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菌论文_徐恒蒲,孟一鸣,李澳,唐文卓,黄吴吉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细菌,杆菌,污染物,基因,明亮,灭火剂。

发光菌论文文献综述

徐恒蒲,孟一鸣,李澳,唐文卓,黄吴吉[1](2019)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毒性的发光菌法测定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向土壤中人为投加重金属污染物,制备了重金属含量不同的一系列污染土壤,对土壤重金属浸提条件进行了探究,并应用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3)对单一Cu、Cd和Pb污染及Cu-Cd和Cu-Pb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毒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的最佳浸提剂为0.1 mol/L HCl溶液,最佳浸提时间为2.0 h。在单一重金属污染条件下:Cu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双重生物效应,而Cd和Pb则表现出浓度与生物毒性的正相关性;3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强弱顺序为Cd>Pb>Cu。在复合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由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污染土壤的生物毒性增强。(本文来源于《化工环保》期刊2019年05期)

汪皓琦,董玉瑛,汪灵伟[2](2018)在《3种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3种常见的代表性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性,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混合体系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叁氯生、五氯酚、双酚A对发光菌的半数效应浓度(EC_(50))分别为:0.045、0.035、0.74 mg·L~(-1)。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新型污染物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元混合体系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和不同取代基的相互作用,初步分析了联合毒性机理,进一步毒性作用机制还需要通过对生物生理生化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新型污染物混合体系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呈现以拮抗作用为主,表明此类污染物环境残留可导致相关化学品功效降低,引发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方政,董玉瑛,赵晶晶,邹学军[3](2018)在《3种不同功效医药品活性成分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因药物活性成分的环境残留引发的风险和健康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海洋发光细菌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布洛芬、阿奇霉素、叁氯生3种医药品的单一和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3种医药品对发光菌的EC_(50)值分别为:36.5×10~(-5)、30.26×10~(-5)和0.0155×10~(-5)mol·L~(-1);二元及多元混合体系对发光菌的EC_(50)值高于单一体系的毒性作用,进一步采用相加指数法(AI)、毒性单位法(TU)、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3种医药品多元体系的联合毒性的作用类型,取得了一致的评价结果。3种医药品的二元混合体系及多元混合体系的作用类型均属于拮抗作用,但拮抗作用的强弱不同,这与医药品不同药效官能团结构可影响其对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有关。研究3种医药品对发光菌急性毒性作用可为该类新型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娟[4](2018)在《复合纳米银制备及其对Lux基因重组发光菌抑菌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天然抗菌剂壳聚糖及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可溶性淀粉作为保护剂,以硝酸银为银前躯体,硼氢化钠为还原剂,根据液相还原法制备出复合纳米银粒子,并对其进行优化表征分析。探究复合纳米银对lux基因标记的重组发光菌E.coli DPD2794、E.coli T V1061、E.coli DH5α-P.luxCDABE及E.coli Top10-P.luxCDABE的生长及发光的抑制作用,评价分析复合纳米银的抗菌性能及机理。试验得出结果如下:(1)以壳聚糖为保护剂,在制备条件为:乙酸浓度0.2%(v/v);壳聚糖浓度0.5%(v/v);硝酸银浓度0.05 mol/L;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40℃下制得最大紫外吸收峰在409nm处、粒径范围为50-60 nm且分散均匀的球形或椭球形壳聚糖-纳米银粒子;FTIR分析证实壳聚糖-纳米银复合液中纳米银粒子的存在,壳聚糖能通过螯合作用保护纳米银粒子的团聚变大;XRD表明壳聚糖-纳米银粒子的银晶体为典型的面心立方结构晶型。(2)以可溶性淀粉为保护,在淀粉浓度1%(v/v);硝酸银浓度0.05 mol/L;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60℃的条件下,制备出最大紫外吸收峰在410 nm处、粒径为20 nm-30nm,且分布均匀的核壳球形淀粉-纳米银粒子;FTIR分析表明淀粉在纳米银表面形成保护层,可阻止已形成纳米银粒子发生团聚;XRD表明淀粉-纳米银粒子是立方结构晶系的单质银,基本无氧化银等物质的杂峰,纯度较高。