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某风景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措施

浅析某风景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措施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辽宁总队110004

摘要:随着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山也面临了严峻的地质环境灾害问题。风景区内的地质灾害更是层出不穷,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地质灾害隐患治理迫在眉睫。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消除地质灾害发生隐患,恢复地表植被景观,从而促进当地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风景区;地质灾害;治理;效益

1.引言

随着我国矿业的发展,矿山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一些不合理的矿山开发和矿产资源利用,对矿山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1]。突出的地质灾害问题不仅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风景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尤显突出,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威胁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工程概况

某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辽宁省境内,总面积21.37km2,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乡村。景区内各采石场由于废弃多年,在长期的风化剥蚀和雨水侵蚀下,边坡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结构整体性已遭破坏。在景区内,可见多处危岩体。地质灾害问题突出,表现为崩塌、泥石流,威胁建筑、道路及游人,对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危害。

3.地质环境背景

3.1地层岩性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元古界辽河群广泛分布,新生界第四系零散分布在矿区沟谷处。

第四系:出露于项目区东部和西部,分布在沟谷底部和地表低洼处,厚度1~5m,以坡积、洪积物为主。

辽河群里尔峪组:岩性为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变粒岩。

3.2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大地构造单元属中朝准地台(Ⅰ)胶辽台隆(Ⅱ)营口—宽甸台拱(Ⅲ)凤城凸起(Ⅳ)的中部。

3.3地震

风景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区域稳定性一般。

4.地质灾害隐患

4.1崩塌

景区内各采石场废弃多年,在长期的风化剥蚀和雨水侵蚀下,边坡岩体节理裂隙极为发育,结构整体性已遭破坏。采石造成的破损山体坡度较大,最陡处近乎直立,岩面裸露,节理裂隙纵横交错,岩体被切割成碎块,极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

4.2泥石流

该区区域雨量充沛,降水日数较多,7、8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6.4%。年降水量最多为1692.3mm,年降水量最少为567.5mm,平均降水量1200mm左右。采场边坡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崩落于坡脚的崩积物以及废石场堆放的废弃土石,堆积坡度较大,无植被覆盖,在汛期强降雨或特大暴雨时,极有可能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及公路交通,同时对风景区游客及来往车辆的安全造成安全隐患。

5.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措施

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或者人工对其进行清除、阻止危岩体自然脱落,并且组织或减缓其卸荷裂隙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2]。

泥石流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完善排水系统,沿泥石流隐患沟道修建排水渠[3],最终将汇水引出隐患区域。

5.1清理危岩

对裸露岩体上的强风化危石、浮石及裂隙发育的岩体及边坡顶部的危石、探头石,进行清理。先清除危岩表面附着物,采用胀药或机械对大块危岩进行破碎,配合挖掘机进行场地清理。

5.2削坡处理

景区内破损山体坡度较大甚至个别已达到负角,因此对山体上部悬空的危岩体进行削坡,将采场的高陡边坡放缓,同时对局部地段进行修整,使采场边坡变得规则、整齐,以利于植被恢复,同时降低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岩质边坡削坡作业尽量采用人工清撬、风钻钻孔及爆破等的综合开挖削坡手段。土质边坡削坡采用挖掘机或推土机削坡方式。

5.3挡土墙

对于在景区道路修建过程中边坡开挖所形成的不稳定边坡,在震动、降雨、坡角开挖、坡上加载等因素条件下极易失稳,威胁道路及过往行人、车辆,针对此类型的地质灾害隐患采用清理浮石结合修建挡土墙的方法进行治理。对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坡角处开挖石方基础,浇筑重力式混凝土挡土墙。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墙顶宽度400mm,墙趾深度1000mm,墙趾宽度500mm,墙背高度3000mm,挡墙基底宽度1400mm。

5.4排水沟

在挡土墙外侧修建排水沟,浆砌毛石结构,水泥砂浆强度M7.5,呈梯形断面,上口宽500mm,底宽400mm,高400mm,壁厚300mm,底厚300mm。

5.5清淤

对泥石流隐患点处存在的残坡积物、松散碎石、块石进行清除清理,筛选后的碎石可作为砌筑导流渠的原材料。

5.6导流渠

在泥石流隐患点开挖石方基础,砌筑浆砌石导流渠。强度为MU40,水泥砂浆强度为M15,基础埋深为2.0m,出露渠高2.0m,渠顶宽度800mm,渠趾宽度1500mm。

5.7客土植绿

客土植绿工程主要针对道路两侧的绿化及破损山体裸露面。对裸露的低缓山坡处进行全面覆土,播撒草籽。边坡坡顶及坡角处种植三叶地锦和五叶地锦,使其向下向上攀爬。道路边缘挖坑覆土,种植刺槐。

6效益分析

6.1社会效益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实施,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较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好的保证了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保证了景区的正常运营,更为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探索新路,积累经验,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6.2环境效益

工程实施后,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将大大增加,可使景区游客远离地质灾害的威胁,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6.3经济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道路两侧斜坡山体稳定,有效的防治了水土流失,从而保护了植被。

地质灾害环境的治理项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环境整治工程,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而采取的主动行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防治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保护游人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景点安全对景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王永生.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4):119-121.

[2]苏汪洋,龙一鸣,范建辉.襄阳市大学路两侧山体病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及治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3(2):1790.

[3]李辉,李永红,康金栓,何意平.陕西省韩城市西山灰岩群采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探讨[J],灾害学,2014,29(3):139-143.

标签:;  ;  ;  

浅析某风景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