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危险因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胃癌危险因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张娇[1]2004年在《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及环境危险因素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筛选南京地区人群中胃癌发生的环境及遗传危险因素,估计人群归因危险度,并探讨在胃癌发生中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对病例及对照的CYP2E1、GSTM1、GSTT1、NAT2等四种代谢酶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收集环境暴露的流行病学资料;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胃癌发生的环境及遗传危险因素,同时进行归因危险度估计,对环境及遗传危险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交互作用进行综合评价;并按性别分层,分别对男女性的胃癌环境及遗传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1对病例及对照的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地区男女性胃癌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吸烟、食用腌制食品、叁餐不定时等四项因素,OR值分别为8.439(95%CI=1.399~50.899)、2.104(95%CI=1.044~4.241)、1.550(95%CI=1.059~2.269)、1.720(1.143~2.588);四项危险因素的人群综合归因危险度为54.7%。代谢酶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 CYP2E1 RsaⅠc1基因型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1.883,95%CI=1.179~3.003);NAT2 M1位点突变则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11.079, 95%CI=4.421~27.765);以上筛选出的胃癌环境及遗传危险因素的人群综合归因危险度达69.7%。而且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与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在胃癌的发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87例男性胃癌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表明,男性胃癌患者的环境危险因素为肿瘤家族史、吸烟、生冷食品等叁项,人群综合归因危险度达56.8%; CYP2E1 RsaⅠ多态性、NAT2 M1位点突变与胃癌遗传易感性有关;环境危险因素和遗传因素综合归因危险度达81.4%;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性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女性胃癌组病例较少(n=34),采用精确条件Logistic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叁餐不定时和NAT2 M1位点突变与胃癌发生有关。结论:CYP2E1 RsaⅠ野生基因型及NAT2 M1位点突变与胃癌高发有关;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及环境危险因素在胃癌发生中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刘爱民[2]2007年在《江苏省恶性肿瘤高低发地区胃癌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几十年西方国家的胃癌一直呈连续下降趋势,但在全球胃癌仍然是第二位的常见恶性肿瘤。江苏省是一个肿瘤高发省份,自70年代以来,全省恶性肿瘤死亡率始终位于全死因的第一位,并在地理分布上存在不平衡。江苏省胃癌以里下河地区(淮安、大丰)为最高,而与山东接壤的铜山和赣榆胃癌死亡率为全省最低。本研究对大丰和赣榆两地的胃癌发病与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大丰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赣榆县,胃癌对大丰居民健康的影响明显大于赣榆县。本课题以大丰和赣榆两地为胃癌高低发研究现场,其中收集到大丰胃癌病例649例,对照1847例,赣榆县收集胃癌病例342例,对照1593人,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两地胃癌不同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为高发区胃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高发区大丰市研究结果表明启海移民、进食速度快、喜咸食、食用霉变粮食、肿瘤家族史、吸烟等6个因素为该地区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喜食生蒜、储粮器具常清洗、性格开朗、常饮绿茶则为其保护性因素。对以上因素分性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吸烟为男性居民胃癌的危险因素,而女性中并未发现此联系。男女共有的危险因素为启海移民、进食快,共有的保护因素为常吃生蒜、常喝绿茶、性格开朗。研究还发现,在大丰地区饮绿茶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比不饮绿茶者降低55%,同时饮茶浓度、饮茶年限、饮茶量与发病风险存在剂量关系。低发区赣榆县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家族史、吸烟、喜成食、喜烫食、喜辣食为当地居民胃癌的危险因素,而常饮绿茶、性格开朗为其保护因素。本研究还对两地病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和赣榆地区相比,大丰地区病例中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比例更高,常饮绿茶、生食大蒜在大丰病例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赣榆地区整体人群中比例都很高,因此两者对于赣榆地区整体人群的保护更多一些。另外,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大丰地区胃癌病例中启海移民的比例较对照人群高,这是在大丰地区的首次发现。