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致病论文_苏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致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致病性,虫草,模型,山羊,家蚕,僵蚕。

人工致病论文文献综述

苏奇[1](2019)在《新城疫弱毒疫苗中禽腺病毒和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混合污染的鉴定及人工模拟致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50年代以来,新城疫弱毒疫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预防和控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研究显示弱毒疫苗中可能存在外源病毒的污染,进而导致多种疫病在被免疫鸡群中的发生。本研究在对禽用弱毒疫苗进行外源病毒检测时通过PCR结合斑点杂交方法也发现在同一批新城疫弱毒疫苗中存在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type 4,FAdV-4)和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的混合污染,随后本研究通过血清中和及鸡胚培养的方式对上述两种病毒进行了分离纯化并测定了CIAV的全基因组以及FAdV的部分hexon基因。序列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其与目前中国流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为评估NDV弱毒疫苗中FAdV-4和CIAV混合污染的致病性,本研究通过制备人工模拟污染疫苗并分别免疫SPF和FAdV母源抗体阳性鸡群进行了系统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使用单独污染CIAV或无污染的疫苗并不会引发SPF鸡死亡,而使用混合污染疫苗能引发明显的心包积液-包涵体肝炎综合征(inclusion body hepatitis-hydropericardium syndrome,IBH-HPS)并导致高达75.0%的死亡率,显着高于使用单独污染FAdV疫苗后所引发的死亡率(3.70%~7.40%)。同时,通过疫苗污染而感染的外源病毒可在鸡体能持续增殖,引发生长迟缓和胸腺萎缩,进而造成免疫抑制并显着降低NDV抗体水平。另一方面,NDV弱毒疫苗本身在外源病毒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FAdV-4和CIAV通过疫苗污染方式感染鸡群的致病性要显着高于其直接感染,且同等剂量FAdV-4和CIAV经口服感染SPF鸡群后并不会导致死亡。同时,外源病毒与疫苗毒株LaSota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彼此在多种器官中的增殖并能有效降低宿主免疫系统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而多种器官中过高的LaSota病毒载量以及外源病毒的存在激发了疫苗毒株的致病性导致被免疫鸡群发生典型的淋巴滤泡出血以及腺胃点状出血等ND示病症状,最终进一步加重病情。母源抗体是保护雏鸡早期免受病毒侵袭的重要屏障,但本研究显示雏鸡孵化后母源抗体水平于叁日龄到达高峰,随后迅速下降,至7日龄疫苗接种时已降至较低水平,但其与免疫系统的双重作用仍能有效抑制通过人工模拟污染疫苗单独感染的FAdV-4,而混合污染疫苗中CIAV的存在能抑制免疫反应进而辅助FAdV突破母源抗体的保护,并最终引发明显的IBH-HPS以及15%左右的死亡率。临床数据显示,部分养殖场在使用了无外源病毒污染的NDV弱毒疫苗后同样爆发了IBH-HPS,而同批未免疫鸡群发病率较低。研究发现,免疫NDV弱毒疫苗能促进FAdV和CIAV在宿主体内的复制,进而显着提升其经垂直传播感染的致病性并加速病程,引发明显的贫血症状并导致IBH-HPS在低日龄雏鸡中发生。(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李文学,青学刚,陈宝瑞,肖文福,邹邦兴[2](2019)在《家蚕致病性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僵蚕人工饲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僵蚕人工饲养提供优良菌株,并提高僵蚕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从自然感病僵蚕上分离的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人工饲养僵蚕的最适使用浓度。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NB),其最适应用浓度为(1~5)×10~7个/mL,该浓度家蚕僵化死亡率及僵蚕平均单条重量最高,分别为98%和0.9g,僵蚕收益率最大化。(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梁永亮[3](2018)在《四川人工牧草主推区牧草病害及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致病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牧草病害是造成畜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牧草病害直接导致牧草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草地病害中最主要的是真菌病害,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肃、内蒙等少数人工牧草方面上,如苜蓿、沙打旺等。而对四川人工草地真菌病害的调查及研究很有限。因此,本文对四川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辐射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区域牧草真菌病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且对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的致病机理进行研究。2016~2018年,对四川人工牧草主推区的牧草进行病害调查,并采集病株,进行了症状观察和病原菌鉴定。采用常规的分离鉴定方法对各种病害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根据病原菌孢子的形态、结合寄主植物的种类和病害症状鉴定出锈病7种,黑粉病1种,白粉病4种,霜霉病2种,大斑病2种,小斑病1种,叶枯病5种,纹枯病2种,褐斑病2种,黄斑病1种,黑茎病1种,黄萎病1种,根腐病2种,黑斑病1种,紫斑病1种,叶斑病3种,红条病1种,香柱病1种,黑腐病1种,霉污病1种,菌核病1种,软腐病1种,赤斑病1种,以及病毒病3种。涉及草地植物4个科。本文对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致病性及其对饲用玉米胚根防御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的生物活性测定和组分分析表明,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种子萌发和胚根伸长有抑制作用;并且其对对饲用玉米种子萌发和胚根伸长的抑制作用随着毒素粗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加重。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比色法测得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92.283μg·m L~(-1)和233.587μg·m L~(-1),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33.333μg·m L~(-1)和297.778μg·m L~(-1)。(2)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的致病性测定表明,用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时间的长短对饲用玉米胚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显着。在相同毒素粗提液浓度条件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组电导率呈先降低后升高,而对照组中有一个小幅上升。在同一处理时间条件下,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毒素粗提液处理后,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均有所增加,但各浓度的增加幅度有差异。随着毒素粗提液作用时间的延长,不同时间处理下的丙二醛(MDA)含量及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处理组丙二醛(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对照组变化幅度较小,不同浓度的毒素粗提液处理饲用玉米种子2d后,胚根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提高;随毒素粗提液浓度的降低,胚根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含量提高率下降,处理间差异显着。饲用玉米叶片中叶绿素a、b的浓度及总叶绿素含量都明显下降,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各指标值差异显着,总叶绿素含量降低率分别为23.70%和49.78%,其中大斑病粗毒素处理后下降幅度最大的为叶绿素a,降低率为25.40%;褐斑病粗毒素处理后下降幅度最大的为叶绿素b,降低率为64.89%。由此可见,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侵染降低了植物叶片对光能的吸收。(3)饲用玉米胚根内防御酶活性的测定表明,相同浓度25%的饲用玉米两种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1.5d、2d、3d、4d、5d后,随着两种毒素粗提液作用时间的延长,其胚根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前四种防御酶活性经毒素粗提液处理后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用50%、25%、12.5%、6.25%、3.125%五个不同浓度的两种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2d后,其胚根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着毒素粗提液浓度的降低,酶活性主要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浓度处理结果间存在不同的显着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13)

