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枝苋论文_张梅,马可心,唐丽丽,韩建华,郑璞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枝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药性,磺胺,性状,季节性,特性,干旱,植物。

反枝苋论文文献综述

张梅,马可心,唐丽丽,韩建华,郑璞帆[1](2019)在《外来入侵植物反枝苋对本地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外来入侵植物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对本地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通过野外原位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在不同入侵压力下(无入侵、轻度入侵、重度入侵)本地植物种数、株数、生物量和叶片功能性状等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反枝苋入侵程度的加剧,本地植物种数、株数和地上部干重逐渐降低;重度入侵下,反枝苋叶片的全氮含量(Nmass)显着增加,全碳含量(Cmass)、碳氮比(C/N)和叶片建成成本(CCmass)显着降低,比叶面积(SLA)未出现显着差异;本地植物Cmass和C/N显着降低,SLA显着增加。而轻度入侵下,反枝苋和本地植物上述性状均未存在显着差异。功能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反枝苋的Nmass与C/N、Cmass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而与SLA相关性不显着;本地植物Nmass与C/N呈极显着负相关,与SLA呈显着正相关,而与Cmass相关性不显着。表明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较低的资源捕获成本是反枝苋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滕春红,王星茗,崔书芳,冯曦茹,王博[2](2019)在《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反枝苋抗性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制,分别测定了氟磺胺草醚对反枝苋抗性和敏感种群体内原卟啉原氧化酶(PP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处理后,抗性和敏感反枝苋种群PPO活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抗性种群活性受到抑制后能逐渐恢复,而敏感种群则不能恢复;施用氟磺胺草醚后,抗性和敏感反枝苋种群GSTs和SOD活性变化无明显差异,抗性和敏感反枝苋种群POD和CAT活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抗性种群活性受到抑制后能逐渐恢复,而敏感种群则不能恢复。研究表明,反枝苋抗性种群体内PPO对氟磺胺草醚敏感性降低是其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反枝苋POD和CAT对活性氧的抵御能力差异也可能与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5期)

