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分动态论文_蒋丽伟,张家琦,赵一臣,赵永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林分动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林分,生长,动态,微生物,叶面积,密度,山区。

林分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蒋丽伟,张家琦,赵一臣,赵永雷[1](2019)在《北京山区典型林分生长季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面积指数为植物冠层表面的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提供了结构化的定量信息,是估算植被冠层功能的重要参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参数之一。以北京西山实验林场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域内5种典型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指数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类型叶面积指数表现为乔木林>草本层>灌木林;4种乔木林分类型生长季平均叶面积指数大小排序为栓皮栎林>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2)在整个生长季,4种乔木林分的叶面积指数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增大—平稳—减小"的趋势;3)灌木林叶面积指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乔木林与草本层,就整个生长季,5种林分的变异系数为灌木林(荆条)>栓皮栎林>刺槐林>侧柏林>油松林。(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9年02期)

杨光[2](2019)在《中亚热带水源涵养地典型林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汞的动态变化及迁移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汞作为一种强毒性的重金属元素,除了能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还可以通过大气进行长距离运输,在清洁地区积累并毒害生物。甲基汞因其较高的生物易吸收性,稳定性、积累性以及神经毒性而为被广泛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样的功能,被认为是汞重要的活性库,是研究汞的迁移转化的热点地区。森林土壤通过生物和非生物作用固定大量的汞,同时又通过径流或挥发向周围土壤、水体和大气进行汞的输出。叶片作为森林植物地上积累汞的重要部位,凋落后的凋落物是森林汞迁移的重要载体,在大气-森林植被-土壤界面汞的迁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凋落物汞的迁移及转化过程对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汞的环境行为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西南地区水源涵养地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山地坡度的存在,雨后径流量大,凋落物汞迁移性高,对水源地的潜在生态风险大。本文通过连续监测典型林分凋落物在水体与陆地腐解过程中各形态汞浓度和有养分变化量,同时监测周围土壤中汞浓度变化。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林分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凋落物质量下降,陆地上凋落物的质量分解速率大于水体中凋落物,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质量分解速率大于针阔混交林。随着分解过程进行C浓度减少,N浓度先增后减。在陆地分解过程中,陆地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C浓度持续下降,分别下降到初始浓度的32%和35%;N浓度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在第一年夏季达到最大,为初始浓度的1.38倍和1.28倍,分解结束后降为初始浓度的94%和90%。在凋落物水体分解过程中,C、N变化规律与陆地凋落物相似,但在水中分解的凋落物C浓度的减少量和N浓度的增加量都比在陆地上的凋落物少。所有凋落物类型的C/N都是随着时间逐渐降低的。2、两种林分凋落物在腐解过程中,总汞浓度在第一年的腐解过程中先增大,在夏季总汞浓度达到最大值,之后总汞浓度逐渐减小,当进入第二年后,又呈现出一种相似的变化趋势,两种林地土壤中的总汞浓度分别大于对应凋落物中的总汞浓度。土壤中总汞浓度年变化不显着(P>0.05)。分解过程中陆地上的凋落物中总汞浓度明显高水体凋落物中的总汞浓度(P<0.01),且水体凋落物总汞浓度波动范围更大。3、两种林分凋落物甲基汞变化趋势相似,均是在第一年增加并在夏季达到最大值,不同的是陆地凋落物甲基汞在第二年夏季还有少量的增加,而水体凋落物甲基汞浓度在第二年相对稳定,凋落物甲基汞增幅明显高于总汞的增幅(p<0.01),凋落物甲基汞浓度显着高于土壤甲基汞浓度(p<0.01),陆地凋落物甲基汞浓度波动范围更大。4、陆地和水体中凋落物形态汞变化规律相似即:两种活性态汞(Hg-w和Hg-h)在分解初期开始上升到第一年夏季达到最大值,此时微生物活性较高,降雨量大,这时凋落物中汞的生态风险较高;惰性汞占比在分解前期和后期占比最高。这时凋落物中的汞比较稳定,汞的迁移性、毒性以及它的生态风险度也较低。5、陆地凋落物微生物C和微生物N随着腐解的进行呈现增加的趋势,在针阔混交林凋落物中微生物C、N的浓度更高。更高的微生物C积累在夏季和初秋,低值同样出现在冬季和初春。微生物C、N与凋落物中汞和甲基汞的浓度变化有非常好的相关性(P<0.01),水体凋落物中的微生物C、N较陆地凋落物的变化小(P>0.05)。(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李思佳,张怀清,李永亮,杨廷栋,贺建平[3](2019)在《基于样本库的杉木林分生长动态可视化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构建杉木生长样本库,研究一种考虑林分空间结构与生长之间交互过程的生长模拟方法,同时结合叁维可视化技术,实现林分生长动态可视化模拟。