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状病毒DNA聚合酶入核机理的初步研究

杆状病毒DNA聚合酶入核机理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特异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它的基因组是双链超螺旋环形结构,全长约80至180 kb,通常编码89到183个基因。DNA复制是病毒增殖周期中最重要的事件。病毒一旦感染昆虫细胞,病毒粒子便释放DNA进入细胞核,病毒DNA在细胞核的病毒发生基质内开始复制。杆状病毒的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DNApol)作为病毒复制的关键酶,在细胞核内参与了病毒的复制,但是DNApol在细胞质翻译后是怎样被转运到细胞核这一过程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分析β杆状病毒属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ieris rapae granulovirus,PiraGV)DNApol的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以及DNApol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深入揭示杆状病毒蛋白入核的分子机理。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所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iraGV N末端有一个潜在的NLS(4LFKRKLDEPPTPTHHTLVKAIKLS 25),其既不匹配于经典单分型NLS,也没有与二分型NLS一致性的保守序列。将PiraGV的NLS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融合后能够定位到细胞核,证实这段序列具有NLS的功能。多点突变分析证实NLS基序中的碱性氨基酸序列6KRK8以及20KAIK23对蛋白的入核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鉴定PiraGV DNApol的NLS能否替代α杆状病毒属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DNApol的NLS功能,将SpltNPV DNApol中的NLS替换为PiraGV DNApol NLS,构建了质粒pBlue-HA:SlpolΔnls:Prnls,将质粒pBlue-HA:SlpolΔnls:Prnls转染到Sf9细胞,24h后免疫荧光分析发现NLS替代的SpltNPV DNApol不能够定位到细胞核,而是定位在细胞质。将PiraGV DNApol NLS替代的SpltNPV dnapol转座进没有dnapol的AcMNPV Bacmid中,构建了重组病毒Bac-AcΔpol:SlpolΔnls:Prnls。蛋白定位分析显示NLS替代的SpltNPV DNApol也分布在细胞质中。病毒增长曲线显示在重组病毒Bac-AcΔpol:SlpolΔnls:Prnls转染Sf9细胞120h后病毒滴度和野生型SpltNPV DNApol重组病毒Bac-AcΔpol:Slpol相比减少了2600倍;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在转染24h后重组病毒Bac-AcΔpol:SlpolΔnls:Prnls基因组的拷贝数相比Bac-AcΔpol:Slpol减少19倍;在Bac-AcΔpol:SlpolΔnls:Prnls转染的细胞中没有产生多角体,而Bac-AcΔpol:Slpol转染的细胞产生的多角体占转染细胞总数的3.1%。这些结果证实在SpltNPV DNApol中NLS的替换导致了感染性子代病毒的减少、病毒DNA复制产量降低以及病毒多角体的减少。为了深入地揭示杆状病毒DNApol入核的分子机制,将不同时间点野生型AcMNPV感染Sf9细胞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在注释的序列中鉴定了四个核输入蛋白α(Importinα)的同源蛋白,结果显示SfIMA1/2,SfIMA4和SfIMA7与人类Importinα1,Importinα4和Importinα7分别有46%/26%、69%和64%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其中SfIMA1,SfIMA4和SfIMA7显示了典型的Importinα家族蛋白的特征,包括在N端存在一个保守的IBB结构域(Importin beta binding domain,IBB)、8个ARM(Armadillo domain,ARM结构域)重复序列以及C末端的Arm重复序列。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fIMA1,SfIMA4和SfIMA7均能定位到Sf9细胞的核膜。酵母双杂交实验证实SfIMA1,SfIMA4以及SfIMA7能与带有核定位信号的AcMNPV DNApol C末端相互作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实验进一步证实SfIMA1或SfIMA4或SfIMA7在Sf9细胞中与AcMNPV DNApol C末端共表达都有荧光互补现象。这些结果表明SfIMA1,SfIMA4和SfIMA7这三个核输入蛋白参与了AcMNPV DNApol核输入过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杆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     1.2.1 杆状病毒的分类
  •     1.2.2 杆状病毒的复制
  •     1.2.3 杆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
  •     1.2.4 杆状病毒的应用
  •   1.3 菜粉蝶颗粒体病毒
  •     1.3.1 菜粉蝶颗粒体病毒
  •     1.3.2 菜粉蝶颗粒体病毒的基因组
  •     1.3.3 菜粉蝶颗粒体病毒的DNA聚合酶
  •   1.4 核质转运研究进展
  •     1.4.1 核定位信号
  •     1.4.2 核输入蛋白
  •     1.4.3 输入蛋白介导的核质转运分子机制及调控方式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PiraGV DNA聚合酶NLS的预测和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质粒、细胞和病毒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杆状病毒DNApol NLS序列分析
  •     2.2.2 热激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2.2.3 电转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2.2.4 分子克隆
  •     2.2.5 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     2.2.6 病毒转染及荧光观察
  •     2.2.7 转染上清感染Sf9 细胞
  •     2.2.8 测定病毒滴度
  •     2.2.9 荧光定量PCR
  •     2.2.10 质粒DNA的转染
  •     2.2.11 免疫荧光
  •     2.2.12 GFP与短肽融合表达质粒的构建
  •     2.2.13 NLS的定点突变
  • Δnls:Prnls)的构建'>    2.2.14 PiraGVDNApol的 NLS基序替代SpltNPVDNApolNLS基序的重组Bacmid(Bac-AcΔpol:SlpolΔnls:Prnls)的构建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杆状病毒DNA聚合酶NLS的预测及比对结果
  •     2.3.2 PiraGV DNA聚合酶NLS序列功能性证实
  •     2.3.3 PiraGV DNApol NLS与 SpltNPV DNApol的比较
  •   2.4 小结
  • 第3章 苜蓿银纹夜蛾多核多角体病毒DNA聚合酶和核输入蛋白的相互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和菌株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感染细胞总RNA的提取
  •     3.2.2 转录组学分析
  •     3.2.3 利用酵母双杂交方法鉴定蛋白互作
  •     3.2.4 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方法鉴定蛋白互作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R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图
  •     3.3.2 转录组学分析结果
  •     3.3.3 草地贪夜蛾输入蛋白α(Spodoptera frugiperda importinα)的亚细胞定位
  •     3.3.4 草地贪夜蛾(S.frugiperda)输入蛋白α和Ac MNPV DNApolC末端的相互作用测定
  •   3.4 小结
  • 第4章 结论和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附表1 PCR引物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佩

    导师: 王文凯,冯国忠

    关键词: 杆状病毒,聚合酶,核定位信号,核输入蛋白

    来源: 长江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生物学,畜牧与动物医学

    单位: 长江大学

    分类号: S852.65

    总页数: 83

    文件大小: 6221K

    下载量: 50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杆状病毒DNA聚合酶入核机理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