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期待论文-费国爱,尤清秀

性别期待论文-费国爱,尤清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期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性别,工作评价,评价归因,职业期待

性别期待论文文献综述

费国爱,尤清秀[1](2019)在《来自不同性别上级的消极工作评价对女性员工职业期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在职场中会面临更多的障碍,最常见的就是来自上级的工作评价,而女性则更容易受到来自上级的消极评价,进而减少其对职业的期待。本研究利用叁个实验探讨女性受到消极评价的深层原因,以寻求可以缓冲消极评价带来的职业期待下降的的因素。已有研究已经表明职场中男性对女性的消极评价更多的源于性别偏见,而女性对女性的消极评价则可能存在两种情形:客观评价和嫉妒。实验一中235名企业员工对60张面孔(高/中/低吸引力)利用5点量表进行工作评价,发现存在嫉妒情形下的消极评价,但差异未达显着。实验二则利用2(上级性别:男/女)×3(评价类型:积极/消极/中性)的设计以验证不同性别上级做出的消极反馈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上级性别与评价类型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男女性别上级条件下消极评价存在显着差异,而积极和中性评价不存在显着差异。实验叁则利用2(上级性别:男/女)×2(评价类型:积极/消极)探究了不同性别上级的消极评价对员工职业期待的影响,结果表明女性员工的职业期待不仅受到评价类型的影响,也受到评价者性别的影响,而评价者性别对员工职业期待的影响受到员工将其评价归因于性别的中介作用。这些结果共同表明职场中女性员工的职业期待受到上级性别的影响,而女性员工的女性上级则能够在不影响其职业期待的情形下做出关键评价,进而提高员工作绩效,使其职业生涯受益。(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韦墙[2](2018)在《孕妇对胎儿性别期待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未来的性别角色形成受性别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影响,而性别观念又指导着教育行为。孕妇作为儿童生命的孕育者,未来也最容易与孩子形成依恋的情感连结,她对胎儿的性别期待一方面包括孩子生理性别的偏好,另一方面包括对男孩、女孩性别角色的期待。孕妇对胎儿的性别期待也将影响着未来她对孩子的教养及孩子日后的性别角色形成。本论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了解孕妇对胎儿的性别期待,再辅以文献资料从文化的角度和其他多次访谈来分析关于孕妇对胎儿性别期待的影响因素,并从先进性别文化的角度就其性别期待的现状和特征提出相应的建议。论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当前的相关研究,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视角。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阐述了选择个案研究的原因。即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资料的整理。具体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第叁部分是调查结果,包括孕妇对胎儿的生理性别期待以及对胎儿的性别角色期待。其中生理性别期待表现出生男孩的偏好,孕妇对于男孩的性别角色期待和女孩的性别角色期待都具有双性化的趋势。孕妇对胎儿的性别期待的带有复杂性的特点。第四部分是分析孕妇性别期待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因素既有来自本民族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的浸润,也有来自成长环境、受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以及婚后家庭的作用。其中本民族性别文化带有男尊女卑的特点;孕妇在成长和教育环境中的“男女有别”体验;工作经历中,人们对男女两性的性别特质带有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婚后的家庭中,女性担当“内外兼重”的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角色。第五部分是笔者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的四点建议:一、辩证地看待现有的性别文化;二、加强宣传倡导先进性别文化;叁、悦纳孩子的性别;四、树立双性化教育理念。(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王若晗[3](2018)在《高中生对语文教师的性别偏好与期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高中学生的视角与感受为出发点,针对对语文教师的性别偏好与期待进行了研究。在高中语文的教与学当中,教师的性别与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学习效率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性别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对于知识的讲授也有一定的不同。本文研究者运用归纳、类比的研究方法,以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从身边高中同学中抽样)发现高中生普遍对女语文教师有所偏好,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无论男性教师还是女性教师,都有他的教学优势,所以要在加强自主学习弱化性别弱势上下功夫,弱化由于性别原因造成的教学影响~([1])。(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8年02期)

