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假单胞菌论文_王岚,王跃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丁香假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丁香,胞菌,线虫,菌素,磷脂,胆碱,大肠。

丁香假单胞菌论文文献综述

王岚,王跃进[1](2019)在《中国野生毛葡萄ERF转录因子调控对丁香假单胞菌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对葡萄白粉菌具有较高的抗性。AP2/ERF转录因子作为植物中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能够参与响应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例如病原菌入侵、低温、干旱、激素等。研究‘丹凤–2’的ERF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抗病的功能,可为抗病基因研究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前景。本研究在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以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为材料,对叶片进行葡萄白粉菌接菌处理,通过qRT-PCR分析,筛选出3个响应白粉菌诱导的转录因子VqERF112、VqERF114和VqERF072。对‘丹凤–2’的叶片进行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接种处理,分析这3个ERF转录因子响应Pst DC3000表达模式;构建这3个ERF转录因子过量表达载体,通过花序浸润法稳定转化拟南芥Col-0,鉴定获得T3代过量表达转基因拟南芥;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Pst DC3000接种处理,3 d后观察叶片发病情况,进行菌落数统计;通过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死亡;通过二氨基联苯胺(DAB)染色观察H2O2积累;通过qRT-PCR分析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的转录因子VqERF112、VqERF114和VqERF072均能够响应PstDC3000的诱导。在对过量表达VqERF112、VqERF114和VqERF072转基因拟南芥接种PstDC30003d后,野生型叶片出现明显的黄化,而转基因拟南芥则没有明显的黄化。在过量表达VqERF112、VqERF114和VqERF072转基因拟南芥株系中,细菌数低于野生型,说明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VqERF112、VqERF114和VqERF072可以抑制PstDC3000的生长。与野生型相比,在过量表达这3个ERF转录因子的拟南芥株系中,通过台盼蓝染色观察到孢子细胞死亡,通过DAB染色也观察到更多的H2O2积累。通过qRT-PCR分析接种Pst DC3000后0、24、48、72 h响应水杨酸和茉莉酸/乙烯相关防御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对比野生型,过量表达VqERF112、VqERF114和VqERF072转基因拟南芥株系中水杨酸信号相关基因AtNPR1和AtPR1的表达量不同程度上升,而AtICS1和AtPR5的表达量却受到抑制;茉莉酸/乙烯信号相关基因AtPDF1.2、AtLOX3、AtPR3和AtPR4的表达量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在拟南芥转基因植株中VqERF112、VqERF114和VqERF072过量表达,增强了对丁香假单胞菌的抗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张丹丹,许晓丽,李健强,罗来鑫,冯建军[2](2019)在《PMA-qPCR检测两种丁香假单胞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丁香假单胞菌豌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pisi)引起的豌豆细菌性疫病和由丁香假单胞菌斑点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maculicola)引起的十字花科细菌性黑斑病既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前者在我国尚未见报道,后者近年来在我国发生趋势有所上升。如进境种子携带该2种病原菌传入我国将会对我国寄主作物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对于这两种病原菌的死活均无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PMA (迭氮溴化丙锭)这一新型核酸结合染料,可以穿过受损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导致DNA在PCR过程中无法打开双链而不能被扩增的原理,将PMA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通过筛选的特异性引物以及探针进行扩增检测,建立一种用于细菌活性的快速、高灵敏度、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未经PMA处理的活菌菌液在实时荧光扩增时Ct值与菌液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即y=-3.0809x+43.07 (R~2=0.9971),向80℃水浴处理20min后的死菌菌液中添加终浓度为10μmol/L的PMA后,Ct值较活菌菌液显着增加,表明PMA可以抑制热灭活死菌的DNA扩增,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对PMA添加量、黑暗孵育时间、曝光时间等进行优化并开展应用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于莎,安冬捷,姜峰,谭伟明,李召虎[3](2019)在《间歇式流加补料对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Z2-6冠菌素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具有诱导植物抵御逆境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冠菌素的产量,基于传统分批发酵法建立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 Z2-6间歇式流加补料发酵方式,并对补料方法中的起始补料时间、补料体积和补料中的合成前体L-异亮氨酸含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间歇式流加补料发酵方式,于接种后第8天开始每隔24 h补加新鲜GC培养基(含0.75 g/L的L-异亮氨酸和0.3 g/L的丙酮酸钠)1次,每次补料体积占发酵液总体积的2.0%时,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Z2-6的冠菌素产量最大,达241.5 mg/L,较传统分批发酵方式下的产量(152.5 mg/L)提高了58.4%,合成速率达到20.1 mg·L~(-1)·d~(-1)。