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土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为例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土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为例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艺系山西省运城市650500

摘要:乡土建筑文化是我国丰富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分布广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都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建筑,在几千年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在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地方的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在一些地域特色浓厚的地区,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样学样,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都建设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建筑和规划都趋于现代化,模式化,没有注重乡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新农村乡土建筑文化传承保护

二、傣族乡土建筑分析

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主要受气候,材料,宗教等条件影响,以竹楼为主,其形式为干栏式建筑,一楼为开敞式,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二楼供人居住,因为当地气候原因,这样可以有效地抵御洪水和地面湿气,还可以防止野兽和有毒植物的侵袭。一般傣族民居的楼梯位于建筑一侧的中间部分,通向二层的开敞部分,与汉族房屋的客厅相类似,这个区域大概占到二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卫生间与生活区分开。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新建筑”的要求首先是要建筑的外观看起来新颖整洁,同时也带达到实用的目的,其中还要可以体现出地域特色。在我国的大多数的新农村建设中,都是使用砖土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再加入一些现代的新型材料。在傣族传统的民居中,建筑的主体以竹为主要材料,但是经过这些年与汉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傣族的建筑也吸收了许多的汉族建筑中的元素,再加上当地的农作物由自然生长的竹等变为经济效益更高的橡胶树,香蕉等等经济作物,造成了竹楼原材料的缺乏,所以,现在大多数的傣族民居的主体材料基本上是使用木材,在一些特殊部分如卫生间等地也使用砖石材料,所以,现代傣族民居与传统民居最为相似的地方就是在结构形式上还保留了传统的干栏式格局。

傣族民居由竹楼变为木楼和砖石的结合建筑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传统的竹楼整个建筑的材料基本以竹为主,在安全卫生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傣族竹楼很多都是在树林茂密的山林中,加上楼体以竹,木为主,很容易引发火灾等灾害,但是现在的木楼也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与傣族乡土建筑传承保护之间的影响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村容整洁,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其中人居环境与人民的切实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为了实现通电通水等工程村寨格局就由以前的根据地形建设而实行了一定的规划整理,在建筑的布局上更科学,以前的村落布局比较散乱,巷道较窄,对人们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外来人更是经常找不到路,而且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灾难,对于施救也造成了影响,在新农村改造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的道路,可以在不影响周围人民居住的情况下给予拓宽,如果拓宽道路影响到了周围的居民或者村寨整体环境的保护,也可以做改道处理,在其区域外围建设与环境相适应的新的道路,旧道路可以继续保留;生活方面,以前人们上厕所也是比较随意,都是将废弃物直接排放到一层旁边,而且一层豢养的牲畜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废物废气都堆积在生活区下边,很长时间才会收拾一次,一二层之间的竹板又不能完全隔绝气味,造成了居住环境的不卫生。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傣族村民给建筑加盖了卫生间,在主体之外,通过阳台连接,废弃物也一并通过暗渠排放,不会在人们的生活区的室外,并且各家户还建造了沼气池来收集,还可以利用沼气做饭烧水,省去了烧柴火造成的安全隐患,也避免了木材的浪费。

保护乡土建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乡土建筑承载着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元素。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文化,是时代赋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不单单指的是经济建设,还要有相应的精神文化建设。

在傣族地区几千年的传承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和非常有特色的建筑,佛寺,佛塔的传承与保护,对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地最为出名的几座寺庙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经过这些年的使用,有一些佛寺的建筑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对当地人们的信仰和游客的参观都造成了影响,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佛寺建筑损坏的部分实施了修缮,运用传统的形式和部分技术,加入新型的材料,使佛寺外观保持不变,充分保证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又使建筑的使用期限更长久,使用起来更加安全。

四、傣族乡土建筑现状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学习成功的方面,傣族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就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橄榄坝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以傣族的原生态村落为主的景区,在景区中的五个村寨充分保持了原有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橄榄坝景区可以在短短几年间就获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破坏当地的人居环境,以最原始的,最特色的,最贴近少数民族生活的理念来打造的一个景区。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新农村改造中,我们应该吸取成功的案例中适合的方法,首先在建筑方面,我们可以分区对待,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村寨,针对不同现况的的房屋建筑可以修缮或者拆迁,在拆迁过程中,尽量不改变其建筑形式;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当地居民更倾向于传统竹楼的形式,我们可以根据当地居民的意愿,帮助其改造加固原有房屋;不愿意保留传统建筑的居民也可以在其他区域提供专门的一块区域建造现代化的民居来供其居住。纵观人类整个建筑发展史,从原始时代的以天然洞穴为居,到用茅草,泥土,木材,土石为材料建造的建筑,一直发展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很多曾经的建筑现在已经连遗迹都找不到了。由此可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传统民居落后于现代社会建筑发展的部分也将很难保留下来,即使强行保留也只可能保留一时,历史总会将其淘汰,所以,落后于时代的这部分我们可以适当地将其改造,但是在改造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对其建筑文化进行保护,因为其在功能上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脱节,所以已经没有完全保留的必要性,我们需要的只是传承它的精神和文化,所以我们可以在当地建设传统建筑文化博物馆,将其以展览模型或影响的方式向大众展现,这样,既可以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又可以使乡土建筑文化得以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观点综述》[J].郭志卿-《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

[2]《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吕学军-《中外建筑》-2001

[3]《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上)》[M].单霁翔-《城市规划》-2008

[4]《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家具艺术研究》[D].张华-2011-【昆明理工大学博硕论文】-2011

[5]《傣族佛寺世俗声景观的构架和教化作用》[J].李家泉朱净余-《云南建筑》-2015

作者简介:张越(1993-),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艺系,邮编650500性别:男籍贯: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族:汉职称:学生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文

标签:;  ;  ;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土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