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波动特性下金融市场风险计量与规避

不同波动特性下金融市场风险计量与规避

李峰[1]2003年在《不同波动特性下金融市场风险计量与规避》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我们甚至可以把金融活动比喻为一种以(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的博弈。因此,对风险、风险的测量及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构成了我们对现代金融认识最本质、最深刻的一个方面,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现代市场核心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诸多不同的金融风险中,金融市场风险具有特殊的地位。不仅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金融市场风险,而且金融市场风险往往是其它金融风险的基础原因。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融资证券化等发展趋势使得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不断加剧,金融工具所蕴涵的风险结构日益复杂。这造成了市场因子的金融时序有其特有的特征,如“尖峰厚尾性”,积聚性和爆发性,“杠杆作用”,回报的波动持久性和均值回复现象等。如何在金融市场风险计量中有效地捕捉到这些波动便成了风险计量中的关键。本文的特色在于依据Hurst指数对金融时间序列的划分来选择或建造测量金融市场风险的VaR模型。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金融市场风险,并对金融风险的本质属性及风险的定价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之后对目前金融市场风险的主要测量方法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第二章着重分析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以及针对这些波动特性的金融市场风险测量技术,随后将Hurst指数与VaR的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修正的计量方法,修正模型的建立不仅继承了VaR方法的原有优点,还依据风险的本质属性加入了紊乱度描述,使得对市场风险的测量更科学、更全面;之后在本文的第叁章里,选取了深市的九只股票对此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一章则着重研究了金融市场风险的规避,建议加紧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金融工程并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

韦艳华[2]2004年在《Copula理论及其在多变量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Copula理论及其在多变量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上的应用。论文在深入研究Copula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Copula理论的多变量金融时间序列模型并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动态建模问题,最后研究了Copula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上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线性相关系数与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将Copula理论引入金融分析领域。在深入探讨Copula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可由Copula函数导出的非线性相关性测度和尾部相关性测度,并论述了Copula理论在金融分析上的应用。2、相关性分析是多变量金融分析中的一个中心问题,论文在详细讨论几种重要Copula 函数在相关性分析上的应用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Copula理论的多变量金融时间序列模型:Copula-GARCH和Copula-SV模型并探讨了它们的参数估计及检验问题。运用M-Copula-GARCH-t模型对上海和深圳股市之间的相关程度和相关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全面地捕捉到各个时期市场间相关性的变化,正确地反映两个市场之间非对称的相关模式。3、分析了时变相关正态Copula模型和时变相关Joe-Clayton Copula模型两种常用的时变二元Copula模型及它们相关参数的动态演进过程,对上海各板块指数收益序列的实证研究表明,时变相关二元正态Copula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对各板块间动态的相关结构,其对序列间相关关系的刻画能力和预测能力均优于静态的常相关二元正态Copula模型。4、变结构是金融模型的基本特征,为了进一步研究金融市场之间相关结构的动态变化,提出了叁类变结构Copula模型:分阶段构建的Copula模型、具有尾部变结构特性的RS-Copula模型和具有变结构边缘分布的变结构Copula模型,并研究了二元正态Copula模型变结构点的诊断方法。分别运用分阶段构建的Copula模型和RS-Copula模型对中国股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刻画金融收益序列之间相关结构的能力上,变结构二元正态Copula模型优于时变相关二元正态Copula模型,RS-Copula模型优于相应的静态Copula模型。5、金融风险管理是Copula模型的重要应用领域。论文不仅深入的研究了可用于投资组合VaR分析的Monte Carlo仿真技术,还探讨了变结构Copula模型在金融传染分析中的一些具体运用。对上海股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结合具有不同边缘分布的Copula-GARCH模型和Monte Carlo模拟法来计算资产投资组合的VaR是可行、有效的。

