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MMP—2、MMP—7和TIMP—2表达及意义

肺癌MMP—2、MMP—7和TIMP—2表达及意义

梅同华, 罗彬, 马英[1]2004年在《肺癌患者肺组织MMP-2、MMP-7和TIMP-2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atrixmetalloproteinase 2 ,MMP 2 )、基质金属蛋白酶 7(matrixmetal loproteinase 7,MMP 7)和组织金属蛋白酶 2 (tissueinhibitorofmatalloproteinase 2 ,TIMP 2 )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 74例肺癌组织、2 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MP 2、MMP 7和TIMP 2的表达及其与肺癌类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MMP 2和MMP 7表达均显着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 (P <0 0 1,P <0 0 5 )。MMP 2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1) ,MMP 7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 (P >0 0 5 )。肺癌TIMP 2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肺癌MMP 2和TIMP 2的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单变量分析显示MMP 2表达阳性者生存率低于MMP 2阴性者 (P <0 0 1) ,TIMP 2阳性者生存率高于TIMP 2阴性者 (P <0 0 1)。结论 MMP 2和TIMP 2表达与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MMP 7表达在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不显着

罗彬[2]2003年在《肺癌MMP—2、MMP—7和TIMP—2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肺癌组织、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MP-2、 MMP-7 和TIMP-2的表达,并分析MMP-2、MMP-7和TIMP-2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1)肺癌组织中MMP-2和MMP-7表达均显着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1,P<0.05),而TIMP-2表达与癌旁正常肺组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 肺癌MMP-2表达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Ⅲ-Ⅳ期高于Ⅰ-Ⅱ(P<0.05);肺癌MMP-7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Ⅲ-Ⅳ期与Ⅰ-Ⅱ期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肺癌TIMP-2表达有淋巴结转移者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Ⅲ-Ⅳ期与Ⅰ-Ⅱ期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肺癌MMP-2和TIMP-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4)单变量分析显示MMP-2表达阳性者生存率低于MMP-2阴性者(P<0.01),TIMP-2表达阴性者生存率低于TIMP-2阳性者(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TIMP-2表达阳性者死亡相对危险度为TIMP-2表达阴性者的<WP=7>0.304倍。结论:MMP-2和TIMP-2表达与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有用指标。MMP-7表达在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不显着。

陈洪雷, 刁路明, 陈德基, 李红钢, 刘铭球[3]2002年在《大鼠肺癌侵袭转移中明胶酶A及其抑制剂的动态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明胶酶A(MMP 2 )及其抑制剂 (TIMP 2 )和DNA指数 (DNAindex ,DI)在大鼠肺癌的发生和侵袭转移中的动态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 3 甲基胆蒽 (MCA)及二乙基亚硝胺(DEN)碘油溶液在 80只大鼠左肺叶支气管灌注诱发大鼠肺癌。以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和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大鼠肺癌侵袭转移中MMP 2、TIMP 2的蛋白及mRNA表达 ,在Feulgen染色切片上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DI值。结果 随大鼠肺癌的发生发展 ,MMP 2和TIMP 2的阳性表达均逐渐增加 ,阳性率范围分别为 8.5 %~ 85 .7%和 6 .4 %~ 35 .7% ,DNA指数 (DI值 )亦逐渐增高 [(1.4 7± 0 .5 4 )~ (2 .87±0 .5 5 ) ]。MMP 2的表达在原位癌与早期癌、早期癌与转移癌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 (P <0 .0 5 )。肺癌与对照组和非癌性病变相比 ,MMP 2和TIMP 2表达的升高具有非常显着性 (P <0 .0 1)。DI值的升高在原位癌与不典型增生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 (P <0 .0 5 )。大鼠肺癌癌变中TIMP 2的表达与MMP 2的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MMP 2的表达与DNA异倍体呈正相关 (P <0 .0 1) ,并且MMP 2与大鼠肺癌晚期发生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激活的MMP 2对基底膜 (BM)等细胞外基质 (ECM)的过度降解破坏 ,可能是诱发性肺癌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MMPs与TIMPs平衡状态的失衡可?

