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配体论文-陈慧娴,刘春玉,周璇,陈敏敏,倪春燕

吡啶配体论文-陈慧娴,刘春玉,周璇,陈敏敏,倪春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啶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配位聚合物,晶体结构,荧光性质,光电流响应

吡啶配体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娴,刘春玉,周璇,陈敏敏,倪春燕[1](2019)在《基于叁吡啶烯烃配体的一维配位聚合物: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下,用叁吡啶烯烃配体dipyridin-2-yl-(4-(2-pyridin-4-yl-vinyl)-phenyl)-amine(ppvppa)与银盐溶液反应,分别得到3个具有类似的一维链结构的配位聚合物{[Ag(ppvppa)]BF4}n(1)、{[Ag(ppvppa)]PF6}n(2)和{[Ag(ppvppa)]NO3}n(3)。在溶剂热条件下,用ppvppa与Ni(Ⅱ)反应,得到另一个以辅助羧酸配体桥联的一维配位聚合物{[Ni(ppvppa)(2,3-NDC)(H2O)]·2H2O}n(4)。对配合物1~4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粉末X射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等结构表征。配合物1~3呈现出由ppvppa连接Ag(Ⅰ)形成的阳离子一维双股链结构。配合物4呈现出由2,3-NDC配体桥联2个相邻的[Ni2(ppvppa)2(H2O)2]单元形成的中性一维双股链结构。含有Ag(Ⅰ)的配合物1~3表现出良好的荧光性质,而含Ni(Ⅱ)的配合物4没有荧光响应。选取配合物1和4作为代表,研究了它们的光电流响应性质。配合物1和4均表现出灵敏的阳极光电流响应,且在多次循环后仍保持稳定且可重复,其光电流值分别为2和6μA,明显强于空白ITO电极的光电流响应。(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黎彧,潘光敏,邹训重,冯安生,游遨[2](2019)在《由吡啶-叁羧酸配体构筑的锌(Ⅱ)和锰(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荧光及磁性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方法,用吡啶-叁羧酸配体(H_3L)和2,2′-联咪唑(H_2biim 2,2′-biimidazole)、菲咯啉(phen)、2,2′-联吡啶(2,2′-bipy)分别与ZnCl_2和MnCl_2·4H_2O反应,合成了1个零维配合物[Zn(H_2biim)2(H_2O)_2][Zn(HL)(Hbiim)(H_2O)]_2·8H_2O(1)和2个具有一维链结构的配合物[Mn(μ-HL)(phen)(H_2O)]_n(2)、{[Mn(μ-HL)(2,2′-bipy)(H_2O)]·0.5(2,2′-bipy)}_n(3),并对其结构、荧光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分别属于单斜晶系的P21/n和P21/c空间群。配合物1具有3个单核Zn单元组成的零维结构,这些单核单元通过O-H…O/N和N-H…O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叁维超分子框架。配合物2和3具有一维链结构,而且这些链通过O-H…O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二维超分子网络。研究表明,配合物1在室温下能发出蓝色荧光,聚合物2中相邻Mn髤离子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董琳琳,沈浪涛[3](2019)在《一种新型3-羟基-4-吡啶酮六齿配体TMC(BuHP)_3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麦芽酚为原料,1,3,5-苯叁甲酰氯为叁角架分子,合成了一种新的以苯环为骨架的3-羟基-4-吡啶酮六齿螯合剂TMC(BuHP)_3,其结构经~1H NMR、 FT-IR和MS表征,并通过MS分析证实了其与叁价铁离子的配位。(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余柱,柏健,王寒晖,曹颖,朱敦如[4](2019)在《吡啶取代苯酚配体构建的叁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N,N-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6-醛基-4-甲基苯酚(HL)为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双核钙配合物[Ca_2L_2(NO_3)_2](1)和一个单核镉配合物[Cd(HL)(NO_3)_2](2),在碱性条件下,2能转化为双核镉配合物[Cd_2L_2(NO_3)_2]·H_2O(3)。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和单晶结构表征。配合物1和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21/c和C2/c,配合物2属于叁斜晶系,空间群为P1。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含有一个酚氧桥连的双核钙单元[Ca_2O_2],每个钙均为八配位的扭曲十二面体构型[CaN_3O_5],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一个配体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另一个配体L-的一个酚氧原子和一个醛氧原子以及一个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2是一个单核镉配合物,八配位镉的配位构型是扭曲的十二面体[CdN3O5],配位原子分别来自配体H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以及2个硝酸根的4个氧原子,醛基不参与配位。配合物3含有一个酚氧桥连的双核镉单元[Cd_2O_2],每个镉均为七配位的单帽叁棱柱构型[CdN_3O_4],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一个配体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另一个配体L-的一个酚氧原子和一个醛氧原子以及一个硝酸根的一个氧原子。(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程茂玲[5](2019)在《含吡唑、哒嗪、嘧啶基配体的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吡啶钌配合物在光物理方面性能优良,广泛应用于电致化学发光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方面,本论文主要设计叁类配体来合成一系列联吡啶钌配合物,并对该系列配合物的光物理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性和光催化性能进行探讨。(1)合成两种吡唑-叁氟甲基配体L1*H_2、L2*H,分别将两种配体与cis-(bpy)_2RuCl_(2·)2H_2O和cis-(dmb)_2RuCl_(2·)2H_2O在EtOH/H_2O(V:V=1:1)中回流得到四种联吡啶钌配合物[(bpy)_2Ru(L1)](1)、[(dmb)_2Ru(L1)](2)、[(bpy)_2Ru(L2)](PF_6)(3)、[(dmb)_2Ru(L2)](PF_6)(4),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1、3、4的晶体结构,并用核磁共振谱对1~4进行了谱学表征。研究了该系列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发现了1的荧光发光强度最高。对1~4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表明,该系列配合物的吸电子能力越强,氧化峰电位越高,氧化性越强;(2)合成六种吡唑基-哒嗪配体L3~L8,将六种配体分别与cis-(bpy)_2RuCl_(2·)2H_2O在EtOH中回流得到[(bpy)_2Ru(L3)](PF_6)_2(5)、[(bpy)_2Ru(L4)](PF_6)_2(6)、[(bpy)_2Ru(L5)](PF_6)_2(7)、[(bpy)_2Ru(L6)](PF_6)_2(8)、[(bpy)_2Ru(L7)](PF_6)_2(9)、[(bpy)_2Ru(L8)](PF_6)_2(10)六种相应钌配合物,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5、6、7的晶体结构,并用核磁共振谱对配体L3~L8及配合物5~10进行了谱学表征。通过对该系列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的研究表明,5的蓝移最为明显,这是由于对应的配体L3中含有四个供电子基团-CH_3,供电子能力越强,蓝移越明显。配合物5~10的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这六种配合物的氧化峰电位均在1.5V左右。(3)设计合成五种吡唑基-嘧啶配体L9~L13,将五种配体分别与cis-(bpy)_2RuCl_(2·)2H_2O在EtOH中回流得到[(bpy)_2Ru(L9)](PF_6)_2(11)、[(bpy)_2Ru(L10)](PF_6)_2(12)、[(bpy)_2Ru(L11)](PF_6)_2(13)、[(bpy)_2Ru(L12)](PF_6)_2(14)、[(bpy)_2Ru(L13)](PF_6)_2(15)五种相应配合物,利用核磁共振谱对L13谱学表征。对配合物11~15进行光物理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11的吸电子能力最强,发光强度最强,紫外谱图的MLCT最大波长436nm相对较大,蓝移最小。11~15的电化学结果中,11的氧化峰电位最大E_(pa)=1.648V,氧化性较强。(4)分别选取叁种联吡啶钌配合物1、7、10作为光敏剂研究不同种类光敏剂对光解水制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叁种光敏剂的催化效果相差不大;分别通过改变牺牲剂种类、牺牲剂用量叁种条件研究了对光解水制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牺牲剂为叁乙胺、用量为5 mL的条件下产氢量最多。(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6)

