领袖地位而成为自由言论运动在历史上的象征符号。本文除绪论与结语之外,共分四章。绪论论述了这一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马里奥·萨维奥与自由言论运动这一论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青年反叛思想的形成、60年代美国学生反叛运动的兴起及其之后美国社会文化的走向大有裨益。第一章探讨了马里奥·萨维奥反叛思想的历史成因。它既是当时美国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条件催生的产物,又与其自身早年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密不可分。第二章系统地梳理了马里奥·萨维奥与自由言论运动的兴衰,着重强调马里奥·萨维奥在其中发挥的领导作用及其在运动中所处的精神领袖地位。第叁章从五个维度分别阐述了自由言论运动对马里奥·萨维奥、对高校学生、对美国的大学、对60年代中后期的学生运动以及对美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旨在揭示自由言论运动所留下的遗产。第四章首先简述了马里奥·萨维奥眼中的自由言论运动,他认为自由言论运动是为了“正义”和“自由”而战的民权运动在校园内的延伸。然后笔者对自由言论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定位进行了再评价。笔者认为它不仅是一场和平的校园改革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激进的“校园革命”。最后,笔者对马里奥·萨维奥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评价,倡导青年学生对社会应有所关怀和担当。

刘旭东[4]2013年在《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是美国联邦政府运用财政法律方式,规范权威地干预和调控美国高等教育,引领美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导性财政法律运营机制与模式,历经孕育成形、拓展创新和合作超越等历史阶段的形态演化,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生态体系。这种生态体系的根本机制是以联邦中央政府整体规范调控为主导与市场总体创新选择为主体有机合作、以科研资助和大学生资助相辅相成为主要通道和方式,在促进与保障美国高等教育有效公平、科学技术创新、社会繁荣进步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参照形态,也因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本人的研究视野和首选领域,成为本文的研究课题。南北战争之前,受新教自由伦理、“政教分离”思想的影响和宪法规避的限定,美国联邦政府对早期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基本处于自由放任状态,私人及其团体主导了美国早期对高等教育的财政资助;公共教育运动蓬勃发展的启示、西进运动对加强国家保护的呼唤和国家机器日益强大的拓展,不断呼唤和期待着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积极资助的建制和行动,孕育和催生出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的雏形;伴随一战的酝酿爆发、大萧条的来临蔓延和二战参战的政府谋划行动,日益显示出国家推行强势调控举措的直快高效,助推凯恩斯国家干预思想和战略迅速扩展渗入到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运营模式,制订推出一系列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政策,促成了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形态完整定式成形;受国际霸权竞争、冷战思维和国家福利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人权运动蓬勃兴起和人力资本理论广泛传播的支撑,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资助快速进入拓展期。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双重目标的实现及其投资支撑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对高等教育的行政干预不断加强,科研资助和大学生资助项目以法律形式得以确认,“联邦拨款大学”应运而生,美国高等教育随之进入大众化效率与公平均衡发展的“黄金时代”;新经济危机、大学信任危机等国内外巨变和公共选择理论的批判,带来了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动荡,开启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体系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的双向修正调整期。前期深受打压的市场力量开始反弹,促使联邦政府反思和收缩自身承担的公共职能权限,调整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政策,国防科研资助大量转向民用,学生助学金向贷款项目转换,高等教育资助的效率性受到联邦政府的日益关注。80年代进入修正调整的后期,新保守主义思潮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开始深度影响和支配了美国联邦政府公共事务改革,里根政府大幅削减公共预算支出,强调州和市场权力的重要性。联邦政府向州政府和市场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权力分解,分权化改革在高等教育财政资助领域大力推广,高等教育资助市场化色彩日益浓烈;9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带来世界格局急剧变革,美国独大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矛盾趋势日渐凸现,新公共管理理念以其历史性的包容与革新,有力地修正和丰富了联邦政府的公共政策,克林顿政府通过“第叁条道路”重新规划和加强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资助领域的职能,联邦政府操控权力的适度回归和提升,与社会市场的自发行为日益规范和活跃开始有机合作,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呈现出超越性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入21世纪,伴随全球多极化发展浪潮的加剧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在国家干预主导和社会市场主体创新的有机合作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提升。自1862年通过《莫里尔法案》开创高等教育联邦财政资助先河150余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紧紧把握与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与步伐,不断修正和创新资助理念与模式,规范和选择资助方式与项目,调整和明晰资助理念和方向,有力地引领和拉动了高等教育的均衡性适应与协调性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的融合性实现,积累了许多极具启示借鉴价值的宝贵理念与经验: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形态的不断创新与超越;责权明确的专项资助项目的创设与竞争;财政资助的法制化运行与保障;财政资助政策对国家发展目标的定向与引领,等等。但在联邦政府的强力干预和推进的历史过程中,联邦资助也频频显露出其强力干预的局限和强制性弊端,干扰甚至阻碍了大学自主发展所积淀和珍重的传统精神。伴随着美国社会的活力演进、国家的健康成长和政府的积极行动,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资助体制从无到有、应时创新、日趋成熟,对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努力追寻强国建设的我国中央政府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大业,无疑具有历史性的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