孙彦坤,陈睿,李静,鲁萍,李琦[3](2019)在《不同降雨年型下反枝苋和大豆光合特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不同降雨年型下C_4外来杂草与C_3作物的竞争机制,以C_4外来杂草反枝苋和C_3作物大豆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试验,设置3种降雨年型(高雨量、正常雨量和低雨量),比较单种和混种模式下两种植物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面积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相同降雨年型和栽培模式下,反枝苋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大豆;反枝苋在叁种降雨年型苗期均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不受降雨年型影响,但大豆净光合速率受降雨年型的影响显着;在低雨量年型下反枝苋光合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大豆光合水分利用效率最小。两种植物的这些差别很可能是反枝苋成功入侵东北大豆田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星茗[4](2019)在《大豆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是中国的大豆之乡,拥有着广大的耕地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其中单嫩江县种植大豆面积已达284万亩。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L.)是大豆田常见的一年生阔叶杂草~([3-4])。已被世界许多地方列为恶性杂草。黑龙江省大豆田杂草防除主要以化学防除为主,二苯醚类除草剂因其效果好、杀草谱广、选择性强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氟磺胺草醚是大豆田苗后茎叶处理防除阔叶杂草的主要二苯醚类除草剂。但近年来,由于氟磺胺草醚的连年过量使用,防除反枝苋的效果开始下降,有些地区用药3次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且随着用药年限的增加,抗药性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阐明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为抗性杂草研究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大豆田的反枝苋抗性种群(R)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非耕地反枝苋敏感种群(S)为研究对象,从反枝苋抗性种群(R)和敏感种群(S)的生物学特性、抗性机制、叶龄对抗性的影响以及对二苯醚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及多抗性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反枝苋抗性种群(R)和反枝苋敏感种群(S)的生物学特性(1)相比于反枝苋敏感种群(S),抗性种群(R)的单株鲜重、单株结实量和单粒种子质量更大,株高差异不显着。在电镜下,反枝苋抗性种群(R)种子体积更大、种皮更薄,表面更光滑。(2)反枝苋抗性种群(R)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高于敏感种群(S),抗性种群(R)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高于敏感种群(S)12%、22%和10%。(3)分别使用200g/L赤霉素和20℃/35℃变温处理后,反枝苋抗性种群(R)比反枝苋敏感种群(S)的发芽率更高。(4)敏感种群(S)比抗性种群(R)更易受低温影响而休眠。(5)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不同反枝苋种群的出苗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cm时出苗率最高,且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反枝苋的出苗率逐渐下降,但抗性种群(R)的出苗率始终高于敏感种群(S),且当播种深度超过6cm时,反枝苋敏感种群(S)不能出苗。2.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机制(1)通过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到,氟磺胺草醚施用7天后,反枝苋抗性种群(R)和敏感种群(S)的栅栏组织、叶绿体、线粒体、气孔结构和数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与敏感种群(S)相比,抗性种群(R)损伤程度较轻。(2)对咪鲜胺、增效醚和马拉硫磷等P450s抑制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叁者和氟磺胺草醚共同处理均能提高反枝苋抗性种群(R)对氟磺胺草醚的敏感性,其中马拉硫磷效果最好。(3)氟磺胺草醚处理后,不同种群反枝苋GSTs活性值随着处理后时间的增加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反枝苋抗性种群(R)GSTs活性1天后开始上升,敏感种群(S)3天后开始上升,整个实验阶段抗性种群(R)的GSTs活性值均高于敏感种群(S),施药后14d,抗性种群(R)活性恢复程度更大。(4)氟磺胺草醚处理后,不同反枝苋种群PPO活性值随着施药时间的增加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处理1天后,抗性种群(R)PPO活性活性开始上升,处理3天后,敏感种群(S)PPO活性开始上升。整个实验阶段,抗性种群(R)的PPO活性始终高于敏感种群(S)的PPO活性,施药后14d抗性种群(R)PPO活性恢复程度更大。3.不同叶龄不同抗性反枝苋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不同叶龄不同抗性反枝苋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不同,不同叶龄反枝苋的株高鲜重抑制率、光合作用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等指标与叶龄大小存在相关性。叶龄越大相关指标受影响程度越小,越容易恢复,2~3叶龄反枝苋处理后,相关指标难以恢复,最为敏感。相同叶龄条件下,抗性种群(R)的相关指标比敏感种群(S)受影响程度小,恢复速度快。4.反枝苋对二苯醚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1)反枝苋抗性种群(R)对氟磺胺草醚、叁氟羧草醚、乳氟禾草灵和乙羧氟草醚这四种二苯醚类除草剂产生了交互抗性。(2)反枝苋抗性种群(R)对咪唑乙烟酸、氯酯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唑嘧磺草胺这四种ALS抑制剂类除草剂以及异恶草松、灭草松产生了抗性。对草甘膦、草铵膦、硝磺草酮、莠去津和2,4-滴丁酯无抗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睿[5](2019)在《季节性干旱对反枝苋和大豆光合特性及其竞争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格局变化是指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频率的改变。降雨格局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现象之一。我国东北农田以旱作雨养农业为主,受自然降水影响明显,年际、年内降雨波动大,干旱是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但尚未有针对不同季节干旱对C_4外来杂草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将C_4外来杂草与C_3本地作物光合特性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相比较的研究工作。开展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C_4外来杂草的入侵机制。