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高山论文_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西亚高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高山,次生林,疏伐,岷江,动态,生物量。

川西亚高山论文文献综述

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1](2019)在《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遭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林已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亚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暗针叶林,对天然次生林关注较少。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亚高山次生林自然恢复演替序列上高山柳灌丛、次生桦木阔叶林、岷江冷杉桦木针阔混交林,以相邻岷江冷杉成熟林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基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性能等测定,分析了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土壤水源涵养效应动态,结果表明:(1)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灌丛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间具有显着差异外,其余植被类型间无显着差异,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2)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孔隙度具有显着差异,以针阔混交林0—30 cm土层总孔隙度(64.39%)和毛管孔隙度(50.49%)为最高,灌丛总孔隙度(41.25%)和毛管孔隙度(33.70%)为最低;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以暗针叶林(14.27%)为最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度大致呈现出递减的趋势;(3)随着林龄增加,次生林土壤0—30 cm土层最大持水量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达到最大(1 815.02 t/hm~2),到暗针叶林阶段有所下降(1 659.88 t/hm~2);土壤毛管持水量以针阔混交林(1 369.72 t/hm~2)为最高,而非毛管持水量以暗针叶林(534.95 t/hm~2)为最高,暗示针阔混交林树木生长所需有效水贮存量较大,亚高山暗针叶林具有较强的土壤水分调节能力和土壤渗透能力。从水源涵养功能角度,川西亚高山森林植被恢复应注重构建针阔叶混交林结构。(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盛哲良,朱万泽,舒树淼,李霞[2](2019)在《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亚高山森林在20世纪下半叶遭受长时期连续砍伐,形成了采伐迹地上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序列。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以立地条件相似的暗针叶林作为对照,分析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采伐迹地上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组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各养分差异显着,其中土壤总氮、土壤总磷、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氮均在针阔混交林阶段最高,土壤pH值的变化在5.42~7.39范围波动,土壤有机碳随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土壤C/N主要集中在15左右,只有针叶林达到18.62。(2)研究区次生林以16个乔木树种为主,针叶树种主要有粗枝云杉、岷江冷杉,阔叶树种主要有红桦、青榨槭等,且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差异显着(R_(ANOSINM)=0.439,P<0.001)。(3)多元回归树分析发现,次生林乔木层优势种组成主要受林龄、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影响,其中在次生林恢复演替后期(80a后),乔木层组成可能主要由于种间竞争导致,在次生林恢复演替前、中期(80a前),环境选择可能是影响乔木层组成差异的主导因素。(4)反向选择筛选结果显示,土壤总氮、海拔高度、土壤有效磷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差异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冯秋红,王毅,李登峰,刘兴良,谢大军[3](2019)在《不同措施对川西亚高山桦木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进程的影响及综合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不同强度疏伐、不同密度补植云杉的桦木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抽样法、收获法和模型模拟法等方法获取和分析了不同处理措施下补植苗木成活情况,桦木林林分的生物量,灌、草生物多样性和林地水源涵养能力等指标,研究不同处理措施对川西亚高山桦木天然次生林正向演替进程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的方法开展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措施相比,疏伐和云杉补植措施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林下更新和灌草的生物多样性,也对以乔木为主的林分生物量产生了促进作用,但对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的改变不显着。而从1年的短期效应看,S2+B3措施,即按照蓄积量伐除林分20%桦木,且在林下按照2 000株·hm~(-2)的密度进行云杉苗木补植的处理措施对桦木次生林群落的演替进程促进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王泽西,陈倩妹,黄尤优,邓慧妮,谌贤[4](2019)在《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施氮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大气氮沉降的明显增加,将有可能显着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受氮限制的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与者。由于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养分、氮沉降背景值等的差异,土壤呼吸和土壤生物量碳氮对施氮的响应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而施氮会不会促进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和微生物对土壤碳氮的固定?基于此假设,选择了川西60年生的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亚高山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4个水平的土壤施氮控制试验(CK:0 g m~(-2) a~(-1)、N1:2 g m~(-2)a~(-1)、N2:5 g m~(-2) a~(-1)、N3:10 g m~(-2)a~(-1)),监测了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一个生长季的动态情况。结果表明:施氮对土壤呼吸各指标和土壤微生物碳氮都有极显着的影响,施氮能促进土壤全呼吸、自养呼吸、异养呼吸通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增长,施氮使土壤呼吸通量提高了11%—15%,土壤微生物量碳提高了5%—9%,土壤微生物量氮提高了23%—34%。在中氮水平下(5 g m~(-2) a~(-1))对土壤呼吸的促进最显着。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代谢商极呈显着正相关,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温度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土壤湿度呈极显着负相关。