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一、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由来(论文文献综述)

闫媛媛[1](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李耀武[2](2021)在《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热潮高涨。然而,乡村建设无序、乡村规划无效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对科学乡村建设理论和有效工作方法的探索成为当前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本研究以探索乡村建设的有效方法为核心,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寻找到一种科学、实用的乡村建设途径,并使之成为解决当前乡村问题的有效方法。本论文综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问题引出-解决思路分析-解决方法探讨”的路径展开,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案例实证探讨、观察与访谈等方法对循证乡村策划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循证乡村策划方法建立的背景与意义、策划分析框架以及具体的循证策划实践方法。通过研究,试图对“在乡村建设中为何需要循证策划”以及“如何循证、如何策划、如何依据最佳证据来进行策划分析”的问题进行回答。本论文首先对当前乡村建设无序、乡村规划无效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通过建立乡村策划来对乡村设计进行指导,为乡村设计提供设计依据”的问题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既有建筑策划和乡村策划理论的借鉴,建立了循证乡村策划理念及策划分析框架,并以绿桃古村和城子古村为例,展开循证策划实践。通过具体案例的实证探讨,本论文对循证乡村策划的具体方法与实践意义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本论文通过基础分析、理论与实例研究,建立了循证乡村策划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以最佳证据的获得为核心的证据寻找与分析的方法和基于最佳证据来进行策划分析与价值排序的乡村策划方法,同时得出“在循证乡村策划中,以最佳证据为决策依据的策划分析方法能够使乡村策划更科学”的结论。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探索,本研究为乡村振兴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和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闫宇,王珂,周灿,周瑜辉,任予[3](2021)在《“循证医学”理念在乳腺疾病专科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疾病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随着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公布,临床对乳腺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并且对疾病的诊治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精准化。循证医学是重证据的医学科学,以患者是否临床获益为诊治的直接标准,用真实的生存获益数据指导临床如何实施诊治。目前乳腺癌诊治指南和乳腺癌专家共识均源于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所以当今乳腺疾病的诊治完全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之上。但是目前,在乳腺专科化医师的教学培养中,仍延续既往重概念和重机制的传统教学模式,循证医学理念渗透极少,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严重制约了乳腺专科医师的成长。本科室将临床实践与临床教学高度结合,通过病例讨论、多学科诊疗(MDT)、参与多中心临床研究等的方式探索培养具有循证医学理念的乳腺专科化医师,使其能够及早适应当前乳腺疾病诊治的新理念,为乳腺疾病诊治的规范化和精准化提供人才保障。

栾嘉[4](2020)在《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几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中国开始拓展国家发展战略,把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学的医学研究成果是临床决策的指南,也是国家制定卫生政策的依据。作为记载、传播医学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医学科技期刊承载着为各类医疗卫生决策提供证据的重任。然而,我国至今处于临床医学研究证据的“进口国”地位,多年来我国的临床指南主要参照欧美国家的指南或研究结果;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欧美国家相比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中文医学期刊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一直未能获得国际业界的广泛认可。针对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深入查找并证实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聚焦医学期刊编辑部,探讨我国临床研究论文整体质量控制对策。首先,从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概念内涵的描述出发,梳理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以及“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界定“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质量评价”与“质量影响因素”的概念并丰富其内涵。其次,采用“滚雪球法”抽取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229篇,以研究注册率、伦理审查率、前瞻性研究患者知情同意等数据评价其伦理;以该篇论文发表之前国内同类研究论文篇数评估其创新性;以“国际医学报告清单”评估其报告质量;“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其方法学质量并评价其证据强度。结果显示: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了大量单中心(97.38%)、小样本(单组≤100例占77.3%)、纯阳性结果(99.22%)、高重复性(国内同类研究>10篇占37.11%)、低质量(报告率≤50%占85.15%,高偏倚风险论文占44.10%)的临床研究论文;研究注册率(3.06%)和伦理审查率(16.95%)均低;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均不可考。再次,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募集、筛选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自行设计问卷,对纳入评估的229篇临床研究论文的作者、编辑部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作者因素方面,专业阶层(学历、职称)对论文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弱,而作者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学水平、对论文质量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机构环境方面,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科研资源既能直接对论文质量发挥正向影响,也能通过作用于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间接影响论文质量。