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研究

建设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研究

付强[1]2016年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特别是银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局面也都发生了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通过稳定的存贷利差所获得的有效收益,已在金融市场上形成一定规模的垄断性,随即产生的不良影响己显现为资源错配、不合理的资金价格等现象,也无法让利率经济杠杆淋漓尽致地发挥作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一步步地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变得十分地关键,银行的存贷利差会因为利率市场化的出现而变得更加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为了谋求发展的空间,不得不另寻多样化、创新化的发展方式来开拓中间业务,同时还要继续坚持发展传统业务,只有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才有可能避免经营风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价格竞争风险,以此寻求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突破。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一窝蜂开始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银行经营风险,但中间业务自身的经营风险也不可忽视,其品种选择搭配与商行本身业务的契合性等都是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绩效和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为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提供相应的思路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相关理论,介绍利率市场化的经典理论和研究进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经典理论、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相关研究;第叁章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进程及其影响,该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主要阶段、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介绍;最后,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第四章,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此章节主要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度分析,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控制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创新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理论分析给出了主要研究假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所是否可造成影响,通过模型建构,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已验证本文提出的相关假设;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总结了中间业务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指明行动的方向;启后是从展望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提高,并将更大程度地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的视角出发,从侧面阐述了创新金融的必需要性,及其在古往今来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应提供对该课题的重视程度。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自我国施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各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以寻求新的盈利模式,但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客观条件下,净利差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导致存贷款净利差减少,这会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反映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2)在我国施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绩效,而且有助于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银行间价格竞争起到了缓解的作用。(3)中间业务的开展对上市商业银行与非上市商业银行产生明显差异化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更加规范,开展中间业务成熟度较高,市场对上市商业银行相关业务更加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比较而言,非上市商业银行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进而也降低了其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周正清[2]2017年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有了显着变化,金融业竞争加剧、金融需求多元化、综合经营步伐加快,对商业银行利润持续增长提出挑战。商业银行在深切感受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开始不断调整自身盈利结构,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非利息业务规模和收入贡献持续上升,盈利模式逐步转型。当前,发展非利息业务作为各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战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对非利息业务的研究较为深入,并对非利息业务发展的成因取得共识,但在非利息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收益和风险方面并未达成共识。国内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受业务分类、数据可得性等影响相对滞后。因此,在国内商业银行致力于开展非利息业务的背景下,全面深入分析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因素,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对于更好地认识非利息业务的本质,促进非利息业务服务于银行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第一,分析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银行非利息业务影响因素的差异性、非利息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前后非利息业务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第二,检验非利息业务对银行收益的影响效应。在构建银行综合绩效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非利息业务发展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并解释影响的主要机制。进一步分析非利息收入不同组成部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对银行收益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规模效应在非利息业务发展与银行收益方面的作用,研究规模门限值的存在性,并对不同规模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对银行收益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第叁,检验非利息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从动态视角实证研究非利息业务发展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非利息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差异性,解释差异产生的主要机制。第四,测算银行业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实证研究非利息业务发展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论证两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进而测算国内银行业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本文发现:首先,国内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推动因素主要是银行规模、净息差、资本约束、直接融资占比,说明规模效应、传统存贷业务衍生、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对非利息业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抑制因素主要是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经营等,说明商业银行开始从业务风险评估非利息业务,而综合经营尚未完全发挥促进非利息收入增长的作用。进一步研究非利息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可以发现,银行规模、净息差、科技进步对非利息业务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方面,而资本约束、直接融资则体现在投资业务方面,大型银行主要从传统存贷业务衍生非利息业务,而中小银行则更侧重于发展投资业务。金融危机后,国内银行开始更为审慎地评估非利息业务的本质和风险,而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要求促进了资本消耗较低的非利息业务发展。其次,非利息业务并未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综合绩效,这与监管环境制约、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高的前期投入成本、交叉补贴策略等有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银行绩效具有明显的稳定和提升作用,而投资业务的巨大波动导致了银行综合绩效的下滑。手续费与佣金收入构成中,托管、理财、银行卡等相对独立、与资本市场结合更为紧密的业务收入占比提高会促进综合绩效的改善。当资产规模超过8178.95亿元时,非利息业务有助于提升综合绩效。再次,非利息业务的发展会加大银行风险,这一效应主要来自非利息收入的高波动性,其中投资业务的高波动性是非利息收入高波动性的重要原因,中小银行的投资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最明显。此外,国内商业银行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为40.22%。在达到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前,非利息业务的扩大能够发挥多元化效应,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整体业务风险。当接近最优非利息占比时,非利息业务所蕴藏的风险逐步显现,多元化效应趋于弱化。这一阶段监管部门应引导商业银行优化非利息业务结构,加大非利息业务的风险管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利润贡献相对稳定的业务。本文可能的创新及对现有文献的贡献之处在于:第一,研究样本范围显着拓展。本文探索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与以往文献将研究范围局限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结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第二,研究方法较以往文献有所突破。鉴于银行风险积聚、传染和爆发往往需要一段时间,非利息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通常具有持续性,本文从动态视角研究非利息业务对银行的风险影响问题。与以往研究采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随机效应研究为主相比,采用系统GMM方法并结合动态面板数据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进行评估,解决了风险评估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其滞后项的内生性问题,使结论更具说服力。第叁,研究变量更为细化。首先,对非利息业务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细化研究。分别考虑不同非利息收入组成部分、不同规模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金融危机前后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差异并提出合理解释。其次,从综合绩效角度研究银行收益问题。利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法构建银行综合绩效,以此为基础研究非利息业务的收益效应,克服以往文献使用单一盈利性指标的局限性,增强结论的可信度。此外,引入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规模交互项研究规模效应。区别于以往文献较多关注不同性质银行间某些关键变量的比较,本文以银行规模为切入点,不仅研究非利息业务对综合绩效的直接效应,还研究非利息业务通过银行规模对综合绩效的间接效应,并对综合绩效影响的规模门限进行了测算。第四,研究国内商业银行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问题。从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实践看,尽管各家银行出于战略目标的差异在非利息收入占比方面存在不同,但从国际银行业的角度看,非利息收入占比普遍存在先快速增长再增速放缓的现象。本文尝试从中国银行业数据出发,以非利息业务与银行稳定性关系入手研究最优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存在性问题,并测算出这一最优占比为40.22%,为非利息业务发展的行业决策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基于国际比较和国内实证研究,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一是营造非利息业务良好发展环境,提升银行管理水平,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增强金融科技实力,推动综合经营试点。二是优化非利息业务结构,推动托管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信用卡业务等与资本市场关联度高、业务带动性强、利润贡献相对稳定的非利息业务发展。叁是加强非利息业务风险防范,加强分类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管理基础,加大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力度。

