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林生态系统论文_罗云建,张小全,朱建华,张治军,车通

导读:本文包含了落叶松林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兴安,松林,落叶松,生态系统,落叶,华北,储量。

落叶松林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罗云建,张小全,朱建华,张治军,车通[1](2018)在《关帝山林区退化灌木林转变为华北落叶松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大量灌木林出现退化而宜林地又日益减少的现状,在适宜种植乔木的地区,将退化灌木林转变为乔木林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植被恢复方式。以关帝山林区退化灌木次生林转变而成的不同林龄(10、18、23、27年和35年)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林为研究对象,并以相邻的退化灌木次生林为对照,探究这种转变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将为我国开展造林/再造林、林业碳汇项目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与灌木林相比,造林初期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0年生华北落叶松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相对于灌木林显着下降了32.9%(P<0.05),但并非所有组分的下降都显着(P<0.05)。植被碳储量下降34.7%,其植被地上和地下碳储量分别下降5.4%和70.9%,但只有植被地下碳储量是显着减少的(P<0.05);凋落物碳储量下降42.8%,但并不显着(P=0.71);土壤有机碳储量(0—50 cm)显着下降32.6%(P<0.05),其不同土层(0—10、10—30 cm和30—50 cm)的碳储量也都出现显着减少(P<0.05)。林龄从10年到35年,华北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了1.6倍,植被及其组成(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土层(0—10、10—30 cm和30—50 cm)等的碳储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从而使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逐渐达到并全面超过灌木林。但是,不同组分要达到灌木林的碳储量水平,需要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土壤有机碳库>植被地下碳库>植被地上碳库,其中深层土壤有机碳>表层土壤有机碳(0—10 cm)。(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23期)

