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K-2001电气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

XK-2001电气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

一、XK-2001型电气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傲[1](2021)在《机床多物理量远程测控模拟试验系统》文中提出数控机床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设备,为加深科研和操作人员对数控机床的认识,通过搭建实验平台来模拟验证数控机床各种运行状态及性能,因此迫切需要研制数控机床模拟实验装置。目前市场上各种数控机床模拟实验装置的数据采集主要采用有线连接方式,容易产生信号衰减和相互干扰,大多无法实现网络远程监控。因此论文以一维工作台为对象,研制了基于ZigBee和LabVIEW的多物理量无线远程测控系统综合实验装置,实现对数控机床实际工况的功能模拟。论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确定硬件、软件系统的设计指标,规划各子系统的功能。为了更好的模拟分析数控机床等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设计了温度、压力、.转速、位移、振动等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并开发基于ZigBee的数据采集程序,通过USB通信将终端节点采集信息传输至上位机。实现了综合实验装置的载物台位移、电机转速、电机温度、载物台负载、电机振动等的测量。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网络远程上位机监控软件,针对三相异步电机工作环境中的各项情况,对采集的电机振动量进行函数处理,实现了对电机X、Y、Z三轴振动时域波形、功率谱波形、倒谱波形的分析,完成了对数控机床电机工作时进行故障诊断的功能模拟。同时上位机对采集的各个物理量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并显示综合实验装置各个区域的监控数据,利用LabVIEW的Web远程发布功能实现上位机远程异地登录监控,采用XY图程序对储存的传感器历史数据以曲线的形式直观的呈现出来。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测控系统运行稳定,能够实现多传感器远程无线数据采集、显示、数据存储、振动信号频谱分析、实验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

韩龙,郭明良,王国新,常国祥,宣丽萍[2](2020)在《“人工智能”新概念下应用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结合本校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的发展需求,将人工智能新概念理论融入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培养方案中,形成一种新的应用型培养模式。在该专业培养模式下改革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企业对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的技术要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经实践,该专业培养模式在教学和就业反馈中效果良好。

徐俊杰[3](2020)在《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及其训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1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心血管等心脏类疾病也越来越普遍。此类疾病非常容易引发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已变成导致全人类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医学问题。心肺复苏是帮助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循环和自主血液循环,进而挽救患者的生命,是目前最有效的“救命技术”。心肺复苏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临床技能,目前学员广泛使用心肺复苏训练模型来进行心肺复苏训练学习。然而现有的心肺复苏训练模型虽能实现按压完全回弹,但忽略了人体肋骨作用,学员的按压力觉与真实人体情况有一定差异;而且在学员完成心肺复苏训练学习后,不能出具学员在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包含学员完整的操作过程数据的考核报告,从而不能客观合理地评价学员的心肺复苏操作。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并研究了心肺复苏训练质量评价模型。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方案设计。根据201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的功能要求进行全面分析,进而设计了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的总体方案。并重点研究了该模拟人的工作原理,对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组成部分中的气源元件和控制元件进行了选型以及设计了该模拟人的软、硬件系统。2.胸腔模拟器的设计。通过分析人体胸廓的几何特征和力学特性,建立了胸腔模拟器数学模型,对模拟器的材料进行了选材。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分析了胸腔模拟器结构参数和按压过程参数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从而依据所得结果完成了胸腔模拟器的设计和制作。3.心肺复苏训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研发了一种胸外按压信号采集系统,基于采集的胸廓按压位移信号和按压力信号,分别提取相应的特征参数。并根据最新的201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设计了评价模型的评价指标及对应的权重值,并采用基于等级评定的余弦相似性度量评价方法对学员的心肺复苏操作进行评价。4.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实验研究。搭建了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实验平台,对胸腔模拟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学员的胸外按压操作进行质量评价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和评价结果,验证了利用该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模拟教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及其训练质量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方案可行,结构设计合理,可以满足学员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学习的要求,实施模拟教学和训练质量评价,同时可为开发新型的心肺复苏技能学习模拟教学设备提供指导和参考。

