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发展与能源环保的专题研究

汽车工业发展与能源环保的专题研究

陈卫刚[1]2004年在《汽车工业发展与能源环保的专题研究》文中指出石油资源的逐步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国家和地区间安全问题的加重等问题,使得研究节能、替代能源和汽车环保技术越来越迫切。2003年,中国原油净进口近1亿吨,到了2015年石油依存度预计可达到50%以上,而目前的成品油就有85%被汽车消耗掉,并且在我国中心城市的大气污染有60%以上的CO2和CH化合物是由汽车废气排放所致。几十年来欧美和日本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汽车代用清洁燃料、新型汽车的研究、开发和试验,并且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技术和推广经验。尽管国内起步较晚,但是在一些技术领域如电动汽车的研究方面接近或超过与国际水平。国家相关部门还联合推行“全国汽车清洁行动”,代用燃料在国内得到了比较好的试验运行和推广。结合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特点以及汽车工业发展的状况,汽车工业应该走混合动力燃料到代用燃料,最终过渡到可再生的清洁燃料或电动汽车,并且加大对有关技术课题的研究投入和力度,逐步健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优惠政策,鼓励整个汽车工业产业链朝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杨丽丽[2]2007年在《汽车产业生态化研究》文中认为汽车产业生态化研究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领域,本文将生态学理论与汽车产业发展相结合,分析了汽车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及其产生的环境成本,研究了汽车产业的生态化设计,建立了汽车产业生态评价体系,提出了汽车产业生态化园区设计规划的总体框架。本文的研究对制订汽车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推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综合评述国内外产业及汽车产业生态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汽车产业生态化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出并分析了汽车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和特征;在结合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的基础上,对汽车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建立了汽车生态环境评价矩阵,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汽车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汽车产业内部与外部环境成本的评价方法;结合生态学原理进行了汽车产业生态化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研究;结合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了汽车产业生态园的设计与规划方法,并针对长春市的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论文针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汽车产业生态化的政策建议。

付翔[3]2008年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但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同时,也给能源与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中国的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发展电动汽车,通过“九五”、“十五”的发展,现已具备了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技术基础,进入了市场化前期,但还缺乏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论文运用系统科学及产业经济学等有关产业发展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动力及产业发展规划,为国家与武汉市制定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武汉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本文的主要研究及创新工作如下:在详细分析国内外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构建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动力模型,分析了环保与能源需求拉动力、技术创新驱动力、政府推动力以及配套设施等支撑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首次提出了运用排放清单定量分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构建了环保与能源需求动力子系统,将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污染排放、能源需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MOBILE模型建立了中国机动车排放清单,定量分析了环保需求与能源需求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建立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定量需求叁维模型,研究了汽车保有量、汽车CO_2排放总量、汽车燃油总量与电动汽车替换规模的动态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汽车产业政策、调整汽车产业结构、明确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协同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的协同学特征,并基于武汉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构建了技术创新动力子系统,分析了子系统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关系。研究了电动汽车产业各动力要素的协同关系,提出各动力要素协同演进,形成合动力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基于催化作用与培养基原理,分析了电动汽车产业动力要素协同运行的催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位集聚是培养基,有助于电动汽车产业合动力的生成:示范运营是催化剂,有利于电动汽车产业的顺利演进,为电动汽车产业时空演进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实指导。基于上述产业发展动力结论,研究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时空演进模式以及相关配套体系;提出了产业化中心城市区位集聚的空间演进模式,建立了产业化中心城市的评价体系并予以选择;提出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时序演进模式;提出了电动汽车产业配套体系建设的思路,重点论述了充电网络、车辆维护网络以及电池回收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最后,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于武汉电动汽车产业实践,设计了武汉电动汽车产业化中心城市的建设方案并指导实施,选择了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模式并指导实施,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贾颖颖[4]2007年在《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CBD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文中提出CBD作为一个经济、物质、信息、人口高度集聚的人工化生态系统,其本身具有脆弱的生态非自律性。本课题借鉴生态学思想,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在当前已有CBD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影响CBD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并将构建的CB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框架结合实际项目加以运用,通过中观层面的引导控制,将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微观层面的绿色生态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当代CBD的发展和国内CBD的开发具有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理论意义。本文综合当前CBD发展的背景要求及发展需求,挖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总结出CBD可持续发展要义,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到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CBD规划思路及框架;进一步的,通过构建CB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方式,具体深入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于家堡CBD生态规划中的应用。文章以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CBD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于家堡CBD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优势和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于家堡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对于家堡的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找出区域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于家堡CBD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在已构建的指标框架基础上,对影响于家堡CBD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因素进行量化研究和措施处理。全文最后总结了研究结论,并对后续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提出建议。