兰春慧, 陈东风[4]2004年在《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肝癌侵袭和转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 (ECM )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金属蛋白酶 (MMPs)通过对ECM的降解而促进肿瘤的转移。现就金属蛋白酶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玉娟, 王莉, 康睿[5]2017年在《培美曲塞与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效果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水平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培美曲塞与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效果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抑制剂水平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培美曲塞与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效果及对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水平的影响。结果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6.0%,明显高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组的46.0%(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P2、MMP7、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TIMP2、TIMP4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组患者的变化比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培美曲塞与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对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均有明显的效果,且前者有效率更高,治疗效果可能与其调节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有关。

高存[6]2016年在《β防御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与肺癌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意义原发性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十年来,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男性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列第一位,女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列第二位,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根据相关统计学资料及模型估计,2012年全世界大约有1400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肺癌病例180万,占癌症总发病率的13%,是癌症中诊断率最高的病种,也是全球男性以及发达国家女性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病种。肺癌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即使是非吸烟者,长期暴露于二手烟下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我国,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和工业革新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使得城市居民的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而且呈明显年轻化趋势。现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健康理念的更新,人们对肺癌的防范意识也逐步增强,对于肺癌的早期诊断日趋完善,治疗也逐步形成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为许多肺癌晚期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尽管各种治疗方法不断完善,全世界范围内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还是仅有20%左右,肺癌患者的生存率仍有待提高。局灶浸润扩散和远处组织器官转移是目前肺癌治疗中的难点,也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最直接原因。肺癌的转移扩散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基本过程是细胞外基质中肿瘤细胞脱落,侵袭周围组织和基底膜并渗入血液,通过血液流动在远处位点外渗、迁移,最后形成肿瘤的远处转移。上述进程涉及多个基本环节,如肿瘤细胞的扩散、凋亡逃避、血管和淋巴管生成、远处克隆等。理论上讲,上述多个环节当中的任何一环受到干扰,都有可能阻断肿瘤细胞的扩散转移。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很多分子及基因的特异性改变均在上述肿瘤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寻找能够影响肺癌转移扩散的分子肿瘤标志物成为现阶段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防御素是一类含有6个半胱氨酸残基及3对二硫键的阳离子内源性抗菌肽,根据半胱氨酸氨基酸的分子分布和由此产生的二硫键,可将防御素分为两大类,α-防御素(human neutrophil peptide,HNP)和β-防御素(Human β-defensin,HBD),它们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a-防御素主要由小肠潘氏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合成并储存于胞浆颗粒中,β-防御素主要由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其分布广泛,可被诱导表达,在很多肿瘤中都存在表达失控的情况。迄今为止,β-防御素已经发现了4种亚型,其中β-防御素2(HBD2)是人体中第一个被发现的可诱导性防御素,主要由上皮细胞,特别是呼吸道上皮细胞产生,参与机体抵抗微生物侵入的防御反应,具有很强的抗细菌活性、抗病毒活性、免疫学活性及神经损伤修复活性。有研究发现,HBD2在肺部多种疾病,如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结核、COPD、哮喘及肺间质性疾病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肺癌是呼吸系统极为重要的疾病,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死亡原因,其发病可能与HBD2也有一定关联。在人体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胃癌、子宫颈癌、基底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的病理组织、细胞中都存在HBD-2基因和(或)蛋白的异常表达。已有研究发现,肺癌患者的病变肺组织中HBD2的表达增高,血清中HBD2的水平也明显增加,表明其可能参与肺癌的发病进程,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肺癌的病情进展。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的大分子,其组成复杂的网架结构,支持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和组织发生。细胞外基质能决定结缔组织的特性,它是动物组织的一部分,能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影响细胞的生长、凋亡、迁移、增殖和分化。目前很多学者认为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细胞外基质降解酶类主要有3大类:丝氨酸蛋白酶类、半胱氨酸蛋白酶类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 MMPs)类,其中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最重要的酶系,占细胞外基质降解酶总活性的70%。MMPs是一种活性依赖于锌离子和钙离子的蛋白水解酶,可以降解参与信号传导的细胞外基质中的多种成分,破坏抵御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学屏障,在细胞迁移、血管生成、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内存在它们的天然抑制剂即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 MMPs/TIMPs之间的平衡在调节细胞外基质的稳态中起重要作用。