郑晓丹,罗云霞,彭学虎,张美燕[4](2019)在《虚实结合的仿真变电站实训平台建设》文中认为我院的仿真变电站实训平台,以有效训练电力专业典型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为建设目标,以虚拟仿真变电站和实际物理设备相结合为建设思路,建成了虚实结合的仿真变电站实训平台,使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双重环境中开展实验实训,有效提高了实践效果。该文介绍了仿真变电站实训平台的设计思路、构成及特点,以及籍此开发的实验、实训项目。

杨苗,马辉[5](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分析了传统电气类实验课程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层面以及教学形式上对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设计,并结合现有实验条件予以实施,使学生在实验中自主进行系统组合学习,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思维,有利于达成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

余雷,费树岷[6](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强化专业特色,借力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机制,培养实践能力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从根本上提升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竞争力。

寇琳媛,朱学军,祝爱萍[7](2019)在《基于课外拓展实训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施——以《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涉及内容广、实践性强,是一门综合度高的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课外拓展实训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优化原有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拓展,制定课外拓展实训项目菜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应用于课程说明该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

史敬灼[8](2019)在《“电气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文中研究指明为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采用符合能力培养需求的自制电路作为实验装置,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素质,有助于推动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主动式学习转变。

王琳辉[9](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电气控制仿真实训装置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互联网+实训”理念,本课题开发了一套把仿真软件与实训设备结合到一起的实训系统。该系统是以物联网和电气控制技术为依据,以蓝牙、WIFI、One NET云平台、以太网为通讯载体的创新型实训装置,可实现电气仿真软件与实训设备的近程和远程联动、电气故障设置清除等功能。本文从实训设备本体、下位机控制部分、上位机仿真软件三部分展开。实训设备本体采用接插线、网孔板结合的模块化结构。本研究设计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基于人机工程学,利用以太网或RS485通讯方式,实现了上位机PC端MCGS仿真软件与下位机PLC、人机界面的近程、远程联动与控制。第二种方案基于网络远程协同,利用蓝牙、云平台/WIFI通讯方式,实现上位机App Inventor开发的仿真软件与下位机Arduino单片机系统近程、远程联动与控制。本文共分六章进行了阐述。第1章重点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现状、意义、内容、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章介绍了本研究用到的云平台/WIFI、MCGS组态软件、App Inventor软件等关键技术。第3章从实训设备本体、上位机、下位机三个方面论述了方案一的设计与实现。第4章从实训设备本体、上位机、下位机三个方面论述了方案二的设计与实现。第5章对比方案一、方案二的测试、分析过程、实际使用效果,得出方案二应用更广泛、更有效。第6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两个方案的对比、论证、设计与实现。分析了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对电气控制实训平台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这两种方案经过实际教学测试表明,该技术架构具有可行性、便捷性和适用性。与现有传统电气控制实训设备相比,基于该理念设计的实训系统能更好的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符合教学实际,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杨巍[10](2019)在《基于分层在线优化的板球系统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板球系统是为教学与研究开发的实验平台,对于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视觉等课程,是一个便于进行验证与分析的教学平台。与二维球杆控制系统相比,板球系统的控制过程更为复杂,非线性、不稳定等特性表现更为突出,板球系统的易用性与典型性引起专家学者广泛关注。此外,板球系统在非线性领域中也有涉及,如系统分析及建模、机械结构设计、路径规划等诸多领域,易结合等特性使得板球系统不管在工程应用中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对板球系统进行控制实验时,影响板球系统控制性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系统运行时外部环境如光照、抖动对系统控制精度影响较大;二是小球在实验平台上的滚动速度,当实验目标要求小球运行路径曲率较大或者要求小球滚动速率较快时,对系统稳定性与控制精度提出更高要求。针对以上问题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针对系统参数单一控制精度过低问题,提出蛙跳算法与PID相结合的策略。蛙跳算法在仿真实验中用于对控制器的参数进行整定和优化,但这种过程多属于离线优化过程,参数的离线优化与单一性制约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板球系统运动控制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利用蛙跳算法具有自学习的能力与传统PID控制器进行结合。对传统蛙跳算法局部更新策略进行多项优化与改进,提出聚集度因子和演化度因子,优化过程中动态调整蛙跳算法子群规模,实现控制参数在线自我学习和在线自动整定与校正,设计SFLA-PID自整定控制算法,提高实验平台控制精度。(2)针对小球运动速率过快曲率较大等问题,设计出分层在线优化控制器。底层控制器采用SFLA-PID自整定控制算法,完成系统参数自我学习和在线自我校正功能,提高实验平台控制精度;上层控制器采用辅助功能控制器,对小球的运行速率进行监督。在固高科技公司GPB2001型板球系统平台上,采用分层控制器分别进行定点控制试验和跟踪预定轨迹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说明,分层在线优化控制方法具有可行性,精度较高,鲁棒性较好。

