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变迁论文_尚群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道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道,黄河,兰考,咸丰,沙田,黄浦江,宜昌市。

河道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尚群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1](2019)在《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自古以来,黄河以“善淤、善决、善迁”着称,给黄河下游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黄河的形成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南日报》期刊2019-12-27)

苗巧银,张平,潘明宝,冯文立,高丙飞[2](2019)在《江苏省新近纪沉积环境演化特征与长江古河道变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江苏省内最新钻孔、剖面等岩性及微古等测试资料,对研究区进行沉积相的识别和判定,据此绘制本省区新近纪古地理图,直观展示了全省新近纪沉积环境分布和相变规律。通过研究长江古河道变迁,得出其形成时间为新近纪末期,新近纪-更新世早中期苏北盆地向准平原化发展,使长江在苏北盆地内南北向来回游荡,演化为现今地貌格局的时限为中更新世晚期。(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3期)

李辉,张旭虎,赵亮,朱小龙,李堃正[3](2019)在《基于古河道变迁的廊坊东沽港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搜集河北平原东沽港镇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开展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利用物探、钻探、水准测量等技术手段进行勘查,并对地面沉降现状及危害进行跟踪调查,系统研究了东沽港镇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位于第四系古河道变迁带,具有物质松散、抗压性弱、沉陷性大的特点,在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中,受砂层饱和自重、地下水下渗及其孔隙水压力差等影响,古河床与河漫滩易出现错动裂缝。②研究区地面沉降主要的外部因素是浅层地下水位下降,是引起地面沉降的动力;主要的内部因素是地层沉积差异,为地面不均匀沉降提供了物质基础;次要因素是深层地下水位变化、地质构造活动和人为回填池、塘等。研究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为河北平原地面沉降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2期)

廖寅[4](2019)在《首都战略下的北宋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与京东社会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河流路上舍北保南,在流民流向上舍东保西,这是政治中心东移后北宋隐晦的首都战略。这一新的首都战略对京东社会带来了影响深远的负面后果,即常态化的河北流民。京东接受河北流民是对河患改嫁河北的变相补偿,京东"盗区"也以毗邻河北的曹州、濮州、济州、郓州、齐州一带为中心向四周延伸。金朝定都北京,河北、山东的河患与流民问题不复存在,京东特殊的"盗区"形象亦不复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张端淼,庞威,徐勇[5](2019)在《宜昌市城区第四系分布与长江河道变迁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宜昌市城区处于长江西陵峡出口地带,第四系土体分布范围较大且较集中,主要为长江阶地冲积物。通过分析宜昌市城区第四系各层岩性、分布和物理力学特征,结合有关调查研究资料,基本查明了长江宜昌市城区段的阶地发育分布与长江河道变迁过程,以及第四系分布与长江河道变迁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申志锋[6](2018)在《河下沙田:晚清以来兰考地区河道变迁与区域生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1855年于铜瓦厢决口,结束了长期"夺淮入海"的局面,给兰考地区留下了"飞沙无际"的土地景观,但却促进了兰考地区之兰仪、仪封、考城叁县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一个县——兰考县。同时,"河下沙田"的存在,也为兰考地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而沙田本身创造出的野生中药材也为兰考地区人们解决了部分生计问题。然而,由于技术水平所限,沙地和盐碱地伴生的问题始终存在,随着人口的增加,兰考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受到极大限制。直至上世纪50年代开始采取"引黄淤灌"技术后,粮食作物种植才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进而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当地农民对黄河恐惧的态度;不过兰考地区又出现了人类过度与"河下沙田"上的野生中药材争夺空间的新现象。可以说,黄河改道北流是兰考地区人类与自然互动对象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8年04期)