周国川[5]2006年在《环境问题与我国环境税收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经济型环境政策与命令型环境政策两种类型的环境政策分析入手得出结论,实施经济型环境政策比命令型环境政策更有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两种类型环境政策的若干政策手段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出环境税的基本特点及其优势,进而对环境税的概念及其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 税费环境化、税费生态化、税费绿色化已成为当代西方税费改革的潮流。欧盟堪称典范。本文着重对欧盟环境税收实践及环境税收政策创新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之进行评价,试图总结出对我国环境税制建设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环境税收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对我国现存税制的环境、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对我国传统与现行的税收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在我国引入环境税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为探讨我国环境税收的设计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在对环境税收理论分析、实证描述的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了我国环境税收体系的构建问题。由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标志,因而研究环境税收的作用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即环境保护中的税收体系及资源保护中的税收体系建设。 环境和资源保护不仅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而且由于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特殊性如跨国污染问题、环境税对贸易的影响等,研究环境税收时就必须考虑到全球的环境税收协调等问题。因此,就跨国环境问题实施环境税,并且如何进行国际税收协调就成为本文研究的关键内容。 本文的前2、3、4、5章主要研究环境税收的一般理论问题,并对国际生态上的环境税收进行探讨。后3章结合我国现行环境税制建设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其基本逻辑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在对外部性理论进行扩展的基础上,研究环境税收在消除隔代外部性、代内外部性和跨国外部性中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税收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政策框架。

