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优势,为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大国工匠

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优势,为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大国工匠

山东省济南市技师学院250024

新旧动能转换理念的提出,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和全新的视野。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是发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产业。职业技术教育要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方面克服难点,起到先行者、发动机和储水池的作用,从而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一、职业技术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面对的问题

1.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产业层次升级、结构优化,是新旧动能转换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但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还难以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从全国来看,人社部数据显示到2020年预测制造业技能人才缺口1913.1万人,但职业技术院校的相关专业的招生数、在校生数以及毕业生数却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它专业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种现象。

2.技能人才培养层次不高。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大部分是中级及以下的等级。近5年来,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不足10%。人才培养层次与新旧动能转化、“中国制造2025”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存在学校“一厢情愿”的现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松散、浅层,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文化素养培育与技能教育不配套,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导致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

4.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隶属关系的职业技术院校按照各自的理解和规划设置专业、工种,存在“什么专业好招生,就设置什么专业”的倾向。专业设置盲目化、扩大化、同质化,“凑热闹式”设置热门专业,跨行转岗、临阵磨枪甚至东拼西凑师资的现象时常出现,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对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社会上对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对“大国工匠”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不唯学历唯能力”的观念有待加强。

6.高质量生源不足。由于社会长期对职业技术教育形成的偏见,无法吸引到优秀学生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生源质量不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难度大,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岗位能力需求就会产生差距。

二、原因分析

1.发展思路没有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完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办学思路仍需要进一步厘清,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围着产业发展转,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实时调整的意识需要持续巩固。

2.促进产教高度融合度的机制有待强化。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度以及政府参与校企合作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行业对校企合作的指导、监督机制有待加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内驱力不足,培养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学校的品牌创建意识不够,合作机制建设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会不足,从而导致技术服务能力较弱。

三、职业技术教育对接新旧动能转换的设想

1.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机制,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提升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优秀技能人才的薪资福利,完善技能人才的培训机制,做好技能人才的职业规划,形成尊重技术、重视技能,充分发挥技能人才能动性的氛围。

2.开展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升级,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增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通过企业人才需求、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家委员会研讨、分析,进一步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针对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其要求,按照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技能课程,还要有为其后续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础的企业文化课程、专业相关及外延课程等,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3.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切入点,结合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等对技能素养的新要求,强化校企间“互补型”合作,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变为学校培养优势,探索实践创新“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适应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供给。鼓励企业在技工院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站,发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技绝活的优势作用,开展“三进”,即企业技术专家进课堂、教师进企业、学生进车间,并鼓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或兼任教师,学校师生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攻关,学生参与生产实践。

4.强化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关主管部门加强指导,从制度层面来保护、提升工匠精神。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积极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课程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将学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中,不断深化课程内涵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同时,深化师德建设,强化老师的匠人精神,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使学生成为“专业的人、职业的人、创新的人、创业的人”。

标签:;  ;  ;  

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优势,为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大国工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