赵飞[6](2019)在《基于吡啶基多羧酸及四唑配体的MOFs:荧光传感性质及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框架(MOFs)也称之为配位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晶态多孔材料,在催化、荧光传感、磁性、生物成像、药物缓释和气体储存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除了对一些经典MOFs的研究外,以不同配体与各种金属离子通过自组装的方式来合成结构不同的MOFs,并基于其独特的结构研究性质也已成为当今活跃的热点课题之一。本论文分别利用吡啶基多羧酸配体H_3L和吡啶基四唑配体L作为主配体(H_3L=(3',5'-dicarboxylphenyl)nicotinic acid,L=4-(tetrazol-5-yl)phenyl-4,2':6',4''-terpyridine),用溶剂热的方法分别组装合成了五个同构的Ln-MOFs及两个Co-MOFs,并分别对它们的荧光传感性质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利用吡啶基羧酸配体H_3L分别和Eu(NO_3)_3·6H_2O、Tb(NO_3)_3·6H_2O、Sm(NO_3)_3·6H_2O、Gd(NO_3)_3·6H_2O及Dy(NO_3)_3·6H_2O在溶剂热条件下自组装合成了五个叁维同构的Ln-MOFs。基于Eu-MOF(1)和Tb-MOF(2)良好的荧光性质,我们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荧光识别实验,研究发现它们不仅可以在水体系里高灵敏选择性地识别Fe~(3+)离子,还可以识别丙酮分子。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Eu-MOF(1)和Tb-MOF(2)在模拟生理缓冲液中对Fe~(3+)离子的识别,研究发现在模拟生理缓冲液中,Eu-MOF(1)和Tb-MOF(2)仍然能够实现高效、快速、选择性地识别Fe~(3+)离子,这对未来在生物体内检测Fe~(3+)离子具有实际意义。2、基于上一章合成的五个同构Ln-MOFs,由于Ln-MOF结构中包含由二重羧基桥和四重羧基桥交替桥联Ln~(3+)离子的一维链,而Ln~(3+)离子的磁轨道又具有单电子的特点,我们分别对这5个配合物进行了磁性研究。磁性研究表明Eu-MOF(1)之间存在着弱的磁相互作用,Tb-MOF(2)金属离子之间传递的主要是反铁磁相互作用;Sm-MOF(3)χT值的下降归因于激发态的热去布居;而Gd-MOF(4)和Dy-MOF(5)中金属离子间传递的主要是铁磁相互作用。此外Dy-MOF(5)在交流场下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慢磁弛豫行为。3、利用吡啶基四唑配体L和Co(NO_3)_2·6H_2O在溶剂热条件下分别合成了2个Co-MOFs,Co-MOF(6)和Co-MOF(7)。配合物6结构中,包含由(μ-N-N-四唑)_3桥桥联Co~(2+)离子的的线性叁核单元,叁核单元通过配体连成二维层结构。磁性研究表明,叁核钴单元内,Co~(2+)离子之间由叁个四唑桥传递的是反铁磁相互作用。配合物7的结构中,包含由μ_3-OH和(μ_3-OH)(μ-N-N-四唑)_2混桥桥联Co~(2+)离子的一维叁角型非均匀链,链与链之间由有机配体连成二维结构。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7为一例新的基于亚铁磁链的单链磁体,交流磁化率的实部和虚部都表现出明显的频率依赖和温度依赖行为,同时还存在大的磁滞现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3)