因此,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生态学研究、回顾性队例研究、与启东海门合作开展对比研究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等方法对启海移民胃癌高发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本研究初步发现了江苏省恶性肿瘤高低发地区胃癌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应当通过教育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以及注意心理精神卫生,普及饮用绿茶等来降低胃癌高发区的发病危险性,对于高发区开展恶性肿瘤预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路滟[3]2003年在《胃癌危险因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胃癌的发病呈下降的趋势,但它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资料表明世界近叁分之二的胃癌病例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我国约占38%。在中国,胃癌死亡率一直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江苏省是全国胃癌相对高发区之一,胃癌死亡率为33.32/10万,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本课题以江苏省金坛市和淮安市楚州区两个胃癌的相对高发区为研究现场,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影响胃癌发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为指导高危人群的防治实践提供依据。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胃炎史(OR=2.312)、胃溃疡史(OR=2.855)和胃癌家族史(OR=2.393)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常生闷气等精神因素可以增加患胃癌的危险,OR值为1.693。在饮食因素中,长期饮食不规律(OR=2.137)和常吃干硬的食物(OR=1.736)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而每天饮茶则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OR=0.629)。本研究还发现在具有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慢性胃炎史、胃溃疡史、平时饮食不规律、不常饮茶以及常生闷气等因素对胃癌的影响均比单独作用时增强。 E-钙粘附素(E-cadherin)是钙粘附素家族中一个重要成员,主要分布在上皮组织,促进上皮细胞间的相互粘附,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极性,具有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E-钙粘附素基因(CDH1)突变与家族性胃癌的发生相关。本研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探讨在CDH1基因启动子区转录起始-160位点(C→A)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CDH1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组中的分布分别为CC型(57.8%)、CA型(36.4%)、AA型(5.8%),与对照组各型分布CC型(58.2%)、CA型(34.9%)、AA型(6.9%)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87)。分别按性别、年龄、地区、吸烟、饮酒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家族史等因素进行分层分析,也没有得出显着性结论。本研究同时显示我国南方汉族人群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 CC纯合子型为主O8.20),其次是CA杂合子型O4.9%),AA纯合子型的频率最低的.9%入 其分布与欧洲人群接近;日本人群的CC型频率最高,占到研究总体的69.4%,AA型的频率仅占3.4%,低于其它人群;中国台湾人群CC型的频率K2.30)略低于CA杂合子型O8刀%肝 这与其它人群的分布不同。 O‘一甲基乌噪吟是由烷基化合物诱导产生的重要的 DNA突变前损伤产物,在突变的发生和肿瘤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O\甲基鸟呼吟一DNA甲基转移酶(MGMT)是一种重要的 DNA修复酶,能有效修复 DNA分子鸟噪吟 O‘位上的烷基化损伤,从而防止烷化剂诱导的致癌作用。研究发现在MGMT基因上存在多个单核苦酸多态性O NPNPS),可能影响MGMT的活性,从而影响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本研究运用多聚酶链反应了个性片段长度多态性(*C*y Ln技术;在江苏省汉族人群中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一对照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讨 MGMT基因第 3外显子上的两个多态性改变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MGMTLeu53Leu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组中的分布分别为CC型产5.5O)、CT型O.4O)、TT型o.l0),与对照组各型分布CC型O刀.8%XCT型04.6%XTT型厂.6%X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护一0.68)。MGMl Leu84Phe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情况与 MGMTLeu53Leu基因型水似,MGMT Leu84Phe CC、CT和TT基因型的在病例组的频率分另IJ为74.80、23.30和l.9O,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 74.lo、23.60和 2.3O,两级差异无显着性;分分J按性别、年龄、地区、吸烟、饮酒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家族史等因素进行分层分析,也没有发现这两个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已有的文献表明 Leu84Phe在不同种族之间都以 CC基因型为主,频率在 64习0%之间,T等位基因的检出率都在 400vX下;亚洲人群 T等位基因的检出率略低于欧洲人群,高力。索人群中T等位基因的频率高达36%;Leu53Leu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与欧洲人群接近。

