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多组分论文_王广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药多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药,多组,药效,动力学,图谱,制剂,指纹。

中药多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王广基[1](2019)在《中药多组分体内过程与药效关联研究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转变,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多因素所导致的。而中药有效组分能够通过对机体多途径、多靶点的调节作用,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综合调理的目的,对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作用。然而,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代谢复杂、药效输出广泛的特点,是中药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本团队创建了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的诸多关键技术,包括"特征诊断离子延伸"策略,"质量亏损过滤"策略和"诊断离子桥联网络"策略等,这些关键技术的实施基本解决了中药体内外物质组测定难的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在解决了中药多组分测定的基础上,围绕中药药动学研究的实际问题,通过药动学、药效学、代谢组学、化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结合手段,自主创新,构建了中药体内外物质组关联分析技术、中药同系成分定量构代(QSMR)研究技术和中药药动学参数拓展分析技术叁大中药药动学关键技术,形成了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技术新体系,促进了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与此同时,由于中药成分群在生物体内代谢的广泛性,给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解析带了极大挑战,传统的沿用化学药物经典代谢理论和技术并不适用于中药多组分代谢的研究,亟待突破。因此,本团队提出了中药"多向代谢"新理论,指出中药代谢途径包括:(1)Ⅰ/Ⅱ相代谢:经由经典的Ⅰ相和Ⅱ相代谢反应,产生新的物质;(2)量变代谢:中药同系成分群发生水解、降解等代谢反应,不产生新的物质,但改变了原中药同系成分群各成分的构成比;(3)内化代谢:经多步生物转化最终代谢成为人体内源性代谢中间体,整合到人体代谢过程中发挥药效作用。中药的这3类代谢反应,均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整体药效作用产生显着影响,包括产生新的活性代谢产物、改变有效成分构成比和整合调控生物体内源代谢网络等3种方式。阐明中药这3类代谢与整体药效作用的关系,是突破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将上述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应用于名优中药及经典方剂等研究,对中药组分与药效关联研究以及中西药临床联合用药的机制研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解释中医中药的科学性、推进中药国际化和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马诗瑜,沈岚,林晓,冯怡[2](2019)在《基于尿液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干预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对急性偏头痛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尿液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该药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低、中、高剂量组(0. 19,0. 37,0. 74 g·kg~(-1)),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10 mg·kg~(-1)硝酸甘油方法制备急性偏头痛的模型。造模成功后,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组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给药0. 5 h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中血清素5-羟色胺(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多巴胺(DA)含量;采用免疫组化对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和脑干部位5-HT和NOS蛋白表达进行分析,并通过平均光密度值进行统计;采用UPLC-TOF/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组别大鼠进行尿液代谢组学分析,并发现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通过MetaboAnalyst 3. 0软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内的神经递质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 <0. 01),说明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已建立;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体内的神经递质均有显着性差异(P <0. 05,P <0. 01),说明给予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可调节大鼠体内的神经递质含量。根据UPLC-TOF/MS分析,共发现10种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给药组可降低模型组中色氨酸、缬氨酸的含量,升高γ-氨基丁酸(GABA),乳酸,β-羟丁酸的含量。根据代谢通路预测研究,发现相关性较大的代谢通路为丙氨酸、天冬氨酸与谷氨酸代谢,丙酸代谢,氮代谢及色氨酸代谢。结论: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体内的差异代谢物有一定的回调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特别是犬尿氨酸的代谢。(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李明会,阮玲玉,赵文龙,孟辉辉,汪俊松[3](2018)在《基于代谢组学/药动学整合策略的多组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药代动力学以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长期以来都是中药学研究的瓶颈问题。考虑到中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及其复杂性带来的困难,以及内源性功能小分子对人类代谢影响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整合药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以代谢组为桥梁,从机体对中药产生的内源性小分子应答这一角度,通过同时监测中药原型及被代谢成分(药代)和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的变化,将二者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进行关联。这一方法合理简化了中药和人体这两个复杂系统,可以全面探索彼此的交互效应,考察单个药物成分在这两个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8年08期)