二、XK-2001型电气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K-2001型电气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机床多物理量远程测控模拟试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床综合实验装置研究现状
        1.2.2 无线传输数据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的总体结构
    2.3 下位机系统
        2.3.1 ZigBee数据无线采集传输
        2.3.2 数据包设计
        2.3.3 ZigBee组网设计
        2.3.4 PLC电机运动控制设计
    2.4 上位机系统
        2.4.1 上位机监控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2.4.2 LabVIEW的VISA串口通信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的硬件组成
    3.1 无线通讯电路设计
        3.1.1 ZigBee收发电路
        3.1.2 电源电路
        3.1.3 复位电路
        3.1.4 LCD12864液晶显示屏
        3.1.5 下位机终端节点模块USB接口的硬件设计
        3.1.6 协调器模块的硬件设计
    3.2 功能模块的电路设计
        3.2.1 温度采集模块
        3.2.2 重量检测模块
        3.2.3 槽型光电传感器测速模块
        3.2.4 位移测量模块
        3.2.5 齿轮振动测量模块
    3.3 电机控制模块
        3.3.1 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3.3.2 三相异步减速电机ZH100-20-S
        3.3.3 空气开关NBE7
        3.3.4 变频调速器LK100-0.75G1
        3.3.5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FX1S-20MT
        3.3.6 直动型限位开关OV-156-1C25T
        3.3.7 电感式接近开关CJY118-08NA
        3.3.8 开关电源D120-B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ZigBee协议栈简介
    4.2 下位机系统程序设计
        4.2.1 下位机系统程序设计总体流程
        4.2.2 ZigBee协调器节点的程序设计
        4.2.3 ZigBee功能节点程序设计
    4.3 电机运动控制模块
    4.4 上位机系统程序设计
        4.4.1 登录系统设计
        4.4.2 分析处理程序
        4.4.3 数据保存设计
        4.4.4 XY图数据报告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调试
    5.1 登入系统程序调试
    5.2 功能模块的单独调试
        5.2.1 温度采集模块终端功能节点调试
        5.2.2 重量检测模块终端功能节点调试
        5.2.3 槽型光电传感器测速模块终端功能节点调试
        5.2.4 位移测量模块终端功能节点调试
        5.2.5 齿轮振动测量终端功能节点调试
    5.3 位移结果对比实验
    5.4 电动机运动控制模块调试
        5.4.1 PLC梯形图的编译调试
        5.4.2 电动机运动控制调试
    5.5 多路ZigBee通讯系统的调试
    5.6 LabVIEW上位机程序的调试
    5.7 网络远程监视操作及调试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ZigBee功能模块程序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 作者简介
    2 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3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4 获得发明专利情况

(2)“人工智能”新概念下应用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1.1 人才培养目标
    1.2 课程体系改革
2 深化课堂和实践教学改革
    2.1 课堂教学改革
    2.2 实践教学改革
    2.3 多样灵活的评价考核体系
3 结语