通过一般线性回归拟合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10 cm温湿度的关系,发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土壤湿度极显着负相关(P<0.001),中氮水平下土壤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值(7.10)明显高于对照(4.26)。(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马伟伟,王丽霞,李娜,郑东辉,谢路路[5](2019)在《不同水氮水平对川西亚高山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氮沉降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对林下土壤中参与土壤碳氮磷循环主要酶(β-D-葡萄糖苷酶(β-D-glucosidase,βG)、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ER)、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β-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β-N-acetylglucosaminidase, NAG)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P))活性的动态影响,于2017年开展了盆栽模拟试验。试验以青杨扦插苗为植物材料,采用两因素(土壤水分和氮沉降)的随机区组设计,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40%(W40)、60%(W60)和80%(W80)最大田间持水量,氮沉降水平分别为:0(N0)、4(N4)和8(N8)g N m~(-2) a~(-1)。在土壤水分达到预定的水分含量后开始氮沉降处理,于氮沉降后的6 h、24 h和3、7、14、31、62 d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显着降低了βG、NAG和PPO活性,且在W40时达到最低;对AP和PER活性无显着影响。氮沉降抑制了βG、NAG和AP活性,而且施氮浓度越大,抑制效应越强;对PER和PPO活性无显着影响。水氮交互作用对上述5种土壤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5种土壤酶活性在施氮7 d或14 d内变化较大,之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步平稳。两个月的实验期间,在不同水氮处理下,5种土壤酶活性基本都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双峰模式。该研究可为理解氮沉降对不同水分状况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氮磷循环的生态学过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赵志江,郭文霞,康东伟,崔莉,赵联军[6](2019)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川西亚高山地区各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为进一步揭示当地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获取王朗自然保护区中海拔与高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标准年表,分析年表同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中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生长在1990年后与年均气温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效应";中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生长与上年生长季(上年7月和8月)气温和上年生长季末(上年10月)降水量显着负相关(P<0.05),岷江冷杉生长与当年9月气温和降水量显着负相关(P<0.05),紫果云杉生长与当年2、6月月均最低气温显着正相关(P<0.05);高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生长均与当年生长季前(上年11月、当年1月、当年2月)、当年生长季(当年7月)和上年生长季(上年6月)气温显着正相关(P<0.05),岷江冷杉生长还与当年6月份的降水量及上年8月份的气温显着负相关(P<0.05);滑动相关分析和年表特征年气候分析结果充分印证了各年表对月气候因子响应的可靠性。【结论】上年生长季气温的"滞后效应"对中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紫果云杉以及高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生长均有显着影响;近几十年来,上年生长季末降水对中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紫果云杉以及高海拔生境处的紫果云杉生长都具有稳定而显着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蓝丽英,杨万勤,吴福忠,刘育伟,杨帆[7](2019)在《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动物对杨树和箭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碎屑食物链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的相互联系,本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森林杨树和箭竹凋落叶为对象,通过原位控制试验,于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研究了土壤动物对两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的参与显着影响两个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PLFAs含量,降低了分解前240天的PLFAs含量,增加了分解360~480 d的PLFAs含量;土壤动物的参与降低了杨树分解过程中的真菌/细菌比值,增加了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比值,对箭竹分解过程中真菌/细菌和G~+/G~-比值的影响作用相反;两个树种凋落叶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性在分解的120 d和480 d维持着较高水平,在分解的360 d和720 d急剧降低,土壤动物的参与显着影响杨树凋落叶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性,但对箭竹影响不显着;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微生物PLFAs变化的影响随分解持续时间和树种变化存在差异.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随季节和树种变化具有变异性.(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倩妹,王泽西,刘洋,郑海峰,李洪杰[8](2019)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酶及其化学计量比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氮沉降的明显增加将有可能显着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受氮限制的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了解模拟氮沉降会不会改变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并缓解该区域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对氮的限制,选择川西亚高山60年生的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4个水平梯度的土壤模拟氮沉降控制试验(CK:0 g m-~2a-~1;N1:2 g m-~(2 )a-~1;N2:5 g m-~(2 )a-~1;N3:10 g m-~(2 )a-~1_),检测7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N-乙酰葡萄糖苷酶、过氧化物酶、C:NEEA、N:PEEA对一个生长季模拟氮沉降有显着响应,特别在模拟氮沉降后期表现为中氮显着促进N-乙酰葡萄糖苷酶活性(56.40%-204.78%)、过氧化物酶活性(42.28%-54.87%);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亮氨酸酶、多酚氧化酶、土壤酶化学计量碳磷比(C:PEEA)对一个生长季施氮无显着响应,但都具有极显着月动态.