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论文-张闻捷

春秋晚期论文-张闻捷

导读:本文包含了春秋晚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乐钟,随葬制度,编钟配列,折曲钟磬

春秋晚期论文文献综述

张闻捷[1](2019)在《试论春秋晚期乐钟随葬制度的变革——以曾国、晋国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晚期阶段,贵族墓葬中的随葬乐钟出现了两方面显着的制度性变革:一方面是对单类乐钟的偏好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以甬钟、钮钟、镈钟所构成的叁元组合编钟系统,在南方的曾国墓葬内出现了全新的甬钟编列方式,即全套编钟仅以甬钟构成,而北方的晋国墓葬则出现镈钟编列方式,全套编钟只用镈钟而不见甬、钮钟。这两种革新性的葬钟组合形式对于战国礼制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使得乐钟类型之间的约束逐渐被打破,钟型相互替代的现象层出不穷,也导致了战国中期之后随葬乐钟组合的不断简化。另一方面,从春秋晚期开始,随葬编钟的摆放形式亦出现重要变革,折曲钟磬逐渐成为贵族们的共识并在各地涌现,虽然它们之间缺乏统一的形式规范,但无疑是贵族们将金石之器多面环绕的礼制意识的反映,并为战国之后礼典文献中有关"乐悬制度"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葬钟配列方式与摆放形式的双重变化是春秋晚期乐钟随葬制度变革的核心体现,不仅为探讨战国乐钟葬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亦为理解这一时期的"礼崩乐坏"局面开辟了全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9年04期)

吕超,陈美慧,陈邓安,王子明[2](2019)在《从春秋晚期的历史条件看《孙子兵法》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春秋晚期的历史条件,包括春秋晚期的政治环境、春秋晚期的经济条件、春秋晚期的战争实践、春秋晚期的文化思想四个方面,阐发了《孙子兵法》成书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孙子的家学渊源和军事实践分析了《孙子兵法》一书的成书过程。(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9年08期)

徐宽[3](2019)在《《铭图》《铭续》收录的春秋晚期壶铭校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晚期青铜壶铭作为古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在礼器铭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吴镇烽主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后文简称《铭图》)以及《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后文简称《铭续》)是目前为止收录商周青铜器铭文和图像最齐全的金文合集,亦是研究古文字特别是金文最基础的着录书之一,但由于新材料不断出现,其中有些方面需要修改:拓片、摹本着录不清晰、不全面;一些铭文的隶定不准确;有学者对铭文提出了更好的解释,但释文仍从旧释;有些铭文只作隶定,并未说明应读何字,这些均不利于理解铭文内容。本文主要是对《铭图》和《铭续》收录的春秋晚期青铜壶铭文做的一个较为准确全面的校释,共27件,另增录1件。论文分绪论、主体、结论、附录四个部分。绪论主要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相关壶铭研究状况作简要评述。主体分九章,对铜壶按国别分类,根据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后文简称《大系》)的国别顺序进行排列,《大系》未着录的复国列于最后,每个国别为一章,内容包括青铜壶的基本情况说明、铭文校释。基本情况方面,交代出土时间地点以及壶铭最初的着录情况。校释方面,本文全面搜集最新研究材料和各家考释成果,对存在问题的壶铭一一校释,于有争议之处提出自己的取舍与见解,以按语的形式附于诸说之后;无法做出判断的,标注“存疑”。结论部分对《铭图》和《铭续》在释文及收录方面需完善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附录部分为《〈铭图〉春秋晚期壶铭释文校对表》和《春秋晚期壶铭释文》,标明正文铜壶在《铭图》和《铭续》中的器号,以便查找。(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4](2019)在《河南安阳文考所:春秋晚期吴王诸樊剑汤阴出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把刻有28字铭文的春秋晚期吴王诸樊剑日前在河南省汤阴县羑河东周墓地被发现。这把锋利依旧的青铜宝剑为何随葬在距吴国千里之外的中原地区,其流传经历辗转成谜。新出土的吴王诸樊剑由剑身和剑柄组成,通长42厘米,柄长9厘米。除剑尖残断一节外,保存基本完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介绍说,该剑剑脊叁棱形,中脊两侧各刻有铭文14字,共计28字。铭文纤细,文字刻划精准,内容丰富,是2000多年前叁晋文化与吴越文化在中原地区交流、碰撞的新证。(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02期)

朱国平[5](2018)在《政体因素与春秋晚期考古学文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晚期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和使用存在以文献为基础、以考古资料为基础两种命名方式的分歧,通过分析春秋晚期及其前后的标准墓,总结出春秋晚期时代确认的标准器和特征。以此为基础,选择属于春秋晚期的文献可以确认国别的墓葬进行比较。春秋晚期考古学文化可以确认的有周晋文化、齐燕文化、楚文化等,其他有些文化如吴文化还需要讨论,有些目前在使用的文化名称则缺乏考古资料的支撑。在春秋晚期考古学文化确认因素中,政体因素通过礼制体现,已经成为不同考古学文化区别的主要原因。对春秋晚期标准器的特征的总结,还体现出考古类型学中逻辑演变关系是宽范围的演变,过细的分式而强调的逻辑因为缺乏操作性有时并不实际存在。(本文来源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期刊2018年00期)