昂正娇[7](2018)在《长江岸带马鞍山段河道变迁与岸崩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道变迁极易引起岸崩,同时,受岸崩影响,管涌、流土、沙土液化等地质灾害问题也易于发生。故开展河道变迁过程以及岸崩形成机理的研究对预防和治理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马鞍山岸带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该处河道变迁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地形地质因素、水动力因素、气象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岸崩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岸带左岸受江水掏蚀作用强烈,右岸抗冲刷掏蚀能力强,较稳定;在两汊汇交处岸崩极为强烈,弯道环流冲蚀和掏蚀作用明显;枯水期,水位下降也是岸崩的重要原因。另外,风浪,机动船、建设工程都是岸带崩淤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孙致远[8](2018)在《黄浦江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对上海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高桥沙为中心,利用地图、原始档案及其他相关文献,探讨了黄浦江的航道变迁,并剖析了航道变迁对上海港的影响。本论文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的:第一是对高桥沙的探讨增长过程复原,从地图与时间角度入手,展示高桥沙初中期的出现与增长过程。第二是19世纪末高桥沙治理方案及其各方态度,从档案资料入手,分析疏浚方案之优劣,剖析了中外官商的态度。第叁是高桥沙并岸过程,通过对疏浚工程实施的还原,加上后期并岸土地的利用,展现高桥沙并岸之后的影响。通过这叁个问题,本论文得以讨论港口的变化发展。黄浦江下游靠近吴淞口河段出现了江心洲,增长迅速,对进出上海港的轮船构成巨大威胁,其中高桥沙,是黄浦江中最大的江心洲。该沙位于黄浦江口,位置关键,该沙出现后,将黄浦江分为两条航道,浦东右岸,河水较深,可通大轮,但河道较窄,事故频发;浦西左岸,河水较浅,只能通航中国小型的平底船。如何处理高桥沙问题,成了上海开埠以来中外双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内沙的增长,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的前十年间,围绕着黄浦江河道疏浚,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斗争,尽管双方在实际工作中均做了不少疏浚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疏浚效果有限,这是造成高桥沙在十九世纪后期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1906年中外双方达成了基本协议,就上海航道开始了大改造,经过这次大改造,建设了一条相对稳定的航道,为二、叁十年代上海经济的繁荣莫定了基础。得助于港口建设和航道疏浚等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上海港的区位重心发生相应变迁,呈现出与时俱进、逐渐移向黄浦江下游区段相对水深岸线的鲜明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8-03-01)

尹玲玲,黄强[9](2017)在《也论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事关整个浙东地区的河湖水利体系变迁,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关于浦阳江下游河道历史时期的流向,历来有多种不同观点,陈桥驿教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推翻明代以来的说法,近年来朱海滨教授通过对史料的再考证,指出陈教授对宋、明地方史料判读的失误,否定了其关于浦阳江下游河道变迁的观点。朱教授关于渔浦、临浦等地名的考辨十分有益于对问题的认识,但浦阳江下游河道明中期之前一直东流的观点可能仍需讨论。本文认为浦阳江下游在唐代之前西出渔浦,散漫北流,唐后期至南宋时东西分流,南宋至明时主流东入叁江口,明后期主道复归西流。浦阳江下游河道的流向既受制于萧绍地区东西地形地势的对比,也与钱塘江出海口门的南北摆动密切相关。从东西地形地势特点的对比而言,浦阳江西出由西北向汇聚钱塘江,比之迂回曲折而东注入海,比降更大,流速更快,流路则更短。浦阳江这一顺直的西北向流路,则取决于其地质背景上的地层断裂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7年05期)

王洪霞[10](2017)在《黄河河口段河道变迁与入海口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六月,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境内铜瓦厢决口,改道东流,直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始在全线筑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在广袤的河口地区,黄河来回游荡历经10次较大改道,叁角洲上的黄河故道,从北向南,依次为徒骇河故道、旧刁口河故道、铁门关故道、钓口河故道、神仙沟故道、毛丝坨故道、现行清水沟流路、甜水沟故道、宋家坨子故道、支脉沟(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7年36期)

河道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江苏省内最新钻孔、剖面等岩性及微古等测试资料,对研究区进行沉积相的识别和判定,据此绘制本省区新近纪古地理图,直观展示了全省新近纪沉积环境分布和相变规律。通过研究长江古河道变迁,得出其形成时间为新近纪末期,新近纪-更新世早中期苏北盆地向准平原化发展,使长江在苏北盆地内南北向来回游荡,演化为现今地貌格局的时限为中更新世晚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道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尚群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N].河南日报.2019

[2].苗巧银,张平,潘明宝,冯文立,高丙飞.江苏省新近纪沉积环境演化特征与长江古河道变迁探讨[J].上海国土资源.2019

[3].李辉,张旭虎,赵亮,朱小龙,李堃正.基于古河道变迁的廊坊东沽港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4].廖寅.首都战略下的北宋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与京东社会之关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

[5].张端淼,庞威,徐勇.宜昌市城区第四系分布与长江河道变迁关系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9

[6].申志锋.河下沙田:晚清以来兰考地区河道变迁与区域生计[J].中国农史.2018

[7].昂正娇.长江岸带马鞍山段河道变迁与岸崩形成机理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孙致远.黄浦江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对上海港的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

[9].尹玲玲,黄强.也论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J].中国农史.2017

[10].王洪霞.黄河河口段河道变迁与入海口位置[J].教学考试.2017

论文知识图

潮滩水边线提取过程孟河镇域(宋-元)聚落及运河河道变孟河镇域(春秋-东晋)聚落及运河河孟河镇域(明-清)聚落及运河河道变孟河镇域(南北朝-五代)聚落及运河#~黄河下游3 000 aBP以来的河道变迁

标签:;  ;  ;  ;  ;  ;  ;  

河道变迁论文_尚群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