章越,丁陈陈,温露,陈钢[4](2018)在《核壳型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磁性纳米系统用于中药复方多组分的时空递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可共载丹参-叁七复方多组分且在特定部位能实现程序性释药的羟丙基-β-环糊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磁性纳米递药系统,旨在为中药复方多组分制剂的设计提供参考。以不饱和醇溶液法制备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以复乳法制备PLGA磁性纳米粒,再将两者共孵育制备成核壳型磁性纳米体系。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仪表征纳米粒的形貌特征及粒径分布;磁滞回线和磁铁吸附实验表征纳米粒的磁学性质;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考察纳米粒的靶向分布行为;荧光纳米粒的细胞内分布实验考察其释药次序;共载丹参-叁七复方多组分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实验考察内核药物和外壳药物的释放差异。结果表明,该纳米系统具有核壳结构;饱和磁化强度约为3.0×10~(-4)emu·g~(-1),具有超顺磁性;在外置磁铁下,L929细胞可实现对磁性纳米粒的靶向摄取;包载罗丹明B和香豆素-6两种荧光物质的纳米粒在L929细胞内可呈现程序性释放行为;纳米粒中丹参-叁七复方多组分的体外释放具有外壳速释-内核缓释的双相释放动力学特征。综上,本研究所制备的羟丙基-β-环糊精-PLGA纳米系统具有时空递释功能,有望在剂型设计层面上实现中药多组分的作用最优化。(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石沁,叶利春,杜文杰,关小羽,张晓存[5](2018)在《中药多组分提取物七叶皂苷钠的指纹图谱研究及其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中药多组分提取物七叶皂苷钠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为七叶皂苷钠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0.2%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nm,共收集了11批七叶皂苷钠进行测定,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A)"进行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运用SPSS19.0对七叶皂苷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获得了较好七叶皂苷钠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15个主要共有峰;11批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95,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3.52%。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七叶皂苷钠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13期)

秦昆明,杨冰,胡静,金俊杰,史大华[6](2018)在《一测多评法在中药多组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测多评分析方法可通过一种对照品实现对多种成分的同时测定,被认为是适合中药特点的多指标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目前已经用于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的成分测定。简要阐述了一测多评法的原理,系统总结了一测多评法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并对一测多评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建立以活性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的一标多测质量控制方法,是符合中药多组分特点的质量控制模式,可以有效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03期)

王忠,陈寅萤,张盈颖,吴萍,王阶[7](2018)在《多组分多靶点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在分子水平,中药复方强调多组分多靶点协同作用。虽然疗效显着,但中药成分多样,与人体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很难揭示其分子作用机制。目前,研究中药复方药理机制的方法非常多,大致可分为化学研究、靶点研究和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3种模式。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从动物、细胞及分子层次阐释了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但仍然存在局限性和不足。近年来网络分析方法的提出,为多组分多靶点协同的中药药理机制提供了全新思路,但实际应用中,网络分析方法尚存在难点和不足:数据量大,生成网络极为复杂;模块识别方法众多,模块优化存在问题;缺少动态连续的定量研究。因此,为有效地寻找中药多靶点作用间的关系,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模块分析框架,模块结构的识别有助于大网络的降维和简化,探索模块结构是突破药物和疾病证候相关生物网络的关键环节。该框架包括模块识别,模块识别结果的判断和优化,模块结构相似度计算,模块功能富集分析4个步骤。基于模块层面的分析方法为研究多组分多靶点中药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美敬,刘志宏,房盛楠,余越,王天宇[8](2017)在《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体外释放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找到更适合中药多组分的评价方法提供思路。方法:以"中药多组分""体外释放""同步释药""多指标""Synchronized""Release in vitro""TCM multicomponent""Multi-index"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4年1月-2016年6月在PubMed、Elsevier、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中药已知成分作为评价指标、中药指纹图谱在药物体外释放中的应用,以及中药化合物组、吸波面积法、质量权重系数法等方法在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体外释放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10篇,其中有效文献42篇。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制剂,溶出度的测定选择其中某种已知的指标成分进行;选择中药组分制剂中的一种或几种药效成分的释放度作为评价指标,可反映中药组分制剂中特定成分的释放特征;以指纹图谱相关峰为指标,可更全面地评价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选择中药多组分制剂中的几种有效成分并结合中药制剂的指纹图谱进行评价中药多组分制剂的释药行为,既可反映多个成分的含量变化,又可反映中药复方整体的含量变化;基于中药化合物组的整体谱特征,采用卡尔曼滤波法,计算获得溶出介质中化合物的含量,能很好地反映中药多组分的释药行为;吸波面积法能考察中药所有成分的释放情况,对复方药物溶出度及体内药动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质量权重法可为中药组分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参考,但必须明确各成分在整体组分中所占的质量权重系数才能整合反映整体性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7年10期)