董丽影[3]2017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以及金融脱媒日渐显着,这在一程度上冲击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中介的地位,挑战了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特别是面对这种严峻的金融形势,商业银行的整体利润增速下滑明显,其仅仅依靠传统存贷利差获得稳定的收益已经非常困难。中间业务由于占用资金少、成本低以及收益高等自身优势,商业银行逐渐由依赖传统的经营模式向中间业务倾斜,成为商业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有利工具。数据显示,近些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逐步提高,但在中间业务业务占比和中间业务增速上呈现差异化趋势,上市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本文在理论铺垫的基础上,围绕资源因素、经营能力、管理效率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设置中间业务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结合股份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潜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潜力的大小,为了进一步反映其中间业务发展潜力,并与其他上市商业银行进行实证结果对比。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潜力整体水平较高,但是具体分析可知其盈利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和风险控制方面较为不足。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在业务转型、业务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服务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袁田[4]2008年在《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组合产品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今后最主要的业务发展领域和利润增长点。加入WTO后,市场利率的不断走低迫使银行不得不适应市场变革,由传统业务向各种中间业务转化,其收费价格的制定正成为营销战略组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问题的提出是在金融市场开放和利率管制放松这种国际环境下孕育而生的。由于现实金融市场运作的复杂性,我国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价格竞争机制发生扭曲。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没有成熟的定价机制,定价的随意性大,缺乏对它的思考和研究。本文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首先比较了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及管理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环境给出了一个客观的分析,明确了我国中间业务的差距。其次,围绕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各种业务性质的不同,对于“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不同机制的适用范围加以界定,说明应该多角度、辨证地看待中间业务定价权问题。紧接着从分析中间业务定价的决定机制入手,阐明了定价目标,给出单一中间业务产品的叁种定价策略,同时提出在实际运用中应综合考虑这叁种策略,从而引进综合定价的思路。然后,在之前定价基本理论的铺垫下,概述了目前通行的中间业务定价方法,即成本加成定价法、市场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并做了比较评析,得到每种方法的可能运用空间,正因如此,也暴露出各自固有的局限性。进而在综合定价的基本思路的指导下,结合现实情况重构了综合定价模型。通过选取某商业银行采集数据对几种中间业务产品做了定价实证的分析,包括个人跨行汇兑业务的成本导向模型、B2B网上银行业务的需求导向模型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综合定价模型。其中,运用综合定价模型对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定价做实证,与银行现行的对单一产品定价的成本加成定价方法不同的是,它以银行整体利益为重,综合考虑产品组合,在产品的价格间进行协调和平衡,从而对产品定价更为准确,并结合银行实际情况进一步讨论并制定了该中间服务收费的定价区间。文章最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存问题,给出在中间业务产品定价中应采取的不同措施的建议及如何实现合理定价的对策。