MMPs一般在正常组织中表达量很少,但在某些病理性重建的过程中高表达。MMPs的产生和激活一般受以下四个水平调节:(1)基因转录水平,(2)蛋白合成水平,(3)无活性酶前体经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激活,(4)特异性抑制因子作用。目前MMPs家族已分离出26个成员,分别为MMP1 ~ 26。根据作用底物及片断同源性,可将MMPs分为6大类,分别为胶原酶、明胶酶、基质降解素、基质溶解素、furin活化的MMPs和其他分泌型MMPs。Ⅳ型胶原酶是其中重要的一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非糖基化,分子量为72kD,称为MMP-2,另一种糖基化,分子量为92kD,称为MMP-9。由于Ⅳ型胶原纤维是组成ECM的主要结构蛋白,而Ⅳ型胶原酶(MMP-2和MMP-9)是降解Ⅳ型胶原纤维的唯一的基质蛋白水解酶,所以MMP-2和MMP-9在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HBD2、MMP2及MMP9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与肺癌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基于此,本课题拟进行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探讨人β-防御素2(HBD2)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以及肿瘤的进展和转移中的作用;第二部分,检测MMP2、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MP2、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肺癌转移的关系。第一部分人p-防御素2通过ABCG2促进肺癌细胞增殖目的: 探讨人p-防御素2(HBD2)与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2, ABCG2)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收集13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标本,同时取该130例患者的肿瘤旁肺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D2与ABCG2的表达;体外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以HBD2刺激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ABCG2表达,再以选择性ABCG2抑制剂Fumitremorgin C预处理A549细胞,观察HBD2对ABCG2表达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NSCLC组HBD2和ABCG2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 HBD2诱导A549细胞ABCG2的表达和细胞增殖,且均呈剂量和浓度依赖性(均P<0.05),Fumitremorgin C可抑制HBD2诱导的ABCG2表达和细胞增殖(均P<0.05)。结论:HBD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HBD2可通过诱导ABCG2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中发挥一定作用。第二部分MMP-2、MMP-9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对肺癌转移的影响目的:探讨MMP2、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以及对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18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变肺组织(NSCLC组)及120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肺组织(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病理切片中MMP-2、MMP-9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以及与非小细胞肺癌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NSCLC患者中MMP-2和MMP-9相关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如果肺癌症状同时伴随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这两个指标均高于不伴转移的肺癌患者。另外MMP-2和MMP-9在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肺腺癌、肺腺鳞癌患者(均P<0.05)。结论:MMP-2、MMP-9的表达水平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和病理类型之间有密切关联,确定这种关系可以为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数据,提高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若愚[7]2013年在《粘蛋白MUC15对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粘蛋白MUC15对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致命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六位,而死亡率则占肿瘤相关死亡的第叁位,更是肝硬化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分期较早的肿瘤病人,可通过肝切除术、肝移植和射频消融,得到有效的治疗。但大部分病人诊断时既为晚期,因为血管癌栓、子灶、包膜不全和多中心发生等情况的存在,缺乏有效的治疗,术后仍有很高的复发转移率,预后依然很差。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鉴定新的肝癌进展分子标记,以建立新的更好的分子分型分层系统,并深刻理解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这对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阻止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十分重要。粘蛋白是一类古老的高分子量糖蛋白家族,通常分为胞浆型及膜型,常被高度的O型糖基化包被。生理条件下,大部分上皮细胞中具有粘蛋白的表达。一般说来,粘蛋白的功能主要涉及水合、润滑和保护上皮表皮。肿瘤研究中,早期粘蛋白家族成员多以血清标记物的出现,为人们所熟知,如CA125(MUC16),CA153(MUC1)等,这些成员多为分泌型粘蛋白。近年来,很多文献报道膜型粘蛋白在炎症向肿瘤的进展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膜型粘蛋白为一类具有单次跨膜结构的粘蛋白家族成员,其N端位于胞外,可感受各种胞外信号如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的刺激,而C端位于胞浆内,涉及多条信号通路的活化。膜型粘蛋白家族成员包括MUC1, MUC3A, MUC3B,MUC4,MUC12, MUC13, MUC15, MUC16, MUC17和MUC20。粘蛋白MUC15最初是从牛奶脂肪小泡的膜上被分离鉴定。在人类胎盘的发育过程中,MUC15的表达在胚胎晚期比胚胎早期要高,而且体外实验表明其表达水平与绒毛膜的侵袭能力呈负相关,过表达外源的MUC15,能够抑制滋养层样细胞JAR和JEG-3的侵袭能力。但是有趣的是,有文献报道在结肠腺癌的研究中,MUC15的表达异常升高的,并促进人类结肠癌细胞的恶性表型。那么,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复发中,粘蛋白MUC15的表达情况如何,将发挥如何的作用,尚未见报道。研究方法:1.搜集临床肝癌标本,通过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MUC15在肝癌组织中转录水平、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2.完善肝癌样本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预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预后分析,研究MUC15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肝癌总体生存及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3.利用慢病毒系统,建立MUC15过表达及干扰细胞系,采用CCK8、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小室、Matrigel侵袭小室实验观察高低表达MUC15对肝癌细胞体外对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4.利用裸鼠皮下荷瘤及尾静脉注射肺转移膜型,研究高低表达MUC15对肝癌细胞体内对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5.