编辑部(编辑)因素方面,编辑的专业能力、期刊管理水平、审稿人水平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格式标准化要求对论文质量有负向影响。最后,采用析因设计证实以上可能因素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作者与研究机构相关的23项可能影响因素里仅伦理审查1项与论文综合质量相关(χ2=11.075,P=0.010);在编辑部与编辑相关的18项可能因素中,编辑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χ2=21.533,P=0.000)、医学编辑的统计学水平(t=2.221,P=0.028)、编辑工作时间和精力用于版面形式消耗(t=-3.064,P=0.002)与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χ2=4.714,P=0.034)等4项与论文质量显着相关。研究证明:期刊编辑部及编辑相关因素是国内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为控制我国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针对我国医学期刊编辑部管理构架提出:医学编辑必须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按照发展要求满足医学编辑数量并进行功能性分工,向学术型方向培养医学编辑等举措建议。针对编辑部审定稿流程提出:中文医学期刊亟待统一临床研究论文录用的基本标准,严格实行临床研究注册制度,复核研究的伦理审查,加强临床研究国际规范、评价工具以及报告清单的认知普及,注明利益冲突以及允许发表阴性结果等举措建议。针对医学编辑的职能拓展提出:医学编辑应在执行论文发表准入标准的同时做好作者教育,并为审稿人提供详细的审稿标准及必要的相关培训等举措建议。从而令中文医学期刊能够严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出口”关,真正服务于“健康中国”。

闫恩亮[5](2020)在《基于唯象中医理论的智能辨证技术及健康服务模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作为中国的本土医学和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几千年来,中医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养生诊疗知识,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医的,自己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并为中华民族,甚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难以智能化、客观化、标准化的中医辨证,却成为中医实现现代化,并走向全球化的主要瓶颈。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进而对中医健康知识的渴求亦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对于现代中医从业者来说,系统地整理、完整地保存中医先辈们所累积的养生诊疗知识,并将之合理地呈现给知识需求者,亦是非常重要且极具挑战的工作之一。有鉴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尝试探究中医智能辨证的实现、中医健康知识的可视化呈现、以及中医健康服务模型的构建:1)偏序结构借鉴概念认知学习领域中的知识粒化及三支决策思维,对中医知识呈现的处理工具,偏序形式结构,进行改进,以适应多元化的中医知识处理需求。首先,基于知识粒化思维,探索属性偏序粒结构的构建,以提高中医知识的处理效率。然后,借鉴三支决策思维,研究属性偏序三支结构的构建,以提高中医知识的可解读性。偏序形式结构的研究内容,可以为中医健康知识的呈现,提供更好的理论及工具支撑。2)唯象理论基于现象学、状态学和唯象论,探索唯象中医理论。首先,基于唯象思维,使用唯象语言来描述中医概念。然后,借鉴唯象理论,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中医辨证思维及方法。最终,基于唯象中医理论及辨证数学描述,建立中西融合辨证模型和证素模式辨识模型。唯象中医理论的研究内容,可以为智能辨证技术的实现,提供理论及数学支撑。3)智能辨证基于软计算、硬计算等人工智能方法,探索中医智能辨证技术的实现。首先,基于模糊集合理论,从个体辨识角度,实现中医智能辨证。然后,借鉴模糊辨识方法,从群体辨识角度,探索中医状态辨识。接着,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中医辨证中所涉及的映射数据。智能辨证技术的研究内容,可以为中医健康服务模型的构建,提供算法及技术支撑。4)知识呈现基于唯象中医理论,采用偏序结构工具,探索中医健康知识的粒化方法及可视化呈现。首先,从主症辨证、专病辨证、证素辨证三个层次,对中医辨证知识进行粒化和可视化。然后,从主症治法、专病治法、模式治法三个角度,对中医治法知识进行粒化和可视化。接着,从汤剂处方、针灸处方、成药处方三个方面,对中医处方知识进行粒化和可视化。知识呈现部分的研究内容,可为健康服务模型的实现提供数据及知识支撑。最后,本文整合偏序结构、唯象中医、智能辨证、知识呈现部分的研究内容,完成中西融合循证健康服务模型的构建。该健康服务模型,可从循证医学角度,把中医症状与西医指标相融合,进行中医辨证,在为中西结合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的同时,亦可为大众健康养生及防病治病,提供一定的健康指导服务。

何俊余[6](2019)在《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反思》文中认为中医学与循证医学有很深的渊源。虽然循证医学的"证"与辨证论治的"证"的基本意义不同,但是中医学却蕴含循证医学的思想。缺乏统计学为基础的临床流行病学导致中医学没有产生现代意义的循证医学模式,诊疗模式的差异导致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科研结合困难。循证医学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进而为临床指南、路径和卫生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促进中医国际化,却回避不了循证医学的缺陷。循证医学之后关于中医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能会改变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导致传统特色消失。目前,医疗临床与科研遇到的问题正是创新的契机,需要积极学习当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利用中医的广阔视野提出引领医学发展的创新点。

