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阴道出血127例临床分析

绝经后阴道出血127例临床分析

一、绝经后阴道出血127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招华[1](2021)在《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53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病理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利于绝经后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的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53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不孕、是否合并绝经后出血(PMB)、子宫内膜厚度及病理结果等信息。根据有无绝经后出血分为PMB组和不伴PM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理结果;根据病理结果分为AH/EC组和良性病变组(除AH/EC外的所有病理类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AH/EC发病的高危因素,再将有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AH/EC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3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子宫内膜息肉168例(31.52%)、黏膜下肌瘤26例(4.88%)、炎症28例(4.32%)、不伴有不典型的子宫内膜增生23例(5.25%)、AH患者7例(1.31%)、EC患者139例(26.08%)、其他类型患者142例(26.64%)。不伴PMB组患者193例(36.21%),其中AH患者1例,EC患者6例;PMB组患者340例(63.79%),其中AH患者6例,EC患者133例。PMB组患者中EC的发生率(39.12%)明显高于无PMB组患者中EC的发生率(3.1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3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良性病变患者387例,AH/EC患者146例,AH/EC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绝经年限、合并糖尿病、合并出血、不孕是绝经后妇女患AH/EC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多因素分析结果示:绝经年限[OR:0.530(95%CI:0.304-0.925,P=0.026)]、合并糖尿病[OR:2.047(95%CI:1.056-3.970,P=0.034)]及出血[OR:17.889(95%CI:8.451-37.866,P=0.000)]是绝经后妇女发生AH/E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通过对不伴PMB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病理类型及子宫内膜厚度进行分析:不伴PMB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为最常见病理类型;3例EC患者及1例AH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11、15、23和17mm,平均(16.5±5.00)mm,在良性病变中,子宫内膜息肉、不伴有不典型的增生和其他类型子宫内膜(B超提示异常,病理结果提示为萎缩性子宫内膜、增殖期子宫内膜等)患者与AH/EC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H/EC患者子宫内膜最厚。4、不伴PMB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内膜厚度对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以15mm为界值诊断AH/E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约登指数为0.60,见表5,但以15mm为界值将有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1mm)漏诊。结论1、绝经年限增加,合并糖尿病,绝经后出血是绝经后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未生育的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要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2、对于不伴AH/EC高危因素的不伴绝经后出血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当子宫内膜厚度≥11mm时,要警惕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癌的发生。

许慧[2](2021)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对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是否进行临床干预,是否存在合适的子宫内膜厚度界值,评估界值在该人群中检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效能,从而对该人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进行准确的筛查,为该人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门诊因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经阴道超声内膜厚度≥4 mm)行诊断性刮宫的患者182例。收集同期因出现阴道出血流液等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资料482例。采用SPSS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无症状组采用不同子宫内膜厚度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绘制ROC曲线,计算临床干预的子宫内膜厚度界值,应用评估子宫内膜厚度作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预测指标的效能。结果:1.664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在病理类型与超声影像特征比较,是否合并团块(P=0.000)存在显着差异。2.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患者超声影像特征比较,为回声均匀时(P=0.505)无显着差异;为回声不均(P=0.027)和合并团块时(P=0.045),存在显着差异。无症状组(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与有症状组在绝经年龄(P=0.401)及内膜厚度(P=0.791)比较,无显着差异;在年龄(P=0.009)、绝经年限(P=0.016)及病理类型良恶性(P=0.002)比较,存在显着差异。3.无症状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155例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增殖期子宫内膜63例(40.65%)和子宫内膜息肉55例(35.48%)。4.无症状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恶性内膜组与良性内膜组在年龄(P=0.118)、绝经年龄(P=0.948)及绝经年限(P=0.195)比较,无显着差异;在内膜厚度(P=0.037)比较,存在显着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厚度(OR 1.688,95%CI 1.070~2.663 P=0.024)为无症状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5.无症状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以10 mm为界,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57.24%。以11 mm为界,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69.74%。因此10 mm具有较高的效能。不同子宫内膜厚度诊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且P=0.03,存在显着差异,13.5 mm为最佳界值。结论:1.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超声影像特征为子宫内膜增厚合并团块时,发生恶性病变的几率增高。2.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有症状患者较无症状患者,超声影像特征为回声不均和合并团块的几率增加。3.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病理类型以增殖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息肉为主,发生恶性病变的几率低。4.子宫内膜厚度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5.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除外超声影像特征合并团块),当子宫内膜厚度<10 mm时患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概率低。