利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技术,结合细胞因子刺激、抑制剂实验等方法,研究MUC15对MAPK及PI3K/Akt等信号通路的影响;6.利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流式细胞分析等技术,研究MUC15与EGFR的关系及对其功能的影响;7.利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MUC15与p-Akt在肝癌样本中的相关性,并研究两者结合后,对肝癌预后判断的价值。研究结果:1.肝癌临床样本中MUC15在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均较癌旁组织降低;2. MUC15低表达能够预测更具侵袭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肝癌病人更差的预后;3.过表达MUC15能有效抑制肝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干扰MUC15则能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4. MUC15通过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了MMP2、MMP7及TIMP2的表达;5. MUC15与EGFR的相互作用促进了EGFR的入胞、泛素化降解,阻碍了其本身同源二聚体的形成,从而调节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失活;6. MUC15与p-Akt在临床样本中同样存在负相关关系,结合两者是强有力的肝癌预后预测因子;7. DNA甲基化部分解释了HCC中MUC15mRNA水平的降低。结论:本研究工作发现,在肝细胞癌中粘蛋白MUC15在癌中较癌旁明显低表达,我们运用大样本HCC验证,发现这种低表达与肝癌的恶性临床病理指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MUC15是独立的术后预后风险因素。体内及体外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过表达MUC15可以显着的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且这种抑制能力主要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我们首次报道了MUC15和EGFR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明显的减弱了EGF介导的EGFR的同源二聚化,并促进了EGFR在早期胞吞小泡中的重定位,及EGFR的泛素化降解,然后抑制了Akt介导的肝癌的进展和转移。第二部分CHKA在肝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癌为世界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这些年,随着流行病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进步,对肝癌的认识从流行病、诊断、治疗、发病机理上来说,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近年来肝癌相关的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仍呈现上升趋势。大部分肝癌患者诊断时已经是晚期,其总体生存率相比其他一些肿瘤仍然很低。因为晚期肿瘤术后的高复发转移率,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并非死于原发灶,而主要是死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因此深入研究导致肝癌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分子机制对于完善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案有积极的意义。胆碱激酶是脂类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酶类。它是生物体细胞内催化胆碱为磷酸胆碱,最终合成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的主要成分磷脂酰胆碱过程中的第一步关键酶。该酶由胆碱激酶α(CHKA)和胆碱激酶β(CHKB)两个基因编码,二者通过同二聚体或异二聚体方式形成有活性的胆碱激酶。近年来,很多研究显示胆碱激酶及其催化产物磷酸胆碱在多种肿瘤中呈高表达,包括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及卵巢癌,并且发现CHKA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肺癌和膀胱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存在相关性。一些研究小组还通过各种体内外实验证实CHKA具有癌基因的功能,这些结果均提示CHKA可能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CHKA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如何,是否与临床预后相关以及是否参与肝癌的恶性进展过程,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系统报道。本研究旨在为深入理解CHKA在肝癌恶性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并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研究方法:1.通过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CHKA在肝癌组织的基因组水平和转录水平的拷贝数和表达丰度;2.通过Western blot手段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HKA在肝癌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3.通过运用质粒过表达技术以及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调节CHKA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4.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小室、Matrigel侵袭小室实验观察高低表达CHKA对肝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5.结合抑制剂实验和siRNA基因干扰实验,研究CHKA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通路机制;6.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和随访数据,分析判断CHKA的预后意义。研究结果:1.肝癌组织中CHKA基因拷贝数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并且在肝癌组织中CHKA蛋白呈普遍高表达;2. CHKA并不明显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过程;3.过表达CHKA可使肝细胞发生EMT转变;4.过表达CHKA能促进肝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干扰CHKA则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5.过表达CHKA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干扰CHKA则明显抑制PI3K/Akt通路;6.抑制PI3K/Akt通路可明显减轻CHKA介导的促迁移与侵袭能力;7.临床肝癌组织中CHKA的高表达与肿瘤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期有关,并预示着患者更短的总体生存时间和更早的肿瘤复发。结论:本研究首先从临床肝癌患者癌组织样本入手,分析CHKA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在肝癌基因组中CHKA拷贝数显着增加,其蛋白产物在肝癌中呈普遍高表达;随后通过过表达及干扰技术,研究CHKA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进而阐明CHKA调控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具体通路机制。我们的数据显示CHKA主要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发生侵袭与转移,提示PI3K/Akt通路在CHKA促进肝癌恶性进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为深入理解CHKA在肝癌恶性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并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罗彬[8]2003年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肺癌》文中认为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采取了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但绝大多数患者还是或早或晚死于肺癌的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肺癌转移过程包括侵袭、循环扩散、远处克隆和血管生成。肺癌侵袭涉及肺癌细胞附着、基质成分