表明此种补料发酵方式既可以使细菌高效、持续地利用营养物质,又可解除产物的反馈抑制,大幅提高冠菌素产量,最终达到高产目的。(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俊州,周丽颖,范军[4](2018)在《细菌素SyrM在干旱逆境下介导丁香假单胞菌间的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素是一种由细菌合成的蛋白类潜在抗生素,目前认为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参与细菌间的竞争,但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大肠菌素M类细菌素在细菌间竞争起作用。我们从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DC3000菌株(DC3000)中克隆了大肠菌素M的同源基因.SyrM,通过原核表达纯化得到SyrM蛋白,发现该细菌素在体外能够抑制近缘病原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的生长。同时研究发现,钙离子和镁离子可以增强细菌素的抑菌活性。为进一步研究该细菌素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利用细菌素的敏感菌分别与野生型DC3000和细菌素突变体共培养,发现在固体培养和侵染产生的植物病斑组织中,DC3000在脱水-复水过程中可以利用细菌素SyrM抑制敏感菌的生长。本研究证实了大肠菌素M类细菌素可以作为竞争因子介导细菌间竞争,同时揭示了植物病原细菌在干旱逆境条件下依赖细菌素的定植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刘晓柱,李银凤,于志海,刘晓辉[5](2018)在《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DC3000甘油激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athovar tomato,Pst)DC3000甘油激酶(Glycerol kinase,GK)的功能,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Pst DC3000 GK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Pst DC3000 GK基因,对其生物信息学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构建了GK基因敲除突变体,探讨其对菌体生理特性的影响。序列分析表明,GK基因全长1 506 bp,可编码一条501个氨基酸的多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st DC3000 GK蛋白分子质量55.8 ku,等电点5.54,富含无规卷曲结构。敲除Pst DC3000 GK后,可降低菌体在基本培养基与丰富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增加细胞中甘油含量,同时也使菌体在拟南芥叶片上的增殖能力降低。因此,Pst DC3000 GK基因参与调控菌体的生长过程,影响菌体甘油代谢。(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ANUM,BASHIR[6](2018)在《丁香假单胞菌铁载体PYOVERDINE介导的杀秀丽隐杆线虫活性与铁在致病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是一种已被深入研究的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但该菌对动物如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致病性最近也已被研究证实。铁是自然环境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但其生物利用率一直相对较低。多种不同的微生物类群已经发展出具有对铁具有高亲和性能的铁吸收系统,包括血红素摄取系统、铁载体系统和细胞膜受体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主要铁载体是pyoverdine。它是一种低分子量、高亲和力的铁清除荧光分子,仅在铁限制条件下由荧光假单胞细菌群产生。除了具有对铁的吸收性能,铁载体pyoverdine也可以作为细菌毒素。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液体培养条件下的线虫致病模型中,在铁限制条件下丁香假单胞菌野生菌株MB03和秀丽隐杆线虫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铁载体pyoverdine在丁香假单胞菌致病性中的作用。鉴于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onosa)PAO1菌株已经鉴定出几乎所有与pyoverdine生物合成和分泌相关的基因,使用PAO1菌株的pyoverdin基因簇作为参考序列,利用在线工具Anti-SMASH对丁香假单胞菌MB03基因组中pyoverdine编码基因簇进行了预测和定位分析。结果发现,发现丁香假单胞菌MB03中缺少5个与PAO1中的直系统同源基因(pvd X,pvd Y,pvd A,pvd F和fpv I)。在这些基因中,pvd X和pvd Y编码调节蛋白;pvd A和pvd F编码合成N5-甲酰基-N5羟基鸟氨酸残基所需的酶,这些残基存在于PAO1的pyoverdine的肽链中。但在MB03的pyoverdine基因簇中也存在一种为PAO1中所没有的基因,即syr P。推测syr P的编码产物可能参与存在于MB03-PVD肽链中的羟基天冬氨酸残基的?-羟基化作用此外,在PAO1中,两个Sigma因子编码基因pvd S和fpv I分别参与pyoverdine生物合成和pyoverdine受体Fpv A的激活,但是,在丁香假单胞菌MB03的基因组中不存在fpv I,而是在fpv A基因的前面有一个pvd S IS基因框,表明在丁香假单胞菌MB03中的pvd S可能参与fpv A基因的转录。Pyoverdine在结构上由3个不同的结构域组成,即生色团(最保守的部分)、肽链(最可变部分)和侧链(羧酸衍生物)。在MB03的铁载体pyoverdine基因簇中的非核糖体基的多肽合成酶(NRPS)基因编码参与pyoverdine的肽链和发色团部分合成的一种大分子量酶。