刘丽莎[7](2019)在《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运用文献挖掘的方法对气滞血瘀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在异病同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丹红化瘀口服液对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气滞血瘀证候进行舌象、脉象、眼底图像的客观化采集和评价,分析气滞血瘀证候的特征和内部关联性,评估该方法用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对已发表气滞血瘀文献中的症状和体征进行频次分析;对痛证中西医病种、证型进行频次分析;对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经脉阻塞的临床用药组合的规律性进行关联性分析;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2.气滞血瘀证候客观化评价研究:在国内6家三甲医院共招募3个病种的临床受试者共计120例,观察同一种药物干预同证候系疾病的疗效,评价受试者舌脉象变化、眼底图像变化、主次症内部关联性;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疼痛频率、疼痛次数的动态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1)文献分析的结果发现气滞血瘀证在痛证的中医证型中占比最大,居于首位,示痛证是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良好载体。(2)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用药以活血药、行气药、温经药的组合为主,方剂以血府逐瘀汤及其变方、加减方为主,示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临床用药应选择包含有“血府逐瘀汤”成分的方剂。(3)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丹红化瘀口服液作为血府逐瘀汤的化裁方,用于研究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具有临床可行性。2.客观化研究结果:(1)试验组治疗后眼底静脉管径相比治疗前减小,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可能使气滞血瘀患者迂曲扩张的眼底静脉管径得到一定恢复。(2)经关联性分析发现气滞血瘀患者“痛有定处-急躁易怒-经色暗红或紫暗、有块-乳房胀痛”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次症组合,“脉弦-舌淡红-苔白-苔薄”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舌脉象组合,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3)试验组受试者治疗后舌象复常率和脉象复常率均高于照组受试者,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患者客观体征。舌象、脉象、眼底图像可能作为判定气滞血瘀证候的客观化指标之一。(4)试验组受试者主症消失率高于对照组,且大部分次症消失率也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够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证相关主症和次症;且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更好的疗效。3.其他指标:(1)VAS评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VAS评分明显降低,且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显着。(2)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疼痛发作持续时间总体呈较缓慢的下降趋势,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试验组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腹痛发作持续时间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无此趋势。(3)疼痛发作频率: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频率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及随访期试验组头痛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痛经发作频率均随疗程进展呈现下降趋势,第3疗程两组受试者疼痛频率相比治疗前均显着下降。(4)CMSS积分: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CMSS积分随治疗进展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后相比治疗前CMSS积分有显着下降。(5)中医证候积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和安慰剂在改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受试者临床相关症状方面均具有一定疗效。4.疗效比较: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换算公式可知,试验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治疗气滞血瘀证具有更好的疗效。研究结论1.数据挖掘的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舌脉象的客观化采集和视网膜图像技术有利于对证候进行客观化研究,发现证候的规律和本质。2.基于病机的相通性,在“异病同治”中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同一种证候类药物治疗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观察疾病之间的演进关系,发现有通治诸病、共同预防价值的证据。

文丽[8](2016)在《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图书馆的服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的进程中,各类医学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嵌入式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积极尝试的创新服务模式。本研究对国内外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进行调研、分析、综述,梳理出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系统论述了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基本原理、创新服务模式、运行机制、保障体系等内容,结合国内外医学图书馆服务现状调研,分析了医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嵌入式服务框架、嵌入式服务核心内容及馆员角色定位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体系,旨在将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理论引入到我国医学图书馆领域,为我国医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性的运行机制,以此促进我国医学图书馆服务转型和创新发展。本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献素材的提炼阶段。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理论、图书馆学五定律理论、图书馆延伸服务以及循证医学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归纳,并在大量案例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筛选,研读相关文献,吸收借鉴现有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理论成果,为本研究的下一阶段做好文献准备。第二阶段是研究思路的形成阶段。从与嵌入式服务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梳理开始,界定嵌入式服务的概念、嵌入式服务的方法、嵌入式服务与传统服务的不同之处等,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界定嵌入式服务的范围,明确嵌入式服务的特征,向权威专家调查,针对现有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进行分析研究,为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运行依据。为后续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三阶段是研究论述阶段。