王教辰[9]2003年在《MMP-2、TIMP-2和IV型胶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侵袭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2的mRNA和蛋白与Ⅳ型胶原的表达及叁者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9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59例癌旁组织中MMP-2mRNA、TIMP-2mRNA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MMP-2、TIMP-2蛋白和Ⅳ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1.MMP-2 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7%(71/95)、77.9%(74/95),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2%(6/59)、25.4%(15/59),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显着高于癌旁组织,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1)。MMP-2 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癌、腺内型、腺外型)的阳性率分别为[59.3%(16/27)、66.7%(18/27);80.0%(40/50)、80.0%(40/50);83.3%(15/18)、88.9%(16/18)],阳性表达率随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呈递增趋势,但癌组织各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P>0.05)。淋巴结有癌转移组中MMP-2 mRNA和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91.4%(32/35)、97.1%(34/35),而淋巴结无癌转移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0%(39/60)、66.7%(40/60),淋巴结有癌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淋巴结无癌转移组,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1)。 2.TIMP-2 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8.9%(56/95)、64.2%(61/95),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0.3%(12/59)、16.9%(10/59)。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高于癌旁组织,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1)。TIMP-2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癌、腺内型、腺外型)的阳性率分别为[70.4%(19/27)、77.8%(21/27);58.0%(29/50)、62.0%(31/50);44.4%(8/18)、50.0%(9/18)]。阳性表达率随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呈递减趋势,但癌组织各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P>0.05)。淋巴结有癌转移组中TIMP-2mRNA和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37.1%(13/35)、48.6%(17/35),而淋巴结无癌转移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7%(43/60)、73.3%(44/60)。淋巴结有癌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显着低于淋巴结无癌转移组,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1)。硕-什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3.IV型胶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低表达,阳性率为43.2%(41/95,而在癌旁组织中呈高表达,阳性率为 79.7%(47/5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癌旁组织,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们01卜IV型胶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撇小癌、腺内型、腺外型)的阳性率分别为历3.0%O删、38%O奶0)、27.8% (5/18。卜性表达率随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呈递减趋势。癌组织各型间差异有显着性厌(.05卜淋巴结有癌转移组中IV型胶原的阳性率为22.9%哪习,而淋巴结无癌转移组的阳性率为 55刀%(33/6),淋巴结有癌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淋巴结无癌转移组,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0们.01人 4.IV型胶原和 MMP毛蛋白在9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同时川性者21例,同时阴性者二例,曲者表达一致率为D.2%,两者呈负相关(r=-0560,P<0,01)。 5.IV型胶原和 TIMP呕蛋白在 9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同时阳性者26例,同时阴性者19例,的者表达一致率为47.4%,两者无相关性(P>0.m)。 结论:1.基质金属蛋白酶MMI*2的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高表达,阳性表达率随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程度的升高而升高,提示门)MMP《 InRN和蛋白过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局部侵袭程度、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Q)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七的 InRNA和蛋白表达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诊断和术后预测的参考指标。 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InRN和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失衡,阳性表达率随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呈递减趋势,提示TIMP七 和蛋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3.IV型胶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低表达,阳性表达率随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程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IV型胶原与MMP七蛋白呈负相关,IV型胶原与TIMP《蛋白无相关性。表明IV型胶原的破坏与MMP七和TIMP习蛋白的表达失衡密切相关。

