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聚合表面活性剂论文_赵子健,李沅,赵恒,刘兆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聚合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面活性剂,乳液,双键,胶束,直链,铵盐,烷烃。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论文文献综述

赵子健,李沅,赵恒,刘兆丽[1](2019)在《丙烯酸酯型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在苯丙乳液制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DM)分别与溴代十二烷(DB)、溴代十四烷(MB)、溴代十八烷(SB)反应得到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MDB)、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MMB)、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MSB) 3种碳数不同的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再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为主单体,丙烯酸为功能性单体,DMDB、DMMB、DMSB为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单体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性能优异的苯丙乳液。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粒径、乳胶膜吸水率等进行了研究。响应面试验确定了较佳反应条件:引发剂KPS质量分数0.47%,聚合温度83℃,乳化剂质量分数1.38%;在该条件下最大转化率为95%。粒径由小到大依次为DMDB、DMMB、DMSB,转化率由低到高为DMDB、DMMB、DMSB,吸水率由高到低为DMDB、DMMB、DMSB。(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荣强,张军丽,赵金连,韩瑜[2](2018)在《可聚合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聚合基团结构特点,综述了可聚合双子表面活性的结构、性能及其聚合前后性质差异,并对可聚合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8年04期)

廖勇[3](2017)在《阳离子可聚合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链转移聚合法可使聚合物生成末端双键,利用这个特点可进行分子设计。首先可通过催化链转移聚合制备亲水链段,再将其作为大单体与亲油单体一起通过催化链转移聚合法制备含末端双键的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本文通过催化链转移聚合法制备了CSF、BSF各ASF叁系列的可聚合嵌段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然后应用到WPUA聚合中,考查表面活性剂对乳液及乳胶膜相关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为亲水单体,以不同侧链长度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为疏水单体,以2,2-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以钴II肟氟化硼络合物(CoBF)为催化剂,通过催化链转移法(CCTP)制备出了CSF系列表面活性剂。将其与通过常规自由基聚合制备的无规结构SF-CO表面活性剂进行对比分析。核磁共振(1H-NMR)及红外光谱(FTIR)证实了末端双键的存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表明,随着CSF中疏水单体侧链碳原子数从1增至12,CSF分子量从2×10~3增加到4×10~3,多分散系数(PDI)从1.2增至1.7;而SF-CO分子量为1.25×104,PDI指数为1.93,证明催化链转移法能有效降低分子量和PDI指数。热重分析表明CSF热分解时出现双键失重速率峰,且热稳定性低于SF-CO。CSF最低表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大,其中CSF4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γCMC)可低至33.27mN/m,临界胶束浓度(CMC)依次从0.31g/L减小至0.19g/L,而SFCO的γCMC为37.36mN/m,CMC为0.16g/L,表明CSF比SF-CO表面活性更佳。聚合物粒径先减小后增加。透射电镜(TEM)显示SF-CO、CSF4和CSF8分别为网状、蠕虫状及球形胶束。(2)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为亲水性单体,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亲油性单体,制备了不同亲油亲水比例的BSF可聚合嵌段大分子表面活性剂。1H-NMR及FT-IR证实了末端双键的存在。GPC测试表明,随着亲油单体BMA含量增加,分子量从1.8×10~3增至3.6×10~3,PDI从1.26增至1.55。表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大,BSF4的γCMC可低至32.12mN/m,而CMC从0.51g/L依次减小至0.19g/L。聚合物粒径先减小后增加,BSF4粒径最小为86.7nm。TEM显示BSF1与BSF4分别为囊泡状与球状胶束。(3)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和丙烯酰胺(AM)为亲水性单体,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疏水单体,制备不同AM含量的ASF可聚合嵌段大分子表面活性剂。1H-NMR及FT-IR证实了末端双键的存在。GPC测试表明,随着AM含量的增加,ASF分子量从3.3×10~3增至5.2×10~3,PDI从1.47增至1.76;ASF表面张力依次增大,其中ASF1的γCMC和CMC分别可低至31.87mN/m和0.21g/L。聚合物粒径依次增加,ASF3粒径最小为72.2nm。TEM显示ASF3为球状胶束。(4)将CSF、BSF、ASF叁系列表面活性剂及SF-CO应用到聚氨酯/聚丙烯酸树脂(WPUA)乳液聚合中,相反转测试表明加入CSF4、BSF4和ASF3的预乳液(PU-A)相反转点(PIP)含水量最低,分别为43%、38%和30%,其对应的WPUA固含量也最高,分别为40%、42%和43%,由于表面活性剂在相反转过程时会定向排列在油水界面上,从而形成了较强的界面膜,因此具有适当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于PIP点的提早到来;加入SFCO的PU-A相反转点(PIP)含水量最大为68%,固含量为25%。粒径测试表明,WPUA-CSF4、WPUA-BSF4、WPUA-ASF3粒径最小;TEM表明WPUA-SF-CO乳液分散性差于WPUA-CSF、WPUA-BSF及WPUA-ASF。流变测试表明,WPUA-CSF4、WPUA-BSF5和WPUA-ASF3乳液tanδ随着震荡频率增高变化不大,乳液表现为粘性行为;WPUA-SF-CO乳液tanδ随着震荡频率增高而减小,乳液从粘性行为向弹性行为转变。(5)全反射红外(ATR-FT-IR)测试表明,WPUA-CSF4乳胶膜中基团分布均匀,WPUA-SF-CO基团分布不均;原子力显微镜(AFM)表明,WPUA-CSF4膜浸水前后膜表面形貌差别较小,而WPUA-SF-CO膜浸水表面前后形貌差别较大,表明可聚合大分子表面活性在成膜时能防止向膜表面迁移。力学性能分析表明,WPUA-CSF4力学性能优于WPUA-SF-CO。吸水率结果显示,WPUA-CSF8、WPUA-BSF4和WPUA-ASF2吸水率最低,分别为8.6%、7.3%和6.5%,接触角最大分别为96.3°、99.4°和98.4°,而WPUA-SF-CO耐水性最差,其吸水率最大31.2%,接触角为72°。热重分析表明,相比WPUA-SF-CO,采用催化链转移法制备的WPUA膜稳定性更佳。(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7-03-01)