在文献调研与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关文献与服务案例,结合服务实践,分析、研究、梳理出三大类型嵌入式服务模式的模型,分别论述服务模式和服务角色,服务方法和服务效果。对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以此提出不同类型的嵌入式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以期更好地解决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困境,改进和提高医学图书馆服务工作。本研究全文分为八章,按照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理论基础-嵌入式服务需求分析-嵌入式服务设计-案例研究-运行机制研究的顺序,得出本研究结果及研究展望,采用了文献法、网站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探讨研究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机制。本研究得出三个层次的结论:⑴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基于需求产生与发展,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理论具有较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医学事业和医学教育的进步,部分传统图书馆服务项目已经不被读者需求,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是受读者欢迎的创新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会将图书馆服务实践深入推进,可使图书馆的服务获得新的生长点。⑵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是图书馆各构成要素高度融合、整合后的知识服务,嵌入式服务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升级,是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实质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服务、网络、信息技术、人才高度融合后的综合性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升级和完善。在嵌入式服务模式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⑶个性化的嵌入式服务模式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趋势,嵌入式服务模式下,图书馆生产力得以提升,馆员新生职业范围将扩大。嵌入式服务模式是催生图书馆新的生产力的重要服务模式,图书馆在用户服务面前的主动性得到增强,标志着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价值的提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⑴将国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运用到医学图书馆领域,并将研究内容具体到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中,是对国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理论的一种拓展与创新,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新范式。⑵本课题梳理了国内外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内涵、要素、特征等基本理论,整合了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服务机制的相关概念体系,从微观视角研究了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基本原理、服务模式、运行机制、保障体系等内容,为我国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的运行机制。本研究构建的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及时解决了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理论依据和运行指导,本研究从理论上理清了相关的概念,从运行上明晰了过程及与用户的协作和分工,通过不同类型的嵌入式服务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的研究,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医学图书馆如何开展嵌入式服务,运行机制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张然[9](2015)在《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产业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知识服务依托观念的进展及图书馆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进步。与此同时,知识大爆炸使得医学这一门科学走向了蓬勃化的态势,各个学科门类细分,医技科室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医学迫切需要一种模式来突破现在知识大爆炸与医务工作者个人水平/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的矛盾的瓶颈。同时这也是医学领域知识服务所发展的契机。为了能够促进知识服务在医学领域当中的应用和进展,满足医务工作者对于海量信息的快速需求,满足嵌入式馆员的使命感,更重要的是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提升患者对于医疗流程的满意度,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的探讨。本研究主要以构建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为目的,通过对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优化服务流程,挖掘出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最适宜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以此来节省用户时间成本,打造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促使医生的诊疗更为准确,更为迅速,不仅从宏观上帮助了该行业的进步,更为医生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为患者寻找了更合适的诊疗手段。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调查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的相关基础理论,其中包括知识服务的内涵、嵌入式知识服务的内涵以及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的相关内涵,从理论的角度详细概括了相关的知识服务概念。同时也概括了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过程中的方式、作用和特征,强调了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文献调查的研究研究了嵌入式知识服务的驱动力量以及推动力量,进行了动力分析。