王喆[10]2011年在《miRNA-20/106通过抑制TIMP-2表达促进人胶质瘤干细胞侵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是恶性胶质瘤的重要生物学特性,这种侵袭特性使得手术难以彻底切除肿瘤组织,而且化疗和放疗效果差,术后复发率高,预后不佳。恶性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和治疗抵抗机制尚不清楚。最近大量的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来自其他研究者和我们的研究发现恶性胶质瘤中存在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这些GSCs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以及形成肿瘤的能力。同时发现,GSCs具有高侵袭力,然而具体的分子机制不明。microRNA(miRNA)是一类新近发现的长度约为21~2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它们通过与靶基因mRNA 3'非翻译区(3'UTR)相互作用导致靶mRNA降解或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在肿瘤细胞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在各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异常,这种表达异常与肿瘤细胞包括胶质瘤细胞(glioma cells,GCs)的增殖、凋亡、侵袭转移以及血管生成等方面密切相关。miR-20a和miR-106a分别属于miR-17-92家族和它的旁系miR-106a-363家族。miR-20/106广泛表达于不同的细胞类型中。目前有研究显示miR-20/106具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然而,miR-20/106在GSCs侵袭中的作用目前仍不十分清楚。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通路在肿瘤的侵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类型的ECM都可以被MMP2和MMP9降解,因为它们对ECM的成分具有特异的酶活性。MMP2和MMP9的活化与肿瘤的侵袭和不良的预后相关。已往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降低MMP2和MMP9的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TIMP-2是MMP2和MMP9的天然抑制物。TIMP-2在许多肿瘤包括胶质瘤中表达都是降低的,但其中的原因尚不明确。通过计算机预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TIMP-2可能是miR-20/106的潜在靶基因之一。因此,我们推测,miR-20/106可能是通过抑制TIMP-2的表达促进了GSCs的侵袭。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分离并鉴定了人胶质瘤细胞系U87和原代胶质瘤标本来源的CD133~+胶质瘤细胞,鉴定了这些细胞具有GSCs特性;然后,我们检测了miR-20/106和TIMP-2通路在胶质瘤细胞和GSCs中的表达;最后,我们研究了miR-20/106对TIMP-2的直接调控作用并证明这是miR-20/106促进GSCs侵袭的重要机制。材料和方法:1.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FACS)从人胶质瘤细胞系U87和原代胶质瘤标本中分离出CD133~+胶质瘤细胞。2.从神经细胞球形成、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免疫荧光染色、多向分化潜能和体内成瘤能力四个方面鉴定分选出的GSCs。3.采用microRNA芯片和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miR-20/106在GSCs和GCs中的表达。4.采用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IMP-2和其下游靶基因MMP2、MMP9在GSCs和GCs中的表达。5.采用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GSCs和GCs的侵袭能力。6.采用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miR-20/106对GSCs侵袭的影响。7.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了miR-20/106抑制剂的GSCs中TIMP-2、MMP2和MMP9表达的变化。8.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20/106对TIMP-2的直接调控作用。结果:1.成功分离和鉴定出人胶质瘤细胞系U87和原代胶质瘤标本来源的GSCs。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分选前,CD133~+细胞占胶质瘤细胞系U87以及原代胶质瘤细胞1、2的比例分别为0.5%、2.4%和1.5%。分选后回测,CD133~+细胞比例高达95%以上,CD133-细胞中CD133的表达在1%以下。