王守丽,黄凤杰,郑晓皎,陈天璐[9](2016)在《代谢组学技术在多组分中药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是单一或者几种有效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等特点决定了其药代动力学的复杂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片面性将限制人们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和毒理认识的准确性,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瓶颈之一。代谢组学技术依托先进的高通量测试平台和多种大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同时获得并分析数百种甚至数千种小分子物质的波动情况,为复杂组分的PK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综述了2010年以来多组分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在其中的成功应用,重点介绍了两种新的整合了代谢组学和传统PK思想的中药方证代谢组学和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Polypharmacokinetics,Poly-PK),并展望了两种研究策略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发展前景和所面临的技术挑战。(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6年11期)

章越[10](2016)在《具磁靶向作用的中药多组分程序性递释PLGA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复方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的集中体现和中医治法治则在组方用药上的具体应用,其君臣佐使等配伍的独特规律及效用的优越性已为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明。现阶段中药现代化制剂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剂型设计上缺乏理论指导,因此采用现代科技研究中药复方,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借鉴化学类药物多药递药系统设计理念,合理构建中药复方多组分递药系统,是中药复方制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目前研究的多药联合递药系统多应用于化学类药物,中药多组分联合递药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课题选择使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作为药物载体,中药复方多组分—丹参、叁七的有效组分(丹参酮IIA、丹酚酸B、叁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作为模型药物,采用超顺磁性四氧化叁铁纳米粒作为磁靶向介质,研究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的具磁靶向作用的中药多组分程序性递释PLGA复合纳米载药体系,并研究其靶向及释药规律。应用不饱和醇溶液法制备香豆素-6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使用复乳化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罗丹明B的微球及纳米粒,将两者共孵育形成羟丙基-β-环糊精-PLGA纳米粒/微球体系。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羟丙基-β-环糊精-PLGA微球,证明了羟丙基-β-环糊精聚集在PLGA微球表面,形成明显的核壳结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羟丙基-β-环糊精-PLGA纳米粒,其形态较为圆整,激光粒度仪测定其平均粒径为160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092,表明其制备得到的羟丙基-β-环糊精-PLGA纳米粒粒径分布均匀并与普通PLGA纳米粒相比,其粒径明显增大;透射电镜下观察羟丙基-β-环糊精-PLGA纳米粒的结构,相比与普通PLGA纳米粒,羟丙基-β-环糊精-PLGA纳米粒边缘较为模糊不清晰,提示可能形成了核壳结构。而且载荧光物质的羟丙基-β-环糊精-PLGA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结果表明,该纳米系统有明显的程序性释药行为。通过复乳化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载罗丹明B和四氧化叁铁纳米粒的PLGA磁性纳米粒。激光粒径仪测定发现,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48 nm,PDI为0.124,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结果证明了四氧化叁铁纳米粒被包裹于PLGA材料内部。通过磁铁吸附实验和磁学性质测定,证实制备得到的PLGA磁性纳米粒具有超顺磁性。体外磁靶向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具有磁靶向的能力。采用不饱和醇溶液法制备丹参酮IIA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复乳化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载丹酚酸B、叁七总皂苷和四氧化叁铁的PLGA磁性纳米粒,将两者共孵育形成羟丙基-β-环糊精-PLGA磁性纳米体系。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结果证明丹参酮IIA被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形成包合物,此外稳定性考察发现包合物的形成提高了丹参酮IIA的稳定性。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制备得到的载丹参、叁七复方组分的HP-β-CD-PLGA纳米粒呈规整球形,粒径较为均一;激光粒径仪结果显示该纳米粒平均粒径约为162 nm,PDI为0.076,粒径分布窄。采用超滤管法测定R1、Rg1、Rb1、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的包封率分别为42.34%、40.87%、87.67%、86.36%、99.82%。体外释放实验证明,该纳米粒呈现出程序性释药的行为,外层药物具有速释能力,内层药物具有良好的缓释能力。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以羟丙基-β-环糊精和PLGA为载体材料构建的具核壳结构的磁性纳米给药系统,拥有磁靶向和程序性释药性能,有望成为新型的中药复方多组分递药载体,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中药复方制剂现代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6-04-01)