本研究同时应用了专家访谈的方法,对数名专家进行为期两轮的访谈,对相关的专家看法进行了收集,同时进行了对于知识服务框架要素的筛选和获取,并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所得出的要素进行了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统计,得出了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是通过文献研究的积累以及对于要素的调研,在临床诊疗基本流程的框架之下进行的以循证医学为导向的嵌入式知识服务临床框架,并且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之上进行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并且对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和解释。本研究的结论是嵌入式知识服务如果首先以科研作为一种切入点,能够较为容易地嵌入于临床诊疗的团队中,首先运用自身协助科学研究的丰富经验赢取临床医生的信任,再徐徐图之,在临床诊疗过程当中大放异彩。在循证医学、临床路径和医疗保险这三项的驱动之下,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得以进行发展,同时这三项也对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动,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的发生发展在图书馆学的领域上能够促进嵌入式馆员的就业和发展,同时紧随国内外的知识服务潮流。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的研究突出了嵌入式服务在知识服务当中不同领域的作用,阐述了嵌入式知识服务能够起到的效果。

李琰,李幼平,兰礼吉,喻佳洁[10](2014)在《循证医学的认识论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循证医学的兴起被认为是医学界重要的现代化运动,其哲学基础却一直倍受质疑。回顾了循证医学概念的发展和基本假设,整理了从认识论视角质疑循证医学的若干观点,着重介绍循证医学倡导者对循证医学认识论的基本看法,包括证据和知识的关系,观察到的、可观察的和不可观察的事实间的关系,正确地进行观察,指出循证医学不是全新的医学证据产生与运用理论,而是对多种科学推理规则的综合运用。循证医学是应客观需要而产生,因争议而不断自我完善,实现其迅速发展。

二、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由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由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造口适应意义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2 理论基础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2.2 行动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5 概念界定
    6 研究内容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6.2 研究步骤
        6.3 研究方法
    7 伦理问题
    8 质量控制过程
        8.1 方法控制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参与者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过程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5 讨论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6 反思评价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确定研究主题
        3.2 文献检索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3.4 数据评估
        3.5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5 反思评价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5 研究结果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6 讨论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7 反思评价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收集数据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个案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5 反思评价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2 未来建议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问题引出与研究设计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当前乡村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解决困境
        1.1.2 研究聚焦: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1.1.3 研究切入:乡村设计前期的策划分析阶段
    1.2 研究拟解决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思路分析
    1.3 核心概念解析
        1.3.1 循证
        1.3.2 乡村
        1.3.3 乡村策划
        1.3.4 乡村设计
        1.3.5 循证乡村策划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1.4.1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核心内容梳理
        1.4.2 乡村规划相关研究及规划成果内容梳理
        1.4.3 策划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运用概况与研究综述
        1.4.4 循证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运用概况与研究综述
        1.4.5 综述小结与研究发展动向分析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从“循证医学”到“循证设计”
    2.1 “循证医学”
    2.2 “循证设计”
    2.3 循证实践流程与方法总结
        2.3.1 证据寻找
        2.3.2 证据分析
        2.3.3 证据存储
        2.3.4 证据运用
        2.3.5 后效评估
        2.3.6 证据更新
    2.4 循证决策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建筑策划”到“乡村策划”
    3.1 “策划”的内涵
    3.2 “建筑策划”
        3.2.1 建筑策划概述
        3.2.2 建筑策划方法
    3.3 “乡村策划”
        3.3.1 乡村策划概述
        3.3.2 乡村策划方法
        3.3.3 乡村策划成果
    3.4 乡村策划与既有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证乡村策划”
    4.1 循证乡村策划的概念及意义
        4.1.1 概念
        4.1.2 循证与乡村策划结合的意义
    4.2 循证与乡村策划的关系及组合方式
        4.2.1 循证与乡村策划的关系
        4.2.2 循证与乡村策划的组合方式
    4.3 循证乡村策划分析框架
        4.3.1 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表达
        4.3.2 分析框架的解读
    4.4 循证乡村策划分析框架的运用
        4.4.1 框架的运用方法