陈健[6]2008年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累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完全是现代产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它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单方面索取和掠夺上,因而生产越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严重。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和应用,使这种破坏变本加厉。发展绿色产业就是对人类自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结果。我国绿色产业不仅肩负着确保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重任,更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非经济重任。自然资源禀赋及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绿色产业的提出是为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自然资源短缺、产业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目标体现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是时代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本文阐述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之外,第二、叁、四章着重理论研究,第五、六章着重现实分析。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课题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产业的内涵,为论文进一步实证及提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双刃剑”为切入点,分析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原因,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得出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壁垒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的结论;第叁章系统阐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代谢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和物质循环理论;第四章立足于绿色产业的划分,阐述绿色产业链的内涵、耦合关系、运行机制和监控体系建设;第五章阐述我国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评价各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第六章以珠叁角地区为实例,通过对珠叁角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MATLAB程序计算珠叁角地区2001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状况,得出珠叁角在五年间生态赤字稍有好转,并有良性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低承载、低足迹、高赤字”的不可持续状态。提出建议如下:(1)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2)减少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3)采用生物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4)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5)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建议: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是:1、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总体描述绿色产业链运作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研究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构想,从而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2、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珠江叁角洲的个案资料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等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3、注重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和政策选择。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从总体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试图提升本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张学东[7]2015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不仅有利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而且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全球化背景下,不可再生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激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稀土产品的稳定供给,美国、日本、欧盟将稀土列入了国家关键资源战略。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的23%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产品供给国家。但是,2014年,美日欧诉讼中国限制稀土产品出口案以中国败诉告终,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仍然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付出了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较大代价。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稀土产品的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对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稀土问题,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外涉及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文献中,系统的专题研究相对比较少。国内研究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专题文献虽然较多,可是,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研究过程中,进行定性研究,同时进行计量分析;进行理论研究,同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计量研究、系统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构建了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分析框架,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等具体的经济理论,系统研究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整合搭建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探讨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第二章为基本范畴和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了稀土资源、稀土产品分类、稀土产品供给、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等基本范畴,探讨了相关基础理论,包括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供给,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愿意且能够生产,按照一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出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所称稀土产品供给,是指稀土产品的生产者愿意且能够生产,按照一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出售,满足稀土产品消费者的需求。本文认为,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目标体现为叁个方面,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安全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前提。可持续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长期目标,是政府对稀土产品供给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平衡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实目标,是稀土企业市场行为的内在动机。第叁章分析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状,归纳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突出问题。中国稀土产品市场过去是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现在正在向垄断竞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稀土资源分布和稀土产品供给地域不平衡性的地缘政治影响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稀土产品供给安全隐患问题迅速暴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出口失衡:出口数量失衡,与资源现状不匹配;出口规则失语,稀土世贸争端败诉;出口秩序失控,出口走私屡禁不止;出口价格失公,偏离价值暴涨暴跌。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对稀土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稀土产品供给不可持续问题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突出问题是稀土资源过度开采。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不平衡的问题越积越重,突出表现为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稀土项目投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总体产能过剩,轻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供给严重过剩,附加值低的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供给严重过剩,急需淘汰落后产能;研发创新投入不足,附加值高的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供给不足,中重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供给不足。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基于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分析了稀土产品出口失衡的深层原因。垄断资本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稀土产品市场,对稀土产品的市场结构、市场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交易平台等产生深远影响。消极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中国稀土产品市场的产业集中度偏低、分散决策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创新投入不足,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企业的过度竞争,为稀土产品非法生产和出口走私提供了销售渠道。产业集中度不高是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安全供给受到威胁的深层原因。基于产权理论,分析了稀土资源过度开采的深层原因。稀土资源具有公地性质,稀土产品生产过程中具有外部性,导致稀土资源所有权主体虚置和外部性问题。稀土资源过度开采,本质上是产权问题,稀土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权主体虚置造成过度开采利用,进而带来稀土资源定价权、资产化的管理模式问题。在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的情况下,企业无序竞争而政府监管不力,造成了稀土资源过度开采。稀土初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在外部性不能内部化的情况下,稀土产品的市场价格信号不够准确,不能精确地反映社会成本,导致稀土产品价格背离价值,误导资源分配,进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深层原因。由于各级政府间的复杂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对稀土产品供给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面对稀土产品供给企业执行国家政策不到位现象,政府部门监管控制不力;政府多次治理稀土产品产能过剩、稀土产品非法生产和出口走私等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是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搭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借鉴前沿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全面梳理稀土产品供给的评价指标并进行归纳整合,搭建了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进行评价时,没有采取国内常用的分层加权评分方法,而是引入了经典的霍特林模型,运用动态规划工具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六章对稀土产品供给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了国外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经验。稀土产品供给是全球性问题,本文围绕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叁大目标,研究了美国、日本、欧盟国家等稀土产品供给国家的稀土战略、产业政策和企业供给行为。与中国相比,其他稀土产品供给国家的稀土资源储采比相对较低,稀土产业集中度较高,稀土产能利用率较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稀土产品附加值较高等。这些国际经验,为解决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第七章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针对稀土产业集中度不高所导致的稀土产品出口失衡问题,建议加快组建稀土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稀土产品市场竞争,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利用国际国内稀土资源,实现稀土产品安全供给。针对稀土资源产权虚置等原因导致的过度开采问题,建议创新稀土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模式,克服公地悲剧和外部性问题,稀土企业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稀土产品可持续供给。针对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导致的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建议打破地方行政垄断,加强行业自律,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延伸稀土产品产业链,增加高科技含量稀土产品的供给,提高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稀土企业盈利水平,实现稀土产品平衡供给。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综合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从产业集中度、产权主体和外部性、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的视角,系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拓宽了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等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现有文献分析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时,尚未涉及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问题原因的分析不够深入系统。本文结合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实问题,综合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等经济理论,系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具体而言,中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是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偏离安全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稀土资源产权主体虚置、外部性影响等因素,是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偏离可持续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部门利益固化,是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偏离平衡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第二,构建了关于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综合分析框架。对于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现有文献往往从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叁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分析。本文把稀土产品供给的目标细分为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搭建了比较系统的综合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对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剖析了深层原因,整合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稀土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同时,在实证分析方面,相比现有文献往往采用传统的分层加权评分方法,本文对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经典模型进行拓展,将其引入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领域,运用动态规划工具,构建了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的动态分析模型,应用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数据进行规范性检验,丰富了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的实证研究成果。第叁,在系统分析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深层原因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研究提出了保障中国稀土产品安全、可持续和平衡供给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本文围绕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目标,深入分析问题原因,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际经验,因此,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新颖性和针对性,操作性较强。本文针对产业集中度不高导致的出口失衡问题、稀土资源产权主体虚置等原因导致的过度开采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导致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分别从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稀土经济用途的日益广泛,关于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学科,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国际贸易等学科,这使研究变得更加复杂。限于作者水平,本文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例如,限于数据搜集整理的现实难度,本文在稀土矿产品供给的实证研究过程中,部分使用了替代数据,降低了实证结论的精确性。因此,有待于在下一步工作学习中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可以预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的可获得性增加,将会出现更多的关于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量化研究成果。