通过NRPS预测因子对丁香假单胞菌MB03的5个推定的NRPS基因进行计算机模拟表征表明,MB03-PVD的肽链呈线性形式并且由L-lys,D-Asp,L-Thr,L-Thr,L-Ser,D-Asp和L-Ser。经测定铁载体pyoverdine特定光吸收值,发现MB03产生的pyoverdine与培养基中的Fe3+浓度成反比,而铁对于pyovidine生产的临界抑制浓度约为20?mol/L。通过使用Rec TE重组系统来进行pyoverdine生物合成2个相关基因的中断,获得了相应基因中断突变株?pvd D和?pvd J。由于pyoverdine是一种分泌的非核糖体多肽,所以可通过LC-MS和荧光光吸收测定来鉴定中断菌株是否丧失产铁载体pyoverdine的活性。结果发现,两株突变株的破碎细胞滤液均缺乏pyoverdine特征性的黄绿色荧光,表明突变株未能产生pyoverdine。经质谱鉴定,2株突变株也缺乏pyovine的特征峰,而野生型MB03产生了具有1123.412 m/z和1142.4165 m/z的两类pyovidine。为调查铁在MB03对线虫致病性中的作用,在添加或不添加铁的M9培养基中来培养MB03菌株,然后进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杀虫生物测定。由于Pyoverdine也有助于在丁香假单胞菌中发现的几种常见致病因子(如AHL,EPS和Tabtoxin)的产生,因此,pyoverdine有可能在培养过程中由于铁在培养基浓度的不同从而调节了细胞毒性、并导致对线虫杀虫效果的差异性。为验证这一假设,将过夜MB03培养物产生的滤液分成两半,其中之一添加额外的100?mol/L铁并培养过夜。生物测定结果发现,野生菌株MB03导致供测线虫的显着性致死(p=0),但通过在M9中添加外源铁(100?mol/L)或通过在MB03过夜培养物中直接添加外源铁的细胞滤液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致死率。此外,液相生物测定的致死效应通常发生在培养30 h之后,因此,足够的培养时间对于细菌的致死作用也是进行生物测定时要考虑的。将基因中断突变株?pvd D和?pvd J与野生菌株MB03在贫铁的M9培养基中生长后进行液相杀虫生物测定,另外,使用纯化铁载体pyoverdine进行相应生物测定,因为推测pyoverdine可能是具有杀虫活性的MB03滤液中的一种作用导致线虫死亡的活性因子。在液相生物测定中使用的纯化pyoverdine的浓度与在MB9中在48 h内在M9培养基中产生的pyoverdine的浓度相当。测量暴露于各种滤液的线虫的相对死亡率,结果如预期相符:与M9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OP50滤液相比,MB03滤液显示显着的杀死作用(p=0),而两种突变株的杀虫试验都没有发现线虫死亡。为了证实突变体的减毒活性是由于缺乏pyoverdine产生的,将纯化的pyoverdine加入突变体中以测量与野生型相当的相对死亡率,结果证实pyoverdine是导致线虫死亡的细菌滤液中的活性因子。通过pyoverdine生物合成缺陷的突变株的减毒活性、以及两突变株在添加纯化的pyoverdine后又可杀线虫的实验结果可以证实,pyoverdine在MB03介导的液相杀虫实验中是决定杀虫活性的重要因素。此外,通过测量MB03和两种突变株的生长曲线,发现突变株在贫铁M9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因此,这表明pyoverdine对丁香假单胞菌MB03生长也是至关重要的。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丁香假单胞菌MB03具有产生pyoverdine的遗传潜力。通过Rec TE重组系统构建获得2株pyoverdine生物合成缺陷的基因中断突变株。铁载体pyoverdine在MB03菌株对秀丽线虫的杀虫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pyoverdine也是影响宿主细胞生长的重要因素。就我们所知,本项研究是研究丁香假单胞菌铁载体pyoverdine在丁香假单胞菌与动物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第一例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田甜[7](2018)在《丁香假单胞菌杀线虫毒性因子PtxA的杀虫活性与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寄生线虫(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是一种高度专化型的杂食性植物病原线虫,主要寄生在植物根部,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作物并造成作物减产,据统计可造成全世界每年15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长期的防控植物寄生线虫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物防治有着其它防治措施难以比拟的优势,而生防细菌在防控植物寄生线虫实践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基于生防细菌的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MB03是本实验室从感病植物组织中分离到的一株病原细菌,前期工作已证实该菌对模式线虫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和主要的作物虫害线虫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均呈现杀虫活性。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确定了一种新型溶血素RTX家族的毒性因子PtxA,对该蛋白的杀虫活性、抑制线虫生长、运动、产卵和取食偏好等的性能和在线虫体内的作用部位进行了观测;对该蛋白的作用结构域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其在线虫体内的可能受体进行了初步筛选。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基于MB03菌株的基因组序列构建了该菌毒性蛋白与毒性因子的预测数据库。数据库显示MB03中共有200多个潜在的具有直接或辅助杀虫的酶类或毒性蛋白,主要种类包括有Rhs家族、几丁质酶类、胶原蛋白酶类及溶血素类蛋白等。通过VirulentPred网站进行辅助序列分析从数据库中确定一种新型溶血素RTX家族的毒性因子PtxA作为研究对象。将PtxA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载体pET-28a上,并表达和纯化获得PtxA纯蛋白。