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硼工艺论文_彭智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渗硼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固体,稀土,钛合金,表面,硬度,活塞杆,电脉冲。

渗硼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彭智涛[1](2018)在《TC11钛合金盐浴渗硼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C11钛合金属于α+β钛合金,因高温强度性能优越,广泛应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压气机盘、叶片、环形件、鼓筒和紧固件等零件。对TC11钛合金进行表面渗硼处理可有效增加其表面耐磨性能,提高该钛合金构件在磨损工况条件下的使用寿命。采用熔盐法,在TC11钛合金表面进行渗硼实验。以Cl~-为活化剂时,渗硼层较薄,锯齿状组织稀疏粗大,且弯曲不规则,而以CO_3~(2-)为活化剂时,渗硼层较厚,锯齿状组织尖锐,细长密集,熔盐法渗硼活化剂应以CO_3~(2-)为宜。以CO_3~(2-)为活化剂,并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出熔盐法渗硼渗剂应以6%K_2CO_3+10%Al+84%Na_2B_4O_7为宜。以优化出的渗硼剂进行了TC11钛合金表面的单渗B、Ni-B、及Ni-Mo-B复合实验,研究了渗硼工艺(温度、时间)对渗硼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50℃以下时,合金表面不能形成明显的渗硼层组织。在高于950℃时,渗硼层厚度随渗硼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而增加。TC11钛合金表面电沉积Ni、Ni-Mo后,再经1000℃×4h扩散热处理,Ni扩散层可达16.39μm,Ni-Mo扩散层可达13.53μm。与单渗硼相比,以Ni扩散层和Ni-Mo扩散层合金进行的Ni-B及Ni-Mo-B复合渗层厚度明显增加,在渗硼温度为1050℃保温时间为15h时,单渗硼致密层厚度可达8.50μm,Ni-B层可达24.00μm,Ni-Mo-B可达28.66μm。Ni、Mo元素对渗硼具有助渗作用,且Ni-Mo复合助渗比单一Ni助渗效果更好。单渗B,Ni-B及Ni-Mo-B复合渗层的物相分析表明,单渗硼组织由外侧致密层TiB_2和内侧锯齿状TiB组成;Ni-B复合渗层由TiB_2和硬度、脆性低的Ti_3Ni_4金属间化合物组成;Ni-Mo-B复合渗层由TiB_2、Ni_3B及TiMoB_4相组成。Ni合金元素减弱B原子在Ti(010)晶向上择优扩散能力,是Ni-B和Ni-Mo-B复合渗层不能形成锯齿状TiB组织的主要原因。单渗B、Ni-B及Ni-Mo-B复合渗层显微硬度分析表明,Ni元素降低了渗硼层显微硬度,提高渗硼层韧性。与单渗硼层(1400HV)相比,Ni-B复合渗层(1004HV)和Ni-Mo-B复合渗层(1169HV)的显微硬度以及从渗层表面至基体的硬度梯度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8-11-01)

李鑫,赵作福,单东栋,刘亮,霍宝阳[2](2018)在《脉冲频率对Cr12MoV钢固体渗硼工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显微组织观察(OM)和X射线衍射(XRD)等研究了电脉冲频率对Cr12Mo V钢固体渗硼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脉冲辅助Cr12Mo V钢固体渗硼可以有效提高其渗硼层和过渡区厚度。当脉冲频率为9 Hz时,Cr12Mo V钢的渗硼层厚度达到53μm,是传统渗硼工艺的2.65倍,且过渡区厚度达到145μm,是传统渗硼工艺的2.07倍。(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4期)

刘平平,杨红平,李妍[3](2018)在《模具渗硼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模具的服役工况及适合的表面强化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渗硼是提高模具表面性能的有效方法,综述了目前模具工业中渗硼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渗硼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模具制造》期刊2018年02期)