吕海东[7](2019)在《酸、溶剂下的双吡啶配体金属盐-配合物合成及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分子化学中,通过超分子自组装方式可以设计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金属有机材料。二次球形配位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自组装方式,即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金属有机材料。由于其迷人的拓扑结构以及在气体吸附,选择性分离等方面上的潜在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固态合成是指无需添加溶剂或仅用少量的溶剂,反应原料可以快速和定量地在固态下进行,由于符合绿色合成化学的理念而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晶体材料固气反应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气体吸附现象以及有固体参加的化学反应。目前有关孔材料(例如MOFs)的气体吸附研究很多,但是无孔晶体材料气体吸附和固气反应的相关报道比较少。本论文采用机械化学研磨的固态合成方法,利用二次球形配位思想,设计并制备了系列无孔金属有机材料。重点研究无孔金属有机盐和配合物的固态合成、动态气体吸附交换带来结构的变化。设计合成一种四齿含氮有机柔性配体N,N'-双(吡啶-3-甲基)乙二胺(L),利用配体和金属卤化物MX2(M=Cu,Zn;X=C1,Br,I),在不同无机酸(HCL HBr,HI)和不同溶剂参与下,通过溶液挥发法、固态研磨法制备一系列金属有机盐[H4L]4+.2[CuC14]2-(1)、[H4L]4+·2[CuBr4]2-(1')、[H4L]4+·2[ZnCl4]2'(2)[H4L]4+·2[ZnC14]2-·2H2O(2')及配 合 物[Zn2(H2L)I6].2CH3OH(3)[Zn2(H2L)I6]·2H2O(3')、[Zn2(H2L)Br6]·2CH3OH(4)、、[Zn2(H2L)Br6]·2H2O(4')。利用红外、热重、X-射线粉末衍射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上述金属有机盐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对上述金属盐和配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动态行为研究,如无孔晶体材料1和1'可以通过HBr/HCl气体吸收实现相互转化。通过控制酸的浓度合成了晶体2和2',2在溶液中可以转化为2'。采用粉末衍射动态监测,包含甲醇分子的晶体3随着水的逐滴加入转化为包含水分子的晶体3'的过程。并对其固体荧光性质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6-01)