顾秋兰[5]2014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高校学生运动》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是不平静的十年,是政治、文化领域内运动此起彼伏、风云激荡的十年。在这十年之中出现了民权运动,校园学生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等等。这些运动交织成一股洪流,推动着美国社会往前发展。在这些运动中,高校学生运动有着某种特点。年轻学生反对种族隔离,反对大学教育体制、反对战争和传统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他们示威抗议,也试图暴力革命,更有甚者尝试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模式。在激进的表象之下隐含的是美国由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暗流涌动,其实质是美国民主制度与消费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进入70年代后,运动归于沉寂,但历史遗产给美国青年以及美国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一方面,美国的民主制度逐步适应急剧变化中的后工业社会,使美国朝着更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它倡导的颓废的生活方式导致美国离婚、堕胎、吸毒、酗酒等问题长期存在。关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学生运动这段历史,国内外学者都有所论述。本文之所以再论,是因为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为了防止文化失范现象的出现。作为国家建设后备军的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容易受社会影响,如果放任自流,也许会走上歧路,如果正确引导,高校青年学生们必将在社会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当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学生运动中获得启示。

欧阳林舟[6]2012年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再兴及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从世界第一所女子学院建校起,女子院校的存在与“女子要不要受教育”、“女子应受何种教育”两个问题相关。社会由于性别歧视,在男性普遍接受教育的时候,对女性是否要受教育基本上是否定的。在西方女性主义者的积极争取下,女性获得了受教育权;为了证明女子不但是可以接受教育的,而且是可以和男子学习同样难度的内容,西方女子院校开设与男子院校同等标准和内容相同的课程。当基督教会女子院校在中国开设女子学院的时候,她们秉持的正是西方女子院校办学理念。世界各地女子院校的设置成为人类向男女平等社会过渡的重要教育形式。中国在“强国保重”的政治要求下也积极地倡导女子受教育。不过,中国自办的女子院校主要是师范院校,其目的是为未来国家培养师资。开设的课程正是中小学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与一般混合院校不同的是,女子院校尤其重视家政学的教学。“收回教育权运动”后,基督教会女子大学的家事科也受到重视,毕业生主要从事教职。女子院校是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权力配置教育资源的模式打开了缺口,社会力量办学被鼓励,消失了叁十多年的女子学校在80年代中期再次兴起,教育开始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性施教。女子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小,女子院校也开始出现,主要培养各行各业高级女性人才。专业/课程内容以文科教育为主。这种设置被认为是适合女性生理、心理特点的,也符合80年代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要求,且文科教育可以不需要太多设备就能够办起来。不过这给女子院校后期的发展留下了隐患。80年代以来的女子院校发展经过了探索、调整和稳步发展期叁个阶段。这种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深入、高校扩招等事件紧密相联。不过,由于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及社会深层的性别(gender)问题,在面对社会变化的时候,女子院校的发展仍然脆弱。北京“世妇会”和性别平等基本国策是影响女子院校发展的两次重大事件。2000年以后,我国女子院校的发展基本稳定,并进行办学的深入探索,基本确立了特色办学的发展路径,在开展一般的专业办学基础上开设女性课程,强调素质教育和社会性别意识推广与普及,承担更多的女性研究和女子教育研究,成为中国社会迈向性别平等进程中教育领域采取的一种过渡形式。不过,女子院校目前的办学仍处于特色探索阶段,其层次整体上偏低,特色不明显,最主要的,它在学生方面的评价不高,管理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混合学校的方式,较少创新,校园生活满意度不高,这将影响女子学院后期的持续发展。

