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被恢复论文_张胜华,赵丽娜,田焕新,万阳,周忠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生植被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被,水生植物,沉积物,浅水,湖泊,生态,形态。

水生植被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张胜华,赵丽娜,田焕新,万阳,周忠泽[1](2017)在《安徽宿松华阳河湖群水生植被恢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宿松华阳河湖群作为长江安徽段典型的通江湖泊构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从2015年3月起,为了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水生植被,在宿松华阳河湖群建立了水禽栖息地、人工辅助自然恢复区和湖滩地封滩育草区3种类型面积为183 hm~2的示范工程试验区,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措施,开展湖泊水生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研究。经过1个生长周期的生态重建研究和试验,在示范工程试验区内建立了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群丛14个。水生植被恢复监测结果表明,菰群丛的盖度达到90%,生物量达到10.57 kg/m~2;莲群丛的盖度达到95%,生物量达到2.05 kg/m~2。人工种植的沉水植物苦草以及浮水植物芡实和菱角在人工播种后早期能够发芽长出幼苗,后期受渔业影响而逐渐消失。因此,重建与恢复湖泊水生植被可以优先构建沿岸带挺水植物菰群丛和莲群丛,可通过控制渔业养殖强度和水文条件,逐步恢复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彭科峰[2](2016)在《太湖水生植被生态恢复光学阈值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下光环境影响到水生植被的分布、群落组成及生物量,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日前,中科院南京地湖所张运林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使用真光层深度与水深的比值表征水下光环境条件,进而确定水生植被生态恢复的水下光学阈值。相关成果发布于《生态学指标》(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报》期刊2016-08-10)