陈海明[4](2016)在《基于可聚合聚氨酯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高吸水树脂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胶束共聚技术制备聚合物水凝胶时,通常需要加入高浓度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和/或氯化钠)来增溶疏水共聚单体。当制备的凝胶置于大量水中时,由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迁移,水凝胶将变脆,失去初始的机械性能。我们在前期工作中,曾利用可聚合聚氨酯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取代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和氯化钠,进行胶束交联共聚,制备出了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聚合物水凝胶。尽管如此,此类凝胶吸水率低,干燥后大多难以作为高吸水树脂来使用。本文旨在通过可聚合大分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交联共聚,合成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高吸水树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采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反应,制备出两端具有羟基的预聚体。然后以丙烯酸-2-异氰酸乙酯(AOI)封端,引入可聚合的双键,制备了叁种可聚合聚氨酯大分子表面活性剂(PMS-600, PMS-1000, PMS-2000)。该系列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CMC)约为0.001g mL-1。以此类可聚合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胶束作交联剂,部分中和的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共聚单体,采用紫外光引发胶束交联共聚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性能的高吸水树脂。系统地研究了PMS中的PEG链长、PMS的用量、共聚单体的配比、引发剂的浓度、丙烯酸的中和度对高吸水树脂常压下和加压(P≈2000 Pa)下吸生理盐水的能力以及对原位合成的凝胶机械性能的影响。最佳条件下制得的高吸水树脂,常压下在生理盐水中的吸水率为36.5g/g,加压下在生理盐水中的吸水率为24.6g/g,并且原位合成的凝胶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回弹性。在一定条件下,高吸水树脂的加压吸水率与原位合成凝胶的杨氏模量成正比。2.采用发泡技术,以碳酸氢钠和丙酮为发泡剂、Pluronic(?) F127为泡沫稳定剂,在第一部分工作的基础上制备了具有较快吸水速率的高吸水树脂。系统地研究了发泡剂和泡沫稳定剂、单体浓度、PMS的用量、发泡剂碳酸氢钠的用量,以及PMS中亲水链的长度对高吸水树脂常压下和加压下吸生理盐水能力以及吸水速率的影响。优化条件后制得了常压吸盐水率为34.3g/g,加压吸水率为18.4g/g,30 s即可达到饱和吸水量一半的高吸水树脂。(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陶贤平,张跃军,马志军[5](2015)在《烯丙基型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烯丙基二甲胺(ADMA)和1-溴代直链烷烃(溴代烷)为原料,采用丙酮回流法合成了烯丙基二甲基十二烷基溴化铵(C12)、烯丙基二甲基十四烷基溴化铵(C14)、烯丙基二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C16)3种烯丙基型可聚合表面活性剂,优化了合成条件,C12,C14,C16的较佳合成条件:丙酮作溶剂、n(ADMA)∶n(溴代烷)=1∶1.1、反应温度55~65℃、反应时间56~60 h,该条件下产品的收率分别为78.15%,73.82%,68.20%。用FTIR、1H NMR和元素分析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测定其表面活性及絮凝性能,考察产品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12,C14,C16的临界胶束浓度和临界表面张力依次减小,分别为6.5,1.7,0.55 mmol/L和37.2,35.1,33.5 m N/m;C12和C14的Krafft点低于0℃,C16的Krafft点为8℃;发泡、乳化及絮凝能力的强弱顺序为:C16>C14>C12。(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11期)