(3)复合纳米银对四株菌抑制性大小顺序为E.coli DPD2794、E.coli TV1061、E.c oli DH5α和E.coli Top10。其中壳聚糖-纳米银对四株菌的MIC分别为60μg/mL、65μg/m L、80μg/m L及90μg/m L。淀粉-纳米银对四株菌的MIC分别为160μg/m L、175μg/m L、200μg/mL及215μg/mL;壳聚糖与纳米银复合后抗菌性能协同增大,故其抑菌优于淀粉-纳米银。(4)对于诱导型重组发光菌E.coli DPD2794,高浓度复合纳米银能抑制菌体发光,当复合纳米银添加量≤1/16 MIC时,其对重组菌的发光有促进作用。根据发光机制纳米银能对E.coli DPD2794菌体细胞造成DNA损伤。对于诱导型重组发光菌E.coli TV1061,高浓度复合纳米银(≥1/2 MIC)抑制菌体发光;低浓度对其发光无促进作用,但会延迟菌体达到最大发光强度的培养时间。对于组成型重组菌E.coli DH5α及E.coli Top10,复合纳米银对其生长和发光的抑制具有一致性,可通过发光性能反映纳米银的毒性大小。经复合纳米银处理后的重组菌菌体均出现细胞的变形、破损,细胞膜破裂,部分胞内物质溶出现象。表明两种复合纳米银对四株重组发光菌有良好抑菌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周上洋,赵建亮,黄国勇,应光国[5](2018)在《重金属Zn、Cu和Hg对基因重组发光菌的综合毒性及其联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3种常见重金属(Zn~(2+)、Cu~(2+)、Hg~(2+))对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的单一毒性和不同质量浓度比条件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oxic Unit)、Marking相加指数法(Additional Index)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ure Toxicity Index)来评价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Zn~(2+)、Cu~(2+)和Hg~(2+)3种重金属离子对发光细菌的15 min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4.24、5.99、2.27 mg/L.多元重金属离子混合体系主要呈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上述重金属联合毒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复合污染控制和生物毒性测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周伟杰,韩威妺,彭良琼,张文华,石碧[6](2017)在《pH对发光菌法测试Cr(Ⅲ)和Cr(Ⅵ)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铬在自然水体中的常见价态有+3价和+6价,发光细菌法是评价其水生态急性毒性的快捷方法。本文以硫酸铬和重铬酸钾为试剂,明亮发光杆菌为受试生物,系统研究了pH对细菌发光强度以及对Cr(Ⅲ)和Cr(Ⅵ)毒性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明亮发光杆菌在pH 4~9范围内,发光稳定;测试EC50值配制的系列Cr(Ⅲ)、Cr(Ⅵ)溶液,浓度相差200倍,pH差异显着。采用HCl或Na OH溶液调节待测液pH,暴露15 min,在pH=4和5时Cr(Ⅲ)的EC50值分别为169.46 mg·L~(-1)和261.75 mg·L~(-1);制革用铬粉对发光细菌的EC50值远高于相应pH的硫酸铬;pH升高Cr(Ⅲ)毒性减小,可能与体系中羟配聚的Cr(Ⅲ)物种丰度的增加有关。当溶液pH从4升高到9,Cr(Ⅵ)的EC50值从24.03 mg·L~(-1)减小为11.16 mg·L~(-1),Cr(Ⅵ)的毒性远高于Cr(Ⅲ)。(本文来源于《皮革科学与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黄新新,何苗,何宇平,杨娟,郭德华[7](2017)在《应用转LUX报告基因重组发光菌监测评价DNA损伤毒性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对DNA损伤污染物MNNG、MMC特异性响应作用,构建2株分别含有PUCD-uvr A、PUCD-alk A载体的重组发光菌THSH1711及THSH1712。uvr A、alk A PCR产物经双酶切后与PUCD615载体连接,测序结果表明,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UCD615的多克隆位点,方向和读码框正确,重组载体构建成功。THSH1711及THSH1712均对MNNG及MMC有特异响应作用。2菌株对MNNG的响应起始浓度均为5 mg/L,最佳反应浓度为50 mg/L,在3.5~5.5 h达到反应高峰,超过该浓度则反应效应下降。THSH1711对MMC的响应起始浓度为0.1 mg/L,最佳反应浓度为5 mg/L,在作用3 h后达到反应高峰。相比之下,THSH1712对MMC的反应较弱,需MMC浓度达到10 mg/L以上才有反应。构建重组发光菌用于水质等毒性污染物检测,具有快速、经济、稳定可靠等优点,能实现连续在线及自动化检测,达到早起预警目的,发展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检验检疫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张宪忠,靖立帅,夏建军[8](2017)在《泡沫灭火剂的发光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估泡沫灭火剂产品的水生毒性可考察其在火场使用后进入环境的生态风险。本研究采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测定了四大类12种不同类型泡沫灭火剂的EC_(50)值,比较了其发光菌急性毒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A类泡沫灭火剂的EC_(50)值为51-272mg/L,发光菌急性毒性最强,而AFFF、P与FP的EC_(50)值范围在2000-5000mg/L左右,急性毒性相对较弱。添加抗溶组分后,AFFF样品的发光菌急性毒性有明显降低,而P和FP的发光菌急性毒性则无明显变化。A类泡沫灭火剂较高的急性毒性需要引起关注。(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28)