马国伟[6](2018)在《春秋晚期前后吴越音乐文化来源考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是吴越二国兴盛争霸时期,这个时期吴越音乐文化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目前出土资料来看,者减钟是春秋中晚期寿梦称王时,吴国向中原音乐文化学习的成果,这个时期邾鲁文化对吴越音乐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江苏丹徒北山顶墓和邳州九女墩墓葬与出土乐器,均反映出徐舒文化对吴越音乐文化的影响。楚国与吴越纠葛不断,吴越音乐文化受楚文化浸淫颇深,尤其战国初期,越国音乐文化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春秋中晚期开始,邾鲁文化、徐舒文化、楚文化等分别在不同阶段中成为吴越音乐文化学习和实践的主要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8年03期)

蔡大伟,张乃凡,朱存世,朱司祺,郭家龙[7](2018)在《宁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黄牛的分子考古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在人类历史上,牛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除了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肉食资源、奶和毛皮,还为人类提供使役畜力,在农业种植生产与货物运输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迄今,牛已经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多达14亿头,其中亚洲占总数的33%。与小型家养动物相比,牛的饲养需要更多的人力管理,需要精心的放牧及精细的饲料喂养~([1]),牛在人类社会中还扮演着其他重要作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过去和现在祭祀(本文来源于《边疆考古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苗琳[8](2018)在《龟龙鳞凤展华姿鸟集鳞萃现神韵——春秋晚期青铜纹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纷繁各异的春秋晚期青铜器纹饰的介绍,表现出春秋晚期青铜器不胜枚举的纹饰装饰手法、天人关系的新变在青铜器纹饰上的充分表现以及纹饰的象征性内涵来解读了春秋晚期青铜器的富丽豪华和五彩纷呈。(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0期)

王恩田[9](2018)在《楚高缶与楚公子高伐东夷——春秋晚期大铁盘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楚高缶于1954年泰安县(今泰安市)东更道村出土,共6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特大铁盘。这7件器物分别埋在泰山主峰日观峰脚下、面对日观峰一字排开的7个长方形坑内,显然与祭泰山有关。6件缶中有两件刻有"右征尹楚高"铭文。楚高即沈诸梁,字子高,封于叶,又称叶公,因镇压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叛乱,一举成名。东夷即包括杞夷、牟夷、莒夷"叁夷"等山东境内夷人的统称。牟夷位于莱芜境内,莱芜以富产铁矿着称。楚伐东夷意在掠夺铁矿资源。与楚高缶同时出土的特大铁盘应是在莱芜当地铸造的,春秋晚期能够铸造如此大型铁盘,是中国冶铁史上的重大发现。(本文来源于《江汉考古》期刊2018年01期)

叶晓红[10](2017)在《春秋晚期玉器工艺研究——以桐柏月河M1出土玉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桐柏月河M1出土玉器为例,讨论了春秋晚期玉器加工工艺,基本包括开料、打磨、阴刻、减地、透雕和钻孔等六类。其中,旋转砣具已经非常成熟地运用于阴刻工艺,偶尔运用于减地工艺,但尚未用于钻孔等其他工序。春秋晚期,礼玉更多表现为佩玉,因而玉器的器型和工艺也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合人体装饰的审美需求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7年06期)

春秋晚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首先分析了春秋晚期的历史条件,包括春秋晚期的政治环境、春秋晚期的经济条件、春秋晚期的战争实践、春秋晚期的文化思想四个方面,阐发了《孙子兵法》成书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孙子的家学渊源和军事实践分析了《孙子兵法》一书的成书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秋晚期论文参考文献

[1].张闻捷.试论春秋晚期乐钟随葬制度的变革——以曾国、晋国为中心[J].中国音乐学.2019

[2].吕超,陈美慧,陈邓安,王子明.从春秋晚期的历史条件看《孙子兵法》的形成[J].科教导刊(下旬).2019

[3].徐宽.《铭图》《铭续》收录的春秋晚期壶铭校释[D].河北大学.2019

[4]..河南安阳文考所:春秋晚期吴王诸樊剑汤阴出土[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5].朱国平.政体因素与春秋晚期考古学文化特征分析[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8

[6].马国伟.春秋晚期前后吴越音乐文化来源考索[J].中国音乐学.2018

[7].蔡大伟,张乃凡,朱存世,朱司祺,郭家龙.宁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黄牛的分子考古学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18

[8].苗琳.龟龙鳞凤展华姿鸟集鳞萃现神韵——春秋晚期青铜纹饰[J].明日风尚.2018

[9].王恩田.楚高缶与楚公子高伐东夷——春秋晚期大铁盘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J].江汉考古.2018

[10].叶晓红.春秋晚期玉器工艺研究——以桐柏月河M1出土玉器为例[J].中原文物.2017

标签:;  ;  ;  ;  

春秋晚期论文-张闻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