顾铭茜,温益,王洪清,陈洪龄[6](2015)在《季铵盐型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溴丙烯和不同碳链长的叔胺(C14、C16、C18)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季铵盐型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十四、十六和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溴化铵(简称TADAB、HADAB、OADAB),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超导核磁共振仪(1H-NMR)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并测定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发泡、稳泡、乳化和润湿渗透性能.结果表明,25℃下TADAB、HADAB和OADAB的最低表面张力分别为33.64、29.77和30.27 m N/m,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4.97、0.97和0.43 mmol/L.HADAB具有良好的发泡性能和乳化力,TADAB的润湿渗透性能较为突出,但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稳泡性能均较差.(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5年10期)

黄擎宇,刘海燕,陈成,赵秀丽[7](2015)在《含硼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硼表面活性剂具有沸点高、性能稳定、无毒、可降解等优点,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特种表面活性剂。如果在含硼表面活性剂中引入双键并形成可聚合的单体[1,2],就可能与其他单体共聚获得一系列具有多种性能的含硼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产物。本实验利用N,N-二羟乙基十四烷基胺、硼酸叁乙酯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在甲苯溶剂中相互作用,即可获得具有双键的含硼表面活性剂(简写为DB/BS14)。如图1所示为DB/BS14的红外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628.04 cm~(-1)出现C=C吸收峰,1317.53 cm~-~1出现B—O伸缩振动峰,1063 cm~(-1)出现硼酸酯的特征吸收峰,说明DB/BS14中含硼且带有双键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合成了DB/BS14与丙烯酰胺(简写为AM)的二元共聚合产物P(DB/BS14-AM),并对P(DB/BS14-AM)进行表面张力的测定、粘度与温度关系、粘度与浓度关系以及发泡性能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期刊2015-07-17)

张渝,陈洪龄,顾铭茜[8](2015)在《可聚合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对纳米SiO_2粉体的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烯丙基聚醚、氯化亚砜和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的可聚合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并用该表面活性剂对纳米SiO2粉体进行表面改性,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界面张力仪、热分析仪、粒度分析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可聚合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4.47×10-3mol/L,对应的表面张力为38.12 m N/m,改性纳米SiO2粉体的最大接枝量为27.0mmol/g,且在甲醇、乙酸乙酯、甲苯、正己烷等溶剂中都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郝国庆,李兴建,邓瑾妮,殷绿,郑朝晖[9](2015)在《可聚合阳离子含氟表面活性剂在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可聚合阳离子含氟表面活性剂N-(乙酸全氟辛基乙基酯)-N-(乙醇丙烯酸酯)二甲基溴化铵(PF8DM)为乳化剂,进行含氟丙烯酸酯的细乳液聚合研究,考察了PF8DM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凝胶率的影响,PF8DM用量对乳液的稳定性和表面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PF8DM和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作为乳化剂考察其对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F8DM含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时,单体转化率达95%,凝胶率为0.6%;所得乳液具有优异的贮存、稀释、离心稳定性;当PF8DM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6%时得到的乳胶膜接触角达118.6°。在总含氟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PF8DM为乳化剂制备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其乳胶膜的吸水率大大降低,拒水性也明显增强。(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5年05期)