王林萍[3](2019)在《绒癌及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绒癌(Choriocarcinoma,CC),及绝经后子宫CC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并分析出CC尤其是绝经后子宫CC的临床表现、诊断分期、治疗及预后的特点,以便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第一部分: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在1980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CC的66例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情况、治疗、近期疗效及随访等资料。第二部分:检索发表年份为1980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录于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关于绝经后子宫CC的56例病例报道。另外加入1980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3例绝经后子宫CC患者病例资料,共59例。分析讨论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影响预后的因素等。结果:第一部分:66例CC患者中,其中1例为卵巢CC,属于卵巢生殖细胞肿瘤范畴,将该例患者剔除。剩余65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35.0岁,仅有3例为绝经后子宫CC,且有2例患者通过基因多态性分析确诊为非妊娠性绒癌(Non-gestational choriocarcinoma,NGC)。除去2例NGC,剩余63例患者前次妊娠的性质包括流产(38.1%),葡萄胎(28.6%),足月产(23.8%),异位妊娠(7.9%),另有1例同时合并宫内妊娠。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范围为0-192月,CC是否在前次妊娠间隔时间1年以后发病与是否是葡萄胎妊娠无显着性差异(P=0.262)。CC最常见的症状为阴道出血(73.8%)。除去合并有宫内妊娠的患者,血β-hCG的范围为840-5410000mIU/ml,不同分期的CC血β-hCG的水平有显着性差异。本组中存在转移的患者占80.0%,其中肺转移所占比例最高63.1%。本组中高危患者占78.5%,低危患者占21.5%,低危患者中评分为0-4分的患者有6例,评分为5-6分的患者有8例。本组初诊误诊率达20.0%,其中异位妊娠最为常见。CC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化疗方案的选择上,低危患者有一半选择多药联合化疗,且绝大部分为20年前的患者,其中有2例首次化疗为单药化疗,化疗1个疗程后出现新的转移灶而改用多药联合化疗;高危患者绝大部分(86.0%)选择多药联合化疗,且以5-FU为主联合化疗较为多见。经治疗有64.6%的患者出院时达到CR,预后因素分析发现前次妊娠间隔时间≥12月,分期为III、IV,存在除外肺及阴道以外的转移,及未行盆腔手术治疗与预后不良有关(P<0.05)。第二部分:纳入了59例绝经后子宫CC的患者,其中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的患者有5例,确诊为妊娠性绒癌的患者仅1例,确诊为NGC的患者有4例。该部分患者年龄范围为47-73岁,平均56.8岁,50-65岁患者占77.9%。绝经年限范围为0.5-23年,平均7.7年。孕次范围2-13次,平均5.4次,产次1-11次,平均4.0次。前次妊娠的性质中除去NGC患者,葡萄胎15.1%,流产30.2%,足月产54.7%。间隔时间范围3-30年,平均11.3年,前次妊娠的性质为葡萄胎、流产、足月产之间距离发病的间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次妊娠为足月产的间隔时间最长。治疗前血β-hCG的范围在4-2704040mIU/ml,存在转移的患者有50.9%。不同分期的绝经后子宫CC在治疗前血β-hCG水平上有差异(P=0.048<0.05),III、IV期的治疗前血β-hCG水平较高。绝经后子宫CC的预后评分较高,高危者占88.1%,低危者占11.9%,且低危患者评分均≥6分。本组中误诊的患者占39.0%,误诊疾病谱中前四位者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变性、子宫肉瘤。在首次化疗方案的选择上,有40.9%的患者选择EMA-CO方案。本组患者有75.9%的患者行子宫切除手术。63.3%患者经治疗后达到CR,达CR患者的化疗总疗程数在患者是否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方面有差异(P=0.004),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化疗疗程数较少。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中,绝经时间≥5年、评分≥13分和治疗前的血β-hCG≥104 mIU/ml为导致近期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CC根据病因可分为GC和NGC,育龄期妇女绝大部分子宫CC与妊娠相关,对于绝经后子宫CC,仍有GC与NGC之分,以NGC更为多见。2、绝经后子宫CC的特点:以50-65岁妇女较常见,患者一般有较高的孕产次,基本无生育需求,前次妊娠的性质足月产更为常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绝经后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较为多见,需与妇科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患者多合并其他内科基础疾病,体质较差。3、对任何疑似CC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问诊和查体。绝经后出血亦应考虑CC的可能,常规行血清β-hCG的检测,以除外滋养细胞疾病,减少漏诊和误诊。4、血β-hCG作为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治疗前血β-hCG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CC的FIGO分期及预后。5、对于绝经后子宫CC的诊断中,需注意排除是否合并有生殖细胞肿瘤或其他未分化的上皮性肿瘤成分。应用基因多态性分析区分GC和NGC仍是有必要的。6、绝经后子宫CC的化疗原则基本参照育龄期CC。绝经后子宫CC患者中高危患者所占比例较高,目前一线化疗方案为EMA-CO方案。手术切除子宫可以缩短化疗的疗程。但对于手术治疗能否改善绝经后子宫CC患者的预后,仍需进一步评估。7、在绝经后子宫CC患者中,绝经时间≥5年、评分≥13分和治疗前的血β-hCG≥104mIU/ml为导致近期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

