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农艺措施论文_杨坤宇,王美慧,王毅,尹黎明,李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农艺措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艺,措施,性状,高寒区,小麦,土壤,含油量。

不同农艺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杨坤宇,王美慧,王毅,尹黎明,李勇[1](2019)在《不同农艺管理措施下双季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中亚热带双季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小区,通过田间观测明确不同施肥、水分管理、秸秆还田、生物质炭农艺管理措施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探明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的主控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各处理田面水总氮浓度在施肥后(基肥、分蘖肥和穗肥)第1 d达到峰值,并在10 d后逐步恢复到平稳水平;早稻田面水总磷浓度在施基肥后第1 d迅速达到最高,晚稻在施肥后第5 d才达到峰值。早晚稻田面水氮磷浓度受农艺管理措施影响明显,在间歇灌溉条件下,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与生物质炭比常规化肥处理分别降低总氮浓度34.05%、15.34%~19.76%和15.46%~17.47%;秸秆还田与生物质炭相对常规化肥处理分别降低田面水总磷浓度6.33%~8.76%和9.09%~13.66%。铵态氮和颗粒态磷是氮磷径流流失的主要化学形态,施肥后10 d内是氮磷径流流失风险窗口期,该期间总氮和总磷径流流失分别占稻季总流失量的82.53%~97.66%和6.73%~47.02%。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配施有机肥促进氮磷径流流失,施用生物质炭主要促进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秸秆还田主要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综合考虑氮磷径流流失防控潜力、实际效果和实施可行性,中亚热带双季稻田采取高效水分管理(尤其是流失风险窗口期)加秸秆还田是减少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可行方式。(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倪雪峰,朱倩,刘涛,闫向泉,孟自力[2](2019)在《不同农艺措施对‘商麦156’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大穗型小麦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发挥其增产潜力,在大田条件下,以‘商麦15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行距和镇压对其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10月11日的产量达到最高,除与播期10月16日差异不显着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着;基本苗为300万/hm~2的处理产量最高,除与基本苗为375万/hm~2的差异不显着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着;行距为16.7 cm的单位面积成穗最多,产量最高,20 cm处理的效果次之,且二者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返青期镇压可增加‘商麦156’的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镇压过多造成无效分蘖增加,不能显着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生产上,‘商麦156’以播期10月11日—10月16日,基本苗300万~375万/hm~2,行距16.7~20 cm为宜,群体偏大时,可适度镇压以降低株高,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6期)