中药多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考察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对急性偏头痛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尿液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该药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低、中、高剂量组(0. 19,0. 37,0. 74 g·kg~(-1)),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10 mg·kg~(-1)硝酸甘油方法制备急性偏头痛的模型。造模成功后,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组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给药0. 5 h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中血清素5-羟色胺(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多巴胺(DA)含量;采用免疫组化对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和脑干部位5-HT和NOS蛋白表达进行分析,并通过平均光密度值进行统计;采用UPLC-TOF/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组别大鼠进行尿液代谢组学分析,并发现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通过MetaboAnalyst 3. 0软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内的神经递质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 <0. 01),说明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已建立;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体内的神经递质均有显着性差异(P <0. 05,P <0. 01),说明给予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可调节大鼠体内的神经递质含量。根据UPLC-TOF/MS分析,共发现10种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给药组可降低模型组中色氨酸、缬氨酸的含量,升高γ-氨基丁酸(GABA),乳酸,β-羟丁酸的含量。根据代谢通路预测研究,发现相关性较大的代谢通路为丙氨酸、天冬氨酸与谷氨酸代谢,丙酸代谢,氮代谢及色氨酸代谢。结论: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体内的差异代谢物有一定的回调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特别是犬尿氨酸的代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药多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王广基.中药多组分体内过程与药效关联研究的探索[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

[2].马诗瑜,沈岚,林晓,冯怡.基于尿液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大川芎方多组分中药制剂干预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3].李明会,阮玲玉,赵文龙,孟辉辉,汪俊松.基于代谢组学/药动学整合策略的多组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

[4].章越,丁陈陈,温露,陈钢.核壳型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磁性纳米系统用于中药复方多组分的时空递释[J].药学学报.2018

[5].石沁,叶利春,杜文杰,关小羽,张晓存.中药多组分提取物七叶皂苷钠的指纹图谱研究及其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

[6].秦昆明,杨冰,胡静,金俊杰,史大华.一测多评法在中药多组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草药.2018

[7].王忠,陈寅萤,张盈颖,吴萍,王阶.多组分多靶点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8].张美敬,刘志宏,房盛楠,余越,王天宇.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体外释放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

[9].王守丽,黄凤杰,郑晓皎,陈天璐.代谢组学技术在多组分中药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

[10].章越.具磁靶向作用的中药多组分程序性递释PLGA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D].广东药科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1 中药研究回归整体性研究模式“组分结构理论”结构层次Fig.1Structu...代谢组学研究的优势与劣势中药研究的模式2 基于 FI-MS/MS 技术和两点 IC教育科技及产业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

标签:;  ;  ;  ;  ;  ;  ;  

中药多组分论文_王广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