苏娜[5]2013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且我国商业银行由传统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中间业务得到了国内商业银行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银行将它定位于业务发展的重点,并在组织架构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中间业务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中外银行市场竞争的焦点。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同业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大多数新兴的中间业务技术含量高,因而中间业务及其创新也蕴含许多不同形式的特殊的金融风险。本文首先从传统银行业的脆弱性及其负外部效应入手,对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涵和模式等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体制转轨的逻辑关系,阐述了创新在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内生动力作用,以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为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再次,探讨了创新主导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包括经营理念、中间业务产品设计、不同类型产品的定价和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最后,根据中间业务风险的特殊性,在总结西方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包括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暴露出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因此,我国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建立一个战略性考虑,不能片面地为降低不良贷款、提高利润而发展中间业务,并为此机械地制订相应的考核指标,并下达到各分支机构。一方面,银行不要忽视当前、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然存在的十分庞大的贷款融资需求,发展中间业务要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节奏合拍。另一方面,银行也要高瞻远瞩,要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稳妥、高效地开展中间业务。

邢亮[6]2012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扩张主要依靠其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息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这种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而且依赖于一定的金融经济环境,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所依赖的金融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融资证券化和非金融机构壮大引起的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监管的加强等都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存贷规模下降,利差收入日益缩小。再单纯依靠传统业务来经营,商业银行将难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发展中间业务正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必然选择。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今后要继续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多和发展,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现象将更加突出,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将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之间在存贷业务方面的竞争。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保护期已经结束,银行业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这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威胁。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使中间业务收入形成其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发展中间业务,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然后具体考察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背景、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的金融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原则和策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本文系统归纳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背景。2.采用了新的计量模型对金融脱媒现象进行了的实证分析,以GDP为因变量,分别以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为自变量,通过两个阶段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程度的对比来说明金融脱媒的存在。3.根据西方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原则和策略选择。

封莎[7]2014年在《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中间业务拓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威胁,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优点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方向。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行较早改变传统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效地拓展了利润增长空间;但同时由于时间相对较短,缺乏足够经验积累,中间业务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行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PEST、SWOT模型等工具,在详细讨论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内部资源与能力的基础上,发现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拓展中间业务的外部环境总体有利,拓展中间业务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较严峻的挑战;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中间业务拓展应选择发展型战略,即利用国内外宏观环境好转的机会,从组织结构、业务管理、风险控制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加强结算、代理、咨询、电子商务、企业年金等产品创新,运用品牌、关系、促销、差别化等手段开展业务营销,巩固和拓展中间业务市场地位;探讨了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中间业务拓展策略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应加强公司文化建设、健全业务激励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以保障策略的顺利实施,最后对预期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深入实际地提出了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在中间业务拓展中的各项策略和保障措施,既有助于促进该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也对指导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广借鉴价值。

