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时内皮素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治疗的实验研究

创伤性休克时内皮素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治疗的实验研究

孙英刚[1]2003年在《创伤性休克时内皮素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 创伤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创伤性休克目前仍是当今世界几个主要危害人类的疾病之一。目前对于休克尤其是重症创伤性休克尚无十分完善的救治方法,有关休克防治的新观点、新方法不断涌现。细胞因子在休克中的意义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基于动物实验取得的良好效果,部分细胞因子的抗体、抑制物或受体拮抗剂已应用到临床。各种各样的抗细胞因子被尝试应用在休克治疗中,尽管目前治疗效果还存在着较大分歧,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内皮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作用最强的血管收缩肽,生物学作用极其广泛,是调节血管基础紧张性的中心介质,在休克的病理生理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休克领域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内皮素在败血症休克、失血性休克以及烧伤等领域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而在创伤性休克领域尚缺乏系统研究。同其他类型的休克相比,创伤性休克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更为复杂,因为很难把握创伤因素、创伤程度的一致性,所以,关于内皮素在创伤性休克领域研究的争议远较其他类型的休克为多。 目的 一、建立一种既符合临床特征,又简便易行的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检测创伤性休克过程中血浆内皮素与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探讨内皮素在创伤性休克过程中的意义。 二、根据创伤性休克过程中血浆内皮素的动态变化,于不同时间点应用咖啡酸,探讨咖啡酸拮抗内皮素对创伤性休克治疗的影响。 叁、休克复苏时应用一氧化氮合成底物L-精氨酸,观察L-精氨酸对内皮素及组织氧分压的影响,动态变化及在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意义,探讨外源性L-精氨酸在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与机制。 四、休克复苏时应用选择性、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观察内皮素及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和结果 一、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血浆内皮素和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 用25009铁轮于30cm高度击打sD大鼠双侧股骨中上段,造成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及出血,引发休克,建立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观察创伤前后血浆内皮素、动脉血气分析及骨骼肌、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监测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记录存活时间。结果表明,该模型操作简单,易于控制,模型相对稳定并有一定的死亡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急性动物实验模型。创伤休克后血浆内皮素浓度迅速升高,显着高于伤前水平,复苏7h浓度达到伤前水平的2.5倍左右;休克后动脉血气各项指标及组织氧分压较创伤前差异有显着性(尸<0.05),休克后出现失代偿性酸中毒,肝脏及小肠的氧分压变化较骨骼肌更为显着 (P<0.01)。 二、内皮素拮抗剂对创伤性休克大鼠的影响 建立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创伤前、复苏时、复苏后3h用药组,用药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应用咖啡酸Zoomg/kg,检测复苏后sh血浆内皮素及组织氧分压,观察休克模型存活时间。结果表明应用咖啡酸后各组于复苏5h血浆内皮素浓度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着性(尸<0.05),创伤前用药组复苏5h的组织氧分压及平均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有显着性(尸<0.05),而复苏后3h用药组同对照组相比可明显改善组织氧分压,延长平均存活时间。叁、卜精氨酸对创伤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建立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复苏时应用L一精氨酸1,观察复苏后lh、3h、氧分压的动态变化,记录存活时间。结果表明, 一4-5h血浆内皮素及组织处理组于复苏后sh血浆内皮素浓度显着低于休克对照组(尸<0.05),复苏后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较休克对照组升高并有显着性差异(尸<0.05)。处理组大鼠12h、24h存活率同休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 四、选择性、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创伤性休克大鼠的影响 建立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休克组和休克十BQ一123组、休克+PD142893组,后两组于复苏的同时分别给予选择性ETA受体拮抗剂BQ一123及非选择性ET勺吧TB受体拮抗剂PD142893,观察复苏后lh、3h、5h血浆内皮素及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监测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记录存活时间。结果表明,‘休克十BQ一123组于复苏后1h、3h血浆内皮素浓度显着低于休克对照组(P<0.05),复苏后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较休克组显着升高(尸<0.05),其12h、24h存活率同休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尸<0.05)。结论 一、创伤性休克时血浆内皮素显着升高,在早期对于维持血压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休克后期可能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内脏器官氧分压的不可逆性降低,可能是休克后期不易复苏的关键因素。 二、早期应用咖啡酸拮抗内皮素反而使模型平均存活时间下降,而于休克后期应用咖啡酸拮抗内皮素可明显改善组织氧分压,延长动物存活时间。 叁、外源性L一精氨酸可降低血浆内皮素浓度,改善内脏器官的组织氧分压,并能明显提高休克模型的存活率。 四、选择性ET