刘文辉,张永超,梁国玲,秦燕[3](2019)在《高寒区不同农艺措施对燕麦人工草地各生育期土壤碳氮储量与碳氮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施肥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混播比例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碳、氮储量及碳氮比的影响,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固碳、固氮能力研究和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叁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_(16)(4~5)]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碳、氮储量和碳氮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0~50cm和0~30cm土层土壤碳、氮储量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抽穗期最高;30~50cm土层呈持续增加的变化规律,乳熟期最高;牧草收获后一个月的土壤碳、氮储量均显着高于牧草生长季。施肥对0~50cm土层碳氮比(C/N)的影响显着。各土层平均C/N分别以青海甜燕麦、施有机肥和燕麦单播下最高。0~50cm土层C/N在抽穗期和乳熟期最高,分别为15.46和15.49;各土层C/N随土层的加深呈"先增后降"变化,以20~30cm土层的C/N最高,达19.14。(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瑞鑫[4](2019)在《不同农艺措施对冀北坝上土壤溶解性机质组分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解性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活性组分,其组分含量及结构特征能够敏感反映农事活动对农田土壤的影响。农艺措施是影响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关键农事活动,其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方向,冀北坝上地区近年来土壤沙化、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为建立冀北坝上地区培肥地力,节肥节水增产增效农艺措施技术体系,本论文通过对冀北坝上地区种植模式,有机肥用量以及肥水管理措施叁种农事活动开展研究,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分析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组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农艺措施对溶解性有机质组分特征的影响。通过溶解性有机质分的影响机制,从而优化冀北坝上地区的农艺措施技术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冀北坝上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DOM的研究,可见,各类型土壤叁维荧光光谱图上均能分辨出类富里酸峰(峰A)、类蛋白质峰(峰B)、类腐植酸峰(峰C)和类络氨酸峰(峰D),土壤DOM的∑Fex/em值在14.83~24.29,荧光峰A占比在17%~21%之间,荧光峰B占比在5%~12%之间,荧光峰C占比在50%~80%之间,荧光峰D占比在6%-22%之间。总荧光峰强度大棚菜地和露地蔬菜田高于草地,马铃薯田、青贮玉米田和燕麦田低于草地;荧光峰A、荧光峰B和荧光峰D峰值燕麦地最高大棚蔬菜地最低,荧光峰C峰值大棚菜地最高马铃薯地最低。不同种植模式土壤DOC含量在71.58~179.64 mg.kg~(-1)之间,土壤DOP含量在0.83~11.03 mg.kg~(-1)之间。总体来看冀北坝上高水肥管理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DOM中类腐植酸组分较高,腐殖化程度较高,芳香性较低,主要来源于陆源。为减少坝上地区土壤养分损失,培肥地力,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应增施有机肥增加高肥水管理的种植模式。(2)通过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DOM组分的影响研究,可见,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Fex/em的值呈上升趋势,峰A强度呈下降趋势,峰B强度值呈抛物线趋势,峰C强度呈上升趋势,峰D强度呈抛物线趋势。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DOC和DOP含量呈上升趋势。根据荧光和紫外光谱参数可见,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DOM类腐植酸组分呈上升趋势,类蛋白组分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DOM腐殖化程度呈增加趋势,自生源下降陆源增加,芳香性下降,土壤腐熟程度呈抛物线型变化。表明过量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大分子有机物,降低土壤供肥能力和微生物活性,因此冀北坝上地区应适量增施有机肥。(3)通过不同肥水条件对土壤DOM影响的研究,可见,随着水分的增加,土壤DOM的∑Fex/em呈增加趋势,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DOM∑Fex/em呈下降趋势,碳水耦合条件下,低碳高水土壤DOM∑Fex/em最高,高碳低水土壤DOM∑Fex/em最低。碳水耦合条件下,土壤DOP和DON含量高水高肥处理最高,低水低肥处理最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DOM∑Fex/em呈下降趋势,荧光峰A峰值呈下降后升趋势,荧光峰B峰值呈下升后降趋势,荧光峰C峰值呈波动式变化,荧光峰D峰值呈下降趋势。表明,土壤中有机碳和水分是影响土壤DOM含量及组分的两个重要因素,土壤有机碳是DOM的主要来源,土壤水分是土壤DOM迁移转化的关键因素。土壤中DOM在有机碳和水分的共同作用下由总有机碳向DOM转化,DOM由大分子组分向小分子组分转化,进一步被生物所利用,生物残体再转化为DOM的类蛋白组分。(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期刊2019-03-01)

杨宗云[5](2018)在《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地区烤烟的种植范围比较广泛,是云南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烤烟种植的质量和产量对烤烟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而烤烟种植土壤环境对烤烟农艺性状优化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种植烤烟的土壤由于常年施用化肥使土壤条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壤结构破坏,营养成分缺失。因而本文对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24期)

许烨,赵小宁,王高荣,陈江锋,邰艳利[6](2018)在《不同农艺措施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及危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原因,探索不同农艺措施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控制效果,于2017—2018年在富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不同农艺措施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程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茬口的小麦田对小麦茎基腐病感病程度有明显差异,前茬小麦、玉米轮连作田,秸秆还田,菌源残留量大,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病指数高,发病重;西瓜茬、秸秆清除田发病相对较轻,采取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及清除秸秆等综合措施来控制田间致病菌基数,从根本上减轻该病的发生程度。(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8年06期)