赵爱彬,李菁[4](2017)在《16Mn钢固体渗硼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渗剂配比、不同加热温度对16Mn钢进行固体渗硼处理,并对其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及试样表面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渗剂(硼砂、氧化铝、氟硼酸钠)工艺为950℃×4 h的渗层厚度约为55μm;渗剂(硼砂、碳化硅、氟硼酸钠)工艺为1050℃×4 h的渗层厚度约为65μm。两种工艺处理后显微硬度均明显高于基体硬度,但1050℃×4 h得到的渗层与基体结合强度更高,其表面层生成FeB或FeB、Fe_2B。(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7年22期)

曾兵[5](2017)在《H13钢固体粉末渗硼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渗硼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提高H13热作模具钢使用寿命的表面处理方法,传统渗硼处理方法在高温下进行,能耗大,容易导致工件尺寸变形严重,硼-镍共渗和稀土催渗成为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选用H13钢为基材,研究了渗剂配比对渗硼层组织的影响;研究了工艺条件(渗硼温度、保温时间)对硼-镍渗层组织及性能(硬度)的影响;研究了稀土-催渗对渗硼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对优化H13钢硼-镍共渗工艺和稀土催渗工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验结果表明:(1)在860℃×4h工艺条件下,应用双因素法研究了碳化硼-氟硼酸钾型的渗硼剂对H13钢表面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获得最优渗硼剂配比为:5%B_4C+5%KBF_4+5%C+余量SiC,渗后材料呈现渗硼层、过渡层和基体叁层,渗硼层为以Fe_2B相为主的Fe B+Fe_2B双相组织,渗硼层厚度在10~14μm之间,硼化物表面硬度值在1100~1350HV0.1。(2)对材料表面进行镀镍处理,经过920℃×4h扩散退火和硼-镍共渗,优化获得硼-镍共渗工艺参数为980℃×5h,渗层厚度可达112.75μm,约为单渗硼渗层厚度的2倍。(3)硼-镍共渗层主要由FeB相、(Fe,Ni)2B相、Ni_2B相、Fe_2B相以及γ-(Fe,Ni)相组成;渗层齿间形成的γ-(Fe,Ni)固溶体让镀镍渗硼渗层的硬度降低,硼-镍共渗层硬度和脆性均小于单渗硼层。(4)在980℃×5h工艺条件下,单渗硼和镀镍渗硼相比,硬度梯度曲线呈现相似的变化特征,随渗硼层深度的增加,渗层截面硬度值也增加,距离试样表面28~32μm之间出现了硬度的最大值,普通渗硼硬度的最大值出现在25μm处,最大硬度可达1550HV0.1,而镀镍渗硼硬度的最大值出现在27μm处,可达1420HV0.1。(5渗硼温度显着影响渗硼层厚度,随温度升高,渗硼层厚度增长速度呈现加大的趋势。较佳的稀土-硼催渗温度为980℃,较合适的保温时间为5h。CeO_2稀土最佳添加量为2%,渗层厚度为85.77μm,比单渗硼渗厚增加19.95μm;La_2O_3稀土最佳添加量为1.4%,渗层厚度为76.519μm,比单渗硼实验渗厚增加10.24μm。(6)在980℃×5h工艺条件下,与单渗硼硬度相比,添加CeO_2稀土的渗层硬度约为1210HV0.1,硬度值降低了340HV0.1;添加La_2O_3稀土的渗层硬度约为1430HV0.1,硬度值降低了120HV0.1;其过渡层的硬度值下降速率变缓慢,有效地缓减了渗硼实验中过大的渗硼层硬度梯度,加强了渗硼层和基体的结合力,提高了耐磨性和抗冲击能力。(7)镍-硼共渗试样渗硼层厚度要大于稀土催渗实验所得的渗硼层厚度值;添加稀土对降低渗硼层和基体的硬度梯度的效果要强于硼-镍共渗。H13钢对CeO_2稀土较为敏感,添加CeO_2稀土比添加La_2O_3稀土更容易促使生成的Fe_2B相,催渗效果比La_2O_3稀土好。(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7-11-01)

