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伦理论文-王煜,施威

自我伦理论文-王煜,施威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伦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自我伦理危机

自我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煜,施威[1](2018)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自我伦理危机及其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以其对传播情感内核的解构和置换,使交往情境逐步虚拟化,从而导致了"自我伦理缺场"。受现实世界网络映照、技术反控力、媒介素养教育滞后以及心智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群体易产生自我伦理危机,表现为自我思维与行为能力弱化、自我人格和自我价值异化、自我控制和自我道德困境等。对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网络伦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建构完善的"自我伦理"体系。(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18年22期)

李振[2](2018)在《大数据时代的“自我伦理”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时代"被命名、追逐和普及的关键点,就在于它催生出一种与传统社会迥异的新型存在关系。正是在这一语境、元素、关系及结构的塑造下,传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判断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数据个体、数据社会、数据关系的综合"伦理反应"。所有这些伦理关系的变革无不最终落实到作为现代文明逻辑支点的"自我"身上,并通过"自我伦理"的方式展现开来。问题的最终反思路向在于,"自我伦理"的彻底迸发和积累,究竟具有一种怎样的现代属性,以及这种属性是否具备超越"大我"的伦理可能?我们认为:"自我伦理"更新的实践诉求和根本出路就在于,大数据开启了全球共建个体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贯通、彼此呼应的现实可能性,由此决定了相关伦理实践的个体化和共同体化的双重逻辑诉求。(本文来源于《青年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齐小军,李云峰,陈永亮[3](2015)在《全球金融危机视野下的自我伦理问题及其化解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何以驾驭自我而体会到生活的主体意义感?这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国人物质财富迅速发生变化引发的自我伦理问题。文章认为,"自我公正"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5年02期)

赵英楠[4](2013)在《探析网络社会中的自我伦理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网络技术的传播特性出发,探析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社会中的自我伦理问题,实现对个体深切的伦理道德关怀。根据自我和谐到社会和谐的逻辑观念,提出网络社会中自我伦理存在问题和建构的途径,最终力求实现自我幸福的终极目标。(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3年11期)

冯荣,石变梅[5](2012)在《基于网络自我伦理构建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伦理是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精神的切身感悟,是人在生活情境中的权衡和抉择,是开放的自我观下的自我约束。其构建的逻辑起点基于人有自我救赎的主观需要,人有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人有主体实现的内在要求。构建目标则指向于自我实现的满足,真实人性的再现及精神境界的升华。因此网络舆情的引导应从明确网络伦理的责任主体,继承现实社会伦理的精髓,建立"慎独"的道德自律,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植个体社会支持系统,强化网络主体的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治理。(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罗丹[6](2012)在《网络中自我伦理危机及其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科技的应用在给人类带来幸福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消极后果。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互联网和世界联通。网络既是自我进行展现的舞台,也是隔离人和现实世界的围墙。由于网络世界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主体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幻想的世界中不停地交错徘徊,主体性在断裂的时空情境中被掏空,自我在由网络技术营造的虚拟幻象中被去中心化、碎片化,从而引发了一场以“自我”为中心的伦理危机。具体表现为:自我同一性的消解、自我思考——行为能力的弱化、自我人格的异化、自我价值的丧失、自我道德的困境等。面对这一系列自我的伦理困境,本文试从人性角度、技术角度、时代角度来探索和分析引发网络自我伦理危机的原因,其中,从人性的角度切入来理解和探究引起危机的缘由是一种新的尝试,其分别从人“意志的薄弱”、“心理的弱点”和“习惯的效果”叁方面分析了由于主体自身的某些“特性”而引起网络中自我伦理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而对于自我伦理危机的解决方法,本文从自我和社会两个维度来寻求破解的思路:从自我的角度,网络主体应该对自我的伦理进行建构,学会进行自我调和从而最终达到自我幸福。从社会的角度,应该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网络社会,给自我伦理的达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应该发挥教育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从学校和家庭两个层面对自我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双重的引导。(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2-05-01)