倪绯[7](2018)在《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角果碳氮代谢与油脂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种子的含油量除了受多基因控制外,同时受环境和栽培措施等非遗传因素影响。本试验采用了10个不同含油量的油菜品种,设置四个播期、五个密度、七个施氮水平、以及化学氮、磷、钾肥和有机肥等不同种类肥料处理组合。系统测定了油菜角果发育阶段的含油量、蛋白质含量、角果生物量、籽粒和果皮的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油菜角果发育基本规律花后20-50 d内,每角果籽粒干物重不断增加,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变化范围为0.013-0.119g。花后20-35 d内,每角果果皮干物重先升高后下降。同一品种,粒壳比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2油菜碳氮代谢基本规律(1)角果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糖是油脂合成的底物,其含量变化直接关系含油量高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一般在花后20-30d最高,含量达到10-28%;25-30d后迅速下降至10%以下,收获前在5%以下。果皮可溶性糖含量在生育前期高于籽粒,花后20-25d最高含量为15-38%,花后30-40d下降,收获前可下降至3%以下。高含油品种中油36的果皮具有较高水平可溶性糖含量,并且在角果发育的后期,其果皮糖快速下降的时间也晚于含油量中等的品种。(2)角果全氮含量籽粒全氮含量随籽粒发育逐渐升高或趋于稳定。不同条件下,成熟籽粒全氮含量范围为2.46-5.39%;果皮全氮含量呈先高后低趋势,花后20-25d最大值范围为1.49-3.07%。(3)角果碳氮比值籽粒与果皮的C/N值均花后20-25d最大值,不同条件下籽粒变化范围为3.8-9.13,果皮变化范围为12.52-35.60,果皮远高于籽粒的C/N值。此时含油量高的健壮植株籽粒C/N值宜为5-8,果皮C/N宜为10-15。3油菜籽粒油脂与蛋白质积累及变化规律在角果发育的25-50 d的过程中,不同品种的籽粒含油量可由5%提高到50%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在花后20–25 d即可达到15-25%,在成熟期达到20-30%。角果期日均温在16-20℃,中等种植密度,增施磷、钾肥,在不缺氮的条件下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与少追施氮肥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含油量。3不同播期主要因角果期气温差异导致含油量不同不同播期因进入成熟期早晚不同而造成气温差异并影响油脂积累进程。9月15日至10月30日的4个播期中,早熟品种湖南1358、中晚熟品种中双11号及晚熟品种浙双8号获得高含油量的角果期适宜日均温分别为17.7℃、17.9℃和18.9℃;适宜的积温分别为887℃、895℃和946℃。长江中游的中晚熟品种在10月1日至15日期间播种,获得较高含油量的可能性大于9月中旬与10月下旬。4适宜种植密度可相对协调光照与植株氮素水平而提高含油量在15×10~4-75×10~4株/ha密度范围内,中高密度(45×10~4-60×10~4株/ha)条件的种子最终含油量较高。因为在中高密度条件下,单个植株氮素水平比较低密度30×10~4株/ha降低,籽粒和果皮在花后25 d都维持了较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最大叶绿素含量和C/N。但密度高到75×10~4株/ha,含油量出现下降趋势。5一定肥力下增施无机氮及饼肥降低含油量、氮磷钾肥配合有利油脂积累无机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利于油脂积累,平衡施用氮磷钾比缺磷、缺钾及缺磷钾处理的含油量分别高2.5、3.0和3.8%。在相同的氮磷钾施用量基础上,增施饼肥(100kg/667m~2)降低成熟籽粒含油量2.9%。花后20-30 d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果皮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最大。以缺氮处理果皮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22.4和22.7%;同时C/N值也最高,平均分别为17.2和10.1。与缺氮相比较,缺磷处理显着降低果皮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了13.2和4.4%;C/N值分别降低了12.8和2.2。缺钾分别降低了果皮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6.8和6.3%;C/N值降低9.1和3.2。6不同施氮量及施氮方式对油脂积累的影响(1)适宜的施氮量利于油脂积累。盆栽条件下,极度缺氮影响到植株的正常生理代谢,因此0.5kg/667m~2(N5)处理含油量明显下降;不同品种在5-10 kg/667m~2氮肥用量条件下含油量最高,高含油品种表现更强的耐氮能力。