琚泽文,蔚枝沁,邓泓[3](2015)在《水生植被恢复对城市景观水体磷浓度及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市两个水生植被恢复时间为5—10年的城市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水体理化性质以及水和沉积物磷的含量和形态,研究水生植被恢复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长期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水生植被恢复能有效降低水体氮、磷浓度,对水体富营养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外源磷的污染源得到控制后,水体磷浓度会随着修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相对稳定.沉积物磷形态以钙磷为主,随着水生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生物活性较强的可交换态磷、铝磷和铁磷的含量下降,而相对稳定的钙磷所占的比例增加.研究结果还表明,即使不进行底泥疏浚,长期的水生植被恢复也可以使城市河流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及水体磷浓度得到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戴玉女,吴鹏举,杨扬,池逸涵,廖凌娟[4](2014)在《水生植被恢复对东莞生态工业园区水质改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工业园区水生态环境建设,以东莞生态产业园区水生态系统恢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建园初期水生植被恢复对重污染水体水质修复的影响,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水质与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水体修复效果与水生植被覆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生植被恢复可使园区生态岛群与月湖主要水质指标(总氮、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从建设初期(2011年5月)的劣V类改善为II~III类(2012年),透明度提高约1倍,而下沙与大圳埔湿地也从劣V类(2011年5月)改善为IV~V类(2012年),透明度提高约50%。10项水质指标的因子分析表明,园区水质成因可归为综合营养因子(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透明度、总磷和总氮)、温度因子(温度、电导率、硝态氮)和光合作用因子(溶解氧和p H),其中主导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透明度和总磷等。叁类因子分别客观反映了修复水体的水质变化特点:氮磷及有机物的含量越低则水体透明度越高,水质越优;温度升高有利于水质改善;藻类光合作用减弱,则水质变优。生态岛群、月湖、下沙、大圳埔湿地的水生植被覆盖率分别为43.8%、22%、4.3%、9.1%,此差异与水质修复效果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水质指标与水生植被覆盖率呈极显着的二项式关系(p<0.01),根据拟合方程计算得出污染物浓度最低、透明度最高、综合水质最优时的水生植被覆盖率变动范围为30%~35%。因此,生态岛群与月湖的水质改善效果优于大圳埔湿地,大圳埔湿地则又优于下沙湿地;下沙与大圳埔湿地可通过适当增加浮、挺水植物的面积比例,提高水体修复能力。文中所得最适水生植被覆盖率范围可为华南地区工业园区水生态初期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胡旭[5](2013)在《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植被恢复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生植被衰退、蓝藻水华爆发、水质恶化和水生生态系统崩溃。恢复水生植被被认为是改善受损水体水质和提高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构建大型围隔,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程度及其对水质和底质等条件的需求,选取几种适宜的水生植物在围隔内进行移栽与群落构建,并以不移栽水生植物的围隔和围隔外水体作为对照。实验期间(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围隔内移栽的几种水生植物全部存活,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群落。同时还跟踪监测了叁个处理组的水质情况,结果显示,移栽水生植物的围隔内水质明显优于围隔外,与未移栽水生植物围隔相比,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其中移栽水生植物围隔内水体的TN、 NH4+-N、TP、水下消光系数(Kd)相比于围隔外水体分别低30.55%、44.09%、36.04%和42.13%,相比于未移栽水生植物围隔内水体分别低5.96%、13.40%、6.70%和7.60%,透明度(SD)分别比围隔外水体和未移栽水生植物围隔水体高74.59%和8.70%,浮游植物生物量也大大低于围隔外,而浮游动物生物量却明显高于后者。此外,实验后移栽水生植物围隔内沉积物氮磷含量及其间隙水TN、TP、NH4+-N浓度明显低于围隔外和未移栽水生植物围隔。研究表明,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通过建立围隔进行合理的群落配置,进而逐步恢复水生植物是完全可行的,而水生植物恢复后加强对其管理和维护至关重要。苦草是我国常见的沉水植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湖泊水生植被重建的先锋种之一。本研究通过设置沙质、泥质及沙质泥质间隔的底质类型,对不同底质类型条件下苦草的生物量、分株数及生物量配比等生长指标进行了研究,同时,也研究了可溶性糖、淀粉、游离氨基酸、组织碳氮磷等碳氮代谢生理情况。结果显示,在营养贫瘠的沙质底质中,苦草的生物量、分株数显着低于营养较丰富的泥质底质,但在生物量的分配上,沙质底质中苦草根茎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远远高于泥质底质,且在沙质与泥质底质间隔分布的处理中,苦草的分株数更多的分布于沙质底质中;生理指标上,沙质底质中苦草根和叶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均显着高于泥质底质,茎的可溶性糖含量沙质底质显着低于泥质底质,而茎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两者无区别,淀粉含量沙质底质根部显着低于泥质底质,而茎叶显着高于泥质底质,两种底质中苦草根茎的碳含量也差异显着,苦草不同组织中氮含量不随底质中氮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但磷含量明显随底质中磷营养盐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底质类型对苦草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均存在很大影响,总体来看营养丰富且孔隙较大的底质更适于苦草分株的增加和生物量的积累,但底质类型与苦草生理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蔚枝沁[6](2012)在《水生植被恢复对城市水体沉积物磷素形态与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使城市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有效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是城市受污染水体治理与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水生植被的恢复被认为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最有效的途径,也在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中得到大力推广,但是有关水生植被恢复对城市富营养化河流治理的长期效果却很缺乏。