刘琳琳[8]2015年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承诺国内的金融市场将会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银行不断进入中国,给国内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国内的商业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在继续巩固和发挥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优势的同时,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不能再像以往一样过分依赖存贷款利差来维持其增长,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完善的商业银行学习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增强自身抵抗外资银行竞争的能力,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业务,探索金融创新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内商业银行的龙头,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多样的客户需求和庞大的资金量,为提高资产收益率,更应重视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国内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加快了战略转型和综合化全能化经营的步伐。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间业务收入逐年增加,增幅越来越快,且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但碍于欠缺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和欠佳的信用环境,仍然存在认识滞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同业竞争不规范、发展状况混乱、缺乏创新、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人才建设不足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创新起步比我国要早很多,发展速度很快,对中间业务的不断完善使得其利润已经主要依靠中间业务来带动增长。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存贷利差不断减少、传统业务增长乏力、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和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占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仔细反思自身过去的不足,扬长避短,弥补自身中间业务的不足。本文首先通过对一些基本理论进行阐述来介绍中间业务,通过对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同时,选取了典型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进行分析,给予其当前的发展状况,对其分别进行了SWOT分析和实证分析。然后,介绍了最具代表性的发达国家——美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根据对国内外状况的分析和对中国工商银行这一个例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现状的改善中间业务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快完善中间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继续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转变传统的银行业务发展观念、细分客户资源、合理定价、注重人才开发、加快硬件建设、扩大资产总额等。相信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努力,一定能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其自身的利润增长点,培养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使其不仅是从资产总额上更是从综合实力上在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行列中独占鳌头。

宋慧英[9]2012年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的稳步推进,尤其是2006年底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国内同业的竞争,还有国际强手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不仅对保证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的监管政策制定、促进市场竞争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前提下,发挥外资银行对金融发展和稳定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得到结论:第一,1996-2010年间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格局,并且偏向竞争性。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之间表现为倒U关系。外资银行进入加剧了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并且中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当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会出现反转。现阶段属于外资银行进入初期,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仍处于倒U型阶段的上升阶段。第二,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市场的竞争比存款市场激烈。外资进入显着加剧了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的竞争,过渡期结束后,竞争虽有所缓和,但相比入世前,竞争仍比较激烈。第叁,大型商业银行之间比中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国内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只体现在信贷业务领域。第四,外资银行进入对人民币业务冲击不大,外汇存款业务具有明显优势。外资银行不同的进入方式,对中资银行贷款业务竞争行为的影响不同:外资银行以参股方式进入时,在甄别客户信息上所具有的优势,使其可以更多地选择质量好的借款人进行贷款,留给中资银行的借款人质量相对较差,中资银行更多通过产品创新而不是价格作为主要竞争工具;外资银行以独资模式进入时,外资银行倾向于新客户的开发,中资银行更注重对老客户的维护。外资银行在地域上的转移,导致国内中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信贷竞争加剧。外资银行进入所产生的竞争压力,使资本实力较为雄厚经营风格较为稳健的国内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提高,信贷供给趋于保守,使资本较为匮乏的国内银行的信贷竞争行为更为冒进。中间业务方面,外资银行进入使中资银行开始重视利用价格工具进行市场调节,促使中资银行的竞争策略从“以产品为中心”开始转向“以客户为中心”。

朱一元[10]2016年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叁大支柱业务,从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实际来看,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时间不长,虽发展的速度较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然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推进、“金融脱媒”的趋势日益明显、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新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已无法依靠传统的吸存放贷业务获取稳定的、可观的利润收益,只有打破原有的经营模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而中间业务因其自有资金占用少、收益较高且成本低、风险小等特点,受到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了解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方向指导,并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及分类进行概述,同时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推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提高的优势因素和阻碍其竞争力提高的劣势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从中间业务发展的规模、效率、潜力及结构这四个方面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对比研究,以此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力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通过构建中间业务发展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研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竞争力水平。另外,依据前文研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用于指导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研究[D]. 付强. 辽宁大学. 2016

[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D]. 周正清.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3].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潜力研究[D]. 董丽影. 安徽财经大学. 2017

[4]. 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组合产品定价研究[D]. 袁田.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5].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苏娜.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

[6].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邢亮. 山东财经大学. 2012

[7]. 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中间业务拓展策略研究[D]. 封莎. 湖南大学. 2014

[8].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 刘琳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9].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D]. 宋慧英. 暨南大学. 2012

[10].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研究[D]. 朱一元. 安徽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建设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