纯化PtxA蛋白对秀丽隐杆线虫显示具有较强的毒性,测得LC_(50)值为65.955(41.032~125.246)μg/mL,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Y_1=-4.493+2.47X_1;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测LC_(50)为139.825(30.139~264.375)μg/mL,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Y_2=-6.259+2.917X_2,也呈现很强的毒性作用。对秀丽隐杆线虫L1期虫体生长抑制实验表明,PtxA蛋白具有很强的抑制生长作用,在315μg/mL作用浓度下,实验组线虫体长仅达到对照组线虫的50%。此外,PtxA蛋白能够抑制线虫产卵数,相同浓度下实验组线虫产卵数远低于对照组,在252μg/mL作用浓度下,实验组线虫平均产卵数仅为对照组的30%。取食偏好性实验表明相对重组菌来说线虫更偏向于取食含有空载的大肠杆菌。通过用绿色荧光标记秀丽隐杆线虫基因工程缺陷虫株FT63肠道和用FT63作为试虫,经PtxA作用3 d后,观察到实验组线虫竹节状荧光结构遭到部分破坏,而对照组则很完整,说明PtxA蛋白可对线虫肠道造成物理伤害。利用pDS3.0系统将ptxA基因敲除,比较PG平板上△PtxA和野生菌株MB03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结果展示了二者毒性有一定的差异,△PtxA菌株平板上线虫死亡率要小于野生菌株MB03。为验证PtxA蛋白两个预测结构域的功能,将各自编码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上,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菌MB772和MB773,经表达后得到纯化蛋白DUF和M10_C。利用秀丽隐杆线虫做试虫进行液体杀虫试验,结果显示两个截断的功能结构域片段均对线虫有一定的毒性,其中DUF蛋白的毒性强于M10_C,但是两个截断结构域的蛋白毒性弱于全长结构域的蛋白毒性,反映出PtxA蛋白的毒性要靠两者协作才能完全发挥。将PtxA作为诱饵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从秀丽隐杆线虫体内获取了20多个疑似受体蛋白,从中选取了rps9、rps25、daf-21和col-77等四个受体蛋白基因设计引物,以不同处理时间的线虫总RNA为模板,调查PtxA作用后不同时间线虫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来说,PtxA作用线虫12 h和24 h后,这4个基因表达量基本上都发生了下调,反映出PtxA蛋白影响了这些线虫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曹芳[8](2018)在《磷脂酰胆碱合酶基因影响丁香假单胞菌致病性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酰胆碱(PC)是真核生物膜磷脂的主要成分,仅有15%的细菌细胞膜上含有磷脂酰胆碱。细菌膜上的磷脂酰胆碱对于动植物致病菌的毒力至关重要。至今磷脂酰胆碱影响植物致病菌致病性的详细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1336(Pss 1336)是常见的植物致病菌,仅利用Pcs途径合成磷脂酰胆碱,一旦敲除磷脂酰胆碱合酶基因(pcs),构建的pcs-突变株将无法合成磷脂酰胆碱。为了研究磷脂酰胆碱与植物致病菌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以Pss1336野生型和pcs-突变型菌株为研究对象,扩增与丁香假单胞菌毒力相关基因,试图在基因转录、转译、蛋白转位及分泌水平分析磷脂酰胆碱影响丁香假单胞菌致病性的机理。丁香假单胞菌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两种诱导植物坏死的脂肽毒素(丁香霉素和丁香肽)和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各种效应蛋白(超过25种)。为了探讨磷脂酰胆碱缺失影响脂肽毒素的机制,分别用Pss 1336野生型、pcs-突变型以及1336 RM(pcs-/+)回复突变型接种红枣未成熟果实和真菌,研究细菌的脂肽毒素活性。发现pcs敲除的突变株即使在含胆碱的培养基上培养,对枣果和两种真菌没有表现出植物毒性和抑制作用。HPLC分析发现pcs-突变型脂肽毒素的分泌量明显少于野生型。半定量RT-PCR分析发现,磷脂酰胆碱存在与否不影响SyrD、PseABC和PseEF外排系统的转录水平。但Western blot分析发现,PseE和PseF蛋白只存在pcs-突变型的细胞质,在细胞膜中未检测到。提示PC的缺失会影响这两种蛋白从细胞质向细胞膜转位,进而影响它们在细胞膜上的组装成完整的PseEF外排系统。在Pss 1336 pcs-突变体中,PseEF外排系统的功能失调最终导致脂肽毒素分泌减少。可见磷脂酰胆碱对于维持PseEF外排系统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PC缺失影响Ⅲ型分泌系统分泌HrpZ的分子机制,从Pss 1336野生型基因组克隆出25个编码Ⅲ型分泌系统组件蛋白基因和表达调控基因。在E.coli中成功表达了其中19个蛋白,并纯化出16个蛋白。在Pss1336野生型和pcs-突变型中,无论是编码Ⅲ型分泌系统组件蛋白基因、调节基因还是效应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都没有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pcs-突变型细胞质中14个Ⅲ型分泌系统关联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仅HrpR明显的增加(P<0.05)。pcs-突变型细胞膜中7种Ⅲ型分泌系统组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野生型无显着性差异,但4种组件蛋白HrpB、HrpE、HrpF和HrcJ的相对表达量都减少约10%(P<0.05),36%Ⅲ型分泌系统组件蛋白同时减少可能导致Ⅲ型分泌系统装置不完整,而这种有缺陷的Ⅲ型分泌系统装置不能行使正常生理功能。由此可见,膜磷脂中的磷脂酰胆碱在丁香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装置组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1.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1336在磷脂酰胆碱合酶缺失后,不能合成磷脂酰胆碱,细菌致病性减弱,分泌脂肽毒素的能力下降,且不能诱发非宿主植物的超敏反应。2.磷脂酰胆碱的缺失影响PseEF外排系统的蛋白PseE、PseF从细胞质向细胞膜转位,影响它们在细胞膜上的组装,从而影响该菌株脂肽毒素的分泌。3.磷脂酰胆碱的缺失影响Ⅲ型分泌系统部分组件蛋白在细胞膜的相对表达量,导致组装后的Ⅲ型分泌系统装置不能行使正常生理功能。4.磷脂酰胆碱通过影响分泌系统的功能影响细菌的致病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3-26)