但所有品种在10-25kg/667m~2(N10–N25)范围内随氮肥用量增加,籽粒含油量降低。不同氮水平下,籽粒和果皮可溶性糖含量及C/N值在角果发育初期表现差异较大。随施氮量增加果皮的可溶性糖含量及C/N降低,不同施氮量对果皮可溶性糖含量及C/N的影响比籽粒更大,因而研究不同阶段果皮适宜的可溶性糖含量范围有着重要意义。(2)氮肥不同基肥用量及基追施用方式对油脂积累的影响。在10 kgN/667m~2的相同追肥水平下,基肥施氮量为0.5-10 kg/667m~2(N10.5-N20),随基肥施氮量的增加,含油量呈下降趋势,以基肥施氮量为N10.5-N12.5表现最高。在总施氮量一致的条件下,随追肥次数的增加,籽粒含油量降低。以全部基肥处理最高,含油量为40.49%。与全部基肥处理相比较,一次追肥、四次追肥处理成熟时籽粒含油量分别降低了1.58和2.31%。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以四次追肥处理产量最高。7油菜籽粒含油量与角果碳氮含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不同播期因为成熟期气温差异而导致角果成熟快慢不同,其含油量与角果碳氮含量的相关关系所反应的内涵是不同的。不同密度、磷、钾及饼肥施用均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植株氮素吸收而影响油菜的碳氮消长,但影响作用相对复杂;而不同施氮量则直接改变了植株的氮素水平,所以分析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含油量与碳氮消长的关系更为明确。在不同氮素用量条件下,成熟籽粒含油量与籽粒和果皮可溶性糖含量在角果发育前期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成熟籽粒含油量与籽粒和果皮全氮含量在角果发育后期呈极显着负相关;含油量与籽粒和果皮的C/N在整个籽粒灌浆期都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6以上,与果皮C/N的相关系数在0.7以上。果皮的C/N与含油量的相关性更大,也许可以作为预测含油量的关键指标。8提高含油量的农艺措施首先应选择适宜该地区种植的优良高含油量品种,中油36、高油杂交品系、浙双8号和中双11号在长江中游地区表现出较高含油量性状(45-53%)。其次,要采用适合该品种的合理有效的栽培措施。早中熟品种可适当晚播,晚熟品种可适当早播,既可获得较高的含油量,也可以缓解茬口紧张问题。长江中游多数年份以10月上中旬播种,油菜进入成熟期的气温更有利于脂肪积累。中高密度(45-60×10~4/ha)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适中,植株个体的碳氮代谢相对协调,更利于油菜含油量积累。适当增加磷钾肥施用量,有利于促进油菜油脂积累。在肥力过低的土壤,适当增施氮肥可增加含油量;但土壤肥力较高时,在稳定产量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并通过磷钾肥配合,播期、密度、水分调控等综合措施实现油菜品质与产量的协同提高。(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李勤英,姚凤梅,张佳华,曾瑞芸,石思琪[8](2018)在《不同农艺措施对缩小冬小麦产量差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冬小麦区14个站点近25a(1990-2015)农业气象站冬小麦观测资料、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利用DSSAT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研究改变土壤养分条件、播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缩小冬小麦产量差和提高N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索冬小麦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不同冬小麦站点的潜在产量区域间差异较大,其范围在7617~14242kg·hm~(-2)。不同农艺措施对产量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增产潜力为53~3124kg·hm~(-2),对缩小产量差(缩差)的贡献率在8%以下,氮肥利用效率提高1.1~20.82kg·kg-1;播期提前的增产潜力为-327~2292kg·hm~(-2),其缩差贡献率为7%~17%,氮肥利用效率在-2.18~15.28kg·kg-1;增加种植密度的增产潜力为-255~699kg·hm~(-2),其缩差贡献率小于5%,氮肥利用效率在-1.7~4.66kg·kg-1;增施氮肥的增产潜力为0~4491kg·hm~(-2),其缩差贡献率为11%~33%,氮肥利用效率在-32.04~0kg·kg-1。表明增施氮肥和调整播期的增产潜力及缩差贡献率较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增加种植密度次之,但是增加土壤施氮量使氮肥利用效率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8年06期)