罗丹[7](2011)在《对网络视域中自我伦理危机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给人们带来福利和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场自我的伦理危机:道德主体被虚化,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被摧毁,自我在被虚拟情境消解的边缘岌岌可危。导致这场危机生成的因素是复杂的,如何摆脱自我的这种困境,需要人们对网络中的自我伦理进行重构,不断的进行自我调和,以消除危机,最终达到自我幸福。(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王丽娟[8](2011)在《大学教师自我伦理:危机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社会转型与不断加剧的高等教育变革使大学教师在对"主我"与"客我"关系的道德调节中出现了自我伦理异化,它影响着高等教育内部整体关系道德调节功能的有效发挥。应通过社会现代化中价值观的转向、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教师自我实践与反思重构大学教师自我德性伦理,实现对自我和谐关系之网的良好把握。使自我回归生命之本真状态,成为自由的、有创造性的、实践存在着的人。(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1年02期)

王涛,齐小军[9](2010)在《自我的伦理危机与自我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经济与网络科技编织的现代社会图景为现代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外在善"[1],然而置身于其中的自我能否有可能因此自然而然地获得自足呢?这是一个关涉到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何以可能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对生活于这一图景中的自我生存状态考察基础上,探究了现代人自我伦理的理论实践路径,希望对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0年03期)

王凡华[10](2006)在《网民自我伦理的批判和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事实上,它是与报纸、广播及电视完全不同的新一代媒体,而网络传播则整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形成了“人—机—人”的信息传播模式,这使得整个传播呈现出“人际化”的趋势义上的传者与受者人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点。网络受众包括传统意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匿名心理、选择心理及从众心理。这些心理特征导致了失范行为角色扮演心理、究其本质是技术对人的异化,而网络技术对人的异化,是通过刺激人对信息的消费欲望来实现的。 人类正在为进入自我生活的时代而奋斗,网络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但是,人必须摆脱异化。为此,我们需要一种以自我节制为内涵、以自我幸福为目标的伦理,我们称其为“自我伦理”。所谓网民自我伦理是指,网民通过自我调适,适度控制对信息的欲望,从而获得自我实现与自我幸福;与此同时,网民应通过对“主我”与“客我”的平衡,顾及到另一极传播主体的利益。网民自我伦理的实践,可以在保证传播主体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传播主体之间利益的均衡,这必将促使网络传播走出失范状态,朝着稳定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网络传播的实质是人与人的交往,但中介客体(电脑)的存在,使得受众之间不必直面相对,他人身体与目光的消失,使网民可以更轻松、更从容地面对真正的自己。所以说,网络空间是最适宜自我伦理成长的一块沃土;然而,网民如何进行自我调适,适度控制对信息的欲望以走向自我幸福和自我实现,并同时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其抉择依然显然甚为复杂和困难。这正是我们强调网际自我伦理的意义之所在。 本文从伦理学、传播学、新闻学的角度着手,分析了网络传播的有关特点和网民的特性,并进而论述了建立网民自我伦理的必要性和实践步骤,为我国的网络实际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6-06-30)

自我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数据时代"被命名、追逐和普及的关键点,就在于它催生出一种与传统社会迥异的新型存在关系。正是在这一语境、元素、关系及结构的塑造下,传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判断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数据个体、数据社会、数据关系的综合"伦理反应"。所有这些伦理关系的变革无不最终落实到作为现代文明逻辑支点的"自我"身上,并通过"自我伦理"的方式展现开来。问题的最终反思路向在于,"自我伦理"的彻底迸发和积累,究竟具有一种怎样的现代属性,以及这种属性是否具备超越"大我"的伦理可能?我们认为:"自我伦理"更新的实践诉求和根本出路就在于,大数据开启了全球共建个体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贯通、彼此呼应的现实可能性,由此决定了相关伦理实践的个体化和共同体化的双重逻辑诉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煜,施威.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自我伦理危机及其消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2].李振.大数据时代的“自我伦理”论析[J].青年学报.2018

[3].齐小军,李云峰,陈永亮.全球金融危机视野下的自我伦理问题及其化解路径[J].世纪桥.2015

[4].赵英楠.探析网络社会中的自我伦理问题[J].今传媒.2013

[5].冯荣,石变梅.基于网络自我伦理构建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罗丹.网络中自我伦理危机及其消解[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7].罗丹.对网络视域中自我伦理危机的反思[J].河池学院学报.2011

[8].王丽娟.大学教师自我伦理:危机与重构[J].江苏高教.2011

[9].王涛,齐小军.自我的伦理危机与自我伦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

[10].王凡华.网民自我伦理的批判和重构[D].西北大学.2006

标签:;  ;  ;  

自我伦理论文-王煜,施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