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的制度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的制度分析

峻峰[1]2005年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文中研究说明用人力资源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西部经济问题,是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和支撑点。从西部开发所处的时代背景看,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表明,人力因素不仅可以克服物质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倾向,而且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保证经济长期增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及世界各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研究与实践活动等领域中的现有成果,充分吸收和借鉴包括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在内的多学科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工具,针对西部地区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划,对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1. 本文结合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测算,研究分析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由此得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自然资源的赋藏程度与本地区经济增长有关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的结论。此外,对西部地区资本供求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资本需求的测算发现,资本不足和短缺且使用效益低下,构成了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因此,在资源和资本对西部地区长期经济增长形成制约的时候,我们应及时地把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引入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中。2. 本文提出了素质观的、能本观的人力资源概念,并通过界定人力资源存量的概念、构建人力资源存量的度量方法和数学计量模型,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存量状况、配置状况、流动状况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劳动力流动性差、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缺乏构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状况的基本特征。 3.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本文从人力资源视角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出发,通过对西部地区教育总体特征和教育投资及农村居民教育投资行为的考察与分析,指出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广大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教育投资意愿与行为。提出教育的发展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的来源,而落实教育投入的政策和措施是西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4.在职培训投资和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培训投资的成本—收益理论及西部地区在职培训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说明,西部地区正规的在职培训方式起步较晚,差距大,有效供需不足。因此,提高认识,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供需矛盾。西部地区健康投资状况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健康投资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人口健康水平低下、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足、社会公共卫生设施条件差、健康环境条件相对恶劣。其真正的根源在于经济落后和贫困,关键在于如何打破西部地区贫穷和人口健康水平低下之间的恶性循环,使西部地区逐步走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健康水平提高齐头并进的道路,然后进入更高一层的循环当中,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 5.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本文在研究分析各学者对“贫困”概念的不同认识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把贫困地区,直观地理解成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区,这只是贫困的表层形式而已,而真正的问题是少数地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长期落后,这是贫困的实质,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理性选择应该是依托人力资源开发反贫困。 6.制度、政策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促进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表明,同等的人力资源存量水平,受不同政策、制度、市场开放程度的影响,其发挥的作用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在相近的政策、制度、市场开放程度的条件下,具有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地区必将首先发展,而且能够达到快速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行制度的安排还存在着诸多缺陷。通过管理体制和制度改革,不断推动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关键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增长,存量

曹霞[2]2004年在《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的制度分析》文中指出知识经济的兴起,预示着仅仅靠物质资本和体力劳动来推动生产发展的时代即将结束。西部民族地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地区开发建设,就必须紧紧把握这一时代的发展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寻找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策略和途径。 在新世纪之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而知识的生产、裂变与运用,必须依靠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即人才,而大批的人才是通过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生产出来的,因此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就成为西部开发战略成败的关键。对于经济发展中普通人力资源相对过剩、自然资源储量相对丰富、高层次人力资本积累相对短缺的西部地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题。因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现有人力资源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存量低、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典型、人力资本投资环境闭塞落后、人力资源配置分工程度低以及普通人力资源难以流动和高层次人力资本大量流失的“两极化”矛盾现象。 现代经济学和经济史证明,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之所以落后,低效的制度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本文采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的方法,以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开发相对落后的现状为切入点,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和运用的制度绩效从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落后的现状既有观念保守等内在制度不良的原因,又有中央政府政策东斜、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以及民族地区体制改革跟不上时代要求和中央政策制度在民族地区变形走样等的外在制度原因。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必须依靠中央政府的战略转移和政策调整,配合以地方政府行政的有效运行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援,才可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现实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制度和运行机制,从而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认为,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为创新主体的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创新或变迁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之必然要求。采用宏观强制性和微观诱致性结合的发展模式,注重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的“内在制度”建设和“外在制度”的供给与创新不失为合理之举。其中:“内在制度”建设主要应从中央到地方真正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念、以人为本的资源观念和新的人力资本投资理念;“外在制度”的创新与供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幅度提高国家在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集中进行高层次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创新、完善少、力资本市场、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有效激励和保障的政策支持。

李澜[3]2005年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研究》文中指出本项目研究以经典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研究理论为依据,采用定性分析与传统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是从农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内涵的基础研究出发,通过综合分析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现状及其相关性影响因子,全面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二是具有创新性地剖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价值,充分认识农村女性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农村妇女发展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叁是在全面分析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以独到的观察视角,重点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质量较差的状况;深入分析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积累慢、存量小的基本现状及其成因。首次论证既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又体现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特点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叁式二型”开发方案;并针对地区经济增长与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改善并不能自然或自发结合的基本现实,系统构思倾斜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宏观政策制定与实施,提出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发展的人文环境的主要构想,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转变,有效地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源质量提供既具有理论创新性,又具有实践可行性的参考依据。四是突破农村妇女问题研究的常规范式,通过采用田野调查与小样随机抽查以及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法,从实践中归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实现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效益的主要启示。整个研究的主要观点聚焦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独特作用,重点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回报,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摆脱贫困、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关键。