[方法]以2012—2017年湖南省黄丰桥国有林场6块杉木样地的连续调查数据为数据源,考虑相邻木树冠侧方挤压及上方光照遮盖对中心木生长的影响,研建基于空间结构单元的水平、垂直空间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选取特征指标构建样本库,以马氏距离作为待模拟林木与样本库的匹配准则,对林木与样本库进行迭代匹配,实现考虑空间结构与生长交互过程的林分生长模拟。同时基于叁维模型剖分及动态组织方法,采用节点动画技术对林分生长动态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经相关性对比分析,选取年龄、胸径、水平、垂直空间结构参数及胸径连年生长率作为特征指标构建样本库预测胸径生长(包含杉木8 934株,其中死亡97株),采用线性建模预测树高、冠幅、活枝下高生长。通过对样地观测值与生长预测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及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冠幅、活枝下高的生长预测效果良好,具体顺序为胸径>树高>冠幅>活枝下高,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5、0.556、0.482、0.459。[结论]基于样本库的林分生长动态可视化模拟方法能实现胸径、树高、冠幅、活枝下高4个指标的生长可视化,效果形象直观,能满足林业科研和生产实践要求。(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杜璨[4](2018)在《秦岭辛家山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动力之一,参与碳、氮循环,并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效的养分。然而,目前缺乏对秦岭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季节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秦岭辛家山林区3种林分(云杉林、红桦林和灌木林)土壤微生物(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性质包括pH、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土壤酶活性(β-1,4-木糖苷酶、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对土壤微生物(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在不同的季节,3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表现为红桦林高于云杉林和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同时,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中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在秋季达到最大值,冬季降到最低值,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与土壤有机碳、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着相关。(2)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木糖苷酶活性在四个季节均表现为红桦林高于云杉林和灌木林,而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四个季节均为云杉林高于红桦林和灌木林。3种林分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1,4-木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酶活性的垂直变化均表现0~10>10~20>20~40>40~60 cm。土壤酶活性呈现出显着的季节性变化趋势,3种林分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的特征。相关分析表明,3种林分β-1,4-葡萄糖苷酶、β-1,4-木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3)3种林分土壤细菌的Chao1和Shannon指数均在夏季最大,冬季最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土壤细菌的主导菌门。在养分含量较高的夏季,寡营养型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大于养分相对较低的冬季,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在夏季最低,冬季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土壤温度和pH显着相关,同时也与β-1,4-葡萄糖苷酶、β-1,4-木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着相关。(4)3种林分土壤真菌的Chao1和Shannon指数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土壤真菌的主导菌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夏季,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高于冬季,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则在冬季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群落组成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温度显着相关,也与β-1,4-葡萄糖苷酶、β-1,4-木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酶活性显着相关。由RDA分析可知土壤温度是导致真菌群落季节性变化的主导因素。上述结果表明,秦岭辛家山林区土壤微生物的季节性变化不仅受到土壤养分的影响,环境因素同样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10-01)