和蕴泽[4](2017)在《男权视野下的角色期待,探寻性别歧视渊源——以拾穗女路得为例浅谈《圣经》》一文中研究指出《拾穗者》是最能体现法国着名写实主义画家米勒风格的一副画,勤劳朴实而健硕的女子弯腰捡拾麦穗,任劳任怨,珍视每粒粮食。这与《圣经》中《旧约》里面的《路得记》路得这一女性形象直接相关。路得具有《圣经》极为推崇的品质性格,这种性格品质正是男权视角下对女子的期待和要求。西方性别歧视或许正源于此。(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7年08期)

杜园春,赵明聪[5](2017)在《67.1%受访者期待在教育就业上实现性别平等》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发布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很多家庭将生二孩提上了日程,生二孩的时候大家想要生男孩还是女孩?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大孩是男孩,60.0%的受访者希望二孩是女孩,11.0%的受访者希望是男孩,28(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7-03-09)

陈琰娇[6](2017)在《从“女扮男装”的革命叙事到“霸气总攻”的性别期待 跨媒体叙事中的新中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银幕形象中的"女扮男装"到近年来的"霸气总攻",女性形象的中性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中性形象从一种本真的外貌逐渐走向一种可以扮演的人设。如果说对传统中性形象的改造是在男性化("假小子"/"女汉子")的基础上加入女性气质,以抹去"假男人"的痕迹,那么跨媒体叙事中的新中性形象则是在女性气质上加入(象征性的)男性气质("老公"/"总攻"),以形成一种新的性别期待。本文尝试在跨媒体语境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璐[7](2016)在《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研究贵阳市3-6岁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与成人性别角色期待的关系,并依此为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提供更加完善的意见与建议。研究采用测量法和问卷法,测量工具为卢勤修改后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家长和教师调查问卷采用高晓云编制的《成人性别角色期待问卷》。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贵阳市两所幼儿园中180名幼儿及其家长,12名幼儿教师,教师为幼儿所在班级对应教师。收集数据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成人性别角色期待得分的统计,分析成人男、女性别角色期待得分包括各项因素的平均水平差异以及与年龄、教龄和学历的相关性;其次根据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统计出幼儿性别分化的结果以及性别角色分化类型的分布情况,分析幼儿性别化特征的特点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最后进行成人性别角色期待和幼儿性别角色分化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成人男、女性别角色期待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两者是否有显着相关关系。本研究假设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存在某种相关性。研究结果为:1.家长男性性别角色期待与学历关系显着外,家长和教师的性别角色期待水平与年龄、教龄和学历并无显着相关关系;家长性别角色期待水平与幼儿男性化、女性化特征表现为显着相关关系;2.幼儿的性别角色分化在小班就已经出现且双性化人格个体已占较大比重,说明双向化人格的形成从幼儿时期就有存在的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男孩和女孩性别化特征差异不明显;幼儿性别分化结果与年龄和性别无显着相关性;3.幼儿性别分化结果与家长女性性别角色期待水平显着相关,与家长男性性别角色期待水平和教师性别角色期待均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6-06-15)

王琦[8](2016)在《我国早期创业活动阶段创业高成长期待的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我国女性创业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女性创业活跃的国家之一。女性创业被认为是摆脱妇女贫困、提高妇女地位、缓解就业压力、取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但是,女性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大于男性,她们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抵制以及家庭的不理解。如何消除不平等,扶持女性创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本文使用全球创业观察(GEM)数据,基于创业成长期待的视角对我国早期阶段创业活动(TEA)中,女性创业的低层次现象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女性创业高成长期待比率显着低于男性。Blinder-Oaxaca差异分解结果表明,因个体特征不同而产生的禀赋效应解释了两性创业高成长期待差异的大约20%,因遭受性别歧视而产生的系数效应则解释了其余大约80%的差异。运用Yun的细节分解结果表明,女性创业者较低的教育水平和家庭财富水平显着降低了女性的创业高成长期待。同时,女性创业者从事的产业类型多属于微型创业,也显着降低了女性的创业成长期待。由于女性TEA创业者多数是迫于生计而进行的需求型创业,这一创业动机特征,也显着降低了女性的创业成长期待。本文主要有以下改进:一是基于创业高成长期待视角考察了我国女性创业低质量、低层次的现象。二是采用Oaxaca-Blinder差异分解方法,从总体角度分解个体特征和歧视性因素对两性创业高成长期待的影响。然后使用Yun(2005)的细节分解方法研究个体特征和歧视性因素对两性创业高成长期待的影响。叁是对两性创业成长期待的性别差异及分解结果进行显着性检验,使论证更加规范严谨。(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6-04-01)