刘家霖,满秀玲[2](2018)在《生态系统尺度水汽通量分配——以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蒸散发(ET)包括蒸发(E)和蒸腾(T),是生态系统降雨(P)返回大气的最主要形式,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了解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的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的ET特征及其分配状况,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北方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方法】在2015年7月10日至8月10日期间,利用模型与野外实测的方法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蒸发(E)、蒸腾(T)及蒸散发(ET)进行研究。E包括林地蒸发(E_f)和林冠截留(E_c),而林分蒸腾总量(Ttot)则为优势木(T_d)、中等木(T_i)、劣势木(T_s)蒸腾量之和。分析非降水和降水日的ET及其组分特征和分配,探讨水汽通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非降雨和降雨日的ET及其组分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格局,且非降雨日曲线的日峰值均高于降雨日。非降雨日,E_f、T_d、T_i、T_s和ET分别为10.3、25.6、15.2、10.8和66.3 mm;降雨日,E_f、E_c、T_d、T_i、T_s和ET则分别为2.2、24.3、11.2、5.1、3.8和47.8 mm。非降雨日,E_f/ET为15.5%,而Ttot/ET为78.0%,其中T_d/ET、T_i/ET和T_s/ET分别贡献38.7%、23.0%和16.4%;降雨日,E_f/ET低至4.6%,E_c/ET则可以达到50.9%,而Ttot/ET降低至42.2%,其中T_d/ET、T_i/ET和T_s/ET分别为23.5%、10.6%和8.0%;表明非降雨日ET以T为主(具体为T_d),降雨日则以E(具体为E_c)为主。观测期间94.7%的P主要以ET形式返回大气,其中由T贡献57%,E贡献38%。总体上,无论降雨与否,ET与23 m处净辐射(Rn)的相关性均高于其与水汽压亏缺(VPD)的相关性,Ttot与二者的相关性则差异不大,而E_f的表现则与ET相反,说明Rn是生态系统能量循环和物质交换的最主要驱动力,Ttot同时主要受到Rn和VPD的约束,而E_f优先受VPD的限制。【结论】兴安落叶松优势木的蒸腾能力强于中等木和劣势木,以往研究多采用T_d(或包括较大径级的T_i)为林分尺度上推计算过程的基准值的方法会高估林分整体的蒸腾能力,实际误差的大小取决于林分的分化程度以及是否降雨等因素。非降雨日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植被-大气界面的水汽交换,降雨的发生会影响生态系统ET的分配模式。(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慧东[3](2017)在《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碳氮分配及其耦合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的C循环和N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物质循环过程,整个循环过程贯穿于整个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态作用相互联系、紧密耦合,SPAC中任何一个过程的变化必然会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产生强烈的影响。受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土壤N沉降量不断增加,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C、N循环过程发生巨大的改变。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森林生态系统单一的C循环或N循环方面,在森林生态系统C、N循环过程的反馈机理、耦合关系方面的研究甚少,尤其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C、N耦合关系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选择我国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以实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为主要手段,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C、N分配格局,以及生态系统光合固碳、凋落物分解、土壤C、N循环和土壤微生物C、N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的C、N耦合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研究。并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对森林生态系统C、N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Forest-DNDC)参数进行了率定,利用率定后Forest-DNDC模型分析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C、N循环特征。研究结果将为寒温带高纬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C、N储量分别为169.29~435.57 t·hm-2和294.71~1255.27kg·hm-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C、N储量具有较大差异。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库约占其生态系统总碳库的69.9%~93.1%。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N储库分配与森林类型有密切关系,真藓-兴安落叶松林、杜鹃-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氮主要集中于土壤中,其土壤氮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氮储库的56%和77%,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氮则主要储存在植被中,其植被氮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氮储量的79%和68%。2.寒温带兴安落叶松冠层叶片光合固碳过程的净光合速率(Psn)与光照强度、温度、气孔导度、大气湿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大气CO2浓度的增加会促进兴安落叶松Psn的增加,大气CO2浓度的倍增能够促进兴安落叶松冠层叶片的Psn提高0.90倍。兴安落叶松叶片的Psn与叶片N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而与叶片K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228)。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有效K供应量的不足,可能会抵消N沉降增加对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光合固碳潜力。3.N沉降对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有显着影响。N沉降能够将凋落物的C/N比平均降低4.78%~11.38%,并对凋落物中P、K、Ca、Mg等养分元素的释放产生显着影响。N沉降会显着增加凋落物各组分的N含量,低水平N输入能够促进凋落物中C释放,而高水平的N输入则抑制凋落物的C释放。4.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全氮(TN)与土壤有机碳(SOC)具有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短期的N输入对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组分有显着影响,总体上表现为N沉降能够增加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粗颗粒有机碳(Macro-POC)、细颗粒有机碳(Micro-POC)含量,而降低表层土壤的碳组分自然丰度(δ13CMacro-POM、δ13CMicro_POM和δ13CMOM)。