白雪[8](2019)在《吡啶/吡嗪-多唑类配体构筑的多酸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水热合成技术,设计合成了16个分别以Anderson型多酸阴离子、同多钼酸阴离子为建筑单元的基于吡啶-双叁唑、吡啶-叁唑-四唑及吡嗪-双叁唑、吡嗪-叁唑-四唑配体的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中部分化合物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对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等进行了研究。1.选择吡啶-双叁唑作为有机配体,以Anderson型多酸阴离子或γ-Mo_8O_(26)~(4-)同多钼酸阴离子作为无机建筑单元,在水热条件下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进行配位组装,最终得到7个基于Anderson型多酸或γ-Mo_8O_(26)~(4-)同多阴离子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值得一提的是,在化合物3中,当pH=5.8时,[CrMo_6(OH)_6O_(18)]~(3-)原位转化形成γ-Mo_8O_(26)~(4-)。4和5中,γ-Mo_8O_(26)~(4-)是由(NH_4)_6Mo_7O_(24)·4H_2O作原料在反应中形成的。H{Co_2(Hpyttz-Ⅰ)_2(H_2O)_6[CrMo_6(OH)_6O_(18)]}·8H_2O(1){Co_2(H_2pyttz-Ⅰ)_2(H_2O)_4[TeMo_6O_(24)]}[Co(H_2O)_6]·3H_2O(2){Co_3(Hpyttz-Ⅱ)_2(H_2O)_6[γ-Mo_8O_(26)]}·10H_2O(3){Ni_3(Hpyttz-Ⅱ)_2(H_2O)_6[γ-Mo_8O_(26)]}·10H_2O(4){Cu_3(Hpyttz-Ⅱ)_2[γ-Mo_8O_(26)](H_2O)_6}·8H_2O(5){Ni_3(Hpyttz-Ⅲ)_2(H_2O)_8[γ-Mo_8O_(26)]}·10H_2O(6){Co_3(Hpyttz-Ⅲ)_2[γ-Mo_8O_(26)](H_2O)_8}·2H_2O(7)[H_2pyttz-Ⅰ=3-(吡啶-2-基)-5-(1H-1,2,4-叁唑-3-基)-1,2,4-叁唑,H_2pyttz-Ⅱ=3-(吡啶-3-基)-5-(1H-1,2,4-叁唑-3-基)-1,2,4-叁唑,H_2pyttz-Ⅲ=3-(吡啶-4-基)-5-(1H-1,2,4-叁唑-3-基)-1,2,4-叁唑]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是基于双核钴配合物单元[Co_2(Hpyttz-Ⅰ)_2)H_2O)_6[CrMo_6(OH)_6O_(18)]的二维(2D)超分子网络结构。化合物2是由双核钴配合物结构单元{Co_2(H_2pyttz-Ⅰ)_2(H_2O)_4[TeMo_6O_(24)]}~(2-)拓展形成的一维(1D)超分子链,离散的[Co)H_2O)_6]~(2+)单元充当抗衡阳离子。化合物3、4和5是具有不同中心金属(M=Co、Ni或Cu)的同构配合物,相邻的1D M-γ-Mo_8O_(26)无机链通过1D M-(Hpyttz-Ⅱ)金属-有机链连接在一起形成3D框架。化合物6、7是同构的,其中γ-Mo_8O_(26)~(4-)阴离子通过Ni~(Ⅱ)离子连接形成1D Ni-γ-Mo_8O_(26)无机链,相邻的1D Ni-γ-Mo_8O_(26)链又通过[Ni)Hpyttz-Ⅲ)_2]单元连接形成2D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多酸的类型以及有机配体配位点对标题配合物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化合物1、2、6对BrO_3~-和H_2O_2的还原以及对抗坏血酸的氧化具有优异的双功能电催化活性。此外,配合物1、2和6的氧化还原电位对pH非常敏感,可用作一种潜在的pH传感器。2.选择吡啶-叁唑-四唑作为有机配体,以经典的同多钼酸盐和Anderson型多酸阴离子作为无机构建单元,钴离子和镍离子为中心金属离子在水热条件下进行配位组装,成功地合成了6个多酸基金属有机配合物:{Co_4(Htyptz-Ⅰ)_2[TeMo_6O_(24)](H_2O)_(12)}·4H_2O(8){Co_3(Htyptz-Ⅱ)_2[γ-Mo_8O_(26)](H_2O)_6}·4H_2O(9){Ni_3(Htyptz)-Ⅱ)_2[γ-Mo_8O_(26)](H_2O)_8}·4H_2O(10)H_2{Co_3(Htyptz-Ⅱ)_2[TeMo_6O_(24)](H_2O)_8}·6H_2O(11){Ni_3(H_2typtz-Ⅱ)_2[TeMo_6O_(24)](H_2O)_8}·6H_2O(12){Co_3(H_2typtz-Ⅲ)_2[TeMo_6O_(24)](H_2O)_8}·6H_2O(13)[H_2typtz-Ⅰ=3-(四唑-5-基)-5-(吡啶-2-基)-1,2,4-叁唑,H_2typtz-Ⅱ=3-(四唑-5-基)-5-(吡啶-3-基)-1,2,4-叁唑,H_2typtz-Ⅲ=3-(四唑-5-基)-5-(吡啶-4-基)-1,2,4-叁唑]化合物8是由TeMo_6阴离子作为无机桥连配体提供四个端氧原子来连接[Co_2)Hpyttz-Ⅰ)_2]单元形成的2D层结构。化合物9是由两种不同一维链构筑的3Dγ-Mo_8O_(26)基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10是同时含有不同有机链和无机链的2D网络结构。化合物11、12和13同构,其结构中的TeMo_6阴离子作为无机桥连配体来连接一维M-Htyptz链从而构建出一种2D层状结构。金属离子、配体的取代基位点及配位模式、多酸的类型对化合物的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化合物9、11对亚硝酸根和溴酸根离子的还原具有电催化活性,而且9、11体修饰碳糊电极的电化学行为与pH相关,可作为潜在的pH电位传感器。配合物9-12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和中性红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活性,除此之外,9和11对结晶紫也表现出快速的吸附活性。