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上皮内瘤论文-邢兆辉,王齐

前列腺上皮内瘤论文-邢兆辉,王齐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列腺上皮内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列腺上皮内瘤,基底细胞,前列腺癌,形态学

前列腺上皮内瘤论文文献综述

邢兆辉,王齐[1](2016)在《前列腺上皮内瘤基底细胞变化的形态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观察前列腺上皮内瘤基底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特点,为前列腺病变以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观察前列腺上皮内瘤基底细胞,采用特异性标记高分子角蛋白抗体(34βE12)、鼠抗人P63蛋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体(PSAP)、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40S)检测,应用光镜和免疫组织化染色Elivision二步法。结果肿瘤病灶周围基底细胞完全缺失4例,占16%,基底细胞续断存在12例,占48%,9例基底细胞完整,占36%,其中基底细胞完全缺失P504S为阴性,基底细胞续断存在中有3例为P504S阳性。结论前列腺上皮内瘤基底细胞可完整存在,可续断存在,也可缺失,基底细胞的完整与否不能作为PIN与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准,应综合应用细胞形态学指标,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6年10期)

于海强,金仁顺[2](2016)在《前列腺上皮内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上皮内瘤是前列腺导管上皮、小管和腺泡上皮异常增生的病变,具有易进展为浸润性癌的生物学行为特征,认为是前列腺的癌前期病变。其病变在常规切片上形态复杂多样,有时在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中容易误诊。本文对前列腺上皮内瘤的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6年19期)

韩文华[3](2016)在《细胞质基因PTEN蛋白缺失用于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与前列腺导管癌的鉴别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PTEN和ERG免疫标记是否能够敏感地确定前列腺导管癌(IDC-P)和精确地将其与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加以区别。方法符合导管癌标准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标本(n=45)及PIN(n=40)标本分别进行PTEH和ERG免疫标记。结果导管癌45例标本中38例(84%)细胞质PTEN缺失,而PIN标本中无1例细胞质PTEN缺失(P<0.01)。导管癌ERG表达26例(58%),PIN40例中ERG表达6例(15%)。导管癌的PTEN/ERG表达一致性较高(>95%,P<0.01)。结论前列腺导管癌绝大多数存在细胞质PTEN缺失,而PIN则无此现象。PTEN缺失可能是区别前列腺导管癌和PIN的有用标记。(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闫振宇[4](2015)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在前列腺上皮内瘤发生继发性癌变中的预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与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发生继发性癌变的相关性。方法 115例孤立性PIN患者根据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PIN(LGPIN)和高级别PIN(HGPIN)两组,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PSCA mRNA的表达,采用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PSCA与PIN继发性癌变的关系。结果 PSCA mRNA在HGPIN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LGPIN组织(P<0.01);孤立性LGPIN、HGPIN,未继发前列腺癌患者PSCA mRNA阳性率均显着低于继发前列腺癌患者(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对于孤立性的LGPIN和HGPIN,最初的活检PSCA mRNA的水平均能对继发癌症的出现有预测价值(P<0.01)。结论 PSCA在PIN进展为前列腺癌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5年21期)

彭璇,刘修恒[5](2015)在《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1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BPH组)、55例HGPIN患者(HGPIN组)、61例前列腺癌(PCa)患者(PCa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浆Fib浓度,采用双夹心免疫法及化学发光法检测HGPIN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包括tPSA和cPSA)水平,统计学分析各组Fib水平差异及HGPIN组Fib与PSA的相关性。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Fib对HGPIN的诊断价值。结果:叁组患者血浆Fib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55g/L,3.22g/L和4.09g/L,HGPIN组和PCa组显着高于BPH组(P<0.01),PCa组又高于HGP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GPIN组血浆Fib水平与血清tPSA、cPSA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304、0.334,P<0.05)。血浆Fib诊断HGPIN的敏感度为23.64%,特异度为93.69%,误诊率为6.31%,漏诊率为76.36%。结论:HGPIN患者血浆Fib水平升高,可以作为HGPIN患者辅助诊断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微循环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张明,于德新,万阳,闵捷,丁德茂[6](2015)在《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患者血清PSA特征及再次穿刺时发展为前列腺癌的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igh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PIN)患者血清PSA特征及首次穿刺活检HGPIN阳性针数对再次活检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492例疑为PCa患者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方法为8+X法。穿刺活检结果:PCa 186例,孤立型HGPIN(仅1针活检病理为HGPIN)34例,多灶型HGPIN(2针及以上活检病理为HGPIN)13例,低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low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PIN)64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195例,分析比较各组间血清PSA的相关性及差异。6个月后对多灶型HGPIN和孤立型HGPIN患者行再次穿刺活检,不管其血清PSA水平变化,同时对LGPIN和BPH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或者持续不降者行再次穿刺活检,分析比较各组中PCa的检出率。结果 LGPIN与BPH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型HGPIN与LGPIN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型HGPIN与BPH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灶型HGPIN与LGPIN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灶型HGPIN与BPH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灶型HGPIN与孤立型HGPIN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穿刺活检,多灶型HGPIN组中再次穿刺活检PCa的检出率为38.46%,孤立型HGPIN组为9.68%,LGPIN组为12.50%,BPH组为12.20%。结论孤立型HGPIN患者血清PSA特征倾向于BPH,多灶型HGPIN患者血清PSA水平介于BPH和PCa之间,多灶型HGPIN患者再次活检PCa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孤立型HGPIN及BPH。(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刘铭,金仁顺[7](2015)在《叁叶因子1和3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上皮内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叶因子1(TFF1)及叁叶因子3(TFF3)在前列腺癌(PCa)及前列腺上皮内瘤(PIN)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9例前列腺癌(PCa)、50例PIN及65例癌旁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TFF1及TFF3的表达情况。结果:TFF1和TFF3在PCa和PIN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3%、48.31%和66.00%、30.00%,显着高于癌旁BPH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49.23%和13.85%,P<0.05),TFF1与PCa Gleason评分无关(P>0.05),TFF3在Gleason评分≤7分PCa组中阳性率(70.00%)高于Gleason评分>7分组(4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F1和TFF3在PCa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TFF1和TFF3可能与PCa的发生有关,并对PCa可能起促进作用,两者有望成为PCa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检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华男科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徐丹,孙圣斌,黄曼玲,张姮,吴杰[8](2014)在《表皮生长因子和前列腺素E2在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前列腺素E2(PGE2)在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上皮内瘤变(GIN)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胃镜下初次行黏膜钳取活检,病理诊断为低级别GIN(LGIN)患者82例,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阳性58例、Hp阴性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静脉血中EGF及PGE2水平。结果 82例患者初次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6例、糜烂性胃炎52例、出血性胃炎9例、萎缩性胃炎5例。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伴LGIN,其中轻度炎症34例、中度炎症42例、重度炎症6例。Hp阳性患者较Hp阴性血清EGF水平升高〔(180.7±49.9)ng/L与(68.5±1.7)ng/L,P<0.05〕,PGE2水平降低〔(11.8±1.8)ng/L与(21.0±3.4)ng/L,P<0.05〕。Hp阳性和Hp阴性不同胃镜下分型患者血清EGF、PG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和Hp阴性不同病理分级患者血清EGF、PGE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Hp感染GIN患者血清EGF水平高于未合并Hp感染者,血清EGF和PGE2在合并Hp感染GIN患者胃黏膜损伤中起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4年30期)

