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动力机制论文_褚明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化动力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动力,城市,生产率,印度,区域性,户籍。

城市化动力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褚明浩[1](2019)在《完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是一种"完全城市化",是农民城市化的理想类型。完全城市化具有就业职工化、生活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等特征。在城乡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农民有充分的动力实现完全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发展需要与城市生活享受,教育竞争与劳动力质量提升,婚姻竞争与阶层流动期待。农民实现完全城市化的实践路径:东部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繁荣,市场就业机会充分,构成农民从农村退出、向城市迁移的动力;农民家庭做出合理策略安排,通过家庭劳动力优化配置实现家庭积累最大化,提供了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经济基础。农民完全城市化的最终状态是农民市民化,均等的保障制度是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基础。(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9年10期)

刘婉丽,乔观民,莫金文[2](2019)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迁与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以土地景观的变迁分析为切入点是研究城市化的基本手段。本文从微观的区域尺度入手,以宁波镇海区庄市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GoogleEarth软件提供的2007年和2017年镇海区庄市街道卫星影像,对庄市街道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的时间里耕地与林地的面积减少最多,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土地面积大幅增加。土地变迁集中在庄市街道的中部与西北部。土地利用发生变迁的主导因素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村民等行为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基础驱动力,良好的环境、区位条件对土地利用变迁具有推动作用,地价与房价的上升对土地利用变迁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2期)

任杲,宋迎昌[3](2018)在《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与阶段性研究——基于产业发展与户籍制度变迁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制度约束条件下,农业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前提,非农产业发展则是城市化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研究,务必需要结合中国的户籍制度变迁过程与各产业的发展实际进行分析。以此为研究思路,采用构建城市化发展动态模型及测算其匡特似然比统计量的方法,实证分析1953年—2016年的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结果表明,各产业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均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有正向带动作用,但其发展过程并非是平稳的,以1994年为界,第一阶段(1953年—1994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第二阶段(1995年—2016年)发展则较为迅速,除工业发展均有益于两阶段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之外,其他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相异。(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李捷,余东华[4](2018)在《农业生产率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基于城市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产率提升,释放出的农业劳动力优化了产业结构,可以称之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那么这是否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呢?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城市化和信息网络技术对此又会施加怎样的额外影响呢?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一般均衡模型,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当期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当期制造业转型升级;其次,若考虑城市规模的影响,当城市规模较小时,当期农业生产率提升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是正向的,反之影响不为正;再次,若考虑信息网络技术的影响,当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水平超过临界值时,当期农业生产率提升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为正,反之不为正。简言之,处在适当范围内的城市化和信息网络技术能够使得当期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本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郑艳婷,马金英,戴荔珠,赵赛[5](2016)在《武汉城市群的区域性城市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群可以被认为是发生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地域。并以武汉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其区域性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特征分别为:人口向区域集聚的趋势初显;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扩张。进一步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分别为:内驱力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以及明显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下节点区域的工业增长。基于固定效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于外资促动下的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国内力量驱动,而其原乡村地区的城乡转化则主要受地方经济发展、交通通讯条件改善和出口增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杨喜[6](2016)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各地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慢不同。由于安庆市在其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中存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缓慢、二元经济结构阻碍、劳动力流失严重、制度变迁滞后等问题造成城市化进程缓慢。因此,需要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农业人口城市化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去完善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为城市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城市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马先睿[7](2016)在《基于“智慧”+“力量”模型的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国家实力的大幅提升。但与城市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相伴的,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城市化重“量”不重“质”,唯经济论发展模式引发的诸多城市病,创新型科技发展投资不足,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贫富差距拉大,政府职能错位,“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二律悖反,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城市化进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很大程度在于城市化各参与主体对城市化的本质认识不清,无法有效地抓住影响城市化的关键动力因素及其运行机制,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的选择适宜的城市化发展策略。在此背景下,任宏教授提出了“智慧”+“力量”的城市化本质论。论文基于此理论,回顾了国内改革开放前后的城市化历程,总结了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阶段性特征与前人研究,从自然界的规律、人类的发展脉络以及城市化历程中,对城市化的本质即“智慧”的涌现与“力量”的聚集进行了深入辨析,指出智慧与力量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带来了力量的集聚,加速了智慧的涌现。结合对城市化本质的认识,论文提出了“智慧”+“力量”的城市化动力模式,指出“智慧”是城市化的源动力,“力量”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基于该动力模式,对各研究中的城市化动力因素进行了识别与分类,将智慧分为科技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与信息智慧四个子类,将力量分为产业力量、体制力量、开放力量、市场力量、经济力量与社会建设力量六个子类,继而初步构建了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各城市化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智慧”+“力量”的城市化动力机制初始理论模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动力机制初始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对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和动力机制模型进行了最终修正,确定了中国现阶段城市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并量化了各动力因素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程度,指出智慧是各种力量不断增长的源泉,是城市化“源”动力。社会建设力量对城市化有显着的直接作用,经济力量是连接社会建设力量与其余力量的枢纽,智慧、社会建设力量、经济力量是现阶段影响城市化水平的叁大主要因素。而体制力量、产业力量、市场力量、开放力量是经济力量的重要支撑,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一般因素。在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型相关参数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基于“智慧”+“力量”的城市化动力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各地级市与直辖市的动力状况进行了计算与排序,从35个典型城市以及十一大城市群着手,分别分析了各城市的动力状况。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化动力偏低,城市化动力呈现东高西低的状态。各地区普遍存在智慧与社会建设力量低水平现象较为严重,且经济力量相对好于智慧、社会建设力量的状况,城市化进程中重经济、轻智慧与社会建设力量的现象较突出。根据各城市群中包含城市的动力均值大小,可将城市群划分为叁类。第一类城市群经济力量发展与智慧、社会建设力量大致相当,叁者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第二类城市群经济力量高于智慧与社会建设力量,且智慧与社会建设力量普遍较低。第叁类城市群则存在智慧、经济力量、社会建设力量叁者过低的情况,导致城市化动力严重不足。结合动力评价的结果,论文引入基于距离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各市的城市化动力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状况进行了计算与排序,并运用矩阵分析的方法,对35个典型城市以及十一大城市群内城市的协调状况与城市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相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多数城市的城市化动力与现城市化水平较好地匹配,呈现一种协调的状态。但这种协调更多的是一种低城市化动力下的协调,是一种偏离健康的状态,如何全面地提升低水平的城市化动力,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根据动力协调矩阵分析的结果,十一大城市群中珠叁角、长叁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关中、武汉城市群多数城市处于问题区,京津冀、海峡西岸、川渝、长株潭、中原城市群多数城市处于偏离区,仅有大连、天津、苏州、无锡、武汉处于适中区,北京、深圳处于发展区,而杭州处于金牛区。最后,论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积极培育智慧“源”动力、提升社会建设力量直接作用、充分发挥经济力量枢纽作用的中国城市化总体道路,并根据城市化动力协调矩阵,分别探讨了十一大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策略,提出了不同的城市化动力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控制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3-01)