高玮岐,董玉瑛,汪皓琦,邹学军[9](2017)在《水体常见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为受试生物,研究3种水体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QNs)对其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作用,并基于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等联合作用评价方法,对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QNs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根据发光菌发光原理和QNs分子结构不同,可对联合毒性作用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多种QNs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呈现出以拮抗效应为主,揭示了此类医药品在环境中联合使用时可导致药效的降低或引发微生物耐药性的传播。(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6期)

魏东斌,赵慧敏,杜宇国[10](2017)在《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发光菌急性毒性及QSA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广泛用于防晒剂、塑料添加剂、香味剂等。随着紫外防晒产品的大量使用,其环境及健康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揭示二苯甲酮类污染物的毒性特征,选择了14种二苯甲酮类化合物作为目标化合物,测试了它们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效应。分别运用二维、叁维定量构效相关技术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对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急性毒性的EC50值在17.67到243.82 mg·L-1范围内,其中2-羟基-4-甲氧基-5-磺酸基二苯甲酮的急性毒性最低,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的毒性最高。羟基取代的二苯甲酮化合物的急性毒性随着分子中羟基数量的增加而升高;具有相同羟基数量的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羟基位于苯环4-位时毒性最高,3-位时次之,2-位时毒性最低。QSAR结果表明,运用静电场、氢键受体场和氢键供体场能很好解释这类化合物的毒性特征,若在苯环4-位引入带正电荷的官能团、在苯环2-,4-位引入氢键受体,都将导致毒性升高。上述研究结果将为科学评价该类化合物的潜在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发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3种常见的代表性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性,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混合体系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叁氯生、五氯酚、双酚A对发光菌的半数效应浓度(EC_(50))分别为:0.045、0.035、0.74 mg·L~(-1)。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新型污染物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元混合体系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和不同取代基的相互作用,初步分析了联合毒性机理,进一步毒性作用机制还需要通过对生物生理生化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新型污染物混合体系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呈现以拮抗作用为主,表明此类污染物环境残留可导致相关化学品功效降低,引发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的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光菌论文参考文献

[1].徐恒蒲,孟一鸣,李澳,唐文卓,黄吴吉.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毒性的发光菌法测定及评价[J].化工环保.2019

[2].汪皓琦,董玉瑛,汪灵伟.3种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8

[3].方政,董玉瑛,赵晶晶,邹学军.3种不同功效医药品活性成分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8

[4].张娟.复合纳米银制备及其对Lux基因重组发光菌抑菌作用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周上洋,赵建亮,黄国勇,应光国.重金属Zn、Cu和Hg对基因重组发光菌的综合毒性及其联合效应[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周伟杰,韩威妺,彭良琼,张文华,石碧.pH对发光菌法测试Cr(Ⅲ)和Cr(Ⅵ)毒性的影响[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7

[7].黄新新,何苗,何宇平,杨娟,郭德华.应用转LUX报告基因重组发光菌监测评价DNA损伤毒性污染物[J].检验检疫学刊.2017

[8].张宪忠,靖立帅,夏建军.泡沫灭火剂的发光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C].2017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17

[9].高玮岐,董玉瑛,汪皓琦,邹学军.水体常见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7

[10].魏东斌,赵慧敏,杜宇国.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发光菌急性毒性及QSAR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HgCl2对发光菌发光度的抑制曲线四种有机物对发光菌发光度的抑...重金属对发光菌发光强度的影响0·020ml丙酮对发光菌的相对发光...磁力搅拌时间t对等量发光菌发光强...黄河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重金属对...

标签:;  ;  ;  ;  ;  ;  ;  

发光菌论文_徐恒蒲,孟一鸣,李澳,唐文卓,黄吴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