3.通过将吡嗪-双叁唑、吡嗪-叁唑-四唑配体引入到Anderson型多酸-过渡金属体系中,在水热条件下得到3个多酸基功能配合物。{Co_2(H_2pytty)_2[CrMo_6(OH)_5O_(19)](H_2O)_8}·10H_2O(14){Co_5(pytty)_2[TeMo_6O_(24)](H_2O)_(16)}·6H_2O(15){Cu_2(H_2pytytz)_2[AlMo_6(OH)_5O_(19)](H_2O)_8}·10H_2O(16)[H_2pytty=3-(吡嗪-2-基)-5-(1H-1,2,4-叁唑-3-基)-1,2,4-叁唑基,H_2pytytz=3-)四唑-5-基)-5-(吡嗪-2-基)-1,2,4-叁唑基]化合物14是含有阳离子[Co_2(H_2pytty)_2]~(4+)和离散的B型[CrMo_6(OH)_5O_(19)]~(4-)阴离子的离散结构,并通过氢键作用最后形成2D超分子网络结构。化合物15是通过A型[TeMo_6O_(24)]~(6-)阴离子、两种不同的1D链相互连接形成的2D层,最后通过氢键形成3D超分子结构。化合物16是[Cu_2(Hpyttz-Ⅰ)_2]单元连接两个[AlMo_6(OH)_6O_(18)]~(3-)形成的1D链结构。多酸的类型及配位模式对化合物的结构有重要影响。本章研究了化合物14、15的电化学性能,其对过氧化氢、溴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还原以及对抗坏血酸的氧化有明显的双功能电催化效果。(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刘佳欢[9](2019)在《苯并叁氮唑类/吡啶酰胺类配体与多酸/多羧酸构筑的配合物: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选用柔性的苯并叁氮唑衍生物、刚性的1-羟基苯并叁氮唑以及柔性的双吡啶双酰胺作为主配体,以无机多酸或有机羧酸作为辅助配体,在溶剂热或水热的条件下,与过渡金属离子进行配位自组装,得到了8个结构新颖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X-ray)、红外光谱(IR)、热重(TGA)等分析手段,对所得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进行表征。通过对配合物结构的分析,研究了配体的构型、溶剂体系和多酸/羧酸阴离子等因素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同时,对所得配合物的电化学、电催化、有机染料的吸附与光催化降解等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选择柔性的戊烷或己烷为间隔子的双苯并叁氮唑衍生物作为有机配体,以Anderson型无机多酸为辅助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与过渡金属Cu~(2+)离子进行配位,得到了如下两个多酸基配合物(1-2):{Cu_2(L~1)_2[CrMo_6(OH)_5O_(19)]}·2H_2O·2C_2H_5OH(1){Cu_3(L~2)_2[CrMo_6(OH)_6O_(18)]_2(H_2O)_2}·10H_2O(2)L~1=4,4'-bis(1H-benzotriazoloxymethyl)pentaneL~2=4,4'-bis(1H-benzotriazoloxymethyl)hexane配合物1是一个由{Cu-CrMo_6}无机链与L~1配体构筑的二维层状结构。在配合物2结构中,Cu~(Ⅱ)离子和[CrMo_6(OH)_6O_(18)]~(3-)阴离子配位结合,得到一个二维的层状结构层,进一步由L~2配体相连接,形成一个{4~(24),6~4}拓扑的叁维框架。结构分析表明,溶剂体系的选择对配合物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配合物1-2不仅对亚硝酸钾和过氧化氢的还原表现出很好的电催化活性,而且对阳离子有机染料结晶紫(CV)和亚甲基蓝(MB)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2.以1-羟基苯并叁氮唑作为有机配体,以有机二羧酸阴离子为辅助配体,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在水热条件下获得了3个金属-有机配合物(3-5),并研究了叁个化合物的电化学和光催化性能。[Ni_3(L~3)_6(H_2O)_6](3)[Cu(L~3)_2H_2O](4)[Zn(L~3)_2](5)L~3=1-hydroxybenzotriazole对于配合物3-5来说,合成过程中使用的有机羧酸辅助配体均未参与配位。配合物3是由一种叁核Ni(Ⅱ)簇单元所构成的3D超分子,配位水分子与L~3配体上的羟基氧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在超分子结构的形成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配合物4和5均为一维链状结构。在3-5的性质研究中发现,配合物3具有双功能的电催化性能,包括对亚硝酸钾的电催化还原以及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配合物4可以电催化还原过氧化氢和溴酸钾;配合物3和4对刚果红(CR)的降解均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效果。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5的固态发光性能。3.利用双吡啶双酰胺作为有机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Ni(Ⅱ)结合,通过调整羧酸辅助配体的种类,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叁个结构不同的金属-有机配合物(6-8)。