邹春玲[8](2015)在《四平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平市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化起步比较早,但发展比较缓慢,近年来相对沿海城市城市化动力明显不足,因此,通过研究四平市城市化动力机制,从基础动力、核心动力、微观动力等叁方面重点研究中,来解决四平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而为提高四平市的城市化水平,促进四平市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5年10期)

李文静,刘红[9](2015)在《中印城市规模、城市化时空变迁及其动力机制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又同时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印的城市化必将对世界城市化、经济发展、人口发展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考察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对这一重大进程中的一些机制的了解。本文研究发现:中印在城市规模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的城市规模结构呈纺锤型,而印度的城市规模呈金字塔型结构;中印在城市空间结构都存在一定的梯度特征,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城市化水平更高;人力资本在两国的城市化中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产业发展不能脱离本国的人力资源状况,更不能依附于其它国家;政策上应鼓励人口的自由流动,并做好配套措施,减少限制人口流动带来的效率损失。(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郝丹炀[10](2015)在《新时期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国内外对城市化问题有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充分的例证。本文对城市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国内外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研究探讨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23期)

城市化动力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以土地景观的变迁分析为切入点是研究城市化的基本手段。本文从微观的区域尺度入手,以宁波镇海区庄市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GoogleEarth软件提供的2007年和2017年镇海区庄市街道卫星影像,对庄市街道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的时间里耕地与林地的面积减少最多,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土地面积大幅增加。土地变迁集中在庄市街道的中部与西北部。土地利用发生变迁的主导因素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村民等行为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基础驱动力,良好的环境、区位条件对土地利用变迁具有推动作用,地价与房价的上升对土地利用变迁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化动力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褚明浩.完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J].城市问题.2019

[2].刘婉丽,乔观民,莫金文.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迁与动力机制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9

[3].任杲,宋迎昌.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与阶段性研究——基于产业发展与户籍制度变迁的视角[J].兰州学刊.2018

[4].李捷,余东华.农业生产率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基于城市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郑艳婷,马金英,戴荔珠,赵赛.武汉城市群的区域性城市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资源科学.2016

[6].杨喜.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例[J].城市学刊.2016

[7].马先睿.基于“智慧”+“力量”模型的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6

[8].邹春玲.四平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J].现代交际.2015

[9].李文静,刘红.中印城市规模、城市化时空变迁及其动力机制的对比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郝丹炀.新时期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J].商.2015

论文知识图

云南腾冲和顺镇旅游规划-2东北地区叁大经济带城市化动力机-7大连大都市区城市化动力机制调...海内外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全球化时代城市化动力机制示意图-4哈尔滨大都市区城市化动力机制

标签:;  ;  ;  ;  ;  ;  ;  

城市化动力机制论文_褚明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