分选出的CD133~+细胞具有形成神经细胞球的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分选出的CD133~+细胞广泛表达神经干细胞标记物CD133和nestin。多向分化潜能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显示,CD133~+细胞球经诱导后能分化成表达GFAP、β-tubulin III和MBP的分化细胞。体内成瘤实验显示,CD133~+细胞成瘤能力显着高于CD133-细胞。这些结果显示,我们分选出的CD133~+细胞具有干细胞样特性即是GSC。2.GSCs高表达miR-20/106、低表达TIMP-2。miR-20/106在GSCs中的表达显着高于GCs(P<0.05),和microRNA芯片结果相符合。TIMP-2无论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在GSCs中的表达显着低于GCs(P<0.05),而MMP2、MMP9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GSCs中的表达显着高于GCs(P<0.05)。3.miR-20/106对GSCs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GSCs的侵袭能力显着高于CD133- GCs(P<0.05)。转染了miR-20/106抑制剂后, GSCs的侵袭能力显着下降(P<0.05)。4.miRNA-20/106对TIMP-2表达的下调作用。转染了miR-20/106抑制剂的GSCs中,TIMP-2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而MMP2、MMP9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则显着下降(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转染了miR-20/106抑制剂后,含有野生型TIMP-2 3'UTR的报告质粒荧光素酶活性显着增加(P<0.05),转染miR-20/106的模拟体后,报告质粒荧光素酶活性则显着降低(P<0.05)。而miR-20/106的抑制剂和模拟体对含有突变型TIMP-2 3'UTR的报告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流式分选术从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和人脑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分离、鉴定出胶质瘤干细胞(GSCs),证明GSCs具有高侵袭特性,发现miR-20/106高表达促进了GSCs的侵袭性,其机制至少是通过下调TIMP-2、上调MMP2和MMP9表达而实现的。本研究首次揭示了miR-20/106在胶质瘤干细胞侵袭特性中的重要作用,为认识恶性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机制,探讨新的阻遏策略提供新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肺癌患者肺组织MMP-2、MMP-7和TIMP-2表达及意义[J]. 梅同华, 罗彬, 马英. 第叁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 肺癌MMP—2、MMP—7和TIMP—2表达及意义[D]. 罗彬. 重庆医科大学. 2003

[3]. 大鼠肺癌侵袭转移中明胶酶A及其抑制剂的动态表达[J]. 陈洪雷, 刁路明, 陈德基, 李红钢, 刘铭球. 中华肿瘤杂志. 2002

[4].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肝癌侵袭和转移的研究进展[J]. 兰春慧, 陈东风.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4

[5]. 培美曲塞与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效果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水平影响研究[J]. 王玉娟, 王莉, 康睿.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

[6]. β防御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与肺癌转移关系的研究[D]. 高存. 山东大学. 2016

[7]. 粘蛋白MUC15对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若愚. 第二军医大学. 2013

[8].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肺癌[J]. 罗彬. 重庆医学. 2003

[9]. MMP-2、TIMP-2和IV型胶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侵袭转移的研究[D]. 王教辰. 中南大学. 2003

[10]. miRNA-20/106通过抑制TIMP-2表达促进人胶质瘤干细胞侵袭的机制研究[D]. 王喆. 第叁军医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肺癌MMP—2、MMP—7和TIMP—2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