李文武[4]2005年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开发的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人力资本开发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发展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全体国民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和需求满足程度。人力资本的开发活动具有一定的制度结构,有特殊的运行与变迁规律。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性质、规模和质量不同的人力资本开发制度,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运行,具有不同的规律变迁。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西部地区市场化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呈多元性、复杂性、不平衡性等特点,加之民族地区社会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具有一定的时空特性和路径依赖,决定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开发具有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性。西部地区落后首先源于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存量不足。研究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开发制度,对于加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从西部开发所处的时代背景看,人力资本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表明,人力因素可以克服物质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递减倾向,而且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保证经济长期增长。本文尝试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开发制度的内容结构、功能和运行规律,为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从古典经济学对“人力资本”的论述开始,介绍了近现代经济学界对人力资本认识的不同观点,对国内的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做了简单的论述。第二部分,结合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人力资本制度的概念,对人力资本制度的内涵进行分类,提出人力资本生产制度、人力资本流动制度、人力资本产权收益制度、人力资本管理制度。第叁部分,首先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结构、功能进行分析,然后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健康制度进行分析,并对人力资本健康的相关制度提出建议,最后结合西部地区民族特色提出合理利用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人力资本生产。第四部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动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导致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动在全国处于劣势,西部地区应当采取有力的政策促进人力资本的健康流动。第五部分,人力资本产权收益制度能够调动人力资本生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西部地区企业应当健全年薪制,并尽可能实施新的产权激励制度。第六部分,从传统管理制度的分析出发,提出市场制度下西部地区企业家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公务员管理制度。第七部分,结合有关理论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制度改革提出一系列的建议。

李具恒[5]2005年在《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制度因素分析——来自新疆、甘肃、宁夏民族地区的问卷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人力资本及其制度的契合为切入点 ,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供给、制度绩效和对策建议进行了论述。人力资本积累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得以实施的关键和突破口 ,但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受制于制度的约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供给是相对丰富的 ,但正式制度短缺与非正式制度短缺仍然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瓶颈 ,实证调查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也证实了这一点。为此西部民族地区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增强教育法律制度供给 ,创新经济制度 ,加大教育投资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形成人力资本开发的多元机制

张志新[6]2005年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构想的提出,西部大开发就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开发西部,而是如何开发的问题;以及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如何实现东、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必须把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必须从重视“物力资源”开发转变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开发的轨道上来。只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才能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只有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才会有更为长久的动力源。因此,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 本论文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以经济法学和民族经济学为底蕴,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热点问题之一的西部大开发作了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指引下,立足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借鉴国内外开发欠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论证了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关键。在如何作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有关知识和人力资源特性,创造性地提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应建立在法律保障机制基础上。只有依法开发,才能有效地防止忽视教育、不重视人民健康等问题的发生;只有依法开发,才能有效地保护各开发主体的权益;只有依法开发,才能避免人力资源不合理配置和浪费现象;只有依法开发,才能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宏观调控作用,坚决杜绝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分离等现象的产生。总之,构建适合于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就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结构上,本论文除引言、结语外,正文分为两大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1一3章)论述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涵、现实状况、基本思路以及开发利用问题。重点阐述了不能以开发论开发,而是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要坚决剔除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的六大误区以及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路径选择等具有实践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重大问题。第二部分(4一7章)主要从人力资源开发法治环境的酿造、教育法与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法律保障以及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服务机制的构建等方面来论述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保障问题。本部分从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出发,重点论述了构建适合于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性地提出明晰劳动力产权、切实保障人力资源各开发主体的权益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条件。除此之外,还简要地论证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不但要有良好的法律环境,而且优质的法律服务可以促使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始终沿着法治的轨道运行。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保障,劳动力产权,西部民族地区