陈雪娇[4](2018)在《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病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病因,为绝经早期无器质性病变患者避免有创操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17年1月1日-2018年2月28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和住院的绝经后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PMB)患者32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孕次、产次、妇科B超(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结果、宫腔深度、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及病理学结果。依据患者的绝经年限依次分为绝经年限≤2年组(A组)、2年<绝经年限≤5年组(B组)以及年限>5年组(C组)。依据患者的FSH水平依次分为FSH<40 mIU/ml组和FSH≥40 mIU/ml组;将宫腔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结合并参考术前B超结果将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最终诊断分为无器质性病变组、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对比分析各组中的各项资料。结果:1.绝经年龄为37至60岁,平均(51.25±3.25)岁,A组为(52.27±2.93)岁,B组为(51.81±2.43)岁与C组(50.89±3.43)岁,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2.初潮年龄为10至20岁,平均(14.08±1.39)岁,A组为(13.94±1.38)岁,B组为(13.83±1.37)岁与C年组为(14.17±1.39)岁,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3.本组研究中A组50例,B组53例,C组222例,A组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0%、38.0%和16.0%;B组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7%、49.1%和13.2%;C组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0%、50.5%和22.5%,三组在子宫内膜有无器质性病变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三组在子宫内膜有无良恶性病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4.FSH值在A组为(39.09±22.84)IU/L,B组为(47.05±27.02)IU/L,C组为(55.04±23.74)IU/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显示,A组和C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03)。E2值在A组为(40.19±55.33)pg/mL,B组为(18.77±11.15)pg/m,C组为(21.86±13.37)pg/m,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显示,A组与B组及C组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2和0.001)。FSH<40IU/L的患者在三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3.3%、51.7%和28.0%,三组之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5.子宫内膜器质性病变与年龄、绝经年龄、孕次、宫腔深度、子宫内膜厚度、体重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有关(P<0.05),其中子宫内膜厚度和糖尿病与子宫恶性病变有关(P<0.05)。结论:1.绝经后早期子宫出血的病因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居首位,其次是子宫内膜良性病变;2.卵巢残留卵泡再发育是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原因之一;3.绝经后早期的子宫出血与绝经年龄、FSH、E2及子宫内膜病变有关。

