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铝粒子论文_刘彦雄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铝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粒子,负极,铁粉,铝粉,机理,复合材料。

纳米铝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雄[1](2018)在《纳米铁和纳米铝粒子及其复合物光诱导点燃与燃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闪光灯作为新型的点火装置不同于电火花点火、等离子体点火、激光点火等点火方式,具有多点同时点火、响应时间短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常用的闪光点火材料为含能密度大的材料,如微纳米铝、碳纳米管、石墨烯、多孔硅等。为了比较不同纳米金属材料光点火时的差异,本文主要研究纳米铁、纳米铝及其复合材料的光点火燃烧特性,并对改善点火的方式进行讨论。首先,对两种不同的纳米材料铁纳米粒子和铝纳米粒子进行光点火实验并用高速摄像机记录燃烧过程,通过观察不同材料的光点火现象,研究其燃烧方式并计算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通过点火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分析两种材料光点火的氧化机理,改变实验材料的工况讨论两种材料的最小点火能(MIE)及燃烧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并简要分析不同吸收波长下的光点火燃烧情况。结论表明,纳米铁粉的光点火分为两个阶段,点燃期和缓燃期,点燃期持续几十个毫秒,点火瞬间的温度高达2000K左右,缓燃期持续数秒,沿着叁个方向传播,平均燃烧温度在800K左右。随着样品质量的增大,纳米铁粉的MIE随之降低,燃烧转化率也随之升高。即单位面积下的颗粒数量越多,MIE越小,其燃烧转化率也越高。纳米铝粉的光点燃过程火焰传播速度较快,持续数秒,但是比纳米铁粉燃烧速度快,平均燃烧温度在1000K左右。纳米铝粉的MIE较纳米铁粉的MIE大很多,随着样品质量增大,其MIE的变化并不明显,但是纳米铝粉的燃烧转化率比纳米铁粉的大,随着样品质量增大,燃烧转化率也上升较少。两种纳米材料的光点燃都是由于黑体辐射效应吸收光能量在极短时间内使温度升高,表面氧化层破裂,内部颗粒与氧气发生反应导致的。纳米材料的光点燃与闪光灯的光能量密度和材料的吸收光能力相关,其共同决定了闪光灯可吸收的光能量,也决定了最小点火能的大小。其次,将适量的碳纳米管分别与纳米铁和纳米铝进行混合形成复合材料,分别对两种复合材料进行光点火实验,研究不同碳纳米管含量下的燃烧特性和温度场分布,并且测量不同工况下的材料的最小点火能,分析碳纳米管对金属材料光点火的影响,检测点火前后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其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铁粉复合材料的燃烧过程较为缓慢,燃烧时呈现微弱的红光,此时燃烧温度为900K,略高于纯纳米铁粉的燃烧温度。当CNTs质量含量在0~20%时,混合材料的MIE随CNTs含量增加而大幅降低;当CNTs质量含量为20%~80%,混合材料的MIE基本保持不变,且远小于纯的纳米材料;当CNTs质量含量为80%~100%时,混合材料的MIE逐渐加大。纳米铝粉复合材料光点燃后产生巨大的火焰,燃烧过程中的高温区处在火焰中心,平均温度为1600K左右。随着CNTs质量含量增大,混合材料的MIE 一直减小到CNTs的MIE。材料的质量对MIE的影响微乎其微。最后,在两种金属纳米粒子中添加定量的催化剂,形成复合材料。研究复合材料的燃烧现象,并计算其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测量不同催化剂质量分数下的复合材料的最小点火能,分析降低最小点火能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Ti02无法与纳米铁发生反应,纳米铁复合材料的光点火燃烧现象不明显,平均燃烧温度在850K左右,MIE随着催化剂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纳米铝粉中添加适当的TiO2催化剂时,闪光灯曝光后出现了剧烈的铝热反应,燃烧温度最高达到2400K。当TiO2质量分数在0%~20%时,混合材料的MIE随TiO2含量增加而大幅降低;当Ti02质量分数在20%~40%时,混合材料的MIE基本保持不变;当Ti02质量分数大于40%时,混合材料的MIE迅速增大,直到无法被点燃。(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赵亚楠,薛方红,黄昊,刘春静,甘小荣[2](2011)在《纳米铝粒子电极的脱/嵌锂离子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带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气相蒸发法制备球状Al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了XRD、TEM以及电极的脱/嵌锂离子循环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出的Al粒子大小约为100 nm,表面包覆一层厚度不到1nm的非晶氧化物。使用Al纳米粒子制做的负极极片组装电池,研究了电流密度对其电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和前10次循环性能曲线表明,电流密度最小的Al电极首次放电容量最大,为951.9 mAh/g.首次容量损失也最大,其循环稳定性能也相应变差:而电流密度最大的Al电极首次放电容量为879.7mAh/g,其循环稳定性能最佳。首次放电结束后,在电极材料中出现了两种化合物AlLi和Al_2Li_3,与测试出的放电容量相符。(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马江虹,于月光,王磊,刘建平[3](2008)在《纳米铝粒子表面钝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发冷凝技术制备了平均直径为80nm的铝粉,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通入一定浓度氧气的惰气原位对所制备的纳米铝粉进行钝化,采用XRD,TEM,XPS和HRTEM检测钝化后的纳米铝粉颗粒及表面的化学成分、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钝化后的纳米铝颗粒为表面形成厚度小于5nm的致密的钝化膜包覆着金属铝的"核壳"结构。结合晶体结构推断纳米铝颗粒的钝化过程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受隧道效应的控制,反应非常快,氧化层迅速增厚,第二阶段随氧化膜增厚,离子流下降很快,倾斜场的协同效应导致膜生长变慢,速度控制步骤仍然是隧道效应,第叁阶段热电子流起主要作用,氧化膜的生长几乎停止。(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08年S1期)

纳米铝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带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气相蒸发法制备球状Al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了XRD、TEM以及电极的脱/嵌锂离子循环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出的Al粒子大小约为100 nm,表面包覆一层厚度不到1nm的非晶氧化物。使用Al纳米粒子制做的负极极片组装电池,研究了电流密度对其电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和前10次循环性能曲线表明,电流密度最小的Al电极首次放电容量最大,为951.9 mAh/g.首次容量损失也最大,其循环稳定性能也相应变差:而电流密度最大的Al电极首次放电容量为879.7mAh/g,其循环稳定性能最佳。首次放电结束后,在电极材料中出现了两种化合物AlLi和Al_2Li_3,与测试出的放电容量相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铝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彦雄.纳米铁和纳米铝粒子及其复合物光诱导点燃与燃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2].赵亚楠,薛方红,黄昊,刘春静,甘小荣.纳米铝粒子电极的脱/嵌锂离子特性[J].材料研究学报.2011

[3].马江虹,于月光,王磊,刘建平.纳米铝粒子表面钝化过程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8

论文知识图

勃姆铝石溶胶的SEM图1纳米铝粒子的SEM图r(BET...碳包铝纳米粒子在常温下放置20 d后(a...有机物钝化纳米铝粒子的两层包...不同电流下制备的碳包铝纳米粒子XRD图...5.3Ti02与纳米铝混合物光点火图...

标签:;  ;  ;  ;  ;  ;  ;  

纳米铝粒子论文_刘彦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