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作品“情”和学生情的融合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作品“情”和学生情的融合

孙海风河北省武安市第五中学056300

摘要: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情为文之根,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但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语文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与学生激情互动,构筑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要相机诱导,引“舌”出动,愤启悱发,送“惑”上门,渲染情感,真情再现,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激情互动相机诱导愤启悱发渲染情感真情再现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古人刘勰在《文心雕龙·情彩》篇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情为文之根,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但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语文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用老师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用老师的情感去陶冶学生的兴趣。

一、激情互动,构筑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和平等的参与者。语文课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舞台,师生、生生交流对语言、文学、文化品味和赏析的体验成果,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就像和同事、朋友交流一样的自然。课堂是一个情意场,分享每个个体的情感,包括经验、知识、快乐、兴奋、痛苦甚至尴尬,是其终极目标。

二、相机诱导,引“舌”出动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言为心声,发乎情,形于言。语文课堂既有理性的思考,亦有感性的体验,情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翅膀。让学生蠢蠢欲动,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当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学生有意见要发表说明他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中,问题的答案涌于舌尖,有表达的欲望,情感体验的过程就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三、愤启悱发,送“惑”上门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愤悱情境的创设是以情感为契机,诱思探究教学论“思维为主攻,体验为红线”的理念也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生的乐于思考始终贯穿着情感体验。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发问,但不是满堂问,问点就是情感触发点。问题设置太难,学生把握不了,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不利于思维训练,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热情,所以教师设置问题要恰如其分地把握问题难度,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思考中带着情感、情绪体验的乐趣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尊重的、平等的、快乐的学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做“乐之者”,教师就要营造亮点,送“惑”上门。

四、披情入文,贴近生活

语文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的编选者精心编选、提炼、筛选,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以情感性为其灵魂。朱自清《背影》的“父子深情”,《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爱情的缱绻缠绵,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壮豪放……披情入文,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五、渲染情感,真情再现

“文章不是无情物”,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作品就是情感。”“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精心设置导语,先播放《红楼梦》序曲,然后呈现“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花谢花飞霜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三句诗词,播放“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引导学生感知形象,感悟出作者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总之,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我们应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把作品“情”和学生情融合起来,这样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增加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赏读热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①方智范徐国英朱长华罗昆霞著《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

②魏书生著《魏书生文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第一卷).漓江出版社,1995,12(1)。

③李镇西著《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语文民主教育”漫谈》.中学语文杂志社,2004,(6)。

标签:;  ;  ;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作品“情”和学生情的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