因此,本研究以C_4外来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和C_3作物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为研究材料,通过盆栽控制试验,在遮雨棚中模拟干旱年四种季节性干旱降雨格局(降雨量相同低于正常降雨年型20%,初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早期;中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中期;末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晚期;初末高峰式,降雨主要集中在生长季早期和晚期),以正常降雨年型中高峰式为对照,比较两种植物在不同竞争模式下叶片含水量(LW)、比叶面积(SLA)、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及组成、植株总生物量和相对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季节性干旱对反枝苋和大豆LW、SLA影响显着,两种植物LW及SLA在四种季节性干旱处理下均低于对照。大豆SLA是反枝苋的1.9-3.1倍,可能是两者竞争光的策略不同,大豆倾向于形成较大的比叶面积,而反枝苋倾向于通过较高的株高获得更多光能。在相同降雨格局下,反枝苋比大豆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尤其是在生长季初期反枝苋Pn为大豆的2-5倍,从而使其光合能力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反枝苋在不同季节干旱条件下WUE波动不显着,而大豆WUE则随降雨量减小而减小,说明反枝苋更适应干旱环境。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对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有较大抑制,如在生长中期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的反枝苋Pn仅为对照条件下的54%-58%,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的大豆Pn值仅为对照条件下的37-39%。在生长初期,四种季节性干旱格局下两种植物总叶绿素含量(chl(a+b))均低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差不大。生长中期,在初末高峰降雨格局下两种植物的chl(a+b)高于其它降雨格局,可能因为降雨量较低使两种植物叶片生长缓慢,使得叶绿素浓度升高。季节性干旱对两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影响显着,在季节性干旱处理下两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均有所减少,生长初期,两物种均是在末高峰降雨格局下总生物量最小;在生长后期,反枝苋在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下总生物量最小,单种大豆在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下最小,混种大豆最小值则出现在末高峰或中高峰式降雨格局中。相同降雨格局下反枝苋总生物量显着大于大豆。季节性干旱和生长时期对两种植物植株相对生物量影响显着,反枝苋植株相对生物量随着生长时期的推移逐渐升高,大豆则在生长初期达到最大值后显着降低,7-8月初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下反枝苋相对生物量最大;大豆则在7月时初高峰式降雨格局下相对生物量最大,8月在末高峰式降雨格局中相对生物量最大。种间竞争对两种植物的LW影响显着,单种反枝苋LW低于混种反枝苋,而单种大豆LW则高于混种大豆。种间竞争对反枝苋SLA影响显着,对大豆SLA影响不显着,混种反枝苋SLA大于单种反枝苋;种间竞争对两植物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色素含量均有显着影响,混种反枝苋Pn、E、PNUE高于单种反枝苋,而混种大豆Pn、E、PNUE低于单种大豆,两种植物Gs和WUE则表现为单种高于混种;单种反枝苋叶绿素a含量(chla)低于混种反枝苋,单种大豆chla、叶绿素b含量(chlb)、chl(a+b)高于混种大豆。种间竞争对两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影响显着,在7-9月,混种反枝苋总生物量显着大于单种反枝苋,而混种大豆总生物量则显着小于单种大豆;并且反枝苋植株相对生物量显着大于1,大豆植株相对生物量则显着小于1,说明种间竞争对反枝苋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大豆有抑制作用。总之,相较于大豆,外来杂草反枝苋对季节性干旱的适应能力更强,干旱气候或将加剧反枝苋对东北地区大豆田的入侵。(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静[6](2019)在《大豆和反枝苋生物量及养分积累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在温度上升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水循环,从而引起降水格局变化。当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研究表明,我国东北地区近半个世纪气候呈现暖干趋势。为探索季节性干旱条件下本地作物与外来杂草的竞争机制,本研究以我国东北的大豆(Glycine max)和外来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为研究对象,模拟四种季节性干旱(生长季前中期(大豆VE-R6期)干旱、生长季中期(大豆R1-R6期)干旱、生长季中后期(大豆R1-R8期)干旱和生长季前中后期(大豆VE-R8期)干旱),对比正常降雨格局(平水年、中峰式),定期测定两种植物在单种和混种条件下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养分积累的动态,从而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科学管理外来杂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季节性干旱显着影响大豆和反枝苋株高及相对生长速率。与对照相比,无论哪一时期干旱均降低两种植物株高,且大豆株高降低幅度均大于反枝苋。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显着降低两种植物株高,而生长季中后期干旱对大豆株高抑制作用最弱。两种植物相比,反枝苋株高显着高于大豆(除6月初外)。反枝苋6月相对生长速率显着高于大豆,7月以后迅速下降并低于大豆,大豆相对生长速率在季节性干旱处理下变化幅度高于反枝苋,说明反枝苋更能适应干旱。季节性干旱对大豆和反枝苋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有不同影响。两种植物相比,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反枝苋总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大豆。与对照相比,季节性干旱均降低两种植物总生物量,大豆在生长季中后期干旱时降低最少,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时降低最多,而反枝苋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均差异不大。就生物量分配来说,大豆根生物量分配均显着高于反枝苋,茎和繁殖器官分配均显着低于反枝苋,而叶的分配与反枝苋差异不显着。生长季中期干旱和生长季中后期干旱时,大豆增加茎生物量分配减少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反枝苋则在生长季中期干旱时增加叶生物量分配,季节性干旱对大豆叶和反枝苋茎、繁殖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无显着影响。季节性干旱对两种植物各部位养分含量也有不同影响。