曹忠忠[3]2007年在《股指期货风险测算及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25年的发展,股指期货已经成为国际期货市场最成功的期货品种之一。自1982年美国堪萨斯市期货交易所(KCBT)推出堪萨斯价值线指数期货以来,股指期货在规避证券市场系统风险、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交易机制的特点,股指期货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对股指期货运用或管理不当,就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甚至扰乱国家的金融秩序。本文针对股指期货的风险测算展开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就股指期货交易的法律监管、完善我国股指期货立法提出了个人的几点建议。随着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一瞬间我们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从此,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就不得不从全球视角进行。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是,考虑在中国引入全球一体化这一新增变量后,如何有效地开放金融市场。资本账户开放必须慎重行事,因为这往往是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账户开放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接轨,国内金融资产重新定价的过程,有可能因开放的外部性导致社会福利的相互抵消,引发金融危机。所以,我们研究任何金融问题,目前都不应该脱离这个国际大背景,本文的研究亦不例外。论文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分析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一些基本概念作了界定,并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框架、难点和创新。第2章是理论文献综述。首先回顾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与发展,BAPM定价理论和BPT资产组合理论;其次介绍了风险测算相关理论的最新发展,包括分形市场理论、Copula理论以及高频金融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接着介绍了风险管理技术的内容,综合管理的必要性与VAR报告的结构化方法;然后从股指期货市场的外部环境——金融自由化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规范与中国特色;最后是监管理论的综述,并对公共利益论、俘获论、制新论叁种监管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第3章是有关股指期货市场及其风险的来源和分类的内容。首先介绍了股指期货的概念和相关定价,讨论了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根源及风险分类;其次分析了股指期货交易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陷阱导致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而这些行为偏差恰恰是交易操作风险产生的源泉;接着介绍了期望理论与交易判断决策中的认知偏差的内容;最后进行了交易判断决策中的投资心理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方证券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种种异象,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也大多存在。如何避免投资心理中的误区,战胜自我,是每个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因此对投资心理的调查实证,将有助于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第4章主要讨论了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测算与评价。首先介绍了测算与评价风险的六种方法;接着简述了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介绍了衡量和测算流动性风险的几个指标:宽度、深度、即时性和弹性等;再次介绍了风险管理的含义和程序;风险预算的概念及其运用。最后利用VaR模型与CVaR模型对全球多种股指期货合约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用传统正态分布方法去估计VaR的值常常被低估;在99.9%置信水平下,CVaR值远远大于正态分布计算的VaR值。第5章针对股指期货市场的波动性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股指期货波动的一般特性和股指期货波动性的测度方法;接着介绍了ARCH&GARCH模型,并利用GARCH-M对股指期货报酬率与波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再者根据各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大量数据,用GARCH模型和SV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分析了在研究股指期货时间序列方面SV模型的刻画能力优于GARCH模型;最后分析股指期货波动持续性的市场机理和经济涵义,这将有助于股指期货的风险分析以及防范策略的研究。第6章论述了股指期货交易法律监管的主要内容。首先简述了金融市场监管的内容,并对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进行了比较;其次介绍了股指期货交易法律监管的本质、必要性、监管目标以及监管原则;接着论述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法律规范体系的现状及缺陷;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股指期货立法的几点建议:(1)、应该将期货犯罪与证券犯罪相区分,单独开列相应的条款;(2)、在财产刑中应当引入没收财产刑,并调整罚金刑的幅度;(3)、建议对于某些期货犯罪适用的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第7章是总结和展望。

刘先[4]2016年在《经济周期波动与银行风险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金融行业有效的配置了稀缺的资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融行业作为现代经济血液的功能越来越重要。而现代金融体系中最基础,却又是最重要的商业银行体系的核心地位越来越重要,商业银行体系理应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一类特殊的企业,自从其诞生以来就伴随着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自成立后就每时每刻离不开发现风险,经营风险,规避风险,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及商业银行本身就在不断的寻求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本文系统分析和比较了内地商业银行与香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其中主要涉及到中国内地的商业银行与香港地区商业银行的风险形成机理的比较与分析;内地与香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体系框架、法制环境、外部监管体制及内部控制体制等方面的比较与分析;内地与香港商业银行风险度量的比较研究等。试图将香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先进理论运用到内地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领域,重点通过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经济周期波动对两地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以及探索两地所表现出来的对风险的不同应对状况和两地之间风险控制框架异同,找出其中的特殊性和关联性。本文就中国内地商业银行及香港地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改良,从内部预防与操作体系及外部环境两方面提出若干设想。对于商业银行发达国家(地区)的风险管理经验进行批判的吸收,结合我国内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有我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建立起良好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模型,完善我国内地商业银行目前的信用评级制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客观公正的企业信用资料;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外部环境,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库,建立起我国内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以数据库为基础检验风险管理模型的有效性;加快我国内地内地金融业的市场化的进程,加速金融法律相关研究;重视社会及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文化建立,重视内地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制度创新。