        4.4.2 框架的普适化运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的实证研究 ——云南绿桃古村和城子古村的循证策划实践
    5.1 案例选择分析
    5.2 绿桃古村循证策划实证研究
        5.2.1 绿桃古村概况介绍
        5.2.2 绿桃古村循证策划实践
        5.2.3 绿桃古村循证策划说明书
    5.3 城子古村循证策划实证研究
        5.3.1 城子古村概况介绍
        5.3.2 城子古村循证策划实践
        5.3.3 城子古村循证策划说明书
    5.4 实证案例研究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迈向科学性乡村策划与实用性乡村设计
    6.1 循证乡村策划是一种促进乡村设计成果科学化和实用化的实践模式
    6.2 循证乡村策划分析框架包含了循证体系和乡村策划体系
    6.3 有效的循证和基于最佳证据的策划分析是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的核心
    6.4 循证乡村策划方法是一种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普适化运用的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表索引
附录 C:访谈记录表(部分)
附录 D:村落现状调研成果整理(部分)
附录 E:本研究构建的证据数据库

(3)“循证医学”理念在乳腺疾病专科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乳腺疾病专科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乳腺疾病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3 循证医学理念在乳腺疾病临床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3.1 在病例讨论中的实践
    3.2 乳腺癌MDT讨论中的实践
    3.3 参与国内或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
4 展望

(4)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床研究的定义
    2.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概念辨析
    2.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辨析
    2.4 本研究涉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及其评价方式
    2.5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的概念辨析
    2.6 小结
第3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现况的抽样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
    4.1 访谈目的
    4.2 访谈设计
    4.3 访谈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阐释
    6.1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6.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6.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及修正
    6.5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6.6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关系及机理探讨
    6.7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7.1 研究结论
    7.2 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对策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7.5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唯象中医理论的智能辨证技术及健康服务模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传统中医研究现状分析
        1.2.2 偏序结构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偏序形式结构
    2.1 引言
    2.2 基础理论
        2.2.1 认知论
        2.2.2 集合论
        2.2.3 概念学习
        2.2.4 属性探索
    2.3 偏序粒结构
        2.3.1 粒计算
        2.3.2 粒结构构建
        2.3.3 粒结构可视化
        2.3.4 粒结构粒度描述
    2.4 偏序三支结构
        2.4.1 三支决策
        2.4.2 三支结构构建
        2.4.3 三支结构可视化
        2.4.4 三支结构粒度描述
    2.5 实验评估
        2.5.1 数据描述
        2.5.2 实验处理
        2.5.3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唯象中医理论
    3.1 引言
    3.2 基础理论
        3.2.1 现象学
        3.2.2 状态学
        3.2.3 唯象论
    3.3 中医理论
        3.3.1 唯象思维
        3.3.2 中医辨证
        3.3.3 辨证体系
        3.3.4 证素辨证
    3.4 唯象中医
        3.4.1 现象状态医学
        3.4.2 唯象数学描述
        3.4.3 中西融合辨证
        3.4.4 证素模式辨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辨证技术
    4.1 引言
    4.2 人工智能基础
        4.2.1 硬计算
        4.2.2 软计算
        4.2.3 模糊辨识
        4.2.4 机器学习
    4.3 个体模式辨识
        4.3.1 证候采集
        4.3.2 证素辨识
        4.3.3 模式匹配
        4.3.4 体质辨识
    4.4 群体模式辨识
        4.4.1 数据来源
        4.4.2 方法描述
        4.4.3 实现流程
        4.4.4 结果展示
        4.4.5 讨论分析
    4.5 证素机器学习
        4.5.1 数据来源
        4.5.2 方法描述
        4.5.3 实现流程
        4.5.4 结果展示
        4.5.5 讨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识粒化方法
    5.1 引言
    5.2 知识粒化流程
    5.3 中医辨证知识
        5.3.1 主症辨证
        5.3.2 专病辨证
        5.3.3 证素辨证
    5.4 中医治法知识
        5.4.1 主症治法
        5.4.2 专病治法
        5.4.3 模式治法
    5.5 中医处方知识
        5.5.1 汤剂处方
        5.5.2 针灸处方
        5.5.3 成药处方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健康服务模型
    6.1 引言
    6.2 健康服务架构
    6.3 健康服务流程
        6.3.1 循证依据
        6.3.2 循证分析
        6.3.3 循证决策
        6.3.4 循证评价
    6.4 健康服务实现
        6.4.1 证候采集
        6.4.2 智能辨识
        6.4.3 模式匹配
        6.4.4 处方推荐
    6.5 健康服务管理
        6.5.1 数据管理