胡平,周先建,张朝晖,杨玉霞,方清茂[9](2018)在《不同农艺措施对金线莲瓶苗移栽存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金线莲瓶苗移栽农艺措施,以提高金线莲瓶苗移栽存活率和生长量。方法从栽种基质、移栽时间、每窝用种量、移栽密度等4个角度对金线莲瓶苗移栽的农艺措施进行优化研究。结果 4月份移栽;基地先铺一层5cm厚的朽木,朽木上铺一层厚约2cm左右的森林腐殖土;用种量3株/窝;株行距10 cm×5cm。其存活率最高可达92.5%,5个月单株生长量最高达1.5g。结论峨眉山能成功引种移栽并收获5个月生长期的金线莲组培苗,该研究结果对改变投资者盲目引种不科学种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05期)

张永刚[10](2016)在《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中铜、锌及玉米生长性状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是指某种重金属或者其化合物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渐重视,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土壤作为植物生产,食品供应最主要的载体,其污染更应该受到重视。本文采用大田试验与不同栽培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在覆膜滴灌的条件下有机培肥土壤中重金属锌、铜的总量、各形态变化以及其变化趋势。同时通过对有机培肥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影响和春玉米生长状况进行研究,探究锌、铜的含量与这些指标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第一年收获期(2013年10月)、休耕期(2014年5月)、第二年收获期(2014年10月)土壤中锌和铜的总量变化很大。在第一年收获期各处理锌总量以常规耕作+秸杆鸡粪(常秸)表现最优,以地表覆膜+常规播种(地常)、覆膜滴灌+常规播种(覆常)处理表现最低,而铜的总量则表现为常规耕作+常规播种(常常)的含量最高,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着。休耕期间锌的总量比第一年收获期都有所减少。以常秸处理减少幅度最大,较第一年收获期含量减少了14.64%。铜的总量比第一年收获期都有所减少。但是仍以常常处理含量最高,但较第一年收获期含量减少了9.33%。在第二年收获期,各处理土壤中锌的总量比休耕期都有所增加。而土壤铜总量以常常、常秸处理含量最高,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各处理含量高低顺序为常常>常秸>地表覆膜+秸杆鸡粪(地秸)>地常>覆常>覆膜滴灌+秸杆鸡粪(覆秸)。(2)叁个不同采样时间锌,铜的形态也发生变化。叁个不同采样时期锌的酸可提取态含量变化范围是0.023-0.087mg/kg,占锌总量的0.66%-1.44%。叁个不同采样时期,均以常秸处理土壤各形态锌的含量最高,覆常处理土壤各形态锌的含量最少,且六个不同处理均呈相同的规律。叁个不同采样时期铜的酸可提取态含量变化范围是0.055-0.205mg/kg,占铜总量的6.1%-12.9%。各处理大体以常秸的不同形态铜含量最高。含量最低处理则无明显规律性。(3)对于覆膜滴灌有机培肥土壤中锌、铜的变化趋势,其中锌的四种不同形态变化在两个不同年份均表现为常秸,地秸,覆秸处理值远高于常常,地常,覆常处理。但在两个不同年份之间四种不同形态的锌以及其总量则无明显的规律性。2013年到2014年酸可提取态和残渣态铜则大体呈升高的趋势,而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铜变化趋势则表现为整体下降的趋势,在六个不同处理中,四种不同形态的铜含量大体以覆常和覆秸处理表现最低。2013到2014年份,铜总量的变化则大体上表现为升高趋势。(4)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表现为2013年,2014年两个年份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抽雄期时微生物量碳的含量达到最高,随着生育期推进,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下降,且六个不同处理都是相同规律。在同一生育时期,2013年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值要低于2014年;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在2013年随生育期推进大体有较大幅度升高,但2014年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变化幅度很小。两个不同年份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均表现为地常处理的值最高,常常处理的值最低。(5)连续叁年观测的株高数据表明,在观测的五个不同时间段,大体上以覆秸处理株高表现最优,以常常处理株高整体表现最差;而茎粗观测结果表明,不同观测时间段仍以覆秸处理整体表现最优,且叁年连续观测数据均呈此规律。2013年和2014年数据表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等方面均以覆秸处理表现最佳,2015年则无明显规律性。但3年的千粒重均以地秸处理表现最优。在2013-2014年两年收获期,玉米产量均以覆秸处理表现最佳。2015年以地秸处理表现最佳。(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6-12-01)

不同农艺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索大穗型小麦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发挥其增产潜力,在大田条件下,以‘商麦15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行距和镇压对其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10月11日的产量达到最高,除与播期10月16日差异不显着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着;基本苗为300万/hm~2的处理产量最高,除与基本苗为375万/hm~2的差异不显着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着;行距为16.7 cm的单位面积成穗最多,产量最高,20 cm处理的效果次之,且二者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返青期镇压可增加‘商麦156’的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镇压过多造成无效分蘖增加,不能显着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生产上,‘商麦156’以播期10月11日—10月16日,基本苗300万~375万/hm~2,行距16.7~20 cm为宜,群体偏大时,可适度镇压以降低株高,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农艺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1].杨坤宇,王美慧,王毅,尹黎明,李勇.不同农艺管理措施下双季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倪雪峰,朱倩,刘涛,闫向泉,孟自力.不同农艺措施对‘商麦156’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刘文辉,张永超,梁国玲,秦燕.高寒区不同农艺措施对燕麦人工草地各生育期土壤碳氮储量与碳氮比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4].李瑞鑫.不同农艺措施对冀北坝上土壤溶解性机质组分特征的影响[D].河北北方学院.2019

[5].杨宗云.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6].许烨,赵小宁,王高荣,陈江锋,邰艳利.不同农艺措施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及危害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8

[7].倪绯.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角果碳氮代谢与油脂积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李勤英,姚凤梅,张佳华,曾瑞芸,石思琪.不同农艺措施对缩小冬小麦产量差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评价[J].中国农业气象.2018

[9].胡平,周先建,张朝晖,杨玉霞,方清茂.不同农艺措施对金线莲瓶苗移栽存活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8

[10].张永刚.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中铜、锌及玉米生长性状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农艺措施的土壤含水量变...不同农艺措施总氮流失折线图不同农艺措施的土壤含水量变...不同农艺措施总磷流失折线图不同农艺措施总磷流失总量比较不同农艺措施径流统计折线图

标签:;  ;  ;  ;  ;  ;  ;  

不同农艺措施论文_杨坤宇,王美慧,王毅,尹黎明,李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