周浩[5]2009年在《中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牙买加时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使得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下,汇率波动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市场中的一种常态,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日益加大,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大大增强。从2007年开始,我国银行业按照参加WTO的承诺全面对外开放,从此必须按世界金融游戏规则与世界其他国家银行进行同等竞争,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因此,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十分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深入研究,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对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识别、计量与管理,提高其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本文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入手,从理论上对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成熟的汇率风险管理经验,结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识别和测度方法,以西方发达国家活跃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经验为参考,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构建高效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实践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导论。本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及基于文献综述基础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接着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创新点、局限性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为全文研究作必要铺垫。第2章: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生成机制研究。本章首先论述汇率风险与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然后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生成机制。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识别。本章在对国外商业银行汇率风险识别技术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现状,使用资本市场法和外汇敞口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现阶段外汇敞口法是识别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有效方法,资本市场法不适用于商业银行汇率风险识别。本章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活跃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暴露的区别。第4章: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测度。运用改进的风险价值法(VaR),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了风险测度,并与外资银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头寸日VaR值是多头,而外资银行是空头,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国内商业银行承担着巨大的汇率风险损失,而外资银行却享受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巨大收益。第5章: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本章从四个方面分析汇率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的阶段、管理目标、原则和策略,接着研究了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方法,最后研究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观点、美国和德国等国际上活跃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第6章: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管理。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其次提出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设计原则、构架,并对近两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暴露进一步作了研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应该借鉴国际活跃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重新构建可靠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第7章:结论。本章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发展有所裨益。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内生于世界货币体系。汇率风险是商业银行一种重要的市场风险,它内生于世界货币体系中的浮动汇率制度,对汇率风险的不当管理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意想不到的巨大损失。我国已于2005年下半年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国内商业银行刚刚实行走出去的经营战略,因此汇率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必须置于世界范围内才能有效。汇率风险产生的根源是商业银行外汇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实质是外汇市场中参与者多重利益博弈的结果。2、与资本市场法相比外汇敞口法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识别。本文采用资本市场法和外汇敞口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使用资本市场法识别大多数上市银行的汇率风险统计上并不显着,外汇敞口法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识别。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结构与环境、监管约束、制度等方面的成熟度都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再者我国上市银行的时间还比较短,累计的数据满足不了资本市场法的实证研究的需要。3、改进的风险价值法适合度量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本文对流行的风险价值法进行了修正,并使用改进的模型测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结果表明使用AR-EGARCH-VaR模型能显着的测度汇率风险,在此基础上测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在华银行的外汇资产头寸的日VaR值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4、我国商业银行大量的外汇资产净敞口使其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汇资产正净敞口,汇率的不利波动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但是运用先进的风险控制模型和管理技术不一定能避免汇率风险的发生。真正的汇率风险有效管理还是需要银行把汇率风险管理理念始终贯穿于外汇业务的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坚持外汇经营审慎原则,不能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国际新形势迫使美欧金融机构加快收缩国外资产,改变其风险偏好,再加上各国央行一致降息又给外汇投机造成了运作空间,加剧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美元资产正净敞口,美元的预期持续性走弱以及汇率的大幅波动给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外币资产带来很大的汇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根据汇率的波动及时管理外汇风险敞口头寸,以规避汇率风险造成的损失。5、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着体制性缺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管理存在一些体制性的缺陷,比如我国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银行内部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长期激励机制,汇率风险管理的指标体系不完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完善的组织制度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缺乏专门的汇率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和专业化程度不够,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大大限制了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的运用。6、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框架包括组织架构、流程架构和支撑架构。商业银行良好的组织结构是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合理流程构架是重要组成部分。汇率风险管理不仅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等一般环节外,还包括汇率风险管理的决策程序、预测和计划等广泛的内容。支撑架构不仅为汇率风险管理提供信息系统等软硬件的基础设施,同时还包括汇率风险报告机制和应急计划等运行保障和制度支持。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本文依据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在最新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2、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资本市场法和外汇敞口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使用资本市场法识别上市银行的汇率风险大多数统计上并不显着,外汇敞口法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识别。3、本文对流行的汇率风险测度方法——风险价值法进行了修正,并使用修正的AR-EGARCH-VaR模型测度了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汇率风险,而且计算出两者的外汇资产头寸的日VaR值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4、本文在汇率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从汇率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流程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构造了一个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框架;并在分析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应该把汇率风险纳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刘艳春[6]2005年在《证券投资风险值VaR的度量与组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也在不断加剧,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VaR(Value at Risk)即风险值,作为金融风险分析、测度与防范的重要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定量度量金融风险的管理方法。它是将众多不可测的主观因素转化为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计量技术的客观概率数值,使隐性风险显性化。VaR的概念虽简单,然而对它的度量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统计问题。 本文就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的起源、金融风险的定义及分类、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理论基础以及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型和方法技术做出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证券投资组合选择与组合评价的理论,并提出了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主要研究有: (1) 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归纳出七种学说观点,并对各种学说观点进行了评述和数量刻画。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内涵没有统一的定义,针对不同的风险源、风险管理的不同目标,不同的学者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与研究角度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风险度量方法。通过对各种学说的归纳和总结,反映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递进过程。从现有的风险定义出发,重点分析了证券投资领域投资风险的特殊性,探讨了证券投资风险的本质特征。指出用VaR来描述金融市场风险将更为全面合理。 (2) 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序列基本性质的研究。运用SAS和S-plus统计软件对上海股票市场收益率分布的正态性、自相关性、异方差性、独立同分布性等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检验。实证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国股票市场中,收益率序列具有明显的非正态特征,收益率序列独立同分布的假设被拒绝。收益率序列呈“尖峰厚尾”分布,且序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自相关性。 (3) 建立了风险值VaR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给出了服从几何布朗运动的股票和期权的VaR。紧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对VaR度量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模型中要求收益分布服从正态分布的假定,对VaR进行了拓展研究,引入了最坏条件VaR(worst-case VaR,WCVaR)的概念,并给出了它的计算公式。为了检验度量VaR方法的有效性,引入了Kupirc所给出的后验检验统计量,并采用似然比检验的方法,给出了模型有效的拒绝域。 (4) 首次提出了循环修正的组合评价方法。针对目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很多,各种方法的出发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适用的对象不同等,存在着