[Ni(L~4)(HIP)(H_2O)_2]·H_2O(6)[Ni(L~4)(NIP)]·2H_2O(7)[Ni(L~4)(NDC)(H_2O)_2](8)L~4=N,N′-bis(pyridine-3-yl)thiophene-2,5-dicar-boxamide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6是一维管状链结构,配合物7是一个3,5-连接的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8是4-连接的3D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有机羧酸的选择,对于化合物最终的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配合物6对Fe~(3+)离子具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可作为Fe~(3+)离子识别传感器。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6-8对抗坏血酸、亚硝酸钾以及过氧化氢电催化性能。发现配合物6和7对抗坏血酸的氧化、亚硝酸钾的还原,均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春玲[10](2019)在《基于双(3-吡啶基)二酰胺配体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刚性双酰胺双吡啶含氮配体和芳香羧酸盐的结合是新颖而高效地构筑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MOFs)的方式。本论文中,选择N,N'-双(3-吡啶基)间苯二甲酰胺(BPBD1)和N,N'-双(3-吡啶基)对苯二甲酰胺(BPBD2)作为双酰胺双吡啶的含氮主配体,4,4',4",4"'-四苯甲酸硅烷(H4TCPS)作为硅基刚性四面体多羧酸盐的含氧辅助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Fe(Ⅱ),Co(Ⅱ),Ni(Ⅱ),Mn(Ⅱ),Zn(Ⅱ),Cd(Ⅱ)]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十二个结构新颖的MOFs。本论文对这些新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初步研究其催化性能和荧光性质。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十二个新化合物的结构,同时也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表征测试,研究锌和镉的MOFs材料的荧光性质,测试钴和镍的MOFs材料电化学催化的性能。1、以N,N'-双(2-吡啶基)间苯二甲酰胺作为半刚性的含氮配体,α,β,4",4"'-四苯甲酸硅烷作为硅基刚性四面体多羧酸盐含氧配体,与过渡金属镍、镉、锌反应合成4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Ni25(BPBD1)(TCPS)(HCOO)·2H2O(1),,Cd(BPBD1)(TCPS)(2),Zn2(BPBD1)(TCPS)·H2O(3)和 Zn(BPBD1)(TCPS)0.5·H2O(4)。其中,1 在电催化尿素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以好的催化性能,2和3具有荧光效应。2、以N,N'-双(3-吡啶基)对苯二甲酰胺作为含氮配体,硅基刚性四面体多羧酸盐4,4',4"'-叫苯甲酸硅烷作为含氧配体,与过渡金属铁、钴和镍通过溶剂热法合成3个结构相同且新颖的配合物:Fe(BPBD2)(TCPS)·H2O(5),Ni(BPBD2)(TCPS)H2O(6)和Co(BPBD2)<TCPS)·H2O(7)。配合物5、6和7使用相同的吡啶酰胺、硅基羧酸盐配体和不同的过渡金域阳离子反应,制备得到3个配合物的结构基本相同。电催化测试发现,在相同扫速下,6的碱性UOR的电流密度比OER大,表现出电催化尿素氧化的性能,该材料在电催化尿素氧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以N,N'-双(3-吡啶基)对苯二甲酰胺作为含氮配体,硅基刚性四面体羧酸盐4,4',4",4"'-四苯甲酸硅烷作为含氧配体,与过渡金属镍、锰、钴、锌和镉通过溶剂热法合成5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Ni2(BPBD2)2(TCPS)·2H2O(8),Mn4(BPBD2)(TCPS)2(DMA)·H2O(9),Co4(BPBD2)(TCPS)2(DMA)·H20(10),Zn(BPBD2)(TCPS)(11),Cd2(BPBD2)(TCPS)·H2O(12).配物10的碱性OER电化学测试发现,该材料在电催化水分解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11和12具有荧光效应。(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吡啶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水热方法,用吡啶-叁羧酸配体(H_3L)和2,2′-联咪唑(H_2biim 2,2′-biimidazole)、菲咯啉(phen)、2,2′-联吡啶(2,2′-bipy)分别与ZnCl_2和MnCl_2·4H_2O反应,合成了1个零维配合物[Zn(H_2biim)2(H_2O)_2][Zn(HL)(Hbiim)(H_2O)]_2·8H_2O(1)和2个具有一维链结构的配合物[Mn(μ-HL)(phen)(H_2O)]_n(2)、{[Mn(μ-HL)(2,2′-bipy)(H_2O)]·0.5(2,2′-bipy)}_n(3),并对其结构、荧光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分别属于单斜晶系的P21/n和P21/c空间群。配合物1具有3个单核Zn单元组成的零维结构,这些单核单元通过O-H…O/N和N-H…O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叁维超分子框架。配合物2和3具有一维链结构,而且这些链通过O-H…O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二维超分子网络。研究表明,配合物1在室温下能发出蓝色荧光,聚合物2中相邻Mn髤离子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啶配体论文参考文献