王诗蕙[7]2014年在《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及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中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学生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具有互益性和民间化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学生组织作为与高校教育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是高校长期创造与积累的文化底蕴,成为培养样大学生优秀品德的有效载体。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校人才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数量、类型和规模不断上升、社团的组织形态和活动方式也各有特色。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起步比较早,社团组织的特色化多样化、影响范围广、社团的认证与审批、经费的筹措管理等都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同时参考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功经验,对强化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特别是强化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作用等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结构如下: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学术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的综述,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对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发展历史进行概述,将其分为形成发展、稳步提升、动荡发展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其中对60年代激进学生运动做了重点论述。第叁部分:对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现状进行概括论述,总结其现状发展特点。第四部分:从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入手,分别对社团组织管理的管理政策、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社团产生、活动与经费的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哈佛大学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为个案研究。第五部分:在对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论述的基础上,总结其基本经验特点,归纳出几点启示:1.加强学习研究,建立科学的管理、指导体制;2.提高学生社团的数量、质量与学生的参与度;3.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多发展服务性社团,培养沟通与合作意识;4.增加投入,充分满足学生社团的经费、场地、设备等要求;5.完善留学生社团建设,增进中外学生互助交流。

刘京京[8]2015年在《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的中学生作为一个新“群体”登上了教育历史的舞台,他们生动活跃地演绎出一幅充满无限活力的景图。这一时期,他们成为时尚潮流的引领者、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民众教育的启蒙者、进步思想的践行者。可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时代变迁的进程。学生生活史是教育生活史的重要构成,通过全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呈现中学生的生活样态,力图实现以小见大,管窥整体教育状况的效果。中学生生活史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还原原生态的教育景貌,另一方面则为当今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的历史镜鉴。导论部分重点探讨了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勾勒出“学生生活史”及“中学教育”等主题的学术史脉和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试图对全文做出宏观性概述。第一章“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从教育制度变革及文化变迁的视角,探源与呈现中学教育的萌芽、定制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中学生生活的迹象转变,进而发现政治、文化与教育的互联、互约、互进的复杂关系。第二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堂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力图从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及灵动多彩的教学方法,展示课堂学习的原动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集中在图书馆、自习室内,有的则自寻“光源”之地。中学生面临着临时考试、日常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多重考验。不同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为争夺荣誉而发奋,有的则抱有六十分主义。为了应对多种考试,便出现了开夜车、罢考、作弊等现象。此外,从“升学与就业”的问题介入,深入揭示并分析了中学生受到的社会抵拒和约束。第叁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首先从宏观上呈现中学生的经济生活,既有富贵子弟的华奢,也有贫寒子弟的窘迫。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除了紧衣缩食之外,则通过争获各种奖励资助、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中学生除了在校着整齐划一的校服之外,有的则勇于尝试新式装扮,甚至引领着时尚界潮流。学生在校既可自办伙食,成立膳食委员会,亦可自购菜蔬亲自烹食,还可以通过自带、叫外卖等途径改善伙食。因办学水平不一,导致学生居住环境良莠不齐,但他们都要受到管理制度的各种规约。第四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主要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亦师亦友之情,以及因教员水平、学校管理等因素而爆发的分庭抗争型的师生情感,同时亦有相互冷漠的平淡授受关系。学生之间既有互帮互爱型,亦有因利益冲突而生的矛盾竞争型。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婚恋观开始转变,自由恋爱的观念开始萌发。自由爱恋不仅表现在异性间的爱慕,也有同性以及师生间的爱恋。此外,学生经常产生异乡人的家乡思及胸怀国家的爱国情。第五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重点考察了争相设立的各种文体社团、学术社团、学生自治会等多样社团;各种增广见闻的游历参观、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以及回报社会的各种社会奔走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除此之外,为了调剂多彩生活,学生们经常聆听各种学术报告、演讲,以及寻逐各种消遣烦闷的娱乐活动。第六章,“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民国时期的中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群体,他们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军、震荡社会结构的新鲜力量以及革命运动的主体。同时,他们成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前驱者,其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生活潮流,加速了女性解放的步伐,演绎出生机盎然的学校风貌以及净化了社会风气。余论部分,主要对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进行历史审视,分析中学生上演历史幕剧的动因。同时,对学生生活史的研究做了几点尝试性的理论思考,以期为今后学生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陈禹[9]2011年在《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高等教育院校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已经被视为高校促进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大学生充分、合理和有效就业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种旨在完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教育活动起源于美国。在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人职匹配”职业指导理念。