陈健波,周君元,李昌荣,唐庆兰[5](2018)在《尾巨桉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生长动态及林木分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 3种不同造林密度(A密度:1 666株/hm~2,B密度:1 250株/hm~2,C密度:833株/hm~2)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5~5.5年生时不同密度林分生长动态、差异及林木分化特征,目的是为尾巨桉纸浆材、胶合板材或大径级锯材人工林培育提供参考依据。3种密度林分树高连年生长量排序是C>B>A,胸径、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的排序与树高相同;而不同密度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的排序则相反。3种密度间尾巨桉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均有显着差异;密度A、B、C的林木胸径变动系数分别是12%、15%、15%,最大与最小变动系数间仅相差3个百分点;林分树高与胸径之比值中,林龄5.5年时最大比值(B密度,比值为140.7)比最小比值(C密度,比值为134.8)仅大4.2%。分析表明,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小,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则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密度小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着高于密度大的林分,但密度小林分蓄积量则显着低于密度大的林分;林木分化及林木圆满度在不同造林密度间差异较小,且无明显规律。(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郑小锋[6](2018)在《秦岭华山松种群动态与林分生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山松(Pinus armandii)系我国特有树种,研究华山松种群动态与林分生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秦岭华山松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种群结构,编制华山松的静态生命表;结合表土孢粉分析结果和植被组成数据,探究秦岭华山松种群地理分布区变化;测定秦岭华山松林土壤理化性质,了解秦岭华山松林土壤营养状况及养分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秦岭华山松林物种多样性和其土壤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生物量模型的基础上,优化华山松生物量经验方程,随后引入Moses树木生长模型,模拟秦岭华山松林生长状况,评估秦岭华山松林的碳汇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秦岭华山松林主要呈现出两种结构,一是由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森林主伐残余的下种母树和前更幼苗、幼树连续恢复形成的同世代单层异龄林;另一种是继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在单层异龄林的基础上更新复合组成的多世代复层异龄林。华山松林的径级和高度级结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述两种组成类型,并分别形成各自的双峰结构。从死亡、存活曲线以及静态生命表来看,中低龄级华山松的生存状态平稳,而高龄级华山松则具有较高的死亡率。2.结合林地植被组成和表土孢粉分析,我们证实秦岭华山松种群的地理分布区域在秦岭林区逐渐改变。基于现有观测区域中林缘海拔下限上移的现状,结合海拔相对较低的空白样地中的实验结果,推测秦岭林区华山松种群分布区向较高海拔区域迁移且分布范围逐渐缩小。不断升高的年平均气温将持续影响秦岭华山松林的分布,秦岭华山松种群对海拔更高或者纬度更靠北的生境表现出生态适应性。3.秦岭华山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差异主要集中在A层土壤。秦岭华山松林土壤物理特性随着土壤层的变化而改变,且在不同主体森林类型的样地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以真实香浓多样性指数1.98和3.86为中心聚群的秦岭华山松林物种多样性与秦岭华山松林土壤理化性质有密切联系;混交林土壤肥力指标含量高于华山松纯林,土壤物理性质则并未受到林地组成差异的影响。林地物种多样性会影响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A层土壤的理化性质。4.秦岭华山松林土壤营养状况随时间加速退化。秦岭华山松林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尤其是有效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在该林区内明显下降,土壤中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存量也存在程度不一的降低。不断升高的年平均气温逐渐成为对秦岭华山松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变化解释量最高的因子,秦岭华山松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对年平均气温的敏感性也达到最高;样地林分密度逐步成为解释秦岭华山松林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的最优因子,秦岭华山松林土壤有效磷含量对样地林分密度的敏感性达到最高。5.生长模拟结果表明,在保持当前生境的前提下,秦岭林区华山松林将会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华山松胸径增量逐年减少至稳定;冠幅蓄积量和生物量度过同步的快速增长期后平稳增长;枝条、树皮、树干和总生物量的增速将逐渐放缓,至十年后重新开始快速累积。综上,秦岭华山松林将逐渐进入成熟期,秦岭华山松林将进入总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快速累积期,并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强的碳汇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9-01)