在外源性磷的输入得到有效控制后,沉积物内源性磷释放造成的水体持续富营养化不容忽视。本论文以上海市经过水生植被恢复的城市河流(丽娃河与曹杨环浜)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沉积物磷的释放规律。通过野外调查分析沉积物磷的形态与水中磷浓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室内模拟研究温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与水生植被恢复的关系,为全面认识水生植被重建过程中磷的迁移转化的机制和完善水生态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1)经水生植被恢复的丽娃河与曹杨环浜,沉积物中磷素形态以钙磷为主,各形态分布特征为:钙磷(Ca-P)>闭蓄态磷(OcP)>铁磷(Fe-P)、残渣态磷(RP)>可交换态磷(Ex-P)>铝磷(Al-P)。沉积物磷素的形态变化是富营养化水体磷素释放的根本原因,Ex-P对水中磷的影响最为直接,可通过沉积物间隙水逐渐向水体中释放。Ex-P与A1-P、Fe-P与Ca-P具有显着的相关性。(2)水生植被恢复对富营养化水体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有效减少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其生活型、植被恢复的时间和植物种植方式对磷素形态均有影响。恢复时间越长,沉积物中钙磷比例越高。相对于沉水植物(菹草、金鱼藻等),根际泌氧能力较强的浮叶与挺水植物(睡莲、荷花等)形成氧化性根际环境更有利于Fe-P的形成,对磷的释放有抑制作用。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混合种植能更有效的利用沉积物空间,对磷释放的抑制作用增强。暴雨扰动会引起沉积物磷的释放,而水生植被恢复能有效抑制暴雨扰动带来的影响,且恢复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不当的水生植物收获方式对沉积物形成直接扰动,一定时期内会促进沉积物的再悬浮和磷的再释放过程。(3)温度对沉积物中磷素释放影响显着。温度较低时(4-10℃)可溶性无机磷(DIP)释放量较低,15℃时因大量有机磷的释放造成沉积物磷的释放量与释放速率明显上升。此时,因沉积物磷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水体中DIP浓度:曹杨环浜>长风公园>丽娃河。DIP浓度的变化反应了初春时节可能因有机质大量释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减少有机质与磷的沉积是控制初春温度上升时水体中磷浓度增加的重要因素。在升温初期(培养12h内),长风公园溶解性总磷(DTP)释放速率明显增加,曹杨环浜与丽娃河沉积物DTP释放速率降低。10-28℃的培养时,长风公园沉积物DTP平均释放速率大于丽娃河;15-28℃的培养时,与长风公园和丽娃河相比,曹杨环浜沉积物DTP平均释放速率基本保持稳定,升温对其平均释放速率影响较小。DTP平均释放速率表明水生植被恢复对早晚温差较大的春秋季节的温度变化,以及从冬季到春夏季节升温引起的磷释放速率的增加有抑制作用,且恢复时间越长,春夏季节温度升高对沉积物的释放速率的影响越小。(4)氧化还原电位对磷的迁移转化影响有所不同。各处理培养下释放量为:高度还原>氧化>还原。高度还原与还原条件下磷素释放的差异可能与沉积物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还原影响Fe-P形成有关,氧化条件下,有机质的分解是磷素释放的主要原因。培养前期与中期沉积物DTP释放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培养后期DTP释放速率为高度还原>还原>氧化。沉积物磷的形态分析表明,还原培养条件使Ex-P含量降低,高度还原条件下Al-P的减少较为明显。因此,春夏时节长时间的水生植物生长最终会使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速率降低;冬季植物死亡一段时间后,释放速率会有所增加。各培养条件下,长风公园沉积物磷的释放量与释放速率均大于丽娃河与曹杨环浜。水生植被恢复使丽娃河与曹杨环浜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性较强的Ex-P、Al-P和Fe-P含量减少,从而,磷的释放速率与释放量较低,减少了氧化还原电位对磷素释放量的影响。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植被恢复能有效抑制沉积物磷素释放,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一方面,水生植物可通过根际泌氧,以及减少暴雨扰动造成影响等途径抑制沉积物中磷素释放。另一方面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的长期吸收与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提高,导致沉积物生物有效性磷与难以释放的磷的比例改变,从根本上降低了沉积物磷的释放速率与释放量,并由此减少了水生植物周期性生长过程中升温以及氧化还原电位改变引起的磷素释放增加的影响。因此,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对减少生物残体造成的磷与有机质的沉积对控制沉积物磷素释放、缓解水体富营养化有积极作用。此外,对长期水生植被恢复后水质的分析发现,对城市富营养水体水生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的评价,不应简单地用化学指标判定,而应采用以生物指标为主的综合标准进行评价。(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王华,王晓,张苏[7](2012)在《浅水湖泊水生植被恢复判别模型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水生植物生长影响因子特征,综合考虑光照、营养盐、悬浮物、水动力、温度及底质等因素,初步提出了野外条件下水生植物恢复判别函数;通过对野外环境主要生境因子的耦合数值仿真,首次建立了基于投影寻踪原理的水生植物恢复判别模型;以苦草做为恢复目标种,选择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浅水湖泊——高淳固城湖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固城湖现状生境条件下,可能恢复苦草的水域面积约3.25 km2,占湖泊总面积的10.5%,其中北部湖区与湖心区恢复面积较大,南部湖区也有局部水域适合苦草恢复重建,但面积较小,约0.65 km2.(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李晶晶,裘巧俊,邹朝望[8](2011)在《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被恢复和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富营养化水体中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的理论、机理、选择原则、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植物修复恢复与重建技术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基本不造成二次污染、能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有利于重建和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可广泛运用于河流及湖泊生态治理领域。(本文来源于《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期刊2011-11-16)