20世纪50年代,学者萨伯(Donald Edwin Super)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在其影响下美国诞生的多种以个体生涯发展为核心的辅导理论为美国高校中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学者西尼.马兰(Sydney Maran)提出的“生涯教育”理念导致了美国范围内学校教育改革的爆发为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主体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知识逐渐成为了美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源作为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主体,逐渐替代了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等其它类型资源成为了美国关注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美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作为美国大学院校向社会输送人才、完善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提高高校促进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的有效途径,越发受到美国联邦政府、社会组织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关注。本文在对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和对美国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揭示人力资源开发与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关系,阐明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施体系以及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由衷地希望对我国高校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供一定可资的借鉴。本研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引言,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第一章、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历史演进。本章主要系统地阐述了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起源及其形成的发展历程。从而,为进一步深入认知、分析、阐明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的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奠定基础。第二章、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背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了美国改革、完善教育所必须关注的背景因素。因而,探究人力资源开发在美国的开展是在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研究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本章首先对美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演进与实施途径进行了阐述。随后对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变革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最后通过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对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诉求和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回应,力求阐明美国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力资源背景。第叁章、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体系。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体系是完善职业生涯教育实施途径、系统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基础。本章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对构成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指导理论体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深入剖析。第四章、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实施体系。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是美国高校贯彻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有效保障。本章重点论述了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与咨询的具体实践。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21世纪,基于更为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本章重点对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当前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研究。

吴雁飞[10]2009年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文中指出近代以来,青年开始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青年学生群体开始在社会更替、民族发展、国家变迁、文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生运动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首先简要回顾了60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的历史变迁,随后转入对60年代学生运动本身的叙述,就运动的发展阶段、派别、组织、制度及策略做出叙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叙述和分析了运动的一些特点。接着本文利用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叁个层次对运动发生的原因加以疏理,并指出,从长时段的角度来看,青年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是近代以来才有的,近代以来风起云涌的青年学生运动也只有放在这个背景下,才能理解的更为透彻。最后在分析影响方面本文相对简略地介绍了运动的社会性影响,而相对详细地分析了运动对参与者当事人的个人生命周期的影响,指出不少昔日运动积极分子在他们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试图延续年轻时的生活状态,并对比了运动积极分子和非积极分子在一二十年后的状况。本文主要引用的是英文期刊论文和美国大学博士论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学、青年学的学术成果及叁个时段的分析手段,对这一运动的前驱后继,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特点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疏理。

参考文献:

[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D]. 王俊勇. 武汉大学. 2004

[2]. 国内学者关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青年反文化运动的研究综述[J]. 宋青青. 青年探索. 2011

[3]. 为“正义”和“自由”而战[D]. 郑秋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 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发展研究[D]. 刘旭东. 河北大学. 2013

[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高校学生运动[D]. 顾秋兰. 苏州大学. 2014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再兴及发展研究[D]. 欧阳林舟.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7]. 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及管理研究[D]. 王诗蕙. 沈阳师范大学. 2014

[8]. 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D]. 刘京京.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9]. 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 陈禹.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10].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D]. 吴雁飞. 吉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