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建设房产所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住宅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其必将成为未来我国建筑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重点环节。本文从住宅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特性及通病防治的意义出发,通过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与对当前的住宅质量问题研究并结合土木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对常见的住宅质量通病进行总结,并分析产生原因,提出一些控制的建议与措施,为有关需要提供借鉴。

【关键词】住宅工程;工程质量;质量通病;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近几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相应的对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住宅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质量问题,有些质量问题是经常、普遍出现的。这些质量通病,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工程结构的安全,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及外部观感,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年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必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因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这些质量问题,争取根除工程的质量隐患。

1质量通病的特性

质量通病是指建筑工程中经常发生、普遍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具有以下特性:

(1)普遍性。之所以称之为“通病”,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其发生的普遍性;

(2)多发性。几乎所有的住宅工程都有可能发生质量通病,且发生时间不固定;

(3)时间性。通病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存在于竣工以及竣工使用后整个建筑物寿命期内;

(4)多样性。通病产生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结构方面的通病,也有涉及使用功能和装饰观感的通病;

(5)危害性。虽然质量通病不影响结构安全,但直接影响住户的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具有社会危害性;

(6)变化性。质量通病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旧的通病往往尚未消除,新的通病又接踵而至且不断演变翻新。

质量通病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因为一旦产生质量通病,甚至造成事故,即使尚可补救,但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留下缺憾,事后治理,也实属无奈之举。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工程发生质量通病后查找原因,寻求治理方法,更应该在工程建设中,事先采取周密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般来说和设计、造价、材料、施工、管理等有关,有些质量通病是上述原因之一引起的,也有的是几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质量通病的防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科研、材料生产、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力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方能有所成效。

2通病防治的意义

2.1必要性

质量通病防治是当前广大业主对住宅工程质量曰益提高的需要。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和住房分配制度的限制,我国的住宅工程建设以保结构安全底线为主,忽视了工程的品质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不再满足于有房即可,而是从确保基本的结构安全到追求房屋功能合理、节能环保,对生活品质、住宅质量和使用功能有了更高的期望,对质量通病关注度越来越高,从最初关心的渗漏、开裂等影响使用功能方面的问题,发展到空间开间尺寸、装饰、节能都成为关注的热点。因此,开展质量通病防治,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一项必然工作。

2.2紧迫性

质量通病防治能有效地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减少业主质量投诉。随着住宅工程的商品化和业主维权意识的提高,业主针对质量通病的投诉也越来越多,但是处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较多的质量问题在房屋装修使用一段时间才出现,后期维修势必对装修造成一定损坏,还可能牵涉到其他用户。同时,部分问题难以找到“发病”的“病灶”,原因难以查明,从表面维修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导致“病症”反复发作,维修工作久拖不决,群众难以满意。另外,工程质量问题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已成为群众关切的焦点、舆论关注的热点,处理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通过精心设计,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选用合格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技术进行精细化施工,加强质量管理和过程控制,严格质量验收,可以将质量通病消灭于萌芽状态,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减少业主投诉。

3住宅工程质量通病分析

3.1设计措施不明确或不合理

按《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技术规程》(DB42/T636—2010)的要求,设计单位在住宅工程设计中应采取控制质量通病的相应设计措施,并明确了部分设计措施。但部分设计单位并未按此规定执行,仍然按通行的相关国家设计标准进行设计。通行的国家设计标准是一定阶段建筑工程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最低标准,不少质量通病由于国家标准覆盖不到或标准定的偏低,以及更新太慢,满足不了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如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4)要求,框架填充墙长度超过5m才设构造柱,但实际按此施工墙体极易出现开裂,为增加对墙体变形的约束,应提高构造柱设置的标准。另外设计中还存在设计措施不合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建筑材料或生搬硬套标准定型图集而导致质量通病的产生,如凸窗侧壁选用轻质空心墙板极易导致侧壁的渗漏。

3.2工程造价过低

部分建设单位片面追求工期和经济效益,不愿意投入,以低于工程成本的价格发包工程,当工程造价过低时会增加承包方的资金压力。承包方在资金压力下往往为了节约资金,减少开支而疏于管理,使用劣质材料、偷工减料。另外当设计文件中无控制质量的设计措施,承包价格中不包含这部分费用,建设单位又不追加投资时,意味着承包方要额外地投入,采取设计文件以外的一些措施来开展质量通病的防治工作,这必然会大大增加承包方的资金压力,降低利润空间。除少数质量意识强、创优积极性高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不会采取设计文件以外的防控措施。工程造价过低是阻碍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