王思琦,张昭寰,穆丽丽,刘海泉,潘迎捷[4](2018)在《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在实验室模拟的条件下,重现人体消化过程中的化学、物理及生物作用,以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耐受性、致病机理、肠道菌群互作及疫苗开发,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综述了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将现有胃肠道模型系统地划分为体外静态模型、体外动态模型、普通动物模型及人源化动物模型,并详细介绍了各类模型的概念及特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现有模型的不足,并对未来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郝飞,李文良,毛立,杨蕾蕾,张纹纹[5](2016)在《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人工感染山羊的致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新分离的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CPIV3)JS2013株的致病性,本试验采用动物感染试验的方式研究该病毒在本属动物体内的复制、排毒以及组织病理损伤等情况。通过病毒血症、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测、HI抗体及中和抗体检测综合分析病毒对山羊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攻毒后的山羊出现以喷嚏、咳嗽、流鼻涕、眼分泌物增多以及呼吸困难为主的临床症状;攻毒后1d即可检出病毒血症,持续到攻毒后7d,且从攻毒后1~7d可以从鼻拭子中检测到排毒。剖检观察攻毒组山羊肺组织出现增生实变、肿大,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肺组织出现肺泡间隔增宽、肺泡结构消失、炎性细胞浸润等变化。HI和中和试验表明,山羊感染后7d开始出现血凝抑制抗体,14d出现中和抗体,并持续升高至28d。以上结果证实CPIV3JS2013株对山羊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李娟,刘晓红,宋洁,李莉[6](2016)在《人工栽培蛹虫草致病木霉CCBH-M2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人工栽培蛹虫草培养料中分离得到1株致病木霉CCBH-M2,通过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及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木霉菌株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Bon.)Bain.。实验对该致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 H值及培养料含水量对该钩状木霉生长影响显着(P<0.05),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p H值为6.0,培养料最适含水量为50%~60%。该研究结果是钩状木霉对人工栽培蛹虫草具有致病性的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李娟,刘晓红,王旭,季长波,孙书伟[7](2016)在《人工栽培蛹虫草致病木霉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鉴定人工栽培蛹虫草致病木霉的种类,从被木霉侵染的人工栽培蛹虫草培养料中分离获得一株木霉CCBH-M1,经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通过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及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木霉菌株为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 Karsten。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该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 H值及培养料含水量对该深绿木霉生长均有显着影响(p<0.05),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4~32℃,适宜生长pH值为5.0~7.0,培养基适宜含水量为50%~70%。可见,蛹虫草栽培过程中,在不影响蛹虫草生长的情况下,将温度、pH值和含水量叁个因素分别控制在24℃以下、7.0~7.5及75%~80%范围内,可有效抑制致病深绿木霉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康润敏,姬高升,吕学斌,曾凯[8](2016)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人工感染荣昌猪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中国地方猪种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的易感性,使用1×106TCID50/m L的SCwhn09CD毒株人工感染中国地方品种荣昌猪,记录荣昌猪在试验期间的临床症状、体温变化、体重和死亡率。采用q PCR方法检测感染后第4、7、11和14天血清中的病毒拷贝数。病理切片观察感染后第14天肺部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感染后荣昌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饮食废绝、腹式呼吸、末梢皮肤发绀、持续高温、死亡、鼻腔内有黏性液体等典型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症状。感染后第3天直肠温度上升至40℃并一直持续到第14天,并在第12天达到峰值41.2℃。试验期间荣昌猪死亡率达66.7%。第4天血清中的病毒拷贝数达到峰值1.63×106拷贝/m L,随后缓慢下降至4.12×105拷贝/m L,但第4、7、11、14天间血清中的病毒拷贝数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肺部组织出现了严重的支气管肺炎病变,肺泡壁显着增厚,致多数肺泡腔闭锁。(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6年02期)