程东跃[7]2004年在《我国金融租赁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融资)租赁公司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它有两项业务,一是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给顾客,二是从事金融中介和管理风险。而金融租赁风险管理已越来越成为金融租赁公司提高赢利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中国金融租赁业的实践表明,风险管理水平高低是衡量金融租赁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关键。本论文从金融租赁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金融租赁公司的整体风险和单个金融租赁公司存在的叁种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了计量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四大对策——强化金融租赁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利用风险模型实施风险管理、设计和利用金融租赁风险预警系统来防范风险、金融租赁的操作风险管理,以及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叁大对策——创新金融租赁产品、金融租赁资产分散化策略和租赁资产证券化策略。 要研究金融租赁风险及其管理问题,必须首先明确租赁风险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风险的特殊性,所以论文在导论中就开宗明义,探索了金融租赁风险的特征,明确了金融租赁风险的多样化,指出金融租赁公司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上具有特殊性,并且难于享受风险分散的好处,也存在着与产业周期和商业周期关系较为密切的特点。从理论上讲,金融租赁风险的产生也与不对称信息联系在一起,论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论文因此以金融租赁风险(出租人角度)的特征出发,首先从风险分类角度分别探讨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和管理问题,最后探讨了金融租赁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对金融租赁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的研究是重点,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计量及其实证方面,对现代风险计量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论文试图运用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的资料进行风险计量,努力把金融租赁风险用计量的方式表现出来。用Logistic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到了我国金融租赁信用风险的判别方程,为我国金融租赁风险管理提供了方法上的一个模板。对VaR方法在我国金融租赁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索后认为VaR方法针对市场风险的计量可以在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的证券投资中先行,而对信用风险的计量中还缺乏基础资料。 论文最后两章是对策。一是从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风险防范(预警系统)、计量