乌拉尔·沙尔赛开[7]2014年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在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如今,加快人力资本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力资本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民族地区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大力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快形成民族地区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是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本。而人力资本不会自动产生和积累,更不会自动高效运转,产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人力资本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人力资本运营过程,即人力资本投资、流动、配置和保护,每个环节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它需要以人力资本运营观对整个过程进行把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较为充裕的物质资本,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远远滞后于物质资本的积累。支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直接导致经济的活力和持续快速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够强劲,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日趋扩大。从人力资本运营的全过程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人力资本投资短缺,人力资本流失严重,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本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各个领域的人力资本,大量劳动力失业,弱势群体增多,给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加快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才是缩小一切差距的根本,也是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维护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也只有促进人力资本运营,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二研究内容本文试图以人力资本运营的理论为指导,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和历史演变进行梳理。进一步以新疆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新疆人力资本运营进行绩效评价,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总体思想、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同时也就本文所要说明的研究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运营理论的研究进展,并且对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运营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绩效评价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意在提出本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和外延、人力资本运营主体、人力资本运营客体、人力资本运营机制和绩效评价的理论进行介绍。第叁章,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历史演变和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政策。首先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分别分析人力资本运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作用和影响。其次,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特征试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本运营的历史状况作一个历史回顾。分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空白期、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萌芽期、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初创期和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发展期四个阶段。最后,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政策进行梳理。第四章,少数民族地区以新疆为例人力资本运营运行状况,首先对新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概况进行介绍,分别从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转变、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对内、对外贸易合作水平、社会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展开讨论。其次,从人力资本总量、人力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结构等方面介绍了新疆人力资本基本状况。再次对新疆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从投资总量、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方面来分析。然后对新疆人力资本运营配置使用状况中通过调研数据来分析出新疆人力资本流失现状。最后对新疆人力资本配置手段及其效应和新疆人力资本运营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第五章,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意在充分结合宏微观数据,在已有研究的人力资本运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人力资本运营进行绩效评价,分别从教育水平、研究与开发(R&D)水平、卫生支出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经济水平、社会稳定、民族文化七个方面,构成了新疆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六章,论文的对策研究部分,意在基于新疆人力资本运营实证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总体思路、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

温国政[8]2006年在《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往物力资源雇佣人力资源的关系,也逐渐转变为人力资源支配非人力资源的关系。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表面凸现出来的是科学与技术,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则是人的创造力量。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并不在它拥有多少物质资源,而是看它有多少市场份额,看它拥有多少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关注,都将其列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都十分关心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财政、物资、技术、贸易等各个方面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大力帮助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使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种种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目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且呈现差距扩大的趋势。造成这种差距有区位、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滞后。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当中最具活力、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具累积效应的资源,是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的基础和前提。而西部民族地区现有人力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考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

韦继永[9]2005年在《广西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的制度分析》文中认为知识经济的兴起,预示着仅仅靠物质资本和体力劳动来推动生产发展的时代即将结束。广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地区开发建设,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寻找适应时代特征的发展策略和途径。 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是通过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因此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投资就成为“富民兴桂”战略成败的关键。对于普通人力资源过剩、人力资本存量低、人力资本投资环境闭塞落后的广西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题。 现代经济史证明,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低效的制度安排是广西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落后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本文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广西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的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为创新主体的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创新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注重“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供给与创新不失为合理之举。“内在制度”建设主要应以中央到地方真正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念、以人为本的资源观念和新的人力资本投资理念。“外在制度”的创新与供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幅度提高国家在广西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集中进行高层次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创新、完善人力资本市场、加大对广西人力资本的有效激励和保障的政策支持。

彭君[10]2013年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创新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国内外实践表明,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作为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人才资源共同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宝库。少数民族人才是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相对滞后。建设一支素质高、规模大、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大力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是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本文站在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宏观高度,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为背景,立足融水苗族自治县实际情况,从人力资本、激励、人才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出发,运用文献、战略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人力资源开发这个主题,分为七大部分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分析。首先,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意义。第二章阐述了人力资资源开发相关理论的概念界定,为后面章节提供理论基础。第叁章是分析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于发展,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同时阐述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第四章阐述了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开发优势第五章分析了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为针对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的机遇,探讨适合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从而促进当地人力资源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快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七章是结论与展望,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指出不足和提出进一步研究深化的问题。对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庄严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是维护我国各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的政治需要,同样是加快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我国够实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和谐、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和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D]. 峻峰.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2].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的制度分析[D]. 曹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3].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研究[D]. 李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4]. 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开发的制度研究[D]. 李文武.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5].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制度因素分析——来自新疆、甘肃、宁夏民族地区的问卷调查分析[J]. 李具恒. 宁夏社会科学. 2005

[6].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保障研究[D]. 张志新.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7].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D]. 乌拉尔·沙尔赛开.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8].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D]. 温国政.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9]. 广西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的制度分析[D]. 韦继永. 广西大学. 2005

[10].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彭君. 重庆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的制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