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决定性因子.综上所述,研究区域亚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碳氮磷代谢对模拟氮沉降响应显着,微生物代谢呈现出一定的氮限制,模拟氮沉降中氮水平后期微生物代谢呈现出由氮限制向磷限制转化的趋势.(图5表3参47)(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远东,刘彦春,顾峰雪,郭明明,缪宁[9](2019)在《川西亚高山五种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组成及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连续收获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老龄林(VF)、桦木林(BF)、次生针阔混交林(MF)、人工云杉林(AF)及高山栎灌丛(AO) 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组成及其动态,目的在于探索不同恢复途径对森林凋落物组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森林类型的全年凋落产量大小依次为VF(4.32 t/hm~2)、MF(4.10 t/hm~2)、BF(3.52 t/hm~2)、AO(3.01 t/hm~2)、AF(2.34 t/hm~2)。AF全年凋落量显着小于其他3种乔木森林类型(VF,BF,MF)(P <0. 05)。各森林类型的叶片年凋落量占总量比例均超过70%。VF、AF、AO均在生长前期(前一年10月至当年5月)达到最大凋落量2.41,1.29,1.63 t/hm~2; BF、MF凋落产量在生长季后期(当年7月至10月)到达最大值,分别为1.34,1.80 t/hm~2。常绿针叶树为主的VF、AF叶片凋落物样地间变异显着高于落叶阔叶树为主的BF、MF,表明其对立地条件的响应更为敏感。林分密度与胸高断面积组合因子更能反映凋落物特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顺,杨洪国,罗达,史作民,刘千里[10](2019)在《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亚高山原始林及其采伐后通过不同恢复措施形成的不同类型森林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的对比分析及其耦合关系的研究相对匮乏。采用气压过程分离系统(Ba PS)技术研究了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及其砍伐后恢复的粗枝云杉阔叶林、红桦-岷江冷杉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的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总硝化速率分别以粗枝云杉阔叶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较高,均以岷江冷杉原始林较低。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在生长季内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呈以7月份最高的单峰趋势。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与土壤温度显着相关,而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着,表明土壤温度是调控呼吸和总硝化作用季节动态的主要因子。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_(10))介于2.59—4.71,以岷江冷杉原始林最高,表明高海拔的岷江冷杉原始林可能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林型间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主要受凋落物量、p H和有机质的影响。不同林型间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显着正相关,表明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存在耦合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川西亚高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西亚高山森林在20世纪下半叶遭受长时期连续砍伐,形成了采伐迹地上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序列。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以立地条件相似的暗针叶林作为对照,分析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采伐迹地上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组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各养分差异显着,其中土壤总氮、土壤总磷、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氮均在针阔混交林阶段最高,土壤pH值的变化在5.42~7.39范围波动,土壤有机碳随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土壤C/N主要集中在15左右,只有针叶林达到18.62。(2)研究区次生林以16个乔木树种为主,针叶树种主要有粗枝云杉、岷江冷杉,阔叶树种主要有红桦、青榨槭等,且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差异显着(R_(ANOSINM)=0.439,P<0.001)。(3)多元回归树分析发现,次生林乔木层优势种组成主要受林龄、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影响,其中在次生林恢复演替后期(80a后),乔木层组成可能主要由于种间竞争导致,在次生林恢复演替前、中期(80a前),环境选择可能是影响乔木层组成差异的主导因素。(4)反向选择筛选结果显示,土壤总氮、海拔高度、土壤有效磷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差异的主要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西亚高山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盛哲良,朱万泽,舒树淼,李霞.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西北植物学报.2019

[3].冯秋红,王毅,李登峰,刘兴良,谢大军.不同措施对川西亚高山桦木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进程的影响及综合效益评价[J].四川林业科技.2019

[4].王泽西,陈倩妹,黄尤优,邓慧妮,谌贤.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施氮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5].马伟伟,王丽霞,李娜,郑东辉,谢路路.不同水氮水平对川西亚高山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6].赵志江,郭文霞,康东伟,崔莉,赵联军.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林业科学.2019

[7].蓝丽英,杨万勤,吴福忠,刘育伟,杨帆.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动物对杨树和箭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8].陈倩妹,王泽西,刘洋,郑海峰,李洪杰.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酶及其化学计量比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9].张远东,刘彦春,顾峰雪,郭明明,缪宁.川西亚高山五种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组成及动态[J].生态学报.2019

[10].刘顺,杨洪国,罗达,史作民,刘千里.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的季节动态[J].生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酶活性(每...总硝化作用的Q10值在川西亚高山针...2 模拟增温对川西亚高山两类针叶...1 川西亚高山 /高山冻融末期不同...总硝化作用速率与反硝化作用速率在~#...川西亚高山森林杨树和箭竹凋落物...

标签:;  ;  ;  ;  ;  ;  ;  

川西亚高山论文_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