尹东[4]2011年在《先天免疫炎症因子IL-1B、IL-1RN、TNF-A单核苷酸多态与新疆地区维、汉民族胃癌相关性及其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居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虽然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部分发达国家中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仅为10%-19%。胃癌的发生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流行病学、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等研究发现了多个生物和社会因素可能会导致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但是有些危险因素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结果尚不一致;除与研究的样本量、不同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外,还由于胃癌的发生具有地域分布和种族差异的特点。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要少数民族,与汉族有着不同的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这都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可为新疆不同民族胃癌的病因研究及一级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胃癌的发生过程中,不同个体对环境暴露的反应存在易感性,而其中与免疫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遗传多态性可以部分解释不同个体感染H.pylori后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及其发展结局的差异,并由此将基因多态性、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联系起来,因此倍受关注。IL-1B、IL-1RN和TNF-A叁个基因均为与免疫炎症反应相关基因,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具有种族和地区差异性。但在维吾尔族人群中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先天免疫炎症因子基因变异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胃癌发生中的作用,识别维吾尔族和汉族胃癌不同易感基因群,探讨不同民族胃癌易感性差异机制;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基因的遗传多态在胃癌预后中所起的作用,为胃癌的综合防治及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2009年间新发的、由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胃癌患者322例,其中维吾尔族93例,汉族229例。选择与病例无血缘关系、同民族、同性别、年龄相差±5岁、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487例作为对照人群,其中维吾尔族231例,汉族256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对胃癌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估算其人群归因危险度;2)以第一部分调查人群为基础,采用Snapshot技术进行IL-1B基因3个SNPs位点:rs1143630C>A、rs1143633A>G、rs3136558T>C; IL-1RN基因1个SNPs位点:rs315952C>T; TNF-A基因2个SNPs位点:rs1800629G>A、rs361525G>A基因分型,单体型构建采用SHEsis软件进行预测和分析;3)以第一部分调查人群为基础,选择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胃癌病例共计253例,其中维族73例,汉族180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胃癌预后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胃炎、胃溃疡、家族史、饮酒、缺少锻炼、进食速度快、喜食硬饭、经常吃油炸/火烤食品、H.pylori阳性为维吾尔族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经常饮茶、新鲜蔬菜摄入量>500g/日、经常吃洋葱、水果是保护因素,这13个因素的综合人群归因危险度为78.07%;而在汉族人群中,胃溃疡、家族史、吸烟、喜食咸饭、H.pylori阳性为其发生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经常饮茶、经常喝牛奶、经常吃洋葱、水果为保护因素,这9个因素的综合人群归因危险度为64.79%。2)在维吾尔族人群中,IL-1B、IL-1RN和TNF-A基因各SNP位点不论是等位基因位点、基因型还是单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汉族人群中,IL-1B基因rs3136558位点CC+CT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X2=12.50,P=0.000),即携带C等位基因者发生胃癌的风险降低(OR=0.51,95%CI:0.35-0.74)。TNF-A基因rs361525位点AA+GA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X2=4.56,P=0.03),即携带A等位基因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OR=2.41,95%CI:1.06-5.49)。其余基因不同位点基因型与胃癌之间未发现有关联。在汉族人群中,A-G-T单体型和C-G-C单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0.20%和0.25%、0.03%和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P=0.03和X2=5.81,P=0.02),TNF-A基因A-A单体型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0.92%和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P=0.01)。4)基因-基因之间的联合作用表明,在汉族人群中,同时携带IL-1B基因rs3136558 TT基因型与TNF-A rs361525GA+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同时携带IL-1B基因rs3136558 CT+CC基因型与TNF-A rs361525GG基因型的个体的3.36倍(95%CI:1.26-9.23),是同时携带IL-1B基因rs3136558 CT+CC基因型与TNF-A rs361525GG基因型的个体的1.90倍(95%CI.1.34-2.95)。5)H.pylori感染与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在汉族人群中,H.pylori感染阳性,同时携带IL-1基因rs3136558 TT基因型个体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H.pylori感染阴性并携带IL-1基因rs3136558 CT+CC基因型个体的2.25倍(95%CI:1.37-3.69)。H.pylori感染阳性并携带TNF-A rs361525GA+AA基因型个体、H.pylori感染阳性并携带TNF-A rs361525 GG基因型个体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分别是H.pylori阴性同时携带TNF-A rs361525 GG基因型个体发生胃癌危险性的4.01倍(95%CI:1.50-10.85)和1.98倍(95%CI:1.36-2.88)。6)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对维吾尔族胃癌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可以作为判断维吾尔族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在汉族胃癌患者中,除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叁个影响预后的因素外,TNF-A rs361525位点基因型也是影响汉族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即携带TNF-A rs361525 GA+AA基因型的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患者的1.310倍(95%CI:1.009~2.641)。结论:1)维吾尔族和汉族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别,结果提示可根据不同的民族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2) IL-1B、TNF-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基因-基因之间及H.pylori感染-基因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与汉族胃癌发病风险相关,这种相关性具有民族差异。3) TNF-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对汉族胃癌预后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民族之间的表现不同。