孙继伟[8]2011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金融业实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一百多年来,银行曾经面临过不同阶段的金融危机的威胁,风险评价及管理技术就是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代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同时也赋予了银行的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新的内涵。目前,关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叁大风险的研究和防范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的方面。本文在第二章节里,深入地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和信用风险成因及特征;在第叁章节里,系统地研究了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的分类等内容,梳理归纳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叁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以及新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影响;在第四章节里,研究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和控制现状,指出如何构建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模型的框架体系及其缺陷;在第五章节,从银行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价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对银行的风险指标进行风险度量和实证研究,构建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同时,以国内四万亿投资计划为背景,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一国内新近大量涌现的银行业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科学分析了该类贷款财务指标的主要评价因素,又分别运用Logistic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对该类贷款的风险识别和分类进行实证和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分类方法、不同财务评价因素以及判别模型分类效果的讨论,得出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的财务评价体系以及判别模型必须要适用国内实际情况,并给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在第六章节,是以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框架为基础,构建了新型的风险绩效银行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以风险资本理念为核心,建立以风险资本为基的评价体系,用经济资本的杠杆作用来配置资源,有效提高银行资金回报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并完善以绝对量指标EVA(经济增加值)和相对量指标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特有的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在文章的第七章节,重点讨论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策略,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缓释和转嫁机制以及信用风险管控文化和理念培育体系,对如何健全管理体系提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顺利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课题。本文贡献之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大的环境背景下,与时俱进,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评价模型,对国内社会上出现的新的课题一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自身风险特征出发,体现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实现对风险的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全面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定量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加强对文献的综述和归纳,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吴慧强[9]2005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中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体系又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风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不仅是经济、金融理论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论文按照经典的风险管理理论模式进行研究。首先,论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进行风险识别研究,了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本质、特征、形成机理、传导方式和路径。然后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测量理论,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测量方法、工具及技术,并从银行失败的角度对银行金融风险的传导及测量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及其成因和传导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定性主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和定量主导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其中重点对Z值模型和KMV模型的原理进行介绍并采用1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股票交易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随后发展了风险管理模型,建立了风险溢酬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践性强,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本文分析认为,防范银行金融风险的有效办法是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模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挥非常重大的作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Altman的Z值模型操作简便,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较高的实用价值,但其判别临界值需要根据中国实际进行调整;KMV模型计算得出的违约距离和理论EDF对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有良好反映。违约距离能随着股市数据的不断更新而实时调整,对上市公司的实时信用状况考察具有良好的效果。KMV模型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从定性主导向定量主导进行过渡,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可行之选;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完善数据库,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等一系列方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此外,本文建立的风险溢酬模型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的风险管理工具。

黄颖利[10]2005年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为核心的金融革命是世界发生的两大革命之一,以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为核心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更是这场金融革命核心的核心。 在短短的叁十年间,衍生金融工具是发展最快、交易量最大的金融工具。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2003年,世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已达970.28万亿美元,其中各交易所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的交易量达到773.12万亿美元,柜台交易量达197.16万亿美元,其交易量之大、影响面之广已经远非其他金融工具所能企及。 金融创新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在规避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及经济实体乃至个人在金融市场上的经营效果的同时,也给金融监管机构和传统会计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它以契约形式表现的“零和交易”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其高风险性可使投机者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1995年有22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因其交易员在股票指数期货投机中失败而宣告破产;2002年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通过构造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衍生金融工具、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最终破产;2004年11月29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失败,亏损5.5亿美元,因严重资不抵债,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巨大风险,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了解公司财务状况主渠道的会计信息,为什么当时竟然没有发出任何财务预警信号,甚至在公司濒临破产的时候,会计信息仍显示公司经营状况良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的多样性和不断创新使风险表现出的非线性以及其风险传递的高速性和传递过程的复杂性,都使得现有的会计披露体系难以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囊括于表内加以正确及时反映,会计信息披露不足。会计的反映、预测、监督职能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经济信息中的七成以上的数据来自会计,因此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必然与对企业经济业务所表现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与监督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紧密的联系。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作用和高风险特征,特别是相关性较强,决定了该类信息对报表使用者具有决策有用性。如何在财务报告中有效地进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及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与预警机制已成为金融工作者和会计界急需解决的国际性的理论与实务难题。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该选题获得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课题立项),立足于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安全,站在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角度,把会计学的前沿理论与金融学的核心问题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力图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根源和传导机制,从本源上预防和控制风险;以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从会计的角度,重新认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企业资金及其运动中的表现特点,探索财务会计信息如何满足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以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理论为指导,针对金融电子化的实际情况,构建衍生

参考文献:

[1]. 不同波动特性下金融市场风险计量与规避[D]. 李峰. 湖南大学. 2003

[2]. Copula理论及其在多变量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上的应用研究[D]. 韦艳华. 天津大学. 2004

[3]. 股指期货风险测算及监管研究[D]. 曹忠忠. 同济大学. 2007

[4]. 经济周期波动与银行风险控制[D]. 刘先. 辽宁大学. 2016

[5]. 中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研究[D]. 周浩.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6]. 证券投资风险值VaR的度量与组合优化研究[D]. 刘艳春. 东北大学. 2005

[7]. 我国金融租赁风险管理研究[D]. 程东跃. 浙江大学. 2004

[8].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继伟. 复旦大学. 2011

[9].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D]. 吴慧强. 暨南大学. 2005

[10].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研究[D]. 黄颖利.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同波动特性下金融市场风险计量与规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