于莎,姜峰,安冬捷,谭伟明,李召虎[9](2017)在《丁香假单胞菌Z2-6半连续发酵生产冠菌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冠菌素(coronatine,COR)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调控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目前冠菌素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式获得,而发酵效率低是限制冠菌素应用的最大问题。为提高冠菌素产量,本研究建立了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Z2-6的半连续发酵方式,并对移取起始时间、移取间隔时间以及移取体积3个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第10天开始移取较第8、9天开始移取可以延长冠菌素产出周期,使冠菌素合成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间隔1 d移取较间隔2 d移取冠菌素生产效率更高。当移取量不大于30%时,不会对菌体量产生影响,并且当移取量为30%时冠菌素产量达到最高。与传统发酵方法相比,在发酵第10天起每隔1 d移出30%发酵液并补充等体积新鲜培养基,可使冠菌素产量由11.2 mg/(L·d)提高到22.1 mg/(L·d),生产效率提高了98%。本研究利用半连续发酵方式有效提高了冠菌素发酵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为冠菌素的工业化生产和农业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俊州,周丽颖,范军[10](2017)在《钙离子介导的丁香假单胞菌细菌素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菌株(DC3000)作为模式病原菌与拟南芥的互作体系已被广泛用于研究细菌与植物互作的机理。通过转座子突变和高通量细菌生长测定体系笔者筛选得到一株对植物提取物敏感并且丧失致病力的DC3000突变体菌株。进一步分析发现突变体中因转座子插入导致一个隐含的saxE基因发生转录缺陷,造成细菌在植物提取液中生长受抑制且丧失在寄主植物中的定殖能力。围绕这一发现,综合运用遗传学,植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笔者首先发现钙离子是植物和提取物中抑制saxE缺陷型菌株(△saxE)生长的物质基础,同时发现细菌侵染过程中其所处环境中游离态钙离子的动态变化与病程相关。其次,通过筛选回复突变体鉴定得到DC3000中细菌素编码基因是钙离子抑制△saxE生长的必需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该细菌素类似于大肠杆菌中的细菌素M(coliein M),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钙离子条件下,该细菌素可能依赖sec系统被分泌至周质,这一特征在colicin M及colicin M like细菌素中首次被发现,为这类细菌素的释放机制提供了思路。本研究揭示了钙离子参与的一种新的植物抑菌机制,同时也为未来农作物抗病性改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丁香假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丁香假单胞菌豌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pisi)引起的豌豆细菌性疫病和由丁香假单胞菌斑点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maculicola)引起的十字花科细菌性黑斑病既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前者在我国尚未见报道,后者近年来在我国发生趋势有所上升。如进境种子携带该2种病原菌传入我国将会对我国寄主作物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对于这两种病原菌的死活均无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PMA (迭氮溴化丙锭)这一新型核酸结合染料,可以穿过受损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导致DNA在PCR过程中无法打开双链而不能被扩增的原理,将PMA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通过筛选的特异性引物以及探针进行扩增检测,建立一种用于细菌活性的快速、高灵敏度、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未经PMA处理的活菌菌液在实时荧光扩增时Ct值与菌液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即y=-3.0809x+43.07 (R~2=0.9971),向80℃水浴处理20min后的死菌菌液中添加终浓度为10μmol/L的PMA后,Ct值较活菌菌液显着增加,表明PMA可以抑制热灭活死菌的DNA扩增,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对PMA添加量、黑暗孵育时间、曝光时间等进行优化并开展应用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丁香假单胞菌论文参考文献