杨玉凤[5]2006年在《环境与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南京地区汉族人群胃癌的环境危险因素与遗传易感因素进行筛选,估计其人群归因危险度,并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为制定胃癌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44例(男性177例,女性67例)南京市汉族人群原发性胃癌病例及相应对照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样,收集其环境暴露的流行病学资料,应用PCR-RFLP技术和AS-PCR技术检测CYP2E1、GSTM1、GSTT1、NAT2、ALDH2、MTHFR、XRCC1、IL-1B、VDR等基因型别;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胃癌环境及遗传危险因素的筛选,计算胃癌危险因素的调整归因危险度(ARc)与综合归因危险度(sAR),并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综合评价环境与遗传危险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分层分析男女性胃癌的环境及遗传危险因素。结果:南京地区汉族人群胃癌的环境危险因素有肿瘤家族史(OR=3.552, 95%CI=1.687~7.479)、饮酒(OR=1.795, 95%CI=1.097~2.937)、食用腌制食品(OR=1.461, 95%CI=1.095~1.949)、叁餐不定时(OR=1.728, 95%CI=1.286~2.322)和水果摄入量少(OR=1.522, 95%CI=1.191~1.945),调整归因危险度分别为12.37%、16.52%、21.82%、24.16%和38.47%,这些因素的综合归因危险度为72.29%。胃癌遗传易感因素有5项,分别是CYP2E1野生型(OR=1.548, 95%CI=1.144~2.093)、NAT2 M1突变型(OR=2.204, 95%CI=1.429~3.398)、NAT2慢乙酰化型(OR=2.058, 95%CI =1.082~3.915)、MTHFR A1298C突变型(OR=1.633, 95%CI=1.085~2.456)、XRCC1 194突变型(OR=1.488, 95%CI=1.077~2.056),且在胃癌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综合考虑环境与遗传危险因素,胃癌的危险因素有肿瘤家族史(OR=2.914, 95%CI=1.378~6.160)、食用腌制食品(OR=1.536, 95%CI=1.145~2.062)、叁餐不定时(OR=1.700, 95%CI=1.246~2.319)、水果摄入量少(OR=1.592, 95%CI=1.232~2.057)、CYP2E1野生型(OR=1.652, 95%CI=1.186~2.300)、NAT2 M1突变型(OR=1.896, 95%CI=1.202~2.993),其调整归因危险度分别为11.31%、23.85%、23.70%、41.15%、49.23%、18.74%,综合归因危险度为88.17%。CYP2E1和NAT2 M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食用腌制食品、叁餐不定时及水果摄入量少在胃癌发生中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同时携带CYP2E1野生型与经常食用腌制食品者患胃癌危险性增高,交互作用呈LEG效应;同时携带CYP2E1野生型与经常叁餐不定时者患胃癌危险性增高,交互作用呈HEG效应;同时携带CYP2E1野生型与水果摄入量少者患胃癌危险性增高,交互作用呈LEG效应。同时携带NAT2 M1突变型与经常食用腌制食品者或经常叁餐不定时者或水果摄入量很少者患胃癌危险性增高,NAT2 M1与食用腌制食品、叁餐不定时及水果摄入量少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呈MEG效应。