        6.5.2 知识检索
        6.5.3 知识呈现
        6.5.4 健康服务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是辨证论治而不是循证医学
    1.1 循证医学的“证”与辨证论治的“证”的基本意义不同
    1.2 中医学蕴含循证医学的思想
    1.3 临床流行病学促进循证医学的诞生与发展
    1.4 缺乏临床流行病学导致中医学没有产生循证医学
    1.5 循证医学发展之际中医学确立了辨证论治体系
2 循证医学没能在中医学界广泛推广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学临床、科研结合困难
    2.2 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不适合名家医案及中医学经典的研究
3 循证医学在中医学界广泛推广可能导致中医药特色消失
    3.1 循证医学可以客观科学评价中医疗效
    3.2 中医循证医学回避不了循证医学的缺陷
    3.3 中医学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能导致中医特色消失
4 中医学需要在哲学层面引领现代医学的发展

(7)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1.1 证候的概念和辨证论治
    1.2 证候的客观化
        1.2.1 四诊信息客观化
        1.2.2 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1.3 证候的动态化
        1.3.1 时间性
        1.3.2 空间性
    1.4 证候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循证医学
        1.4.2 数据挖掘
        1.4.3 计算机科学
        1.4.4 系统生物学
2.气滞血瘀证候文献分析
    2.1 气滞血瘀证候研究概况
    2.2 文献检索的资料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文献纳入标准
        2.2.3 文献排除标准
        2.2.4 数据的预处理
        2.2.5 数据库
    2.3 文献分析结果
        2.3.1 气滞血瘀症状/体征的分布
        2.3.2 病种分布
        2.3.3 证候分布
        2.3.4 药物频次分析、关联性分析
        2.3.5 方剂频次分析
        2.3.6 Meta-分析
    2.4 小结
3.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
    3.1 研究方案
        3.1.1 研究目标
        3.1.2 研究内容
        3.1.3 研究方法
        3.1.4 数据管理
        3.1.5 伦理学原则
        3.1.6 统计分析方法
        3.1.7 基础资料分析
    3.2 客观化评价
        3.2.1 舌脉象
        3.2.2 眼底图像分析
        3.2.3 气滞血瘀证候聚类分析
        3.2.4 气滞血瘀证候关联性分析
        3.2.5 主症消失率
        3.2.6 次症消失率
    3.3 其他指标
        3.3.1 VAS评分
        3.3.2 疼痛发作频率
        3.3.3 疼痛发作持续时间
        3.3.4 CMSS积分
        3.3.5 中医证候积分
    3.4 疗效性指标
        3.4.1 中医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3.6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中医证候量表
附件3:临床试验流程图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医学图书馆的概念与分类
        1.2.2 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定义
        1.2.3 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的要素及特征
        1.2.4 图书馆嵌入式馆员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嵌入式服务
        2.1.2 嵌入式学科服务
        2.1.3 嵌入式馆员
    2.2 国外相关研究
        2.2.1 嵌入式服务
        2.2.2 嵌入式馆员
    2.3 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图书馆价值论
        3.1.1 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
        3.1.2 代表性理论与观点
        3.1.3 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层次模型
    3.2 图书馆延伸服务
        3.2.1 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基本理论
        3.2.2 图书馆延伸服务在国内的发展
        3.2.3 图书馆延伸服务在国外的发展
    3.3 循证医学
        3.3.1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3.3.2 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
    3.4 图书馆学五定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需求分析
    4.1 医学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4.1.1 国内医学图书馆服务现状调研分析
        4.1.2 国外医学图书馆服务现状调研分析
        4.1.3 医学图书馆用户需求分析
    4.2 医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的必要性分析
        4.2.1 传统服务的不足
        4.2.2 用户信息需求的演变
        4.2.3 医学图书馆服务的升级与完善
        4.2.4 嵌入式服务的优势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设计与规划
    5.1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5.2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框架
    5.3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核心内容
        5.3.1 图书馆员嵌入医学教学环境
        5.3.2 图书馆员嵌入医学科研环境
        5.3.3 图书馆员嵌入医学临床环境
    5.4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中的馆员定位
        5.4.1 嵌入医学教学环境图书馆员角色定位
        5.4.2 嵌入医学科研环境图书馆员角色定位
        5.4.3 嵌入医学临床环境图书馆员角色定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传统服务模式向嵌入式服务模式转变—以某医学院图书馆为例
        6.1.1 服务资源
        6.1.2 服务内容
        6.1.3 嵌入式服务措施
    6.2 嵌入教学的服务与案例—以某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
        6.2.1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6.2.2 嵌入式教学信息共享空间
        6.2.3 专业申报工作中的嵌入式服务