曾祯[9](2011)在《沙坪湾水生态系统去除入湖污染物研究及水生植被恢复初步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洱海是云南大理的母亲河,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治理,水体污染情况有所改观,但富营养化趋势仍十分严峻。洱海北部沙坪湾具有良好的水生态系统,能够拦截入湖污水,但至今仍缺少对其去除污染物和纳污能力的研究。本文根据沙坪湾特点设置断面,监测水体污染物的年变化情况,着重对氮素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寻找利于硝化和反硝化的证据,对沙坪湾纳污能力进行计算。并分析湖湾水生植物群落现状,提出水生植被修复初步设计方案。本文根据监测数据,对湖湾水温、pH值、溶解氧、总氮、氨氮、硝态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Chl-a的年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沙坪湾纳污能力进行计算。研究结果如下:2010年1月~2011年1月,湖湾水体中水温和溶解氧均表现出显着的季节性变化特征、Chl-a年内变化不明显;水体中总氮、氨氮、硝态氮、溶解性总氮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28~1.08mg/L、0.017~0.368mg/L、0.02~0.58mg/L、0.124~0.71mg/L;氨氮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溶解氧呈负相关的关系,但相关性均不明显;硝酸盐氮和水温呈负相关的关系,与溶解氧呈正相关的关系,相关性均较显着;总氮、溶解性总氮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溶解氧呈正相关的关系,但相关性不明显。用狄龙纳污模型计算得出,湖湾总氮的纳污能力为183.45t/a,总磷的纳污能力为2.58t/a;用小型湖泊、水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计算得出,氨氮的纳污能力为387.56t/a,高锰酸盐指数的纳污能力为1020.03t/a,湖湾对污染物的纳污能力大于现状污染物入湖量,有待恢复其充分的纳污能力。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还对湖湾水生植被恢复提出了初步的方案,提出分别在高位滩、低位滩、沉水区种植适生植物,同时清理底泥,对种植物及时收割,防止二次污染等措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杜璟[10](2011)在《水生植被恢复对沉积物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使逐渐恶化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凸显,其中重金属污染是当前关注的热点。随着人们对水污染过程及内在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对受污染水体的治理已经发展到生态修复阶段,其中以水生植被恢复为首要措施。本论文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结合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水生植被恢复对沉积物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为全面认识水生植被重建过程中污染物的净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水生态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曹杨环浜Pb含量为丽娃河的2-3倍,Pb的形态分布特征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Pb所占比例达60%-70%。弱酸提取态Pb含量在上层中低于下层,可还原态、可氧化态Pb含量在上层高于下层。(2)城市河流的植被恢复时间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分布有显着影响,恢复时间越长,沉积物中Pb向可氧化态转化的趋势越高,在受根系直接作用的上层沉积物中最为明显。水生植被的生长还提高了沉积物中Pb的活性,使残渣态Pb向活性更高的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等转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还与水生植物的生活型有关。以睡莲为代表的浮叶型水生植物具备较强壮根茎,其根系泌氧能力更强,沉积物中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Pb比例较高;而菹草等沉水植物,根系不发达,对沉积物的影响较小(3)通过等温吸附试验发现城市河道沉积物对重金属Pb和Zn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尤其是Pb,说明沉积物是城市河流重金属污染的‘汇’。两种沉积物对铅和锌的吸附都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说明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既包括物理吸附也包括化学吸附,是多种作用力的结果。(4)不同氧化还原条件对沉积物中Zn的形态转化影响主要表现在:厌氧处理使沉积物中上清液pH下降,并促进了弱酸提取态Fe和Zn的释放;长期厌氧后的沉积物在受到氧化作用后,沉积物中的Zn可能会大量释放到水体中,带来一定的环境风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水生植被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下光环境影响到水生植被的分布、群落组成及生物量,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日前,中科院南京地湖所张运林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使用真光层深度与水深的比值表征水下光环境条件,进而确定水生植被生态恢复的水下光学阈值。相关成果发布于《生态学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生植被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张胜华,赵丽娜,田焕新,万阳,周忠泽.安徽宿松华阳河湖群水生植被恢复试验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7

[2].彭科峰.太湖水生植被生态恢复光学阈值确定[N].江苏科技报.2016

[3].琚泽文,蔚枝沁,邓泓.水生植被恢复对城市景观水体磷浓度及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5

[4].戴玉女,吴鹏举,杨扬,池逸涵,廖凌娟.水生植被恢复对东莞生态工业园区水质改善的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4

[5].胡旭.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植被恢复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6].蔚枝沁.水生植被恢复对城市水体沉积物磷素形态与释放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

[7].王华,王晓,张苏.浅水湖泊水生植被恢复判别模型研究与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

[8].李晶晶,裘巧俊,邹朝望.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被恢复和重建研究[C].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2011

[9].曾祯.沙坪湾水生态系统去除入湖污染物研究及水生植被恢复初步方案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0].杜璟.水生植被恢复对沉积物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不同总氮浓度对3种沉水植物鲜重净积累...一11TN浓度比较

标签:;  ;  ;  ;  ;  ;  ;  

水生植被恢复论文_张胜华,赵丽娜,田焕新,万阳,周忠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