佚名[6]2004年在《肿瘤流行病学与肿瘤病因学》文中研究表明肿瘤高发人群上消化道肿瘤筛查方法的应用与体会贺立绩黄瑞德山西省阳城县肿瘤防治办公室,山西阳城,048100 摘要目的:肿瘤筛查是癌症“叁早”的唯一途径,应用胃液隐血技术隐血珠+胃镜+活检的筛查方法在肿瘤高发人群中对3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了叁级筛查,以期降低人群晚期肿瘤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1、全县30岁以上人群均为筛查对象;2、《防癌自查隐血试剂盒》即隐血珠为筛查药具;3、筛查方法采用一级隐血珠初筛,二级电子胃镜检查,叁级病理确诊的.“叁级法”。结果:1、隐血珠人群筛查,

陈道俊[7]2007年在《NQO1、XRCC1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安徽滁州地区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NQO1基因C609T和XRCC1基因G28152A位点多态性与滁州地区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及两基因的多态性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胃癌发生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当地胃癌高发的可能原因,从而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来自于四所滁州地市级医院经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新发病例,共112例。对照选择与病例在民族、性别、同居住地和年龄差别不小于5岁同期入院的无消化系统疾病、无肿瘤病人员,共112例。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以直接询问的方式调查病例和对照。抽取病例和对照外周静脉血4~5ml,分离血清,运用常规的盐析法提取细胞中的基因组DNA。运用PCR-RFLP方法测基因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CI等,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结果1、环境因素与胃癌的研究结果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滁州地区人群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日均吸烟支数(p = 0.001,OR=4.170,OR 95%CI=1.514~11.491)、食用熏烤食品(p = 0.001,OR=11.379,OR 95%CI=1.668~77.672)、年均施农药天数(p = 0.001,OR=9.494,OR 95%CI=1.289~69.920);而食用新鲜蔬菜(p = 0.000,OR=0.094,OR 95%CI=0.022~0.405)是胃癌的保护因素。2、基因因素与胃癌易感性的研究结果显示:NQO1 CC、CT、TT各基因型在病例组中分布分别为42.0%、25.0%、33.0%,在对照组中分别为50.9%、31.3%、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NQO1TT基因型患胃癌OR值为2.261(p = 0.02,OR95%CI = 1.136~4.500),提示NQO1TT基因型增加了个体患胃癌的易感性。XRCC1 AA、AG、GG各基因型在病例组中分布分别为16.1%、33.0%、50.9%,在对照组中分别为17%、46.0%、38.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RCC1 AG、GG基因型与胃癌的易感性无关。3、基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NQO1TT基因型与饮酒之间存在次相乘模型的正向交互作用(γ>1, OReg=3.142,OR 95% CI = 1.068~9.241);NQO1TT基因型与食用发黄米饭之间存在次相乘模型的负向交互作用(γ<1, OReg=4.302,OR95% CI = 1.126~16.427);NQO1TT基因型与食用腌制食品(>30斤/年)之间存在超相乘模型正向交互作用(γ>1, OReg=10.191,OR 95% CI = 1.778~58.398);NQO1TT基因型与食用水果(0次/周)之间存在超相乘模型的正向交互作用(γ>1, OReg=7.000,OR 95% CI = 1.167~42.000);NQO1TT基因型与食用新鲜蔬菜(<5次/周)之间存在超相乘模型的正向交互作用(γ>1, OReg=18.667,OR 95% CI = 3.497~99.635);NQO1TT基因型与饮茶(偶尔)之间存在次相乘模型的正向交互作用(γ>1, OReg=11.556,OR95% CI = 3.760~35.513);XRCC1 GG基因型与食用发黄米饭之间存在次相乘模型的正向交互作用(γ>1, OReg=4.800,OR 95% CI = 1.329~17.333);XRCC1 GG基因型与食用熏烤食品(>10斤/年)之间存在次相乘模型的正向交互作用(γ>1, OR eg=6.000,OR 95% CI = 1.082~33.274)。结论吸烟、饮酒、食用熏烤食品可以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多食用新鲜蔬菜可以减少发生胃癌的几率;NQO1TT基因型增加了个体患胃癌的易感性;NQO1、XRCC1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危险因素在胃癌发生中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滁州地区胃癌的发生不仅与环境因素有关,而且与基因多态性有关。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采取科学的膳食结构可以有效的预防胃癌的发生。在NQO1TT基因型与胃癌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之后,我们将可以考虑NQO1TT基因型作为胃癌的一级预防的筛检的指标之一。