石虎,马兴树,王振华,牛志勇,赵素娟[9](2015)在《鸭疫里默菌人工感染樱桃谷肉鸭的致病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血清1型和血清2型鸭疫里默菌对樱桃谷肉鸭的致病性,对14日龄樱桃谷肉鸭经颈部皮下接种不同剂量血清1型和血清2型鸭疫里默菌,接种7d后统计死亡率。结果表明接种1.18×10~6CFU/只和1.18×10~8CFU/只的血清1型鸭疫里默菌无死亡,接种1.18×10~(10)CFU/只的死亡率为14.3%;接种1.66×10~6CFU/只、1.66×10~8CFU/只和1.66×10~(10)CFU/只的血清2型鸭疫里默菌死亡率分别为14.3%、71.4%和85.7%。发病鸭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部分鸭表现头颈震颤。剖检病死鸭呈典型的心包炎和肝周炎病变。(本文来源于《第六届(2015)中国水禽发展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9-23)

罗玲,张腾飞,艾地云,罗青平,王红琳[10](2015)在《空肠弯曲菌人工感染鸡的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口服、腿部肌肉注射两种不同攻毒方法,对空肠弯曲菌人工感染鸡的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攻毒方法攻毒鸡只均无临床症状,但是均表现肠道的病理变化。攻毒后第叁天、第五天可从鸡泄殖腔棉拭子和迫杀鸡样品的空肠中分离到目的菌落。(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5期)

人工致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僵蚕人工饲养提供优良菌株,并提高僵蚕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从自然感病僵蚕上分离的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人工饲养僵蚕的最适使用浓度。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NB),其最适应用浓度为(1~5)×10~7个/mL,该浓度家蚕僵化死亡率及僵蚕平均单条重量最高,分别为98%和0.9g,僵蚕收益率最大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致病论文参考文献

[1].苏奇.新城疫弱毒疫苗中禽腺病毒和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混合污染的鉴定及人工模拟致病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9

[2].李文学,青学刚,陈宝瑞,肖文福,邹邦兴.家蚕致病性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僵蚕人工饲养中的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9

[3].梁永亮.四川人工牧草主推区牧草病害及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致病机理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4].王思琦,张昭寰,穆丽丽,刘海泉,潘迎捷.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18

[5].郝飞,李文良,毛立,杨蕾蕾,张纹纹.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人工感染山羊的致病性[J].中国兽医学报.2016

[6].李娟,刘晓红,宋洁,李莉.人工栽培蛹虫草致病木霉CCBH-M2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西南农业学报.2016

[7].李娟,刘晓红,王旭,季长波,孙书伟.人工栽培蛹虫草致病木霉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6

[8].康润敏,姬高升,吕学斌,曾凯.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人工感染荣昌猪的试验研究[J].畜牧与兽医.2016

[9].石虎,马兴树,王振华,牛志勇,赵素娟.鸭疫里默菌人工感染樱桃谷肉鸭的致病性试验[C].第六届(2015)中国水禽发展大会论文汇编.2015

[10].罗玲,张腾飞,艾地云,罗青平,王红琳.空肠弯曲菌人工感染鸡的致病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桑树嫩梢经离体牙签蘸菌苔刺伤法接种桑...桑树嫩梢经离体牙签蘸菌苔刺伤法接种桑...分离出的部分玉米黑粉菌单克隆菌落菌株TWN3的温度与盐度正交生长曲线菌株LS0609在显微镜下的形态(注:黑色...基因电泳图谱

标签:;  ;  ;  ;  ;  ;  ;  

人工致病论文_苏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