杨艳景,薛颖,张少静,刘俊霞,卢玲[5](2017)在《绝经后反复阴道出血患者的病理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绝经后反复阴道出血的患者再次宫腔镜检查的病理类型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就诊于医院的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初次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恶性肿瘤共24例,占出血患者的20.0%;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17例,占出血患者的14.2%;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56例,占出血患者的46.7%;无组织取出者23例,占出血的19.2%。绝经后再次阴道出血的患者恶性肿瘤共38例,占出血患者的31.7%;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25例,占出血患者的20.8%;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54例,占出血患者45.0%;无组织取出者3例,占出血患者的2.5%。绝经后反复阴道出血患者恶性肿瘤检出率为31.7%明显高于首次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宫腔镜检查可以更准确的排除子宫内膜癌。

张娇燕,陈玉梅,童芳,甘春燕,邓世昌,黄新苑[6](2016)在《女性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变类型和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原因与病理分析。方法:通过对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分析患者阴道出血病理分型,同时对引发患者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分析引发患者出血的临床原因。结果:统计12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病理分型结果显示120例患者中有93例患者为炎性病变,其中有27例细菌性阴道炎占22.50%,39例老年性阴道炎占32.50%,子宫内膜炎12例占10.00%,9例盆腔炎占7.50%,6例卵巢囊肿占5.00%;恶性病变患者有27例,包括13例子宫内膜癌占10.83%,宫颈癌7例占5.83%,平滑肌肉瘤4例占3.33%,间质瘤2例占1.67%,卵巢癌1例占0.83%;对影响患者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过大、绝经时间较长及子宫内膜过厚均为单独影响患者阴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多以炎性病变为出血原因,患者年龄较大、绝经时间较长、子宫内膜较厚均会引发患者阴道出血。