与对照相比,大豆在生长季中期干旱和生长季前中后期干旱时降低根N含量,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时增加茎N含量,四种季节性干旱均降低叶N含量,繁殖器官N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反枝苋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均降低根N含量,增加茎N含量,叶和繁殖器官N含量则先降低后增加。大豆在生长季中期干旱和生长季中后期干旱时增加叶P含量;而反枝苋在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时增加叶P含量。大豆在生长季中期干旱时显着降低根、茎K含量,在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时显着增加叶和繁殖器官K含量;而反枝苋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均降低根、繁殖器官K含量,并增加茎、叶K含量。季节性干旱降低大豆和反枝苋N、P、K的总积累量,生长季中后期干旱的抑制作用最弱。大豆植株N积累量在生长季前中期干旱时最低,P、K积累量在生长季前中期干旱和生长季中期干旱时降低幅度较大,而反枝苋植株N、P、K积累量在季节性干旱处理下变化不大(除个别生长时期外)。整体上反枝苋植株对N、P、K的总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大豆。种间竞争抑制大豆株高和生物量积累,促进反枝苋株高和生物量积累。相比单种时,混种大豆株高和生物量明显小于单种大豆,混种大豆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根、茎中,其中生长季前中期干旱和生长季前中后期干旱处理下根生物量分配增加较多,生长季中期干旱和生长季中后期干旱时茎生物量分配增加较多;叶生物量分配先减少后增加,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降低,生长季中期干旱处理降低最显着。然而,混种反枝苋各部位生物量分配与单种反枝苋无显着差异,说明种间竞争对大豆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影响更大。种间竞争对大豆和反枝苋各部位不同养分含量也产生不同影响。与单种相比,混种大豆根N含量降低,茎、叶N含量前期减少后期增加,繁殖器官N含量增加(除2016年前期外);根P含量显着减少,茎、叶、繁殖器官P含量2016年均无显着差异,2017年降低;根K含量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茎、叶、繁殖器官K含量减少。与单种相比,混种反枝苋根N含量初期增加,后期差异不显着;茎N含量中期减少后期增加,叶N含量前期增加后期降低,繁殖器官N含量无显着变化;根、茎、叶、繁殖器官P含量无显着变化;根、茎、叶K含量增加,繁殖器官K含量2016年差异不显着,2017年增加。种间竞争显着降低大豆植株和各部位N、P、K积累量,增加反枝苋植株和各部位N、P、K积累量。总之,季节性干旱均影响大豆和反枝苋的生长、生物量和养分积累,不同季节性干旱条件对反枝苋生物量积累和养分积累抑制作用差异不大,但对大豆影响显着,生长季前中期干旱对大豆生物量积累和养分积累抑制作用最强。总体上反枝苋受干旱影响较弱,说明反枝苋对干旱适应能力强,无论在哪种季节干旱条件下,两种植物竞争中反枝苋始终保持较高的株高和生物量,反枝苋初期相对生长速率和整体N、P、K积累量大于大豆,说明其对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这很可能是其能够成功入侵大豆田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欧翔,路涛,陈展册,邓全道,蒙月月[7](2019)在《广西灵川等4地刺苋和反枝苋对草甘膦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刺苋和反枝苋在广西各地农田均有分布,综合运用培养皿种子检测法、整株生物测定法对广西4个不同地点的刺苋和反枝苋种群进行草甘膦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桂林灵川的刺苋和桂林兴安的反枝苋对草甘膦表现出敏感性下降的情况。同时,使用生化指标测定法检测的植株体内莽草酸含量变化情况与其敏感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杂草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秋荣,李富刚,来有鹏,侯璐,咸文荣[8](2019)在《反枝苋对设施辣椒烟粉虱的诱集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烟粉虱对反枝苋的取食嗜好趋性,研究日光温室内反枝苋对主栽作物辣椒上烟粉虱的诱集作用。采用集中式种植、隔离后配套施药的方法,在辣椒定植前2周,距辣椒种植区外缘2.0 m处穴播种植反枝苋,研究反枝苋对烟粉虱的诱集作用与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辣椒主要生长期,反枝苋对烟粉虱成虫及其产卵(以若虫数计)均具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对成虫、成虫产卵的诱集效果分别高达88.8%和94.2%,防治效果分别为85.3%和90.5%;在反枝苋上配套施药防治烟粉虱,结果发现在喷药后第7天,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0%烯啶虫胺水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5%除虫菊素乳油对成虫和若虫的防效分别为(91.7±9.2)%、(89.3±5.5)%、(54.8±3.4)%、(66.9±2.1)%和(73.6±7.2)%、(81.2±5.7)%、(37.0±4.4)%、(61.5±4.1)%。说明在辣椒日光温室内集中种植反枝苋的同时,配套科学的药剂防治技术,对防治烟粉虱具有显着的效果,有助于实现在辣椒生产中农药减量控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冬臣,霍静倩,张哲,齐萌,张金林[9](2019)在《反枝苋乙酰乳酸合成酶与烟嘧磺隆分子结合模式分析及抗性位点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反枝苋对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的抗性机制,本研究根据反枝苋的ALS氨基酸序列,利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其叁维结构,并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预测了反枝苋ALS与烟嘧磺隆分子的结合模式。根据结合模式对已报道的Pro 197和Trp 574等位点突变产生抗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Pro 197和Trp 574等位点的残基与烟嘧磺隆分子之间存在重要的疏水作用和π-π作用等其他相互作用,或该位点的残基具有特殊结构影响着通道形状。分析表明,ALS与烟嘧磺隆之间的氢键、疏水作用等非共价相互作用以及通道形状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二者结合稳定性,从而使杂草产生抗性。基于此结论,本研究预测Val 196、Met 200、Phe 206和Lys 256突变同样可能使杂草对ALS抑制剂敏感度发生变化。本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了ALS抗性机制,为反抗性除草剂的分子设计提供了指导。(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仁愿,张彩霞,邱国玉,张晓萍,白贺明[10](2018)在《青葙子与反枝苋子的生药学鉴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并完善青葙子与反枝苋子的原植物形态、微性状和显微特征。方法收集样品,利用数码照相机、体视显微镜和生物显微镜对青葙子与反枝苋子的原植物形态、微性状和显微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青葙子与反枝苋子在原植物形态、微性状和显微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可通过原植物形态、微性状和显微特征对青葙子和反枝苋子进行鉴别。(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12期)