董凯艳[8]2018年在《基于定量系统评估的中国汉族人群胃癌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认为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世界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和第叁位。中国是世界上胃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对个人健康、社会医疗乃至国家发展造成严重负担,因此阻止胃癌的发生发展对于中国的长足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由于早期胃癌发现和诊断的困难性,预防和治疗是缓解甚至解决胃癌负担的首要方针,这就需要了解个体在遗传基础、生产环境、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对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胃癌的发生由多种因素经过多个阶段发展而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是目前已确认的胃癌危险因子,另外其他疾病、遗传等都会对个体胃癌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国内外的学者将多种通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作为重点的遗传性因素来研究。因此,以中国汉族人群为基础,全面汇总分析胃癌危险因素来构建胃癌个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个体胃癌的发病风险,继而为实施个体化干预奠定基础,最终达到减少胃癌发生、提高早期诊断、阻止胃癌发展、减轻疾病负担的目的。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汇总量化中国汉族人群胃癌的生物、环境和遗传易感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分数及胃癌发病概率,构建适用于中国汉族人群的胃癌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1)应用NoteExpress软件收集在2006-2017年,发表在相关数据库的以中国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的胃癌生物、环境、遗传因素的研究资料,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获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应用Stata 14.0软件评价发表偏倚。(2)参考Demchuk构建的多基因联合风险模型,评价多个基因对疾病风险的组合贡献;将汇总分析中得到的胃癌各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作为危险度,确定基准发病比例和危险分数,最后再合并为组合危险分数。应用PowerBuilder 9.0软件的DataWindow功能实现胃癌发病风险的个体预测的简单操作。(3)以405例经医院确诊的胃癌病人为病例组,405例经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为对照组作病例对照研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分析法(PCR-RFLP)对ERCC5 rs751402和ERCC5 rs17655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对对照人群的基因型分布进行哈温平衡检验,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完成两个SNP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性分析,以上分析均在SPSS 21.0软件上进行操作。结果(1)胃癌生物危险因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环境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胃癌家族史、食用腌制食品、不规律饮食、食用烫食、高盐饮食、食用烟熏煎炸食品、胃部疾病史、精神压抑;而遗传易感因素包括PSCA(rs2294008)CT、PSCA(rs2976392)AG、PRKAA1(rs13361707)CT+CC、PLCE1(rs2274223)GG+AG、GSTT1缺失型、GSTM1缺失型、NAT2M1 CT、MTHFR 677 CT、TNF-β-252 AG、ERCC2-312(rs1799793)AA、IL-1β-511 TT、IL10-1082 AG、XRCC1-194(rs1799782)CT+TT、COX-2 765(rs20417)CG、COX-2 1195 AA、mir-146a(rs2910164)GG、CDH1 160 CA、ADPRT 762 CC、IL17(rs2275913)AA+AG等19个基因型。(2)多基因联合风险模型显示,多种易感基因组合后,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和危险度与各单个基因在人群中的频率和危险度密切相关。基因组合数目越多,组合危险度越高,而发生的频率越低。根据meta分析得到的各危险因素的汇总OR值以及在人群中的频率,计算出各危险因素的危险分数以及组合危险分数,利用PowerBuilder软件结合组合危险分数的计算方法,构建并生成操作简单的适用于中国汉族人群的胃癌个体风险预测模型。(3)SNPs基因分型结果显示ERCC5 rs17655位点与胃癌密切相关,与野生纯合基因型CC相比,突变基因型GG能显着增加胃癌发病风险(OR_(调整):1.80,95%CI:1.20-2.7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ERCC5 rs751402的杂合基因型在年龄不超过50岁(OR_(调整):1.95,95%CI:1.09-3.49)的人群中能够增加患胃癌的风险。rs17655的野生基因型在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OR_(调整):2.21,95%CI:1.35-3.61),男性(OR_(调整):1.78,95%CI:1.10-2.87),吸烟者(OR_(调整):2.13,95%CI:1.19-3.84),饮酒者(OR_(调整):2.78,95%CI:1.37-5.65)以及无肿瘤家族史(OR_(调整):1.81,95%CI:1.15-2.86)的人群中患胃癌的风险都会增加。结论(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饮酒、胃癌家族史、食用腌制食品、不规律饮食、食用烫食、高盐饮食、食用烟熏煎炸食品、胃部疾病史、精神压抑;PSCA(rs2294008)CT、PSCA(rs2976392)AG,PRKAA1(rs13361707)CT+CC、PLCE1(rs2274223)GG+AG、GSTT1缺失型、GSTM1缺失型、NAT2M1 CT、MTHFR 677 CT、TNF-β-252 AG、ERCC2-312(rs1799793)AA、IL-1β-511 TT、IL10-1082 AG、XRCC1-194(rs1799782)CT+TT、COX-2 765(rs20417)CG、COX-2 1195 AA、mir-146a(rs2910164)GG、CDH1 160 CA、ADPRT 762 CC、IL17(rs2275913)AA+AG等是中国汉族人群胃癌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纳入共30个胃癌的生物、环境、遗传各通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适合中国人使用的胃癌个体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的风险,有利于进行胃癌高危人群的筛选和胃癌的早期诊断。(3)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rs751402和rs17655两个位点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以上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基础。