    6.3 嵌入科研的服务与案例—以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图书馆为例
        6.3.1 学科研究前沿、热点与动态类信息的搜集和推送服务
        6.3.2 基于规范数据库尝试学科评估服务
        6.3.3 嵌入到科研、教研课题中的服务
    6.4 嵌入临床的服务与案例-以医学院校图书馆和附属医院图书馆共同为临床服务为例
        6.4.1 嵌入临床的文献服务
        6.4.2 交叉共享的服务模式—组建“虚拟服务网络”
    6.5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运行机制
    7.1 协同创新机制
        7.1.1 协同创新的内涵
        7.1.2 医学图书馆协同创新服务机制的内容及框架
        7.1.3 医学图书馆协同创新服务机制的构建
    7.2 客户关系管理机制
        7.2.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7.2.2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机制的内容及框架
        7.2.3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机制的构建
    7.3 保障机制研究
        7.3.1 保障机制的内涵
        7.3.2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保障机制的要素及框架
        7.3.3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保障机制的构建
    7.4 合作制约机制
        7.4.1 合作制约的概念
        7.4.2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合作制约机制的要素及框架
        7.4.3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合作制约机制的构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知识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调查法
        1.3.2 专家访谈法
        1.3.3 层次分析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嵌入式知识服务基础理论
        2.1.1 知识服务
        2.1.2 嵌入式知识服务
    2.2 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
        2.2.1 服务方式
        2.2.2 服务作用
        2.2.3 服务特征
    2.3 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2.3.1 泛在信息环境发展
        2.3.2 知识服务对象需求
        2.3.3 管理机制创新要求
        2.3.4 信息技术发展背景
        2.3.5 医学图书馆服务的拓展
        2.3.6 学科馆员发展方向
第3章 临床诊疗模式下嵌入式知识服务的动力研究
    3.1 驱动力量
        3.1.1 循证医学
        3.1.2 临床路径
        3.1.3 医疗保险
    3.2 推动力量
        3.2.1 服务对象发展
        3.2.2 服务资源
        3.2.3 平台发展
    3.3 临床领域中嵌入式知识服务的动力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临床诊疗模式下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要素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调研结果
    4.3 调研结果的要素筛选
    4.4 要素鉴别与分析
    4.5 权重统计
    4.6 要素的权重分析
        4.6.1 整个层次分析的重要性比较结论
        4.6.2 人本化与个性化服务的相关内容释析
        4.6.3 嵌入式知识服务文献协助相关内容释析
        4.6.4 对于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释析
        4.6.5 对于比较与评价分析的相关内容释析
        4.6.6 对于基础库的相关内容释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5.1 临床诊疗框架再造与优化
        5.1.1 临床诊疗基本流程
        5.1.2 循证医学临床诊疗流程
    5.2 循证医学导向的嵌入式知识服务流程
        5.2.1 嵌入式知识服务流程
        5.2.2 嵌入点分析
        5.2.3 嵌入式学科馆员的作用
    5.3 临床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5.3.1 模式构建
        5.3.2 模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展望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循证医学的认识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循证医学的定义及基本假设
    1.1 循证医学的定义
    1.2 循证医学的基本假设
2 循证医学的认识论批评与回应
    2.1 从认识论出发对循证医学的批评
    2.2 循证医学的回应
        2.2.1 证据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2.2.2 观察到的、可观察的和不可观察的事实间的关系
        2.2.3 正确地进行观察
        2.2.4 循证医学是否是对医学证据提出的全新理论
        2.2.4.1 归纳法优越论(inductivism)
        2.2.4.2 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
        2.2.4.3 整体论(holism)
        2.2.5 对具体质疑的回应
3 结语

四、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由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循证乡村策划方法研究[D]. 李耀武.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循证医学”理念在乳腺疾病专科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闫宇,王珂,周灿,周瑜辉,任予.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03)
  • [4]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栾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5]基于唯象中医理论的智能辨证技术及健康服务模型探究[D]. 闫恩亮. 燕山大学, 2020
  • [6]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反思[J]. 何俊余. 河北中医, 2019(10)
  • [7]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D]. 刘丽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D]. 文丽. 吉林大学, 2016(08)
  • [9]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 张然. 吉林大学, 2015(08)
  • [10]循证医学的认识论探究[J]. 李琰,李幼平,兰礼吉,喻佳洁. 医学与哲学(A), 2014(04)

标签:;  ;  ;  ;  ;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