李珍玲[9](2014)在《EpCAM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上皮内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前列腺癌(PCa)及前列腺上皮内瘤(PIN)中上皮特异性粘附分子(EpCAM)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高NLR值是否与PCa的恶性度及骨转移相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EpCAM在63例PCa、46例PIN及58例癌旁良性组织的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集110例PCa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计算NLR值,分析术前NLR值与患者民族、年龄、血小板计数、PCa病理类型、骨转移、血清PSA值之间的关系。结果:(1) EpCAM在PCa和癌旁PIN的上皮细胞中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良性腺体(P<0.01)。(2) EpCAM在PCa的间质细胞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在癌旁PIN(P<0.01)。(3) EpCAM在PCa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pCAM在有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的间质细胞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PSA值在高NLR组与低NLR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CAM在PCa的间质细胞中的表达与浸润及骨转移有关,有望成为PCa骨转移的预测指标,进一步研究EpCAM在EMT过程中的作用,为PCa的靶向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4-06-01)

赵志刚,何军,张镜伟,曾国华,沈文律[10](2014)在《PSCAmRNA在前列腺上皮内瘤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mRNA表达与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发生恶性变的关系。方法收集前列腺活检诊断为孤立性PIN患者117例,其中低级别PIN(LGPIN)51例,高级别PIN(HGPIN)66例。通过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IN及其继发前列腺癌的PSCA mRNA表达。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PSCA mRNA在组间的表达差异。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PSCA mRNA表达对PIN进展为前列腺癌的风险。结果根据Gleason评分,在34例继发前列腺癌中,PSCA mRNA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的P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LGPIN相比,HGPIN的PSCA mRNA表达水平的增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比没有发展为前列腺癌的LGPIN和HGPIN,发展为前列腺癌者的PSCA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1和P<0.001)。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证明仅PSCA mRNA可以分别预测由孤立性LGPIN及孤立性HGPIN进展为前列腺癌。结论 PIN中PSCA 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其进展为临床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提示PSCA在前列腺肿瘤发生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前列腺上皮内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列腺上皮内瘤是前列腺导管上皮、小管和腺泡上皮异常增生的病变,具有易进展为浸润性癌的生物学行为特征,认为是前列腺的癌前期病变。其病变在常规切片上形态复杂多样,有时在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中容易误诊。本文对前列腺上皮内瘤的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列腺上皮内瘤论文参考文献

[1].邢兆辉,王齐.前列腺上皮内瘤基底细胞变化的形态学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6

[2].于海强,金仁顺.前列腺上皮内瘤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6

[3].韩文华.细胞质基因PTEN蛋白缺失用于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与前列腺导管癌的鉴别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4].闫振宇.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在前列腺上皮内瘤发生继发性癌变中的预测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5].彭璇,刘修恒.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临床意义[J].微循环学杂志.2015

[6].张明,于德新,万阳,闵捷,丁德茂.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患者血清PSA特征及再次穿刺时发展为前列腺癌的风险[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

[7].刘铭,金仁顺.叁叶因子1和3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上皮内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5

[8].徐丹,孙圣斌,黄曼玲,张姮,吴杰.表皮生长因子和前列腺素E2在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

[9].李珍玲.EpCAM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上皮内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延边大学.2014

[10].赵志刚,何军,张镜伟,曾国华,沈文律.PSCAmRNA在前列腺上皮内瘤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4

标签:;  ;  ;  ;  

前列腺上皮内瘤论文-邢兆辉,王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