李浩[8]2012年在《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环境、经济、社会叁大危机,转型发展要求十分强烈。日益兴起的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已从专家学者的个别呼吁走向广泛的社会认同,从纯理论式的谋划和构想走向实实在在的建设行动,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内容。本文基于“生态城市”的基础理论和思想观念,提出了改进城市规划工作的系列要求。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代表着人们对改造城市环境和发展条件,追求理想的、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目标的一种美好期望,其内涵突出地体现为健康、协调、可持续叁个方面。从实践来看,生态城市规划实效性难以提高的内在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复杂交织、生态城市-区域系统的相互影响、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的长期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主体的两面性等几个方面。借鉴复杂性科学理论,积极改进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应在城乡规划体系内开展整体性研究与规划、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注重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等。基于“生态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的当务之急在于凝聚共识,即从指导思想、程序机制、规划内容、实施保障等方面实现城市规划的体系内改造与再生。范式转变是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的关键内容,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转型,必须以“生态”理念为思想导向,改造规划价值观,更新规划认识论,从被动的生态环境保护转向主动式的宜居环境建设,从经济主导的发展规划转向民生主导的协调性规划,从孤立单一的城市自身规划转向城市-区域的共同协作与治理。程序和制度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既定与生态有关的规划模式常常与法定规划相脱节,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本研究提出整体系统改进城市规划工作的“法定生态专项研究”工作机制的制度设计,重点从生态调查与评价、生态导向的规划目标选择、生态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控、生态支撑体系与政策、规划实施评估之生态分析等环节落实生态、低碳发展理念与要求。为有效落实生态、低碳发展要求,需要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城乡规划的不同阶段,积极完善规划编制的有关内容。从实施机制来看,导致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生态失范”的原因在于城市发展模式的粗放,且与政府行为有紧密的关联。城市规划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在于自下而上的市民规划力量的培育,只有切实培育起自下而上的市民规划力量,才能从深层机制上为生态、低碳规划内容的真正落实创造可能。

梁铖[9]2008年在《浅析燃油税出台的必要性——以轿车产业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说明汽车燃油税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再度成为汽车业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征收多年,而在我国也早已有所争论,但一直没有出台。而现在其出台实施似乎势在必行,它的意义不在于给国家带来少量的税收,在于它可以与现行的汽车消费税结合起来有效地调节汽车的税收,促进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排量汽车的发展,同时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与要求。

许东风[10]2012年在《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工业遗产的大规模出现和大规模被破坏使得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成为新的热门课题。本文以我国着名老工业城市重庆为研究对象,从文化遗产学、历史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探讨构建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及实践方法,希冀能指导重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近现代工业兴起与发展对重庆的崛起有重大意义,见证重庆工业进程的工业遗产是重庆城市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资源。重庆抗战时期和叁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在全国具有独特性,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工业遗产在全国工业遗产类型中具有典型性,重庆工业遗产较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工业发展整个脉络,而且山地工业遗产是全国工业遗产的特殊类型。整体性保护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工业生产的程序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决定了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工业遗产基本保护理论框架是以技术价值为核心、以文化价值为基础,建立工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五层次保护体系,提出实施保护的七个步骤和程序。建立从整体到局部递进式的评价方法,即从工业城市—典型企业—建筑遗产逐层评价,反映城市工业发展的整体特征。首次提出重庆市六十处工业遗产登录保护建议名单,确定工业历史风貌区和工业历史建筑的位置和保护范围。强调了保护专项规划对整体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老工业区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通过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整体统筹的意义,强调保护要素和要求纳入城市控制详细规划是落实保护的关键。利用既要服从保护,也要与老工业区更新整体规划,采取政府主导实施、启动工业遗产利用的项目、优先改善环境、多功能混合、小规模渐进式实施等策略。工业遗产再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工业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结合,使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功能系统中得到有效保护。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将整体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老工业区的复兴,增强工业城市的特色和促进工业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①填补了重庆市工业遗产系统理论研究的不足。首次调查摸清工业遗存现状分布,构建从整体到局部的评价城市工业遗产的方法,提出六十处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纳入名城保护制度和城市规划保护体系。②建立重庆地方工业遗产基本理论框架。目前重庆还没有完整的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体系,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思路、理论导则、工作机制和操作程序,保护措施和方法针对本地工业遗产的实际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可实施性。③提出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对工业城市振兴意义重大的观点。论述整体性保护工业遗产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工业遗产技术价值的独特性,详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规划编制的方法和要点,指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必须与老工业地区的更新整体规划。

参考文献:

[1]. 汽车工业发展与能源环保的专题研究[D]. 陈卫刚. 清华大学. 2004

[2]. 汽车产业生态化研究[D]. 杨丽丽. 吉林大学. 2007

[3].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 付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4]. 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CBD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D]. 贾颖颖. 天津大学. 2007

[5]. 环境问题与我国环境税收体系的构建[D]. 周国川. 河海大学. 2006

[6].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D]. 陈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 张学东. 中央财经大学. 2015

[8].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 李浩.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

[9]. 浅析燃油税出台的必要性——以轿车产业为研究对象[J]. 梁铖. 技术与市场. 2008

[10].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D]. 许东风. 重庆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汽车工业发展与能源环保的专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