王越[10](2015)在《可聚合环氧树脂表面活性剂及其在非均相聚合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聚合表面活性剂,不仅可避免由使用非反应型表面活性剂时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易起泡、乳胶粒子或分散体的不稳定性、固化膜光泽度和耐水性的降低、湿粘表面附着力降低等,还具有减少表面活性物质用量、使胶乳再分散及使乳胶粒子表面功能化的作用。为提高表面活性剂与基体环氧树脂的相容性,避免乳液贮存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解吸,及后期固化膜中表面活性剂的迁移,本文在环氧树脂分子链中引入高反应活性基团和亲水基团或链段,制备了可聚合环氧树脂(PER)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其制备过程、物理化学性质、紫外光(UV)引发时活性基团的可聚合性能等,并将其作为可聚合分散稳定剂应用于分散聚合中。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实时、快速、准确监测反应体系中环氧值的变化,而现有的盐酸-丙酮法不仅测试周期长,且对混合物中环氧值的测定存在较大误差,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故首先对传统的盐酸-丙酮法进行了改进,采用超声波来加速反应(简称盐酸-丙酮-超声波法),以缩短环氧值测定周期。为验证该法的可行性,我们首先测定了环氧树脂(E-44)的环氧值,然后是E-44与小分子量聚乙二醇(PEG-200)的混合物。最后,我们采用盐酸-丙酮-超声法,测定了目标混合物,E-44与大分子量聚乙二醇(PEG-4k)混合物的环氧值,并对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与传统的盐酸-丙酮法相比,盐酸-丙酮-超声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测量纯环氧树脂及环氧树脂混合物环氧值的方法。通过超声波的辅助分散,不仅能够加速纯的环氧树脂(≤2 min)及环氧树脂与PEG-4k的混合物(≤5 min)在盐酸-丙酮溶液中的溶解,还能够促进环氧基团与氯化氢的反应,从而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这种超声辅助分散及反应的方法应能够推广到其它化学分析法中。2,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用丙烯酸(AA)和双酚A型环氧树脂(E-44)反应,制备理想中的一端为碳碳双键、一端为环氧基的中间产物环氧丙烯酸单酯(EmA),然后加入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与剩余的一个环氧基反应,从而在环氧树脂主链上引入亲水链段,最终得到高活性C=C为可聚合基团的可聚合环氧树脂(PER)表面活性剂。通过1HNMR、IR和滴定法对合成过程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稍过量的AA更有利于得到理想分子结构的PER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测试显示,PER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和浊点均随PEG分子量的增大而升高,且除S-1(由PEG-1k制备的PER表面活性剂)外,均略高于常用的非可聚合型表面活性剂OP-10;随PEG链段的增长,PER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对溶剂甲苯及常用单体MMA的增溶能力均增大;考察PER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透过率时发现,随PEG链段的增长,其水溶性变好,而发生相转变时的浓度则降低。随后,在紫外光引发下,将PER表面活性剂分别与环氧丙烯酸酯(EdA)和丙烯酰胺(AM)共聚,以测试其可聚合性能。结果显示,除S-1外,约有75-80 wt%的PER表面活性剂参与到了与EdA的共聚反应中,且制备的PER表面活性剂可作为多功能交联剂,应用到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制备中。3,目前,利用分散聚合制备聚合物微球通常采用传统分散稳定剂(如PVP,CMC,PAA,PEG等)或预先或原位制成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如PEG-b-PMMA等)。当外界条件(p H,剪切作用,温度、溶剂等)改变时,这种物理吸附、镶嵌作用可能被破坏,导致稳定作用降低甚至消失。采用可聚合型分散稳定剂可能是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此,本文第叁部分工作,将PER表面活性剂作为可聚合型分散稳定剂应用到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分散聚合中。考察了单体用量、醇水比、分散稳定剂用量及种类对聚合过程、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体用量为20 wt%,醇水比为40/40(w/w),S-4或S-6(由PEG-4k及6k制备的PER表面活性剂)最小用量4 wt%(vs MMA)时,可在2.5 h内达到95%以上的单体转化率。SEM显示此时得到的是具有光滑表面的梯度分散PMMA微球。当聚合体系中加入少量AA,并且在反应结束时,以氨水中和至中性,可得到具有凹陷表面的梯度分散PMMA微球。然而,出乎意料,IR和1HNMR分析结果表明PER表面活性剂几乎未与MMA共聚。详细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聚合基团结构特点,综述了可聚合双子表面活性的结构、性能及其聚合前后性质差异,并对可聚合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1].赵子健,李沅,赵恒,刘兆丽.丙烯酸酯型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在苯丙乳液制备中的应用[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9

[2].李荣强,张军丽,赵金连,韩瑜.可聚合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18

[3].廖勇.阳离子可聚合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7

[4].陈海明.基于可聚合聚氨酯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高吸水树脂的制备与表征[D].苏州大学.2016

[5].陶贤平,张跃军,马志军.烯丙基型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J].石油化工.2015

[6].顾铭茜,温益,王洪清,陈洪龄.季铵盐型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J].印染助剂.2015

[7].黄擎宇,刘海燕,陈成,赵秀丽.含硼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2015

[8].张渝,陈洪龄,顾铭茜.可聚合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对纳米SiO_2粉体的改性[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郝国庆,李兴建,邓瑾妮,殷绿,郑朝晖.可聚合阳离子含氟表面活性剂在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2015

[10].王越.可聚合环氧树脂表面活性剂及其在非均相聚合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用Li(Tf2N)溶液处理前后的胶囊SEM照片...受自组装法制备聚噻吩纳米电缆示意图一二种可聚合表面活性剂中双键位...一可聚合表面活性剂进行苯乙烯微...马来酸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路...一1叁元乳液聚合的结构模型(a)水/AuTMA...

标签:;  ;  ;  ;  ;  ;  ;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论文_赵子健,李沅,赵恒,刘兆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