刘福辉[7](2018)在《福建省杉木林分生长动态预测模型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省杉木固定样地多次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初始值、间隔期、地位级指数为输入变量,预估值为输出变量,选择理查德方程构建杉木林分生长动态预测模型。为保证人工林和天然林林分生长动态预测结果的逻辑关系,采用哑变量的数学处理方法将人工林和天然林合并建模。建模过程中,引入智能算法中的蚁群算法来估计模型参数,取得较为理想的建模结果,为其他林业数表模型的建模提供参考依据。构建的杉木林分生长动态预测模型精度满足要求,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林业勘察设计》期刊2018年01期)

李紫恬[8](2018)在《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水动态及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C)是水文过程和植被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水是植被恢复和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的限制因子。本研究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作为研究区域,以不同密度结构和不同立地条件的油松林为对象,分别在丰水年和平水年两个不同的水文条件下,采用野外定位监测、水文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探讨土壤含水量。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立地条件对土壤水的影响,并运用模型的手段分析可能的原因和植被用水过程,从而为区域森林经营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密度的油松中,阴坡各密度不论在丰水年(2013年)或平水年(2014年)SWC差异均不显着(P>0.05);而在阳坡,低密度样地(SUL)SWC较高,且与中、高密度的SWC差异显着(P<0.05),这种差异在平水年表现更为明显;中、高密度仅在平水年SWC与其他密度呈现出显着差异。说明密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水分条件较好时不明显,只有当水分条件较差时(如阳坡,或干早年),密度对SWC的影响才会有一定体现。(2)密度对水分的影响受坡向的影响,不同坡向土壤水随密度变化的趋势不同:在阴坡,表层(0-20cm)SWC随着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次表层(20-40cm)与深层(40-60cm),部分由于用水竞争而导致植被根系分布呈现动态变化,向更深层次发展,故该层土壤水受密度影响较小,SWC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大。在阳坡,随着植被密度的升高各层SWC均降低。(3)高密度往往具有更低的STD值,也即土壤含水量更为稳定,并且在阳坡这种规律更加明显。结合样地平均SWC与其时间稳定性指数(ITS)关系:在低密度样地,SWC越高,ITS值越大;而在中、高密度样地ITS值与SWC的相关性不明显,这部分与长期干旱水分环境条件下植被形成的自身用水调节机制相关。(4)研究建立了土壤含水量模拟模型,该模型基本可较好模拟表层(0-1Ocm)的土壤含水量。在土壤表层,阴坡土壤含水量随叶面积指数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阳坡土壤含水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研究认为阴坡低密度和阴坡中密度的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在阴坡高密度由于密度高而产生较高水平的植被耗水,部分导致了该样地土壤含水量低。而在阳坡各密度条件下可能普遍存在水分胁迫,表层土壤含水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比较明显,也即随着叶面积指数增高土壤含水量降低。研究总结认为:在华北土石山区说明高密度和阳坡样地中,土壤含水量水平较低且稳定性较强(降水脉冲很难提高土壤含水量),说明该样地种植植被长期受到土壤水分胁迫,不利于植被生长。为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该区域不宜种植较高密度植被。(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霍振江[9](2018)在《基于林分动态生长模型的小班资源档案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是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档案必须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体现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分析森林资源消长变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森林经营。小班档案更新是森林资源档案更新的基础,其精度决定了森林资源档案更新的可靠性。但是在一个林业局小班数量大、树种组成复杂,归类套用生长量(率)进行计算,不仅档案更新计算工作量大,而且不能考虑各个小班的郁闭度(疏密度)、年龄等差异而计算精度得不到保证。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为例,探讨了由密度、年龄、地位级指数控制的叁元可变密度动态生长模型在小班资源档案更新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林分动态生长模型系统能够满足不同间隔期林分蓄积、断面积、公顷株数、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等调查因子动态更新的需要。研究结果可为小班数据更新奠定可靠基础。(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8年01期)