汪旭东[6](2017)在《Ti6Al4V钛合金固体渗碳、渗硼工艺探究及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固体渗剂对Ti6Al4V钛合金进行渗碳和渗硼的工艺试验,探索在不同工艺下的渗碳、渗硼层厚度、组织结构、物相组成及形成机理,并对表面渗碳、渗硼层的摩擦、磨损行为及耐腐蚀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钛合金经950℃以上温度渗碳后表面均能形成化合物层。表面化合物层是由呈众多细小的TiC颗粒相不断往外,呈胞状生长特征,及众多小沟槽和纳米级的微孔结构;显微组织由均匀的、亚微米级的颗粒状TiC相组成,平均晶径约0.70μm。随渗碳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TiC化合物层增厚,致密性提高,硬度均明显提高,最高可达1195HV0.1,比基体提高约3.5倍。(2)钛合金渗碳后,在NaCl溶液中的摩擦系数、体积磨损率与基体相比均明显降低,耐磨性提高。表面形成较厚且致密的TiC化合物对提高其表面耐磨性至关重要。渗碳后其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密度均有所增大,耐蚀性略有降低,但仍属于耐蚀材料。渗碳表面化合物层的孔隙和微孔结构,对钛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有不利的影响。(3)钛合金经不同工艺渗硼后表面均能形成胞状结构的TiB和TiB_2硼化合物层,厚度可达2~7μm。随渗硼温度提高,TiB和TiB_2硼化物层增厚,表面显微硬度均高于1200HV0.1,最大可达1924 HV0.1,比基体约提高5.6倍。经渗硼后的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均明显减小,耐磨性显着提高。渗硼后的表面自腐蚀电位与基体相比明显升高,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致密且耐腐蚀的TiB和TiB_2硼化合物层,使其表现出更优良的耐腐蚀性能。(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海力[7](2016)在《TA15钛合金固体渗硼工艺及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因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耐蚀性好、焊接性能优异等特性,在航空航天、民生、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然而,钛合金本身存在硬度低、耐磨性较差等缺陷,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使用范围。钛合金表面渗硼可使其表面形成硬度极高的硼钛化合物,从而有效地改善其表面耐磨性。本文选取TA15钛合金为基材,研究单渗硼和正交优化稀土-催渗硼对渗硼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未添加稀土单渗硼工艺和不同稀土添加量共渗工艺对渗硼层组织形貌的影响,发现稀土-硼共渗比单渗硼获得的渗硼层较厚,且渗硼层均是由硼钛化物层和过渡层组成,确定了稀土的最好添加量为5%,此时获得的渗硼层厚度为23.54μm。(2)在稀土氧化物添加量为5%时,研究了不同渗硼保温时间对共渗渗硼层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渗硼保温时间为20h,获得的共渗层厚度为28.93μm。同时对共渗层的物相构成、元素分布、硬度以及耐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渗渗硼层是由外表层的TiB2和内部的TiB两种硼钛陶瓷相构成;共渗渗硼层的显微硬度值1850HV0.025~860HV0.025,相对于基体表面提高了4~5倍;共渗渗硼层的摩擦系数稳定于0.2~0.25之间,相对于基体的摩擦系数0.45降低了近两倍,这说明稀土催渗固体渗硼使TA15钛合金基体的耐磨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3)在单因素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优化稀土-硼共渗实验,确定了最佳固体渗硼剂比例以及最好渗硼工艺,即渗硼加热温度为1040℃,渗硼保温时间为20h,渗硼剂配比为:25%B4C+5%La2O3+70%Si C。优化工艺后获得的共渗层厚度为50.96μm。对优化工艺后的共渗层进行了物相分析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共渗层是由TiB和TiB2两种物相组成;其硬度和摩擦系数分别为1900HV、0.16,相对于基体有很大程度的提高。(4)根据热力学原理和扩散学原理,探讨了TiB和TiB2双相硼化物的形成及稀土催渗机制,结果表明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形成TiB和TiB2化学反应进行;稀土La2O3的加入,降低体系反应所需的能量,吸附于基体表面形成活性中心,进一步促进TiB和TiB2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6-11-01)