鞠红[7](2016)在《绝经后阴道出血18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绝经后阴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诊断及治疗绝经后阴道出血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11月来项城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180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各90例。高龄组年龄≥70岁,低龄组年龄<70岁。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和病理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阴道出血及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及治疗效果。结果低龄组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炎症性因素是导致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导致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原因较多,临床医生应该重点关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引发恶性肿瘤,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闫丽明[8](2016)在《女性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选取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中有关子宫内膜病变的病例资料,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中出血的病因,以及研究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发生的有关因素,初步探讨女性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中依据临床一般情况对于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是否有辅助作用,为临床上该疾病的预防及其日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2015.12016.1期间因PMB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320例患者中的122例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分为恶性病变组和非恶性病变组。所选患者建立问卷,面对面访问恶性病变组和非恶性病变组,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包括: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初产年龄、末产年龄、阴道出血时间、临床症状、体征、妇科B超(子宫内膜厚度)、体重指数(BMI),出血距离绝经时间、孕次、产次,宫内节育器放置史、宫腔操作史,是否有激素补充治疗以及高血压病、糖尿病及病理学结果。对比分析子宫内膜病变中恶性病变组和非恶性病变组的各项资料。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X2检验;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122例子宫内膜病变的PMB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7.36±5.17)岁,平均绝经年龄为(51.99±2.77)岁,平均绝经年限为(5.27±4.01)年,平均初潮年龄为(15.95±1.49)岁,平均初产年龄为(21.10±2.24)岁,平均末产年龄为(32.23±4.49)岁,平均出血时间为(59.98±77.80)天,平均孕次(4.07±1.26)次,平均产次(3.70±1.13)次,平均BMI为(24.85±2.12)kg/m2,平均内膜厚度为(10.74±4.44)mm。2.病理结果诊断为子宫内膜病变的有122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患者32例,占26.23%,子宫内膜非恶性病变的90例,占73.73%。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组中:32例全部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非恶性病变组90例,其中子宫内膜炎17例,占18.89%(包含3例因放置宫内节育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9例,占21.11%;子宫内膜息肉9例,占10.00%,子宫功能性出血45例,占50%。其中增生期子宫内膜16例,占17.78%;增生期合并分泌期子宫内膜12例,占13.33%;萎缩期子宫内膜17例,占18.89%。3.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组32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1.38±5.16)岁;平均绝经年龄为(54.10±2.97)岁;平均绝经年限为(6.88±4.56)年;平均初潮年龄为(16.19±1.36)岁;平均初产年龄为(20.78±2.35)岁;平均末产年龄为(30.38±4.28)岁;平均出血时间为(101.63±95.55)天;平均孕次(4.13±1.29)次;平均产次(3.56±1.22)次;平均bmi为(26.93±1.47)kg/m2;平均内膜厚度为(12.78±4.67)mm;患有高血压的有19例,占59.38%;患有糖尿病的有11例,占34.38%;腹痛的有6例,占18.75%;有宫腔操作史的有7例,占21.86%,有激素替代史的有6例,占18.75%。4.子宫内膜非恶性病变组90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5.93±4.39)岁;平均绝经年龄为(51.27±2.30)岁;平均绝经年限为(4.70±2.30)年;平均初潮年龄为(15.87±1.54)岁;平均初产年龄为(20.78±2.35)岁;平均末产年龄为(32.92±4.38)岁;平均出血时间为(47.70±42.09)天;平均孕次(4.06±1.26)次;平均产次(3.76±1.11)次;平均bmi为(24.11±1.80)kg/m2;平均内膜厚度为(8.96±2.62)mm;患有高血压的有26例,占28.89%;患有糖尿病的有14例,占15.56%;腹痛的有19例,占21.11%;有宫腔操作史的有26例,占28.89%;有激素替代史的有26例,占28.89%。5.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与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出血时间、bmi、内膜厚度、高血压及糖尿病有关(p<0.05)。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内膜厚度、bmi是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740、3.978、1.357、2.290(p<0.05)。6.有1例患者分段诊刮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但其术后病理结果却显示为局灶浸润,为恶性增生。虽仅有一例,但也说明分段诊刮术由于其盲视刮宫的局限性,临床上可能较易漏诊。在临床操作中应采取措施避免漏诊。另有13例诊刮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复杂不典型增生伴局部癌变,推断出pmb患者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可以和子宫内膜癌共存。临床上认为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进一步进展结果,故而对临床上分段诊刮结果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如有伴随危险因素的,应行手术治疗。结论:1.绝经后因子宫内膜病变引起阴道出血的病因中以非恶性病变居多。2.子宫内膜病变中恶性病变发病与患者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出血时间、BMI、内膜厚度、高血压及糖尿病有关。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内膜厚度、BMI是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

刘青青,杨清[9](2016)在《778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病房收治的778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每例均行盆腔超声、宫腔镜检查及手术,且取得病理及确切诊断。结果:778例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所占比例最高49.23%(383例),其次是子宫内膜癌16.71%(130例),第三位是黏膜下肌瘤11.44%(89例);绝经后阴道出血在绝经5年内发病例数最多(311例),其中以子宫内膜息肉为主(175例),绝经≥21年发病例数最少(78例),其中以子宫内膜癌为主(44例);<49岁阴道出血例数最少(7例),5559岁阴道出血例数最多(228例),两者均以子宫内膜息肉为主,≥75岁出血的71例中以子宫内膜癌为主(38例);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患者在子宫内膜厚度、体质量指数(BMI)及是否反复出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患者与良性病变患者相比其子宫内膜更厚、BMI更高且更易发生反复出血。结论: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为子宫良性病变;随着绝经时间的增加,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及黏膜下肌瘤的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子宫内膜炎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随着绝经后发生阴道出血年龄的增加,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及黏膜下肌瘤的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子宫内膜炎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王军会[10](2014)在《258例绝经后阴道出血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分析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期间诊治的258例生理性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23%绝经后阴道出血由良性疾病引起,其中以炎症为主;19.77%绝经后阴道出血由恶性肿瘤引起,其中以宫颈癌最多;绝经年限与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正相关。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由良性疾病引起为主,绝经后妇女应加强妇科和身体检查以减少恶性肿瘤发生率。