3.3条件制约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的建筑材料不断出现,但其中不乏大量未经实践检验验证、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流入市场,造成房屋的质量通病。即使符合国家检验标准的合格材料,其性能也不一定能满足质量通病控制的要求,如使用较多的墙材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其线收缩为0.8mm/m,而普通砂楽线收缩为0.03mm/m左右,由于两种材料收缩变形性能差异较大,即使采取加强措施,也很难避免出现墙体开裂和抹灰层的空鼓开裂。同时,相当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不能紧跟建筑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不对使用的新材料、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改进施工工艺,而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进行施工,还时常使用已淘汰的工艺,从而使质量通病难以控制。

3.4防治意识差

参建责任单位对工程质量通病的危害性和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导致管理不力,防治措施不落实。建设单位不履行质量通病防治组织实施者的职责,参与质量通病防治活动的程度有限,未对施工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和验收管理,放松质量要求;施工单位质保体系不健全,质量责任不落实,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水平低下,施工组织混乱,不认真落实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中的技术防控措施,不严格执行验收制度;项目监理结构人员不足,素质不高,不能严格按监理规范、实施细则进行过程控制,质量把关不到位,在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中无所作为。

4控制措施

4.1加强源头治理

一是提高设计质量,严格图审把关。设计是施工的基础,设计质量不过关必然引起质量通病的发生。设计单位应在设计文件中增设通病防治专篇,严格按相关规定明确控制通病的相应设计措施。这一方面将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提升到施工单位按图施工的层次,另一方面解决了因设计文件无控制措施,工程造价中无通病防治费用的问题。同时,设计人员要切实做好工程质量分析工作,对于由于设计原因可能引起质量通病的部位、环节进行认真研究,优化、细化设计做法,在实施阶段仔细听取施工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图纸中的不足之处加于改进,使设计切合实际。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将质量通病防治设计列入审查重点内容,对未落实相关防治要求的设计图纸,审查一律不予通过。

二是保证合理的造价。建设主管部门可出台规定,要求将质量通病防治相应费用纳入概预算,把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列入投标文件技术标的必要内容,造价部门对防治费用进行测算,制定最低成本价,在招投标时对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和费用进行审核。这将从经济上保证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提高企业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防治措施的实施。

4.2开展科学研究

合格的材料和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是防治质量通病的基本要素,应大力提倡和扶持对其科学研究。生产企业应针对质量通病控制标准要求,进行技术革新,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条件和施工技术,优选原料、优化配比、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生产符合本地区使用的产品。施工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对传统的施工工艺进行科学改进,确定新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和操作要求,通过技术分析,明确工艺流程和工序衔接技术要求。对治理难度大的质量通病,要多单位联合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有关管理部门应有足够重视,在政策和科研经费上予以支持,对研究出来的成果要予以法律保护。

4.3强化施工过程控制和质量验收

施工是产品成型的过程,是质量形成的过程,也是防治质量通病的具体实施过程,因此,必须对施工过程进行重点控制。施工前编制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先进、可靠的施工方案,明确质量标准和措施。施工中实行样板引路制度,对现场每道工序、每步操作,设立工程实体样板,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统一工艺标准和作业流程。同时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认真调查了解材料的使用特性,选择适合本工程使用的产品,遵循“先检后用”的原则,对一些性能尚未完全过关的新材料要慎重使用。最后严把质量验收关,一是工序验收,每道工序完成后,在施工单位“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基础上,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方案、标准规范进行验收,工序质量验收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二是分户验收,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按省、市相关规定组织分户验收工作,坚持一户一验,分户验收不合格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监督机构应加强分户验收工作的监管和指导,规范分户验收的程序和执行过程,大力开展分户验收的监督抽查工作,核查分户验收真实性,切实将分户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4.4严格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包括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社会监理(业主控制)和政府监督。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通过企业自身运作,消除质量通病于萌芽状态。应建立健全施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质保体系,对施工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责任心,严格按设计文件、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进行精心操作管理,加强材料控制,严格执行验收制度;社会监理(业主控制)是防治质量通病的外部的横向的控制。建设单位应牵头组织实施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人员,督促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的实施,协调解决通病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单位提交的防治方案进行审查,编制通病防治监理实施细则,加强原材料质量和通病防治部位的控制和验收,对易产生通病的部位加强旁站、巡视和平行检查;政府强制性监督是政策引导和最终认可的质量控制手段。可以通过宣传和企业信用管理,引导参建各方增强质量意识,自觉克服质量通病;制定防治技术措施,开展施工技术服务的指导,帮助企业克服质量通病;加强日常监督和执法检查,强制企业执行设计和标准规范要求,从而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

5结语

总之,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做不好,都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只有对工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施工,并加强对工程施工各个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下决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探讨住宅建筑工程中管理与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积极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治理方案,从而做好每一个环节上的防控工作,才能有效地预防质量通病的发生,提高住宅工程的建筑质量,维护居民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海军.试论住宅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B05):247-248

[2]朱永胜.论当前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

[3]朱明.浅析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

标签:;  ;  ;  

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