邱吉青[9](2016)在《期待一个性别平衡的“世界经济论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参会的约2500名全球商界精英中只有18%是女性,2015年和2014年女性参会者比例分别是17%和15%。达沃斯论坛想要真正实现“世界”经济论坛的职责,就必须改变目前过于男性化和西方化的特征,使参与的群体更具广泛(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6-02-03)

游品岚[10](2015)在《社会性别期待下的毁灭——以《寒夜》汪文宣为例论男权意识对男性的伤害》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作为男权思想下的牺牲品曾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男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在受着男权思想的伤害。男权意识看似赋予了男性一种性别优越感,但却也使男性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家庭期待和负担。当真实的自我与社会性别期待出现落差时,男性往往在自卑与自责中无从解脱。本文以巴金《寒夜》中的主人公汪文宣为例,从社会环境、家庭女性、自我认知叁个方面论述男权意识给男性的伤害。(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7期)

性别期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儿童未来的性别角色形成受性别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影响,而性别观念又指导着教育行为。孕妇作为儿童生命的孕育者,未来也最容易与孩子形成依恋的情感连结,她对胎儿的性别期待一方面包括孩子生理性别的偏好,另一方面包括对男孩、女孩性别角色的期待。孕妇对胎儿的性别期待也将影响着未来她对孩子的教养及孩子日后的性别角色形成。本论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了解孕妇对胎儿的性别期待,再辅以文献资料从文化的角度和其他多次访谈来分析关于孕妇对胎儿性别期待的影响因素,并从先进性别文化的角度就其性别期待的现状和特征提出相应的建议。论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当前的相关研究,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视角。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阐述了选择个案研究的原因。即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资料的整理。具体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第叁部分是调查结果,包括孕妇对胎儿的生理性别期待以及对胎儿的性别角色期待。其中生理性别期待表现出生男孩的偏好,孕妇对于男孩的性别角色期待和女孩的性别角色期待都具有双性化的趋势。孕妇对胎儿的性别期待的带有复杂性的特点。第四部分是分析孕妇性别期待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因素既有来自本民族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的浸润,也有来自成长环境、受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以及婚后家庭的作用。其中本民族性别文化带有男尊女卑的特点;孕妇在成长和教育环境中的“男女有别”体验;工作经历中,人们对男女两性的性别特质带有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婚后的家庭中,女性担当“内外兼重”的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角色。第五部分是笔者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的四点建议:一、辩证地看待现有的性别文化;二、加强宣传倡导先进性别文化;叁、悦纳孩子的性别;四、树立双性化教育理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期待论文参考文献

[1].费国爱,尤清秀.来自不同性别上级的消极工作评价对女性员工职业期待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韦墙.孕妇对胎儿性别期待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3].王若晗.高中生对语文教师的性别偏好与期待[J].中华少年.2018

[4].和蕴泽.男权视野下的角色期待,探寻性别歧视渊源——以拾穗女路得为例浅谈《圣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

[5].杜园春,赵明聪.67.1%受访者期待在教育就业上实现性别平等[N].中国青年报.2017

[6].陈琰娇.从“女扮男装”的革命叙事到“霸气总攻”的性别期待跨媒体叙事中的新中性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

[7].王璐.成人性别角色期待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相关性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6

[8].王琦.我国早期创业活动阶段创业高成长期待的性别差异[D].聊城大学.2016

[9].邱吉青.期待一个性别平衡的“世界经济论坛”[N].中国妇女报.2016

[10].游品岚.社会性别期待下的毁灭——以《寒夜》汪文宣为例论男权意识对男性的伤害[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

标签:;  ;  ;  ;  

性别期待论文-费国爱,尤清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