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N沉降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库的影响也具有明显差异,总体表现为中、低水平N沉降能够促进土壤C储库的增加,而高水平N沉降则会降低土壤中的C储量。短期N沉降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通量的影响不显着,土壤温度仍然是影响土壤呼吸的最主要因素。5.在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C、N循环过程中,表层土壤微生物的C、N动态特征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土壤微生物C、N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生长旺盛期的7月份,最高值分别为564±60mg·kg-1和70.09±4.61 mg·kg-1。生长季期间表层土壤的微生物C和微生物N含量呈线性相关关系(R2 = 0.683)。土壤中细菌对N沉降的响应表现为正相关,中等水平的N沉降能够增加土壤中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增加。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N沉降对土壤酶活性有显着的影响,但是影响结果表现较复杂。6.利用实测值对Forest-DNDC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经率定后的模型模拟结果偏差e、e%和MAE仅为-0.0170、-0.0047、1.0176,模型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线性吻合程度(ME)值达到了 0.8762,决定系数r2达到了0.9362。通过率定后的Forest-DNDC 模型对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 C、N 变化特征进行的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会显着的改变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C输入及C输出过程,降低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净固碳能力。气候变化会增加生态系统NO的释放、减少N2O的排放,在总体上将增加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氮储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何丽鸿,王海燕,王璐,王岳[4](2015)在《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BIOME-BGC模型和样地调查数据,模拟并验证了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在1980—2013年间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了NPP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在SRES A2和B2排放情景下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NPP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BIOME-BGC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样地NPP的动态变化,且模拟NPP与样地实测生产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相似;在1980—2013年间,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NPP(以碳计算)均值为477.74 g/(m2·a),波动范围是286.60~566.27 g/(m2·a);研究区内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NPP与年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在未来A2和B2排放情景下,NPP对未来降水量增加的响应呈正向,对年均温度增加呈负相关,其中温度升高对NPP的负效应要大于降水量增加对NPP的正效应;此外,CO2浓度增加有利于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NPP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李小梅,张秋良[5](2015)在《环境因子对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了主要环境因子与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生长季,CO2通量表现出较显着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为碳吸收阶段,12:30—13:30 CO2通量吸收出现峰值,而夜间为碳排放阶段,昼夜CO2通量变化幅度在-1.09~0.11 mg/(m2·s)之间,生态系统整体表现出较强的碳汇特征;非生长季,昼夜CO2通量变化幅度在0~0.3 mg/(m2·s)之间,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源。2)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PAR)与CO2通量呈对数相关(R2=0.486 1),随PAR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增大,PAR是CO2通量的直接影响因子;非生长季CO2通量与PAR相关性不显着。3)在生长季,兴安落叶松林CO2通量与气温(ta)有很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为0.627 2,CO2通量随ta的升高而降低,ta是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主要限制因子;非生长季的12月至次年2月份,气温的变化对CO2通量无显着作用。4)土壤温度(ts)和含水率(RH)对CO2通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呼吸(Re)上,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含水率在62%~87%之间,土壤含水率达到67%以上时,CO2通量基本上不受土壤水分大小的影响。在水分不成为CO2通量限制因子的情况下,土壤温度对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CO2通量影响起主要作用,研究表明:土壤温度与CO2通量呈指数相关(生长季R2=0.282 6,非生长季R2=0.222 3);即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的升高会加速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从而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促进CO2排放。(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张慧东,周梅[6](2014)在《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养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循环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贮藏和输出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冠对Ca、Mg、Fe总体呈现吸附趋势,其中对Ca元素的吸收最为显着;P、K元素则是经林冠后含量增加;微量元素Mn的输入主要来自降雨,林冠对其的利用很少;各元素在植物和土壤中贮存的比例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Ca、Mg、Mn主要贮存于植物体中,其贮存量约占86.06%、84.25%和94.18%;植物体中P、K的贮存量约占总贮量的44.62%和58.82%;Fe主要贮存于土壤当中,植物体中Fe的贮存量仅占总贮存量的9.16%;在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中径流输出是养分元素主要的输出途径,其中P、K、Mn元素的年输入量大于输出量,生态系统中养分含量呈累积增加趋势,而Ca、Mg、Fe元素的输出量大于输入量,表现为养分流失,其中Ca的损失量最大。(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3期)