(3)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及其训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系统设计
    2.1 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功能要求
    2.2 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总体方案
    2.3 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组成原理
    2.4 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元器件选型
        2.4.1 空气压缩机选型
        2.4.2 气动三联件选型
        2.4.3 压力变送器选型
        2.4.4 电气比例减压阀选型
    2.5 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硬件系统设计
        2.5.1 上位机控制器选择
        2.5.2 下位机控制器选择
    2.6 下位机电路设计
        2.6.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2.6.2 电气比例减压阀模块电路设计
    2.7 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软件系统设计
        2.7.1 上位机软件设计
        2.7.2 上位机操作界面
        2.7.3 下位机软件设计
        2.7.4 电气比例减压阀输出程序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建模与仿真研究
    3.1 胸腔模拟器的基本形状
    3.2 胸腔模拟器选材
    3.3 胸腔模拟器数学模型
        3.3.1 主胸骨模拟器数学模型
        3.3.2 肋骨模拟器数学模型
    3.4 胸腔模拟器的 Matlab 仿真分析
        3.4.1 结构参数对模拟器刚度影响
        3.4.2 按压过程参数对模拟器刚度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肺复苏训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4.1 胸外按压操作信号采集系统
        4.1.1 胸廓位移信号采集单元
        4.1.2 按压力信号采集单元
    4.2 胸外按压操作质量影响因素
    4.3 胸外按压深度特征参数提取
    4.4 胸外按压压力特征参数提取
        4.4.1 胸外按压压力数据采集
        4.4.2 按压位置偏离度和按压力计算
    4.5 胸外按压操作信号等级评定
        4.5.1 归一化处理
        4.5.2 余弦相似性度量计算
        4.5.3 等级评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实验研究
    5.1 模拟人实验系统
    5.2 胸腔模拟器实验
    5.3 心肺复苏训练质量评价实验
        5.3.1 实验设计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一 总结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电气类实验教学现状与分析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智能电网综合实验的探索
三、结论

(6)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的社会需求
2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的社会竞争力
    2.1 强化专业特色,借力区域经济发展
    2.2 强化科技创新与团队协作,培养实践能力
    2.3 紧跟社会需求,定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3 新工科背景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4 新工科背景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
5 结语

(7)基于课外拓展实训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施——以《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内容特点及存在问题
    1. 教学内容及特点。
    2. 存在问题。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法与内容
    1. 工程实例为基础的课堂教学。
    2. 在优化课内实验的基础上加入课外拓展实训项目
三、改革考核方式
四、取得成效
    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
    2. 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夯实。
    3. 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培养。
    4.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8)“电气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自制实验装置
    1.1 传统实验模式的弊端
    1.2 实验模式的改革
    1.3 实验电路的设计
2 实验过程
    2.1 基于实验指导书的实验预习
    2.2 实验前讲授
    2.3 实验过程中指导
    2.4 实验报告
3 结语