[1].王岚,王跃进.中国野生毛葡萄ERF转录因子调控对丁香假单胞菌的抗性[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张丹丹,许晓丽,李健强,罗来鑫,冯建军.PMA-qPCR检测两种丁香假单胞菌活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于莎,安冬捷,姜峰,谭伟明,李召虎.间歇式流加补料对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Z2-6冠菌素产量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9

[4].李俊州,周丽颖,范军.细菌素SyrM在干旱逆境下介导丁香假单胞菌间的竞争[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5].刘晓柱,李银凤,于志海,刘晓辉.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DC3000甘油激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8

[6].ANUM,BASHIR.丁香假单胞菌铁载体PYOVERDINE介导的杀秀丽隐杆线虫活性与铁在致病性中的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8

[7].田甜.丁香假单胞菌杀线虫毒性因子PtxA的杀虫活性与作用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曹芳.磷脂酰胆碱合酶基因影响丁香假单胞菌致病性的机理研究[D].湖北大学.2018

[9].于莎,姜峰,安冬捷,谭伟明,李召虎.丁香假单胞菌Z2-6半连续发酵生产冠菌素的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7

[10].李俊州,周丽颖,范军.钙离子介导的丁香假单胞菌细菌素作用机理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论文知识图

接种后不同基因型植株的细菌...基因在不同植物组织中的表达基因表达受PstAvrRpm1和PstDC3000...转基因植物减弱了对病原细菌的P...丁香假单胞菌未定变种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

标签:;  ;  ;  ;  ;  ;  ;  

丁香假单胞菌论文_王岚,王跃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