秀英[7](2012)在《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积累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生物量,凋落物量、土壤碳贮量、土壤呼吸、根系生长及分解等测定分析,得出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输入量及碳输出量,评价其碳平衡。主要得到的结论如下:1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287.48t/hm2,土壤层碳贮量为最大242.17t/hm2,草本层碳贮量为最小0.68t/hm2,乔木层碳贮量为25.26t/hm2,灌木层碳贮量为12.43t/hm2,凋落物层碳贮量为6.94t/hm2,其大小顺序为土壤层>乔木层>灌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2兴安落叶松林总碳输入量为8.81t/hm2,凋落物碳输入量为5.60t/hm2,根系生长碳输入量为3.21t/hm2,凋落物碳输入量要大于根系碳输入量。3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呼吸在生长季内成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温度相对较高的植物开始生长的7月份,6月份最低,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为2.56t/hm2。五个不同处理(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加倍、挖壕法去除地下细根、挖壕法去除地下细根去除凋落物、对照)对土壤呼吸都有一定的影响。挖壕法去除地下细根影响最显着,除了凋落物加倍会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外其它处理土壤呼吸速率都有所减小。4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输入和碳输出的差值为6.25,为正数,因此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显现出碳汇功能。(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张伟,杨新兵,李军[8](2011)在《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养分输入源,观测并分析降水化学对于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显得极为重要。对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Ca、Fe、K、Mg、Mn、Zn共6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其水化学特征明显发生了变化,化学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含量排序为Ca>K>Mg>Fe>Mn>Zn,其中Mn元素的增长倍数最多,但6月份Mn和Zn元素浓度都出现负增长。树干茎流各项指标均增长很多,化学元素含量排序为Ca>K>Mg>Mn>Fe>Zn。枯落物水中K和Ca元素浓度增加最大。(2)大气降雨中Zn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853;K和Ca元素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158,0.163。落叶松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Fe元素3.115,Mg元素为1.288,Fe元素为2.139。(3)经过淋洗后水样中各元素的浓度均有所增加,穿透水、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K、Ca增加较多,Fe、Zn的淋溶量较少。(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周丽艳,贾丙瑞,曾伟,王宇,周广胜[9](2010)在《原始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及其光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6—2008年寒温带原始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季(6—10月份)生态系统CO2交换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呈单峰型曲线,最大值出现在9:00—10:00。兴安落叶松林的NEE在生长季前期(6—8月份)呈净碳吸收,生长季末期(9—10月份)呈碳排放。生长季6、7、8月份的NEE平均值分别为-0.082、-0.082、-0.061 mg CO2·m-2·s-1,生长季末期9、10月份的NEE平均值分别为0.009、0.014 mg CO2·m-2·s-1。6—10月份原始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季每天的固碳时间从14h(5:00—19:00)逐渐缩短为9h(7:30—16:30)。从不同温度下NEE光响应特征可知,原始兴安落叶松林NEE最适气温是20—30℃,NEE最大值为-0.43mgCO2·m-2·s-1。(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24期)