二、绝经后阴道出血127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经后阴道出血12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53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例选择
        2.1.2 记录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分组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病情况
    4.2 绝经后妇女患AH/EC的高危因素
    4.3 不伴PMB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评估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诊治
    References

(2)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绒癌及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Ⅹ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绒癌的临床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诊断标准及临床分期
        1.1.4 疗效评价标准
        1.1.5 随访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年龄
        1.2.2 孕产史
        1.2.3 前次妊娠的性质及间隔时间
        1.2.4 临床表现
        1.2.5 辅助检查
        1.2.6 分期及预后评分
        1.2.7 误诊情况
        1.2.8 治疗
        1.2.9 近期疗效及随访
    1.3 小结
二、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文献来源
        2.1.2 病例资料分析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发病年龄及绝经年限
        2.2.2 孕产次
        2.2.3 前次妊娠的性质及间隔时间
        2.2.4 主诉
        2.2.5 血β-hCG的水平及转移部位
        2.2.6 分期及预后评分
        2.2.7 误诊情况
        2.2.8 治疗
        2.2.9 近期疗效及随访
    2.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滋养细胞疾病的临床和诊断特点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病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诊断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绝经后反复阴道出血患者的病理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初次绝经阴道出血患者病理情况
    2.2 绝经后反复阴道出血患者病理情况
    2.3 2组不同出血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6)女性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变类型和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变类型及检出率
    2.2 患者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2.3 患者绝经后阴道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7)绝经后阴道出血18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诊断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评定标准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绝经后阴道出血诱因分析
    2.2 绝经后阴道出血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2.3 总有效率
3 讨论

(8)女性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9)778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MB病理诊断结果
    2.2不同的绝经时间组PMB病理类型发病率比较
    2.3不同的绝经后发生阴道出血年龄组PMB病理类型发病率比较
    2.4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单因素差异性分析
3 讨论
    3.1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
        3.1.1子宫内膜良性病变
        3.1.2子宫内膜非器质性病变
        3.1.3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
    3.2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绝经时间与病理类型关系
    3.3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发病年龄与病理类型关系
    3.4 PMB的诊治方法

(10)258例绝经后阴道出血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分析结果
    2.2 绝经年限与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结果
    2.3 各年龄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理检查结果
3 讨论

四、绝经后阴道出血127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533例临床分析[D]. 林招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2]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及病理分析[D]. 许慧. 皖南医学院, 2021
  • [3]绒癌及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分析[D]. 王林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病因研究[D]. 陈雪娇.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5]绝经后反复阴道出血患者的病理结果分析[J]. 杨艳景,薛颖,张少静,刘俊霞,卢玲. 河北医药, 2017(09)
  • [6]女性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变类型和相关因素研究[J]. 张娇燕,陈玉梅,童芳,甘春燕,邓世昌,黄新苑. 中国性科学, 2016(10)
  • [7]绝经后阴道出血180例临床分析[J]. 鞠红. 河南医学研究, 2016(10)
  • [8]女性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病例分析[D]. 闫丽明. 延安大学, 2016(02)
  • [9]778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J]. 刘青青,杨清.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6(01)
  • [10]258例绝经后阴道出血原因分析[J]. 王军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02)

标签:;  ;  ;  ;  ;  

绝经后阴道出血127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