佚名[9]2003年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说明 :(1)主题词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2 )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 ,按数字、英文字母、西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序。 (3)缩略语未译出的原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各 (字母 )部之首。 (4)作者姓名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 ,最后为文章起止页码。A阿尔茨海默病

金湘东[10]2006年在《以人群为基础的胃癌病例对照家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二叁十年来,胃癌的发病率虽然在部分国家有所下降,但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人口的老龄化,每年新发病例的绝对数字却一直在增加,发病占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女性恶性肿瘤的第叁位。在我国,胃癌尤为常见,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占癌症的首位,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成为当前重点研究的癌症之一。 国内外在该病病因学研究上有一些进展,但至今尚无定论。对其危险因素方面的报道亦是众说纷纭,各地不一。多数学者认为胃癌是一种多病因联合作用产生的肿瘤,一般把危险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饮食、生活和习惯、遗传与疾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与精神、饮用水源和自身体质(如血型、易感基因)等。其中饮食因素最为重要。 河南省是我国胃癌的高发地区,本研究在河南省的胃癌高发地区新乡县和新安县选择四个乡为研究现场,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家系设计,即以胃癌病例的家庭成员和对照的家庭成员为研究对象,应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为胃癌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研究以及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胃癌病例来自2003年8月起对河南省新乡县、新安4个乡镇约4万人的消化道肿瘤调查所确定的随访队列。病例按县级以上医院病理诊断确诊,以病例为先证者,对照组人群按1:1比例选自和病例同一村民组、年龄±5岁、同性别、无上消化道相关疾病。最终确定病例家系和对照家系各325户,每组1010人,

参考文献:

[1]. 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及环境危险因素与胃癌发生的关系[D]. 张娇. 东南大学. 2004

[2]. 江苏省恶性肿瘤高低发地区胃癌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研究[D]. 刘爱民. 南京医科大学. 2007

[3]. 胃癌危险因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路滟. 南京医科大学. 2003

[4]. 先天免疫炎症因子IL-1B、IL-1RN、TNF-A单核苷酸多态与新疆地区维、汉民族胃癌相关性及其预后的研究[D]. 尹东. 新疆医科大学. 2011

[5]. 环境与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研究[D]. 杨玉凤. 东南大学. 2006

[6]. 肿瘤流行病学与肿瘤病因学[C]. 佚名. 第叁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7]. NQO1、XRCC1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胃癌发生的关系[D]. 陈道俊. 安徽医科大学. 2007

[8]. 基于定量系统评估的中国汉族人群胃癌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董凯艳. 郑州大学. 2018

[9].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10]. 以人群为基础的胃癌病例对照家系研究[D]. 金湘东. 郑州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胃癌危险因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