反枝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反枝苋抗性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制,分别测定了氟磺胺草醚对反枝苋抗性和敏感种群体内原卟啉原氧化酶(PP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处理后,抗性和敏感反枝苋种群PPO活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抗性种群活性受到抑制后能逐渐恢复,而敏感种群则不能恢复;施用氟磺胺草醚后,抗性和敏感反枝苋种群GSTs和SOD活性变化无明显差异,抗性和敏感反枝苋种群POD和CAT活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抗性种群活性受到抑制后能逐渐恢复,而敏感种群则不能恢复。研究表明,反枝苋抗性种群体内PPO对氟磺胺草醚敏感性降低是其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反枝苋POD和CAT对活性氧的抵御能力差异也可能与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枝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梅,马可心,唐丽丽,韩建华,郑璞帆.外来入侵植物反枝苋对本地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2].滕春红,王星茗,崔书芳,冯曦茹,王博.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机制研究[J].植物保护.2019

[3].孙彦坤,陈睿,李静,鲁萍,李琦.不同降雨年型下反枝苋和大豆光合特征的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2019

[4].王星茗.大豆田反枝苋(Amaranthusretroflexus)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陈睿.季节性干旱对反枝苋和大豆光合特性及其竞争机制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李静.大豆和反枝苋生物量及养分积累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9

[7].欧翔,路涛,陈展册,邓全道,蒙月月.广西灵川等4地刺苋和反枝苋对草甘膦的敏感性[J].杂草学报.2019

[8].李秋荣,李富刚,来有鹏,侯璐,咸文荣.反枝苋对设施辣椒烟粉虱的诱集作用[J].西北农业学报.2019

[9].杨冬臣,霍静倩,张哲,齐萌,张金林.反枝苋乙酰乳酸合成酶与烟嘧磺隆分子结合模式分析及抗性位点预测[J].农药学学报.2019

[10].朱仁愿,张彩霞,邱国玉,张晓萍,白贺明.青葙子与反枝苋子的生药学鉴别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

论文知识图

反枝苋-反枝苋反枝苋种子解剖及电镜扫描2.3~#...年播种时间对藜和反枝苋生长...角茴香根和地上部水浸液对反枝苋放线菌发酵液对稗草和反枝苋的...年各次播种时间和降雨格局变化影响...

标签:;  ;  ;  ;  ;  ;  ;  

反枝苋论文_张梅,马可心,唐丽丽,韩建华,郑璞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