鲍春生[10](2010)在《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托于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站,在兴安落叶松原始林试验区草类-落叶松林、藓类-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各设置2块固定标准地,在渐伐林试验区设置7块固定标准地,在皆伐林试验区设置5块固定标准地,在其中进行草本植物、藓类、灌木、乔木和枯枝落叶等地上生物量调查,根据实测数据建立生物量计算回归模型,计算各林型生物量与碳储量、平均生产力与年固碳量;结合潮查林场林班调查数据,估算潮查林场碳储量;在通量观测场内,利用通量观测塔上的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系统观测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碳交换量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用生物量法和涡度相关法对比研究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结果如下:(1)草类、藓类、杜香-落叶松林生物量为196.4942 t·hm-2、162.2935 t·hm-2、148.8580 t·hm-2,平均生产力为1.18~2.79t·hm-2·yr-1之间;碳储量为95.8001 t·hm-2、76.4845 t·hm-2、73.1275 t·hm-2,年固碳量为0.57~1.37 t·hm-2·yr-1之间;潮查林场兴安落叶松生物量为50.77 t·hm-2,总生物量为2.51×106t,碳密度为25.13t·hm-2,总碳储量为1.24×106t。(2)上午8点到9点之间,生态系统开始吸收CO2,在中午时候达到最高峰,下午6点左右停止吸收CO2,并逐渐开始释放CO2,在凌晨达到最高峰。8月份CO2吸收峰值为-0.77032mg·m-2·s-1,释放峰值为0.49556mg·m-2·s-1,8月份CO2吸收平均速率为-3.328mg·m-2·s-1,整体上表现为碳汇。9月份CO2吸收峰值为-0.40328 mg·m-2·s-1,释放峰值为0.41756 mg·m-2·s-1,9月份CO2吸收平均速率为1.720 mg·m-2·s-1,整体上表现为碳源。10月份CO2通量变化不明显,主要原因是10月份开始树木逐渐进入休眠期准备越冬,生理活动减弱甚至停止,因此CO2通量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落叶松林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蒸散发(ET)包括蒸发(E)和蒸腾(T),是生态系统降雨(P)返回大气的最主要形式,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了解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的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的ET特征及其分配状况,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北方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方法】在2015年7月10日至8月10日期间,利用模型与野外实测的方法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蒸发(E)、蒸腾(T)及蒸散发(ET)进行研究。E包括林地蒸发(E_f)和林冠截留(E_c),而林分蒸腾总量(Ttot)则为优势木(T_d)、中等木(T_i)、劣势木(T_s)蒸腾量之和。分析非降水和降水日的ET及其组分特征和分配,探讨水汽通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非降雨和降雨日的ET及其组分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格局,且非降雨日曲线的日峰值均高于降雨日。非降雨日,E_f、T_d、T_i、T_s和ET分别为10.3、25.6、15.2、10.8和66.3 mm;降雨日,E_f、E_c、T_d、T_i、T_s和ET则分别为2.2、24.3、11.2、5.1、3.8和47.8 mm。非降雨日,E_f/ET为15.5%,而Ttot/ET为78.0%,其中T_d/ET、T_i/ET和T_s/ET分别贡献38.7%、23.0%和16.4%;降雨日,E_f/ET低至4.6%,E_c/ET则可以达到50.9%,而Ttot/ET降低至42.2%,其中T_d/ET、T_i/ET和T_s/ET分别为23.5%、10.6%和8.0%;表明非降雨日ET以T为主(具体为T_d),降雨日则以E(具体为E_c)为主。观测期间94.7%的P主要以ET形式返回大气,其中由T贡献57%,E贡献38%。总体上,无论降雨与否,ET与23 m处净辐射(Rn)的相关性均高于其与水汽压亏缺(VPD)的相关性,Ttot与二者的相关性则差异不大,而E_f的表现则与ET相反,说明Rn是生态系统能量循环和物质交换的最主要驱动力,Ttot同时主要受到Rn和VPD的约束,而E_f优先受VPD的限制。【结论】兴安落叶松优势木的蒸腾能力强于中等木和劣势木,以往研究多采用T_d(或包括较大径级的T_i)为林分尺度上推计算过程的基准值的方法会高估林分整体的蒸腾能力,实际误差的大小取决于林分的分化程度以及是否降雨等因素。非降雨日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植被-大气界面的水汽交换,降雨的发生会影响生态系统ET的分配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落叶松林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罗云建,张小全,朱建华,张治军,车通.关帝山林区退化灌木林转变为华北落叶松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2].刘家霖,满秀玲.生态系统尺度水汽通量分配——以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3].张慧东.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碳氮分配及其耦合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4].何丽鸿,王海燕,王璐,王岳.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

[5].李小梅,张秋良.环境因子对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

[6].张慧东,周梅.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养分特征[J].辽宁林业科技.2014

[7].秀英.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积累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8].张伟,杨新兵,李军.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1

[9].周丽艳,贾丙瑞,曾伟,王宇,周广胜.原始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及其光响应特征[J].生态学报.2010

[10].鲍春生.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通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储.的分配...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8 黑龙江省气象局伊春阔叶红松林试验站...3 黑龙江省气象局伊春阔叶红松林试验站...2006—2008年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季NEE光...不同年龄落叶松林均匀度的比较

标签:;  ;  ;  ;  ;  ;  ;  

落叶松林生态系统论文_罗云建,张小全,朱建华,张治军,车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