艾国平,左杨平,蔡文俊,卢文壮[8](2016)在《硬质合金稀土固体渗硼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硬质合金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在工业领域中应用广泛。通过固体渗硼工艺在硬质合金表面形成一层硬化层,能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对YG类硬质合金进行了稀土固体渗硼试验,采用XRD和金相显微镜观察渗硼层物相和厚度,研究了硬质合金Co含量、渗硼温度、渗硼时间和渗剂配方对渗硼层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工艺参数均对渗硼层厚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稀土元素具有催渗作用。(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6年05期)

方琴,万时旺,陈庚[9](2016)在《固体渗硼工艺对9SiCr钢渗层厚度及表面硬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的渗硼温度和渗硼时间对9Si Cr钢渗层厚度及表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从渗硼层综合力学性能和对基体性能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9Si Cr钢最佳的渗硼工艺方案为渗硼温度880℃,渗硼时间5h,渗层厚度达到74.0μm,表面硬度为1450HV。(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与教育》期刊2016年03期)

房敏[10](2016)在《液压支架油缸活塞杆的表面渗硼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矿液压支架油缸活塞杆(材质40Cr钢)服役过程中存在耐磨性、耐蚀性较低的问题,提出表面渗硼改性工艺。从活塞杆切取试样,利用金相、XRD、显微硬度、耐蚀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试样在未调质和调质两种初始状态下经渗硼及渗硼后淬火对其渗硼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活塞杆渗硼前的调质可以促进硼化物的形成与析出,使其析出强化作用更显着;渗硼后再经淬火的渗硼层硬度略有降低,从表面到心部的硬度梯度有所减小,表面脆性降低,塑性和韧性提高。(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6年08期)

渗硼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显微组织观察(OM)和X射线衍射(XRD)等研究了电脉冲频率对Cr12Mo V钢固体渗硼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脉冲辅助Cr12Mo V钢固体渗硼可以有效提高其渗硼层和过渡区厚度。当脉冲频率为9 Hz时,Cr12Mo V钢的渗硼层厚度达到53μm,是传统渗硼工艺的2.65倍,且过渡区厚度达到145μm,是传统渗硼工艺的2.07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硼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1].彭智涛.TC11钛合金盐浴渗硼工艺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8

[2].李鑫,赵作福,单东栋,刘亮,霍宝阳.脉冲频率对Cr12MoV钢固体渗硼工艺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8

[3].刘平平,杨红平,李妍.模具渗硼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模具制造.2018

[4].赵爱彬,李菁.16Mn钢固体渗硼工艺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7

[5].曾兵.H13钢固体粉末渗硼工艺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

[6].汪旭东.Ti6Al4V钛合金固体渗碳、渗硼工艺探究及组织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7

[7].王海力.TA15钛合金固体渗硼工艺及性能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

[8].艾国平,左杨平,蔡文俊,卢文壮.硬质合金稀土固体渗硼工艺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6

[9].方琴,万时旺,陈庚.固体渗硼工艺对9SiCr钢渗层厚度及表面硬度的影响[J].装备制造与教育.2016

[10].房敏.液压支架油缸活塞杆的表面渗硼工艺[J].金属热处理.2016

论文知识图

经不同渗硼工艺处理后渗层的硬...自保护膏剂渗硼工艺流程图犁铧渗硼工艺曲线钢试样经不同渗硼工艺处理...经不同渗硼工艺处理后渗层的显...Cr12钢冲模渗硼工艺

标签:;  ;  ;  ;  ;  ;  ;  

渗硼工艺论文_彭智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