高瑶瑶,王兵,牛香,宋庆丰[10](2018)在《吉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典型林分生态效益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吉林省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和其他林业监测点,采用野外观测技术和分布式测算方法,参照LY/T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吉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典型林分2000~2015年生态效益选取4项功能9个指标从物质量和价值量方面评估,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调节水量增加31.93亿t,固碳和释氧物质量增加230.27万t和531.77万t,提供负氧离子物质量增加159.21×1023个,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增加量7 504.19×1023万kg、678.46×1023万kg、1 939.59×1023万kg,吸滞TSP增加284.61亿kg,吸收PM10物质量增加354.53亿kg,PM2.5增加84.6亿kg。(2)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量771.65亿元,价值增量次序是:生物多样性保育(275.87亿元)>涵养水源(255.87亿元)>净化大气环境(125.65亿元)>固碳释氧(114.30亿元)。(3)吉林省天保工程不同林分,物质增量和价值增量均是阔叶混交林(572.6亿元)>针阔混交林(155.96亿元)>针叶混交林(25.54亿元)。天保工程实施后,吉林省天然林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净化大气环境增加88.57%的价值量,涵养水源次之,对该区天然林生态效益影响最大。吉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典型林分生态效益为吉林省生态GDP核算提供依据,天保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旨在增加吉林省优质资源总量并且为后续天保工程实施提供精确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林分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汞作为一种强毒性的重金属元素,除了能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还可以通过大气进行长距离运输,在清洁地区积累并毒害生物。甲基汞因其较高的生物易吸收性,稳定性、积累性以及神经毒性而为被广泛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样的功能,被认为是汞重要的活性库,是研究汞的迁移转化的热点地区。森林土壤通过生物和非生物作用固定大量的汞,同时又通过径流或挥发向周围土壤、水体和大气进行汞的输出。叶片作为森林植物地上积累汞的重要部位,凋落后的凋落物是森林汞迁移的重要载体,在大气-森林植被-土壤界面汞的迁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凋落物汞的迁移及转化过程对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汞的环境行为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西南地区水源涵养地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山地坡度的存在,雨后径流量大,凋落物汞迁移性高,对水源地的潜在生态风险大。本文通过连续监测典型林分凋落物在水体与陆地腐解过程中各形态汞浓度和有养分变化量,同时监测周围土壤中汞浓度变化。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林分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凋落物质量下降,陆地上凋落物的质量分解速率大于水体中凋落物,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质量分解速率大于针阔混交林。随着分解过程进行C浓度减少,N浓度先增后减。在陆地分解过程中,陆地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C浓度持续下降,分别下降到初始浓度的32%和35%;N浓度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在第一年夏季达到最大,为初始浓度的1.38倍和1.28倍,分解结束后降为初始浓度的94%和90%。在凋落物水体分解过程中,C、N变化规律与陆地凋落物相似,但在水中分解的凋落物C浓度的减少量和N浓度的增加量都比在陆地上的凋落物少。所有凋落物类型的C/N都是随着时间逐渐降低的。2、两种林分凋落物在腐解过程中,总汞浓度在第一年的腐解过程中先增大,在夏季总汞浓度达到最大值,之后总汞浓度逐渐减小,当进入第二年后,又呈现出一种相似的变化趋势,两种林地土壤中的总汞浓度分别大于对应凋落物中的总汞浓度。土壤中总汞浓度年变化不显着(P>0.05)。分解过程中陆地上的凋落物中总汞浓度明显高水体凋落物中的总汞浓度(P<0.01),且水体凋落物总汞浓度波动范围更大。3、两种林分凋落物甲基汞变化趋势相似,均是在第一年增加并在夏季达到最大值,不同的是陆地凋落物甲基汞在第二年夏季还有少量的增加,而水体凋落物甲基汞浓度在第二年相对稳定,凋落物甲基汞增幅明显高于总汞的增幅(p<0.01),凋落物甲基汞浓度显着高于土壤甲基汞浓度(p<0.01),陆地凋落物甲基汞浓度波动范围更大。4、陆地和水体中凋落物形态汞变化规律相似即:两种活性态汞(Hg-w和Hg-h)在分解初期开始上升到第一年夏季达到最大值,此时微生物活性较高,降雨量大,这时凋落物中汞的生态风险较高;惰性汞占比在分解前期和后期占比最高。这时凋落物中的汞比较稳定,汞的迁移性、毒性以及它的生态风险度也较低。5、陆地凋落物微生物C和微生物N随着腐解的进行呈现增加的趋势,在针阔混交林凋落物中微生物C、N的浓度更高。更高的微生物C积累在夏季和初秋,低值同样出现在冬季和初春。微生物C、N与凋落物中汞和甲基汞的浓度变化有非常好的相关性(P<0.01),水体凋落物中的微生物C、N较陆地凋落物的变化小(P>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分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1].蒋丽伟,张家琦,赵一臣,赵永雷.北京山区典型林分生长季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J].林业资源管理.2019

[2].杨光.中亚热带水源涵养地典型林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汞的动态变化及迁移机理[D].西南大学.2019

[3].李思佳,张怀清,李永亮,杨廷栋,贺建平.基于样本库的杉木林分生长动态可视化模拟[J].林业科学研究.2019

[4].杜璨.秦岭辛家山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陈健波,周君元,李昌荣,唐庆兰.尾巨桉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生长动态及林木分化特征[J].广西林业科学.2018

[6].郑小锋.秦岭华山松种群动态与林分生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7].刘福辉.福建省杉木林分生长动态预测模型的研制[J].林业勘察设计.2018

[8].李紫恬.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水动态及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9].霍振江.基于林分动态生长模型的小班资源档案更新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8

[10].高瑶瑶,王兵,牛香,宋庆丰.吉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典型林分生态效益动态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一7林分动态初始化显示一6林分动态模拟参数设置Fig.7一...林分动态生长模拟一10林分动态信息一9林分动态生长模拟(t=15、25、...一8林分动态生长显示设置对话框

标签:;  ;  ;  ;  ;  ;  ;  

林分动态论文_蒋丽伟,张家琦,赵一臣,赵永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