[1].陈慧娴,刘春玉,周璇,陈敏敏,倪春燕.基于叁吡啶烯烃配体的一维配位聚合物: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2019

[2].黎彧,潘光敏,邹训重,冯安生,游遨.由吡啶-叁羧酸配体构筑的锌(Ⅱ)和锰(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荧光及磁性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3].董琳琳,沈浪涛.一种新型3-羟基-4-吡啶酮六齿配体TMC(BuHP)_3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9

[4].余柱,柏健,王寒晖,曹颖,朱敦如.吡啶取代苯酚配体构建的叁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5].程茂玲.含吡唑、哒嗪、嘧啶基配体的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

[6].赵飞.基于吡啶基多羧酸及四唑配体的MOFs:荧光传感性质及磁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7].吕海东.酸、溶剂下的双吡啶配体金属盐-配合物合成及结构变化[D].辽宁大学.2019

[8].白雪.吡啶/吡嗪-多唑类配体构筑的多酸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9

[9].刘佳欢.苯并叁氮唑类/吡啶酰胺类配体与多酸/多羧酸构筑的配合物: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9

[10].王春玲.基于双(3-吡啶基)二酰胺配体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9

标签:;  ;  ;  ;  

吡啶配体论文-陈慧娴,刘春玉,周璇,陈敏敏,倪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