(9)基于“互联网+”的电气控制仿真实训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总体设计
        1.3.2 方案一论证与分析
        1.3.3 方案二论证与分析
        1.3.4 方案对比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关键技术
    2.1 总体概述
    2.2 云平台/WIFI技术
        2.2.1 云平台技术
        2.2.2 WIFI技术
    2.3 软件开发关键技术
        2.3.1 APP Inventor软件技术
        2.3.2 MCGS组态软件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方案一实训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实训设备本体设计与实现
        3.1.1 设计
        3.1.2 实现
    3.2 下位机设计与实现
        3.2.1 电路设计
        3.2.2 PLC程序设计
        3.2.3 下位机的实现
    3.3 上位机开发、设计与实现
        3.3.1 开发目标
        3.3.2 上位机设计
        3.3.3 上位机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方案二实训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实训设备本体设计与实现
        4.1.1 设计
        4.1.2 实现
    4.2 下位机设计与实现
        4.2.1 硬件设计
        4.2.2 单片机程序设计
        4.2.3 下位机的实现
    4.3 上位机设计与实现
        4.3.1 开发目标
        4.3.2 上位机设计
        4.3.3 上位机的实现
    4.4 物联网云平台OneNET设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方案对比分析与论证
    5.1 方案一的综合测试与分析
        5.1.1 系统初始化
        5.1.2 性能综合测试
        5.1.3 方案分析
    5.2 方案二的综合测试与分析
        5.2.1 系统初始化
        5.2.2 性能综合测试
        5.2.3 方案分析
    5.3 方案比较
        5.3.1 目标
        5.3.2 分析
        5.3.3 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基于分层在线优化的板球系统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板球系统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板球系统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4 蛙跳算法发展概述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各章节的安排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问题概述
        1.5.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板球系统的机械结构分析与数学建模
    2.1 板球系统参数
    2.2 主要组成部分
        2.2.1 机械部分
        2.2.2 运动控制器
        2.2.3 视觉系统
        2.2.4 电控箱
        2.2.5 基于PC的控制软件
    2.3 板球系统模型
        2.3.1 板球系统结构
        2.3.2 实验平台模型
        2.3.3 板球系统的坐标系
    2.4 板球系统动力学分析
    2.5 板球系统数学模型
    2.6 板球系统控制模型
        2.6.1 角加速度控制量模型
        2.6.2 角度控制量模型
    2.7 完全线性化模型
    2.8 系统电气模型
        2.8.1 电机的模型
        2.8.2 控制结构流程图
    2.9 摄像机标定及小球位置计算
        2.9.1 摄像机标定
        2.9.2 小球坐标三维信息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FLA-PID参数自整定控制算法
    3.1 蛙跳算法
        3.1.1 基本步骤
    3.2 改进的混合蛙跳算法
        3.2.1 传统混合蛙跳算法存在的问题
        3.2.2 新的最差青蛙跳跃策略
        3.2.3 聚积度因子和演化度因子
        3.2.4 自适应跳跃因子
        3.2.5 子群规模的动态调整
        3.2.6 自整定蛙跳算法验证
        3.2.7 自整定蛙跳算法对PID参数优化过程
    3.3 板球系统SFLA-PID控制
        3.3.1 性能指标
        3.3.2 控制流程
        3.3.3 算法参数
        3.3.4 控制参数
    3.4 SFLA-PID控制算法仿真实验
        3.4.1 系统仿真模型
        3.4.2 Matlab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层在线优化控制
    4.1 问题描述
    4.2 板球系统分层控制器结构设计
    4.3 板球系统分层控制器控制实验
        4.3.1 定点控制实验
        4.3.2 单次定点控制实验(无干扰)
        4.3.3 单次定点控制试验(增加人为干扰)
        4.3.4 多次定点控制结果汇总对比(距离误差法)
    4.4 轨迹跟踪控制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XK-2001型电气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床多物理量远程测控模拟试验系统[D]. 徐傲.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2]“人工智能”新概念下应用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 韩龙,郭明良,王国新,常国祥,宣丽萍.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0(19)
  • [3]机-气复合式心肺复苏教学模拟人及其训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 徐俊杰.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4]虚实结合的仿真变电站实训平台建设[J]. 郑晓丹,罗云霞,彭学虎,张美燕.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12)
  • [5]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的探索[J]. 杨苗,马辉. 新课程研究, 2019(29)
  • [6]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余雷,费树岷.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9(05)
  • [7]基于课外拓展实训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施——以《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为例[J]. 寇琳媛,朱学军,祝爱萍.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6)
  • [8]“电气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 史敬灼.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9(03)
  • [9]基于“互联网+”的电气控制仿真实训装置研究[D]. 王琳辉. 吉林大学, 2019(12)
  • [10]基于分层在线优化的板球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 杨巍.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XK-2001电气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