孙高斌[2]2004年在《创伤性休克时肾上腺髓质素变化及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增多、自然灾害的加剧而造成的创伤性疾病明显增多,创伤性休克发生率不断升高,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因素参与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国内外学者对休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正从分子水平去探讨休克的发病机制,发现了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共同参与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是临床上治疗创伤性休克特别是重度、难治性休克的效果仍欠佳,其原因是创伤性休克受诸多因素影响,病理生理过程较复杂,目前对其病理生理的确切机制认识仍不清除。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对创伤性休克过程中肾上腺髓质素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Aullin AM)是1993年新发现的降压活性多肽,作为一种新的激素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脂多糖(LPS)和白介素1β(IL-1β)在休克过程中可以明显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AM。AM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主要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还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等作用。参与机体血管运动调节及应激反应,在休克、高血压、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病理条件下发挥代偿调节作用。 目前,AM在内毒素休克、失血性休克等领域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而在创伤性休克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创伤性休克时,创伤组织释放的大量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在创伤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创伤性休克后AM的变化规律、作用机制及有效的相关治疗方法,对于救治创伤性休克特别是难治性休克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 一、复制大鼠创伤性休克模型,检测大鼠血浆AM的动态变化,探索创伤性休克后AM的产生机制;揭示创伤性休克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为探讨创伤性休克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二、创伤性休克大鼠重要脏器AM的变化及分布,探讨AM在创伤性休克时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休克提供新的途径。 叁、AM与NO的相关关系。说明创伤性休克时AM的作用是NO介导的。从而进一步揭示创伤性休克的发病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为选择新的救治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和结果一、创伤性休克后血浆AM的动态变化 通过重力砸伤致大鼠双侧股骨干骨折,制作大鼠创伤性休克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co咖1 grouP cG),创伤性休克未复苏组10只伍妞切叮atic shoek without resuscitation卿即TsWRG),创伤性休克复苏组10只位aUmatics加ek on resuscitation脚叩TsoRG),各组分别记录MAP的变化,并测定血浆AM的水平。休克后2h内为休克早期,Zh后为休克晚期。AM测定采用放免测定法。结果显示SD大鼠在创伤性休克早、晚期血浆AM浓度均明显增高。创伤性休克早期增加更为明显。在本实验范围内,TsW叹G组和TsoRG组血浆AM在休克后各测试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 .01),并且随着休克和复苏时间的延长AM水平逐渐降低,TSORG组血浆AM水平在休克后0.5一2h时间段比TSWRG组有较快的下降趋势。二、创伤性休克后脏器AM的动态变化 3 复制创伤性休克模型,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10只,休克30分钟组10只,休克3小时组10只,休克5小时组10只。采用放免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肺脏、小肠脏器AM的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SD大鼠在创伤性休克早、晚期重要脏器中AM浓度均明显增高。创伤性休克早期增加更为明显。在本实验范围内,小肠、肝脏、肺脏中AM的含量在休克后各测试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 .01),并且随着休克和复苏时间的延长AM水平逐渐降低。在休克后0.5h时间点小肠、肝脏、肺脏均达到最高峰,其中肺组织中AM的含量最高。进入休克后期,随着复苏的进行,组织中AM的含量逐渐下降。叁、创伤性休克时AM与NO的相关关系 复制创伤性休克模型,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10只(control grouP CG),创伤性休克未复苏组10只(trau了natic shock诚thoutresuscitation grouP TSW又G),创伤性休克复苏组10只(traULrnati。shock onresuscitatinngro即TSoRG),氨基肌组10只(AGG)。各组分别测定血浆AM和NO的浓度。AM测定采用放免测定法。NO采用Gri ess重氮化反应法,通过测定血浆中硝酸盐的浓度间接测知NO浓度。对每一组测得的AM与NO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SW又G组、TSORG组、AGG组中AM与NO均呈正相关。结论1、本文研究了大鼠创伤性休克状态下血浆AM的变化。结果表明,创伤 性休克时血浆存在AM的大量表达,创伤性休克早、晚期血浆AM浓 度均明显增高,创伤性休克早期增加更为明显。2、创伤性休克时重要脏器也存在AM的大量表达,在创伤性休克早、晚 期重要脏器中AM浓度均明显增高。创伤性休克早期增加更为明显。 4 其中肺组织中AM的含量最高。3、创伤性休克过程中,分别检测AM和NO的变化,并且用AG干预, 对每一组测得的AM与NO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中 AM与NO均呈正相关关系。提示AM的作用可能?

童宗焰[3]2005年在《内皮素在创伤性休克中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 创伤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每年因创伤性休克死亡者以百万计。目前对重症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和发展尚无特效干预和治疗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创伤性休克主要发生于严重的创伤,尤其是伴有内脏损伤和大量失血的伤员,应激反应、缺血缺氧和炎症反应失控是创伤早期共同的基本问题,也是发生休克的始动因素。创伤性休克病理过程较其它类型休克更为复杂,除失血、失液引起血容量下降外,剧烈的疼痛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以及严重损伤导致大量的组织因子释放入血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均参与病理过程,所以创伤性休克兼有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及疼痛性休克的特点,从而导致了治疗上的众多争议。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创伤及休克的发病机制,发现在休克造成机体损伤中,细胞损伤的形式不但可以以坏死形式告终,亦可以细胞凋亡的形式出现。一般在损伤轻度或早期时,多出现细胞凋亡,而损伤严重时多出现细胞坏死。同时还发现了许多因子参与创伤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但仍无法圆满解释其发病机制。这可能与创伤时机体内环境中参与休克的多因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有关,所以只有寻找其相互联结的中间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创伤性休克的病理发展过程,从而提高休克的复苏率。

参考文献:

[1]. 创伤性休克时内皮素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治疗的实验研究[D]. 孙英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2]. 创伤性休克时肾上腺髓质素变化及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 孙高斌. 第一军医大学. 2004

[3]. 内皮素在创伤性休克中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童宗焰. 第一军医大学. 2005

标签:;  ;  ;  ;  ;  ;  

创伤性休克时内皮素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治疗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